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更沉重”和“最沉重”--《第三世界是最大输家》之二

(2009-08-25 06:13:49) 下一个

“更沉重”和“最沉重”--《第三世界是最大输家》之二

马也 

2008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一份《国际金融稳定性报告》,针对中东欧、独联体、海湾地区、非洲、亚洲和中南美的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分析,承认在该组织确定的所有项目上,上述国家和地区都“让人担忧”,而中东欧国家则属于“最高风险类型”。

中东欧国家的最大风险在于,(1)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拉脱维亚、爱沙尼亚2008年第四季度降幅均达10%,波兰2009年增长预期从5%下调到1.7%,乌克兰1月份工业产值同比下降34%,匈牙利连续两个季度经济收缩、出现14年来最坏情况,塞尔维亚经济衰退的程度比之1999年遭受轰炸期间更为严重。(2)货币贬值。2008年夏季到2009年3月,波兰兹罗提兑欧元汇率下跌30%,匈牙利福林下跌23%,捷克克朗下跌17%,罗马尼亚列伊林下跌16%。哈萨克斯坦货币贬值使商品价格上升20%至30%,一些地方食品上涨40%。(3)债台高筑。东欧国家外债总额1.7万亿美元,超过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之和。拉脱维亚排于首位,外债占国内生产总值135%。波罗的海三国资不抵债。2009年,东欧必须偿还(或以新债代替旧债)4000亿美元。(4)外资抽逃,2008年达270亿美元。预计外资抽逃将使中东欧经济产值在2009年暴跌10%。(5)出口受到重大打击。(6)失业率急剧上升。预计2009年将超过10%。(7)引发社会动荡。

2009年1月,俄罗斯政治评论网载文,宣布国家“完全”陷入世界经济衰退。主要股票市值累计下跌70%。资金外逃1300亿美元。外债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从2008年8月接近6000亿美元,减少到2009年3月不足4000亿美元。卢布贬值1/3。通货膨胀达到13%至15%。第一季度国民生产总值下滑9.5%,为最近15年来的最低点。

4月24日,俄罗斯《报纸报》文章引述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安德烈·克列帕奇公布的数据: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滑9.5%,远甚于此前预测的下滑7%。看来,此前关于全年下滑2%至3%的预测,也需要进行新的调整。

人均工资在下降,失业率在提高。愤怒的人民走上街头,抗议者的队伍从数千人增加到数百万人。2009年五一劳动节期间,全俄举行250多场游行集会,250万人参加。他们的口号包括:“资本主义意味着永远的危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我们”。

英国报纸说,中东欧的这种险境,“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东亚危机糟糕得多”。[i]

在第三世界,拉美多数国家最早尝试摆脱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这仍然呈现为一种探索的过程。但是阿根廷连续六年经济增长超过60%,委内瑞拉超过95%,已经成为英国《卫报》回答“拉美左派为何赢得人心”的答案。[ii]同时,在墨西哥,2008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1.5%,低于2%的预测,2009年第一季度出现1%负增长,巴西也有经济急速减速的消息。

关于亚洲,舆论注意到中国经济复苏的迹象,但是也有英国《悲观经济增长数字加剧亚洲恐慌》和德国《亚洲尚不能喘口气》这样的报道。[iii]截至2008年底,韩国一年内到期的长短期债务达1940亿美元,占外汇储备96.4%。2009年3月,韩元兑美元汇率跌至11年来最低水平,刷新美国金融危机以来韩元的最低纪录。这个高度依赖外需的国家的经济,正在明显减速。印度连续多年经济增长率接近9%。2008年第四季度5.3%,创六年来最低。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对印度2009年经济增长的预测,从先前的5.1%下调到4.5%。最大、最古老的塔塔集团,市值缩水六成,经营屡屡受创。影片《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在好莱坞获得一连串大奖的,被西方媒体捧上云霄。但是贫民窟里只有贫民、没有富翁,一举成名的童星鲁比娜·阿里,也正在被父亲定价20万英镑拍卖。“印度神话”已经破灭。新加坡1月间非石油出口同比下滑35%。马来西亚和泰国的经济增长率,在创造自己的最低纪录。至于台湾经济,则出现有史以来的最大衰退。有“中东明珠”、“中东经济超级大城”美称的迪拜,被经济危机弄成一座“鬼城”。阿拉伯世界在欧洲投资的损失,也已经达到2.5万亿美元。

2009年1月,非洲开发银行行长卡贝鲁卡说,国际金融危机对非洲的影响,“被严重低估”。外来投资和援助缩减2/3,侨汇和旅游收入急剧下降。能源、矿产品、农产品价格暴跌,对依靠石油、矿产品、经济作物出口维系经济的多数国家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2007年非洲经济增长6.2%,2008年5.1%,预计2009年为4.1%。南非、尼日利亚、阿尔及利亚、埃及占非洲经济总量的一半。其中南非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5.1%,下降到2008年的3.7%,预计2009年只有3%,120家大型企业卷入裁员潮。埃及大量海外劳工回归,导致失业率雪上加霜。青年的失业率达到17%。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3月的三个月里,尼日利亚货币贬值30%。

