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矿产资源
(2009-07-28 21:05:35)
下一个
zt: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矿产资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 ~1918 年)是一场帝国主义两大军事侵略集团之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这次大战将30 多个国家,15亿人口卷入冲突,伤亡3000 万人,造成经济损失2700 亿美元,给世界带来巨大的灾难。这场帝国主义列强发动的大战,有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意图,更有经济上的意图。实质上是帝国主义国家掠夺广大弱小国家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的非正义战争。
许多评论家指出,各工业国之间争夺矿物原料来源的斗争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是引发世界战争的动因之一。交战双方在制订野心勃勃的战争计划时,都有明确的掠夺矿产资源的目标。
德国历史学家弗里茨·费希尔证实,他的国家之所以决定发动战争,是因为德国强烈希望取得和欧洲邻国(英国和法国)同等的世界地位。德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之一是,占有法国洛林丰富的铁矿,俄国乌克兰的铁矿、煤矿和锰矿,比利时、土耳其和非洲国家的其他资源,以建立一个可与主要对手相匹敌的有丰富原料的帝国。
法国战争的目的更为明确,即法国不甘心自己在普法战争中的失败,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去的矿产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鲁尔煤矿产区。
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英国,还要继续抢占殖民地。沙皇俄国则企图夺取中国、波斯,并把侵略魔爪伸向东欧和巴尔干半岛。
众所周知,英国最早完成工业革命。1870 年时,其工业生产占世界第一位,生产的煤和铁远远超过法国、德国和美国三国生产的总和。到19 世纪中期,法国的工业生产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但到19 世纪末期,新兴的美国超过了英国,德国超过了法国,接着又超过了英国。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了几个帝国主义大国加紧争霸、重新瓜分世界的局势。
这些工业国家中,英国、法国和德国都缺乏现代工业必需的多样化的优质的矿产资源,它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依赖海外矿产资源。
当时,德国虽然是世界上产钾盐(肥料矿产)最多的国家,法国铝土矿(炼铝原料)占世界第一,但它们在其他矿产方面均不居主要地位。德国的铁矿石和铅的消费量有25%,铜的消费量有78%依赖进口。德国所需的钨来自英国控制下的缅甸。所需的铅、锌大部分来自英联邦成员澳大利亚。
英国在19 世纪是铁、铜、铅和锡的主要生产国,但到19 世纪末期,这些矿产产量已过高峰期而逐渐减少,以至到1913 年,英国进口的铁矿石已占国内产量的40%,而且其他矿物原料也更加依赖从殖民地进口。
铬、镍、钨等是军事工业特种钢的生产原料,英国和法国对这些原料的争夺均集中到少数几个原料生产国上。两国都拥有新喀里多尼亚和罗得西亚的铬铁矿,都从政治上控制了加拿大萨德贝里和安大略省以及新喀里多尼亚的镍矿。
争夺原料来源的斗争,显然加剧了国际紧张局势,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引发战争的作用。从战争的进程来看,对矿物原料的军事控制则影响到一次大战的结局。
这次大战,是人类社会上第一次大规模机械化战争。潜艇、坦克、战车和飞机消耗的是石油和钢铁,其他军事武器消耗的是各种矿产品。因此,战争开始后,交战双方迅速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进行“饥饿封锁“,削弱对方。德国没有制海权,就主要以潜艇作为攻击手段,破坏英国的海上供应线。在1917 年和 1918 年初,德国的潜艇袭击,使英国商船队遭受了重大损失。1917 年初,德国潜艇对美国海运的攻击,使美国无法运进古巴的锰,也使俄国的锰无法供应西方国家。英国针锋相对,建立起发达的护航系统,对付德国潜艇战术,保证了矿物原料供应。在战争期间英国能得到印度的锰、罗得西亚和土耳其的铬铁矿、加拿大的镍和智利的硝酸盐原料。
