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沙皇時代的俄羅斯是如何征服西伯利亞的:十七世紀和后來的事

(2009-08-17 14:31:53) 下一个
zt:沙皇時代的俄羅斯是如何征服西伯利亞的:十七世紀和后來的事

从十七世纪伊始,俄国又开始向叶尼塞河推进。先是一支支所谓探险队纷纷窜入塔扎河下游迄 东地区进行“侦察”。一六O九年在土鲁汉河畔建立 了土鲁汉斯克堡。这样,俄国军队便以曼加结亚和 土鲁汉斯克为据点,进犯皮亚西达地区。皮亚西达 为古代萨莫耶德语,系“没有林木的坦荡地区”之 意,位于叶尼塞河下游。俄国哥萨克在这一带刺探 情报,修筑了英巴次克等据点14。一六一O年又侵 入叶尼塞河支流瑟姆河和长斯河。一些殖民者又从 曼加结亚起航,沿冰洋东行,驶进叶尼塞河口,探 明该河可以通航大船,河中鱼产丰饶。一六一四年 俄国正式兼并了皮亚西达地区。

在向叶·尼塞河下游进军的同时,俄国又向该河 中上游扩张。一六O五年在叶尼塞河中部支流凯特 河建立了凯特堡,俄军以凯特为根据地向上游挺 进。一六一八年建立了马科夫斯克堡,次年建立了 叶尼塞斯克城,一六二八年俄军进兵叶尼塞河上 游,建立了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城。在十七世纪三十 年代初,俄国占领了叶尼塞河流域,先后设置了三 个县,叶尼塞斯克后来升格为督军辖区,在侵略黑 龙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俄国在一六一九年才获得勒拿河的情报。被俘 虏的基班斯克通古斯酋长伊尔基克于叶尼塞斯克城 向督军阿尔比切夫和鲁金讲述了这条大河的情况, 他说:“可乘大船在该河行驶,那里有大钟,经常发 出叮当的声响,……从那些大船上发射火炮……而 且在那条大河上尚存有堡垒”15。这些材料虽然十 分简略,也不甚准确,但它打开了俄国人的眼界, 一条新的大河吸引着俄国政府。托博尔斯克督军戈 都诺夫获悉后,急如星火地下达指令,要求搞清这 条大河的地理位置及所有情况。一六二一年曼加结 亚城从捕捉到的三名布里亚什人质中,了解到勒拿 河的情况,他们称这条大河为 “林”,经常同那里的 居民交易,他们说:“他们没有任何火器,其房屋与 俄国人相同;饲养马匹,不事耕种,亦不晓得耕耘 稼穑一类事务,衣着也同俄国人一样”16。这些情 报也迅速递送到托博尔斯克并上奏京城。于是各地 纷纷派出官兵,前去寻找和占领这条“林”河(勒 拿河)。一般认为叶尼塞斯克的哥萨克潘捷列·片达 (原名为比扬达)是入侵勒拿河的带头人:他于一 六二八年溯下通古斯河而上,经连水陆路驶入勒拿 河,一直抵达该河的源头17。在莫斯科政府的支持 下,一六二八年军役贵族萨木松·纳瓦次基率队出 征,他经过侦探,了解到勒拿河居住着叫“雅库 特”的居民。这支小分队从维柳伊河、勒拿河一直 窜犯到阿尔丹河,同雅库特人发生了多次战斗,征 服了一些地方。他们将所见所闻报告了俄国政府。 曼加结亚督军帕里岑也于一六三二年十一月赴京, 晋见沙皇,面奏征服雅库特地区的方案,并呈送了 他授意编制的一分“地图”。

