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海湾战争--石油资源的争夺战

(2009-07-28 20:47:28) 下一个
  zt: 争夺矿产资源的局部战争实例

  一、海湾战争--石油资源的争夺战

  1991 年发生的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性的现代化战争。战争时间虽短,但对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它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高科技现代化的战争场面,更为重要的是使人们重新思考许多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大问题,包括关于矿产资源与国家安全的问题。

  海湾危机的背景

  中东地区是东西方交通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东矿产资源丰富,最主要的是石油资源,拥有世界石油储量的65%。在当今世界上,石油是工业的“ 血液“,是社会的“血液“,而海湾地区是当今最大的“血库“。谁控制了海湾地区,谁就能影响西欧、日本,以至于整个世界经济。

  自 1981 年建立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集团(所谓海湾6 国集团,包括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巴林、阿曼、卡塔尔和阿联酋),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令人望而生畏的竞争能力。据1991 年统计资料,这6 个国家拥有全球石油储量的46%,石油产量的17%,国际市场原油供应份额的45%。毫不夸张地说,再没有其他的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在国际矿产品供应上能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实际上,自70 年代以来,海湾6 国一直掌握着原油市场的主动权,拥有很大的机动原油生产能力。通常估计,沙特阿拉伯大约拥有日产1000 万桶的生产能力,科威特和阿联酋则都在200万桶以上。为了保持油价稳定,一直限产。大量生产能力搁置使海湾国家有可能利用其机动生产能力影响国际市场。例如,1986年,为了反击一些产油国家不遵守限产协议,趁机抢占市场的行为,海湾国家突然增加产量,发动价格战,使每桶石油价格迅速下跌到10 美元以下,迫使其他产油国就范。又如,1990 年下半年,由于海湾危机,联合国对伊拉克和科威特禁运,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阿曼在几个月内把石油日产水平提高了350 万桶,使海湾危机期间,油价仍能保持相对稳定。这都显示了海湾产油国家控制国际原油价格的强大实力。

  海湾地区石油的90%以上出口给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工业国家。因此,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海湾石油的供应息息相关。

  据美国《时代周刊》提供的数字表明,西方发达国家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国内石油消费量的比例为:日本64%、法国35%、意大利32%、英国14%、美国21%、德国9%。国际能源组织中,有17 个西欧国家从海湾地区进口石油,占其总供应量的24%以上。在很大程度上讲,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同海湾地区石油供应和油价波动有紧密关系。海湾危机也给西方国家石油供应造成直接威胁。据估算,每桶石油涨价10 美元,西欧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将放慢 0.5 个百分点。在海湾危机期间,美国一些报刊发出各种评论,认为海湾危机使美国成了“石油的人质“。如

  果战争拖下去,美国这个“安在汽车轮子上的国家(两亿辆汽车)“会因为没油而放慢速度,美国将可能被拖入衰退的深渊。

  美、英等发达国家与海湾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关系也很密切。在二次大战前,英国几乎独占了海湾国家的石油业。战后,美国逐渐排挤了英国,成为海湾地区石油的最大掠夺者。几十年来,帝国主义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从中东石油的开采、加工和销售中榨取了惊人的巨额利润。例如,从战后到1972 年,英、美“科威特石油公司“垄断着科威特全部原油生产。据不完全统计,1946 ~1968 年的20 多年间,就攫取利润达88 亿美元。

  为维护国家主权,保护石油资源利益,1960 年,包括伊拉克、伊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在内的主要产油国联合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逐步冲破了西方石油财团长期控制油价垄断市场的特权,大幅度提高了石油税率,并进而基本实现了石油业的国有化。

  许多海湾国家与美、英等发达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其中与美国的关系尤为密切。以沙特为例,其武装部队90%以上的军火来自美国。据统计,到 1982 年底,沙、美签订的各项军事合同总额超过500 亿美元。两伊战争爆发后,1984 年美国将400 枚毒刺导弹运抵沙特,加强其防务力量。在经济上,自30 年代起,沙特石油基本上由美国资本的阿美石油公司开采。1980 年,沙特接管了该公司。但沙特经济部门大多由美国公司承包,所需建设物资大部分从美国进口。双方每年都有高层军事、政治、经济界人士互访。密切的政治、经济关系及战略利益将沙特与美国联系在

