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观察与思考】负增长比“被增长”更可怕

(2009-08-10 13:44:17) 下一个
zt:【观察与思考】负增长比“被增长”更可怕

# 作者:遥山

8月4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广东省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上线(警戒线)为12%,下线为零或负增长。7%的基准线相比2008年的10%,下降了3个百分点,而下线为零或负增长也是近年来首次出现。(8月10日中国经济周刊)

据报道,除了广东的高调亮相之外,上海、天津、山西、青海、云南、吉林、湖南、陕西等省市也作了发布。而在已经发布的这几个省中,几乎无一例外地用使用了“下调”手段。其中青海、云南的基准线相比2008年“下调”了4个百分点。。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工资处的一位工作人员透露说:“我们测算出的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指标跟去年比也低一些,今年测算的增长上线是12%,增长下线是6%,工资增长的基准线为9%。而去年的增长上线是17%,增长下线是9%。”

此前,我正好看到了一条来自新华社的消息:“国家统计局7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其中转移性收入增速最快,达到16%。”按照这个统计,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8856元,远远超过了同期全国GDP7.1%的增长速度。

看了两组报道,让我产生许多疑问。按照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这么高的增长速度,为什么全国各省市企业工资指导线却是纷纷下降的?我们应该信谁的?是谁在忽悠老百姓?这里面的深层秘密在那里,着实令人深思、耐人寻味。

一个现象是,国际统计局的统计数字发布后,老百姓并不买帐,他们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增长,而是“被增长”了。后来,国家统计局官员也证实,统计数字并不全面,许多应该统计的居民没有被统计在内。也就是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2%的数字是有水分的。那么,各省市关于企业工资指导线的数据就真实吗?从发布的数个省市工资指导数据看,同样也是不可信的。

可见,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高增长数据,很大程度上是“形势一派大好”的需要。而各省市企业工资指导线纷纷下降或者允许“负增长”的指导,则隐含了更加难于明说的意图。那就是不惜以牺牲企业职工的利益,来保证地方政府财政税收和GDP的增长政绩。从某种意义上说,负增长比被“被增长”更可怕。

“被增长”有可能是少数人替我们增长了收入,比如那些企业的懂事长、总经理、股东和高管们的年薪少则数十万、有的数百万、上千万。他们一个人的年收入,能顶数百上千的普通的工人一辈子的收入。尽管职工“被增长”有些个冤,但总还有点“你吃你的肉,我喝我的汤”的啊Q式的精神胜利法。而政府部门公开地指导企业可以“负增长”,恐怕有人连汤也难于喝上了。

尽管,政府部门的企业工资指导意见并没有强制性,因为市场经济下企业分配完全属于企业自主权的范围,但它作为政府调控工资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以工资权威信息发布的方式对置身于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约定合同工资起引导作用,也是企业与工会双方通过协商谈判决定工资水平的重要依据。政府的“负增长”许可,企业老板们就有了“上方宝剑”,工人提高工资的要求和希望无疑增加了更大的难度。

以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公布广东省2009年企业工资指导线为例,工资增长基准线为7%,上线(警戒线)为12%,下线为零或负增长。上线最高为12%,而下线“负增长”却没有警戒线的限制。在正常的要求企业增加职工工资的情况下,一些企业都难于落实,而可以“负增长”的绿灯一开,职工工资增长将更加艰难。

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莫荣说,工资指导线的上线、下线以及基准线数据,是按当年的社会总体综合指标比如地区生产总值、物价上涨水平、上一年度的工资总体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综合测算出来的。但广东省允许“负增长”的指导线,不知道是根据什么测算的?工资“负增长”指导线,与广东省各项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的经济强省是否相符?

一方面是经济复苏的利好消息,另一方面却是各省“集体下调”工资增长基准线,这让长期关注薪资问题的全国总工会保障工作部的陈杰平副部长有些看不明白,“经济在谷底的时候都没出现政府调低工资指导线,现在经济企稳回暖的时候再来调低工资增幅,而且一些地方向下调整的幅度还很大,实在有些看不懂,”

不仅全总陈杰平看不懂,我们百姓更看不懂。在包括水在内的能源产品涨价已成定局,通货膨胀迹象凸显的情况下,作为政府部门却破先例地大开企业职工工资“负增长”的绿灯,“保民生”岂不成了一句空话?职工收入下降,促进消费、拉动内需也只能是一种奢望。政府‘下调’工资基准线,一些企业必然会以不增工资或降薪为合法。这种表面上为企业减少成本的做法,将进一步拉大收入差距,对低收入阶层无异于雪上加霜。

中华网论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