叶尼塞斯克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派出大批 军队,去勒拿河进行殖民活动。著名的哥萨克首 领、“毕萨罗”式的凶残殖民者伊凡·卡尔金于一六三O年从叶尼塞斯克出发,他曾侵犯到伊里姆河、库 塔河及勒拿河中游,血腥屠杀人民。不久火枪兵百 人长彼得·别凯托夫替换卡尔金,来到勒拿河,他 同前任一样肆意烧杀抢掠,当地许多酋长起而抗 战,回击俄军。别凯托夫于一六三二年九月在勒拿 河畔建立了城堡,是为勒那斯克(雅库次克)。此 后,俄军陆续征服了勒拿河及其主要支流维柳伊 河、奥列克马河、阿尔丹河,以及奥列涅克河等地 区。为了管辖勒拿河流域,俄国政府于一六三八年 建立了雅库次克督军辖区,任命戈洛文为首任督 军,沙皇米哈伊尔·弗多洛维奇指出:“那条大河勒 拿河条件优越,土地辽阔,到处有游牧与居住的人 们,盛产貂及各种野兽”,“这条勒拿河将成为又一 个曼加结亚”18。沙皇规定督军的职责是:“寻找尚 未交纳实物税人们的新土地”,并使他们“臣服于 沙皇的崇高统治”19。俄国占领勒拿河以后,每年 有数以千计的殖民者、商人来往于此,从这里攫取 了大量珍贵的貂皮,据记载最高年分捕获十四万六 千多张貂皮,运出的貂皮每年高达两、三万张20, 使莫斯科国库获得巨大利益。

俄国对堪察加半岛的入侵始于十七世纪末年。 征服的元凶便是哥萨克五十人长符拉基米尔·阿特 拉索夫。他于一六九五年由雅库次克督军任命为阿 纳得尔斯克堡总管。次年他派遣哥萨克鲁次·莫罗 兹科一行十六人到科里亚克人住地,他们向南闯进 了堪察加半岛北部,一直到达基吉尔河流域。俄国 人在此首次遇见了堪察加民族(伊杰里门人),焚毁 了他们的屯落,返回阿纳得尔斯克。阿特拉索夫获 悉后,于一六九七年亲率一百二十人,携炮四门, 前去征服堪察加入。七月二十九日(俄历七月十八 日)到达堪察加河,在此立了十字架,标上了自己 的姓名,这就是被人宣扬的占领堪察加的“证据”。 阿特拉索夫在这一带发现了四、五百个房屋,同堪 察加人进行激战,他供认 “击败了堪察加人,杀死 许多,焚毁了村寨”,他报道说,堪察加人“抛掷石 器,搬运巨石垒筑寨堡,用梭镖和棍棒进行搏斗。 而俄罗斯人手持盾牌,逼进寨堡,将寨堡付之一 炬”。他在同科里亚克人的战斗中,科里亚克人“许 多被杀死,其家室和鹿群被夺走,为他们所享用”25。 阿特拉索夫还窜到半岛南端,同爱奴人进行战斗,:降 一个小岛上的六十名千岛人全部杀死。这一伙殖民 者在堪察加半岛活动了两年之久,于一六九九年七 月才返回阿纳得尔斯克。阿特拉索夫入侵堪察加半 岛首战告捷,他急忙前往雅库次克,呈报了远征的 “供词”,不久又赍送报告,奔赴京师,晋见沙皇, 面陈远征的始末,奉献了二千四百张貂皮及若干其 它毛皮26。