  一起。

  海湾危机直接起因于伊拉克垂涎科威特的石油财富,并取得石油海外运输通道。吞并科威特,是伊拉克长期以来的野心。萨达姆一再宣称,科威特是伊拉克领土的一部分,认为它有权吞并科威特。1961 年科威特宣布独立时,伊拉克不予承认,始终对科威特提出领土要求。

  海湾地区的伊拉克,不仅是中东地区的产油大国,而且是军事强国,尤其是它扩军备战,对周边国家,特别对伊朗和科威特构成了严重威胁。伊拉克梦寐以求建立世界石油大国,争当阿拉伯世界的盟主。

  伊拉克,人口不过1700 多万,面积43.8 万平方公里,却富有得天独厚的黑色金子--石油。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东、西、北三面山高路险,伊拉克惟一的出海口,便是其东南濒临的波斯湾,而那里的海岸线还不到60 公里,且其两个出海港法奥和乌姆卡斯尔又受到科威特的两个岛屿布比延岛、沃尔科岛的扼制。而且,伊拉克通往狭窄海岸的惟一出海水路--阿拉伯河的主权也处在与强邻伊朗的争执之中。

  伊拉克地理区位的局限,使其石油变美元的通道处处受阻。伊拉克曾经多次要求租借科威特的布比延岛和沃尔科岛99 年,但均被科威特严正地加以拒绝。在这种情况下,伊拉克只得耗费巨资修建陆上输油管道,借道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从地中海和红海长途输送其石油出口。

  伊拉克的国民收入主要靠石油。其石油储量仅次于沙特,占世界第二位。为了实现其在中东地区的霸权主义,伊拉克加紧扩军备战。在海湾战争以前用500 多亿美元建立了一支阿拉伯国家中最强大的军队,进口原苏联等各国的导弹和积极发展化学武器。

  伊拉克与伊朗之间存在着领土纠纷、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同时为抢占石油外输通道,于1980 年9 月至1988 年8 月进行了长达8 年的两伊战争。战后使其债台高筑。两伊战争之后,西方观察家估计其外债高达800 ~1000 亿美元。为了摆脱两伊战争以后经济和财政困难,伊拉克千方百计敲榨海湾富有的产油国家,尤其是与其相邻的弱小的科威特。

  科威特是世界首富之一。它作为中东五大产油国之一,每年依靠石油出口为其带来的收入达80 多亿美元。而且它在国外还有1000 ~2000 亿美元的资产。它也是伊拉克欠下180 亿美元的大债主。科威特著名的布尔干大油田,石油储量接近100 亿吨,是世界第二大油田。按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的如意算盘,若能吞并科威特,不仅可赖掉旧债,还可获得全球的石油储量的20%,占据科威特现代化的石油设施和石油港口。从而改变伊拉克的经济状况,为称霸阿拉伯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

  伊拉克在经过长期酝酿,于1990 年8 月2 日10 万大军突然入侵和占领了科威特,震憾了整个世界。

  伊拉克吞并科威特之后,萨达姆就在一天之内改变了石油经济力量的对比,影响到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供应,影响到科威特在美国、英国等国的巨额投资。与此同时,只有一支不足7 万军队的沙特阿拉伯也危在旦夕。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分析认为,萨达姆可以轻而易举地以他的科威特的军队长驱直下,在3 天之内攻下 275 英里之外的沙特首都利雅得。

  海湾战争,争的是矿产资源(石油),打的也主要是矿产资源伊拉克侵占科威特的军事行动,立刻在全世界引起强烈反响。

  世界各国同声谴责,并要求伊拉克从科威特撤军,希望伊、科两国和平解决争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为恐慌。美国从其美元、石油和霸权考虑,动员西方盟国一致行动。美国实施“沙漠盾牌“行动计划,大规模向中东和海湾地区集结军事力量。1990 年11 月20 日,联合国安理会以美、英、法等12 国赞成,也门、古巴反对和中国弃权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第678 号决议(这也是海湾危机以来安理会通过的针对伊拉克的第12 个决议)。该决议虽然避免了“使用武力“的措辞,但“一切必要手段“的提法,实际上容许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以迫使其撤出科威特。僵持5 个多月的海湾危机终于因伊拉克拒不撤军而演变为海湾战争。