世界银行预测,非洲2009年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4.9%下降到2.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5.5%,下降到1.5%。它的总裁卡恩说,危及将使这些国家过去10年的辛苦丧失殆尽。

有中国学者,把危机对美国、欧洲、第三世界的影响,分别比喻为轻伤、重伤和内伤。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因为提出和宣传美国“软实力”而著名的约瑟夫·奈,就直言金融危机并未使美国体制“遭受致命打击”。[iv]关于美国经历这次危机之后将更为强大的议论,也已经纷纷出笼。

这是一个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的问题。

一方面,这次危机作为资本主义危机的一次总爆发,是美国的真正的不治之症,是对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撕心裂肺的打击,是资本主义霸权稳定状态从此终结的历史性标志。这就是为什么当危机突然袭来的时候,无论有识之士的真诚,或者不过是资本主义忠实信徒方寸大乱中的仓皇呼救,对新自由主义、帝国主义、资本主义的反思和绝望,一时成为舆论的热点。但是一俟经济下滑的速度稍有减缓,夹带着主观愿望的所谓回暖、复苏的调子,所谓资本主义生命力的洋洋自得的吹嘘,就又在夸张中唱响全球了。历史不是他们随心所欲的情绪晴雨表。即使这一次危机,也还没有走到谷底。不要太久,世界将领略他们再次收起高调的日子。

然而资本主义经营数百年,在今天的世界,控制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截至目前的危机,尚不足以根本撼动它在美国和西欧国家的根基。这与其说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反动和腐朽尚未达到足以彻底摧而毁之的程度,不如说是由于最终埋葬资本主义的社会力量,还没有在理论上、政治上、组织上足够地成熟,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也还在各国人民的实践中,处于探索或至多是萌芽的状态。西方当局上下其手、剜肉补疮、瞒天过海、控制局面,仍然有相当的空间。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2009年4月间,经合组织给西方七国和属于第三世界的所谓“金砖四国”,同样“描绘了一幅灰暗的图画”——“严重衰退”,而且后者的情况更为惨淡。美、英、日经济增长率分别下滑1.1点、0.2点、1.5点,巴西2.4点,俄罗斯1.9点。它如此预计年度增长率下降的状况:美国11.8点,中国、巴西12点以上,俄罗斯19.7点。[v]

在西方发达国家,危机主要冲击金融系统。在第三世界,它却直接威胁着国家和人民的生存基础。粮食危机阴霾重重。世界饥饿人口——他们每天获取的热量不足1800卡路里——2008年新增4000万,2009年新增1.04亿。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我们从未看到过世界有如此多的饥民。”受害者2/3在亚洲,撒哈拉以南非洲则每3人中就有1人长期饥饿。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土地,已经成为竞相争夺的对象。日本粮食自给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79%,下降到目前的39%,正在掀起新一轮海外屯田高潮,已经拥有超过国内农田3倍的海外农田。

失业或是贫困这类灾祸,总是首先和集中落在第三世界头上。国际劳工组织2月间的一份报告承认,“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危机导致滑入‘绝对贫困’境地的人新增加了2亿。当前,世界45%的就业者,即14亿人,属于‘在职贫困者’他们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vi]亚洲的贫困劳工将猛增1.4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4月26日的一份声明说得不错:“全球经济危机正在转变成一场人类发展的灾难,贫穷国家受到的打击在日益增加”。

同样的12级台风,吹向钢筋水泥大厦和吹向几根木棍支撑的茅草屋,结果不会一样。危机对第三世界的打击,相比于西方,所以“更为沉重”和“更沉重”,主要不在于经济损失的绝对量和百分比,而在于对这个本来贫穷的、缺少自卫能力、多数人已经难以维持起码生活条件的世界,即便经济增长减少2%或者3%,也意味着数亿和十数亿人的饥饿、疾病和死亡。今天美国、西欧、日本面临的经济衰退,尚不会出现诸如婴儿死亡率这样的问题。但是比如在非洲,经济增长率从5%下滑到2%,直接后果就是百万婴儿在周岁内的死亡。



[i] 安布罗斯·埃文斯-普利查德《不拯救东欧将导致全球崩溃》,英国《星期日电讯报》2009年2月15日。

[ii] 马克·韦斯布罗特《为什么拉丁美洲左派会持续获胜》,英国《卫报》2009年5月1日。

[iii] 拉斐尔·明德《悲观经济增长数字加剧亚洲恐慌》,英国《金融时报》2009年2月28日;赫尔穆特·豪锡尔德《亚洲尚不能喘口气——亚洲开发银行再次调低经济增长预测,出口依赖性被证明是个陷阱》,德国《明镜》2009年4月1日。

[iv] 约瑟夫·奈《别再单干》,德国《商报》2009年1月8日。

[v] 该报记者朱利亚·科柳《在七国集团经济前景黯淡之际,石油需求下降》,英国《卫报》2009年4月11日。

[vi] 记者托马斯·科尼茨《工作岗位的全球性毁灭》,德国《青年世界报》2009年2月11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