同时,英国采用贸易管制制度,成功地切断了德国某些关键性原料的供应,使德国不能得到其长期供应国玻利维亚的锡、智利的铜、加拿大和新喀里尼亚的镍。迫使德国不得不以铝代锡,从焊料中回收锡,收集空罐头盒,甚至收集钟、铃和管风琴,以满足战时对锡的需求。还使德国不得不在钢铁生产中节约锰和利用本国低品位锰矿石,来保证生产优质钢对锰的紧急需要。还从空气中提氮,发展固氮工艺,以代替智利的硝酸盐原料。从邻国比利时和瑞士进口铅、锌和铝,以缓解这些原料的严重短缺。
应该指出,德国进行战争动员和准备时,对他们的军事工业依赖外国矿产供应,对战争期间供应容易受到切断这一点并没有充分的思想认识和准备。例如,德国主要从缅甸获得钨砂的供应,德国对钨砂进行处理和提炼出钨金属,再供应英国,但缅甸钨砂却是英国公司开采的。在战争期间,英国发展了自己的钨砂加工能力,并用海军封锁德国,就切断了德国的钨金属供应。又如,由于英国成功地切断了加拿大和新喀里多尼亚对德国的镍供应,使得德国在整个战争期间镍都是短缺的。1916 年,德国甚至派潜艇去美国购买锡和镍。加拿大知道后,非常气愤 (在加拿大开采的镍矿石送到美国提炼镍),它强迫国际镍矿公司在加拿大另建一座冶炼厂。
一次大战留给各工业国家一个重要的启示。这就是,现代的机械化战争打的是钢铁和石油的消耗战,打的是矿产资源消耗战,如果自己国家没有充足的矿物原料保障,就容易遭受外来的攻击而被切断供应。因此,战胜的协约国也好,战败的同盟国也好,为解决矿物原料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战败后的德国丧失了1/8 的领土,3/4 以上的铁矿资源,80%以上的铁矿石生产量,1/3 以上的铜产量。在重建国家的过程中,针对本国矿产资源缺乏的实际情况,采取以保障外国矿物原料来源的稳定性为主,开采本国贫矿和代用原料为辅的方针。例如,为减少对洛林铁矿的依赖,德国与瑞典和芬兰签订了购买低磷铁矿石的长期合同,与澳大利亚签订铜、铅、锌的合同。发展从空气中提取氮的哈伯工艺和氢化煤炭生产人造石油的工艺。研制镁、铝金属的代用品。在加强铜的再生利用的同时,政府资助矿业公司开发利用铜品位较低的曼斯菲尔德页岩铜矿。
法国的矿物原料也严重依赖进口。为预防可能再次丢失洛林铁矿,法国开发了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低磷铁矿。还为美国的石油公司在欧洲大陆建立炼油厂,用以提炼从罗马尼亚和中东来的原油。
英国在一次大战后,纸面上拥有广大殖民地丰富的矿产资源,但它很快发现竞争对手(如德国、美国等)早已钻进它的矿产仓库。为此英国自治领皇家委员会提出了20 年代的矿产资源政策建议:
第一,对帝国的矿产进行一次协调调查,以部分判断“是否存在汞、铂、硼砂和钾等可供开采的矿床,而这些矿产品目前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并且提出要给石油以特殊的注意;第二,该委员会断言,美国和苏联都有意保留部分油田作为海军的储备,因此英国也应划出一些石油贮藏区专供国防需要;第三,为鼓励国内采矿工业,建议政府采用补贴制度,政府按最低限价收购,优先购买帝国生产的原料;第四,在英国本土和英联邦国家建立冶炼厂,如锡等;第五,实行英联邦特惠制度,确保英国获得廉价原料,垄断殖民地市场(特惠制1932 年正式建立,1973 年英国加入共同市场后,从1974 ~1977 年逐步取消)。
美国是矿产资源较丰富的国家,在一次大战中,由于战争采购引起对矿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导致价格上升,大大促进了矿业的兴旺。战时,美国提供了世界石油需求的65%,协约国石油供应的80%;美国还以本国铜矿山生产,供应了世界铜产量的60%。然而,许多学者指出,美国作为世界石油和铜的主要生产国,从战争订货中得到好处,但同时引起了国内矿产储量的迅速枯竭。例如,美国地质调查所估计,美国国内石油储量只能维持18 年。金属矿产也有类似问题。
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认为,美国已开始愈来愈依赖国外的矿物原料的供应。1921 年,包括美国矿业局局长贝恩和美国地质调查所所长史密斯在内的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一份矿产资源政策报告。该报告提出:第一,矿产资源是“可消耗资产,其地理位置是大自然确定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完全依靠自己的资源。因此,矿产品的国际交换不可避免;第二,加强对海外落后地区的矿产勘查和开发,应该就地选矿、熔炼和制造;第三,进行矿产品的战略储备,锑4000 吨,满足美国6 个月之需;优质锰铁合金(含锰78%~82%)建立60 万吨战争应急储备。对铬铁矿,本国可保证12 年正常需要,还可扩大储量,所以美国不应实行进口保护。
该报告没有达到制订国家矿业政策的预期目的,这与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大危机有很大关系,但这个政策研究报告的思想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