  1991 年1 月17 日,当地凌晨2 时40 分,美国、英国、法国、科威特开始了攻击伊拉克的军事行动,代号“沙漠风暴“。这场战争历时42 天,最后结局是美胜伊败。

  关于海湾战争,分析家们已经作出各式各样的评论。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海湾战争实质上是一场石油战争,交战双方争的是矿产(石油)资源,打的也主要是矿产资源,如果没有矿产资源,一切无从谈起。

  所谓争的是矿产资源,是因为交战双方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海湾国家均以石油而生存和发展,石油就是美元。科威特依靠石油收入,1981 年人均收入高达2 万美元,居世界之首,超过了工业发达的美国、日本等国家。伊拉克也是依靠石油美元,建立起100 多万人、配备有现代化武器、在阿拉伯世界最强大的军队。

  据两国官方公布的材料,科威特石油储量为134.8 亿吨,伊拉克为142.8 亿吨。然而,科威特的石油实际储量远远大于公布的数字。科威特的石油勘探结果表明,全境至少有三个特大型含油构造,其油田与周边邻国的油田相通,整个油层构造呈锅状,科威特的地理位置正好在锅底。伊拉克就利用尚未正式划定边界这件事大作文章,指责科威特在伊拉克领土上“偷采“石油,强烈要求科威特拿出24 亿美元来赔偿伊拉克的损失;宣布两国接壤的鲁迈拉油田,包括在科威特的部分均属伊拉克。

  伊拉克还指责科威特为首恶,10 年来不断向世界市场大量倾销石油。伊拉克还计算出因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造成的损失,说阿拉伯国家共损失5000 亿美元,伊拉克就占890 亿美元。按伊拉克的如意算盘,如果吞并了科威特,伊拉克就可以重新分配中东的石油财富,夺得更多的石油利益,增强其作为石油大国的地位。

  伊拉克的行径直接威胁到美国全球霸权主义的利益。若伊拉克在海湾地区,甚至在中东地区称霸,就等于卡住了

  美国及西方经济的脖子,切断了它们的血管,这是美国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美国前总统布什说:“现在可能面对我国经济独立的重大威胁,必须出兵海湾,制止伊拉克的挑战行为。“国务卿贝克也说:“工业化世界的经济命脉是从海湾延伸出来的,我们不能允许像萨达姆这样的独裁者控制这条经济命脉。“显然,伊拉克侵占科威特,成为科威特油田的主人以后,马上就控制了世界石油资源总量20%以上。如果再出兵占领石油储量占世界25%的沙特阿拉伯,那么,伊拉克就等于控制了海湾地区,控制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统治了中东。美国迅速出兵,就是为了保卫其海湾和中东

  石油供应不被切断。

  所谓打的是矿产资源,是因为消耗的物资,从燃料到现代化军事武器到高科技设备,都主要是矿产资源的产品。这次历时42 天的战争,双方动用兵力累计 130 多万人(多国部队70 万人,伊拉克约62 万人)。消耗的首先是石油和钢铁。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打的是钢铁和石油的消耗战。伊拉克损失坦克 3000 辆,火炮2100 多门,装甲车1800 多辆。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空袭11 万架次,投掷炸弹总量超过美国侵越战争10 年的总投弹量。

  海湾战争是二次大战以来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使用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包括精确制导导弹、炸弹、地雷,性能优越的侦察器械,先进的电子干扰设备,等等。现代化程度再高,这些高技术产品,还是要由矿产品来制造的。例如,钴是军用飞机和导弹的关键材料。制造一部喷气发动机需要使用408 公斤钴,这是因为喷气发动机用的超耐热合金中含65%的钴。1990 年下半年海湾危机以后,矿产资源专家和军火商就估计到这次战争会使钴的需求增加,使钴身价倍增。果不其然,国际市场上出现钴的争购风。世界两大产钴国1988 年商定的钴出厂价为11 美元/磅,1991年1 月市场价上升到16.7 美元/磅,到年终高达35 美元/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