阿特拉索夫的远征,揭开了堪察加半岛的秘 密,从此俄国军人便纷纷踏进这个孤悬海外的半 岛。俄国殖民者同在其它各地一样,设立据点,征 收实物税,奴役人民。但是,堪察加民族的斗争更 为猛烈,他们发挥了原有的“民军”的作用,重创 俄军。他们时而出击,包抄哥萨克,时而用诈降的 方法,歼灭俄国殖民者。最大的一次反抗斗争发生 在一七三一年。这次起义事先经过酝酿,由酋长 (托伊昂)弗多尔‘哈尔钦领导。起义者攻占了俄 军的巢穴下堪察加斯克。起义从七月二十日爆发, 持续到次年,参加人数达一千余名,最后被俄国镇 压了27。此后,俄国一方面采取了一些实际步骤, 弥合矛盾,一方面加强统治,严密控制。从镇压哈 尔钦起义后,俄国彻底平定了堪察加半岛,又增加 了三十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此外,俄国从十七世纪三十年代起,开始向贝 加尔湖地区入侵,到七十年已建立了若干堡寨,吞 并了这一地区。从十七世纪四十年代又将魔爪伸入 中国黑龙江地区,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斗争,打败 了俄军,于一六八九年双方签署了《中俄尼布楚条 约》,明确划定了两国东段边界。到了十九世纪中 叶,俄国卷土重来,先后逼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 条约》和《北京条约》,掠夺了中国黑龙江以北、乌苏 里江以东,外兴安岭以南的一百万平方公里的河山, 形成了现在的中苏东段边界线。此方面问题,国内 已有专论,本文不再详加论列。

几点看法

俄国之所以用兵西伯利亚,是有其深刻的社会 背景的,决不是少数人的意志所左右的,这方面问 题我们待另作文章论述。

从俄国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至少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

第一,俄国向东扩张,是以沙皇为代表的俄国 政府指挥、策划和组织的,其目的是为了兼并少数 民族,夺取毛皮等财富,扩大“经济领地”。但是在 征服中,政府也直接或间接支持、怂恿“民间”的 殖民活动,即打先锋的殖民者除了政府组织的军人 外,也时常有实业者、商贾和移民。这种殖民扩张 的特点,使人认为似乎俄国的殖民是由个人的发财 致富、冒险妄为的心理所驱使,是盲目的自发行 为,与政府无甚关系。实际上,这些“民间”的殖 民活动虽然具有某种程度的自发性,但却都是秉承 沙皇的旨意,进行扩张的罪恶勾当,这些人实际充 当了沙皇东征的别动队,只要他们干出“成就”,沙 皇政府立即予以表彰、承认和资助。这种殖民特点 具有欺骗性。

第二,俄国采用一切殖民者所惯用的手法,即 武装暴力与和平收买的两手。俄国哥萨克用“马刀 和鲜血”、 “火的战斗”征服西伯利亚各族人民,也 采用诱骗、收买等方式,“劝说”各族加入俄国国 藉。他们或者以交易为借口,或者拿出实物税册, 欺骗当地人签字画押,然后以此作为臣服俄国的 “凭证”。

第三,俄国为牢固控制西伯利亚,在征服过程 中逐渐设置机构,实施殖民统治。十七世纪整个西 伯利亚设立了四个督军辖区,共十九个县28。辖区 和县均置督军,总揽所属地区的一切大权29,由于 督军权柄过大,更加重了对人民的统治。此外俄国 考虑到西伯利亚的历史、民族等特点和传统习惯, 采用了一些适用于当地特点的变通措施,如启用当 地头人、酋长,保持各民族的基层组织形式和风俗 习惯,采用实物税制度,进行经济盘剥。这样有利 于俄国的远征和殖民统治。

第四,俄国政府巧妙地利用了西伯利亚的地理 形势,即河川密布的特点,经过连水陆路,从一条 河窜入另一条,行进较为便捷;同时也利用了少数 民族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生产落后等弱点,采取 挑拨离间、坐山观虎斗等手法,能使用区区兵力, 迅速占领大片土地。

恩格斯在论述十九世纪俄国的对外政策时指 出;“在这里我们所看到的,是对别国领土的赤裸裸 的强力的掠夺?是明白的抢劫”30,这句话用来说 明俄国对西伯利亚的征服也是合适的。回顾俄国对 西伯利亚的兼并,再次暴露了沙皇俄国梦寐以求的 是要成为世界帝国,也再次证明俄国是一个十分阴 险狡猾的殖民主义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但可以使我们了 解老沙皇的真实面目,而且也可以使我们认识当代 霸权主义的本质及其历史根源。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