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争夺矿产资源的局部战争实例

(2009-07-28 20:46:53) 下一个
  1、法国和德国争夺阿尔萨斯-洛林的战争

  法国和德国是邻国,在1870 年至二次大战的数十年中,存在着由矿产资源而引发的长期战争。

  1870 年法国发动了普法战争,并很快宣告失败。战后不仅向德国付出50 亿法郎赔款,还割让了阿尔萨斯省全部和洛林省的相当大一部分领土,丧失了很大一部分铁矿。

  一次大战中,德国侵占了洛林铁矿。战后,战败后的德国,根据1919 年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德国的萨尔煤矿交给法国开采15 年。

  1923 年1 月,法国和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兵占领了德国的煤矿产区鲁尔。1924 年,协约国通过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专家委员会提出的德国赔款计划(所谓道威斯计划)以后,法国和比利时撤离驻军。

  1940 ~1945 年,希特勒德国占领了法国,再次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二次大战以后,法国再次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取得萨尔产煤区的代管权。1959 年,萨尔地区才由原联邦德国收回。

  两国数次对阿尔萨斯、洛林、鲁尔和萨尔地区的反复争夺,是政治和领土争夺,是对煤和铁资源的争夺。时任美国冶金采矿协会主席和《工程和采矿杂志》编辑 (1914 ~1927 年)的斯珀尔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国和德国长期争夺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对欧洲最大的和世界上第二个最大的铁矿的争夺。这个铁矿曾使德国得以迅速发展并获得巨大的力量,现在这种财富和力量可能要转让给法国了。“他认为,应该把阿尔萨斯-洛林说成是“铁“的代名词。

  阿尔萨斯无论在历史上,还是今天,始终是法国最发达的农业区,也是法国农肥原料钾盐矿产区,钾盐储量0.5 亿吨。洛林是法国的铁矿产区。铁矿分布在南北长112 公里、东西宽19 公里的地带内,铁矿石储量约80 亿吨,占法国铁矿资源量4/5 以上。

  矿层埋藏较浅(90 ~120 米),开采容易,只是有害元素磷的含量较高。自1881 年托马斯冶炼法和吉尔克里冶炼法发明以后,洛林铁矿得到了大力开发和工业利用。据统计,1945 ~1960 年间,洛林地区提供了法国3/4 的铁、2/3 的钢和35%的煤炭。

   1870 ~1871 年普法战争的胜利,德国从法国夺取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为德国工业发展提供了矿产资源和工业基地。洛林铁矿与德国自己原有的鲁尔煤田相结合,使鲁尔地区成为强大的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为核心的重工业区。该区工业产值曾占德国的40%,使德国钢产量从1870 年的14 万吨,到1913 年猛增至2050 万吨,超过英国,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但德国人吞并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后,又感到美中不足。因为他们很快发现,由于他们不了解铁矿分布的地质构造,结果已划定的国界并没有包括大部分铁矿床。事实上,法国在洛林地区的铁产量,由1881 年前最高年产量不到300 万吨,到1900 年增加到544.8 万吨。后来有人嘲笑德国人,说他们有一个很棒的国防部,却有一个极差的地质部门。所以德国人发誓要“纠正1871年的错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战败。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以及德国在当地建设的52 个冶金企业和 66 座炼铁厂。从而使法国炼铁生产能力提高70%,炼钢能力提高90%,洛林地区成为法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加上法国又取得了德国萨尔地区丰富煤田的开采,尤其是优质炼焦煤的开采,大大缓解了法国煤炭不足的问题。而且,德国付给法国的81.5 亿金马克的赔款,大多以抵折实物,尤以煤炭来偿还,对法国工业有利。

  然而,法国更大的野心是想吞并德国鲁尔地区。鲁尔的工业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物质基础。鲁尔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其地质储量2190 亿吨,其中经济可采储量220 亿吨,占全国90%。而且煤质好,其中炼焦煤占储量3/5 。所以,1923 年法国和比利时借口战争赔款问题而侵占了鲁尔煤矿区。鲁尔地区被占领以后,立即导致德国工商业混乱,物价飞涨,财政陷于破产,经济陷于混乱,并引发了革命危机,导致了工人武装起义。不过,法国人占领鲁尔,不仅没有捞到它想掠夺的大量煤炭资源,反而支付了巨额占领费用。1924 年,法国和比利时撤出了鲁尔。

  法国和德国之间对阿尔萨斯和洛林之争,是铁矿资源。这并不是惟一的一个资源战争特例。与此相类似,德国和波兰对上西里西亚之争,也远远不只出于民族感情或领土冲突,而是涉及欧洲最大的煤田和巨大的铅矿、锌矿之争,只是争夺过程远没有德、法之争那样复杂而已。

  2.、智利与秘鲁/玻利维亚之间的硝石资源战争

  硝石,也称钠硝石,即天然的硝酸盐。这种资源集中在智利,故也称智利硝石。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合成技术的发展,才打破智利硝石的垄断地位。

  目前,智利差不多是世界惟一的拥有天然硝石的国家。其硝石矿储量约25 亿吨,开采品位(NaNO3)7%,资源量可达250 亿吨矿石。硝石中还含有溴和碘,碘的平均品位0.04%,储量约36.3万吨,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智利巨大的硝石资源,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战争方式从秘鲁和玻利维亚手中夺得的。

  18 世纪末期到19 世纪早期,在拉丁美洲独立革命中,智利、秘鲁和玻利维亚同其他许多国家一道,从西班牙、葡葡牙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智利和玻利维亚之间的边界是一片荒无人烟的阿塔卡马沙漠地区,在大量发现硝石矿产之前,两国的边界问题并没有被人们真正关注过。而当时发现的巨大硝石矿床相当大部分在智利和玻利维亚境内,少部分在秘鲁境内。

  硝石,在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曾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各工业国用智利硝石作为制造烈性炸药、化工产品和肥料的原料。

  智利为了独占这种具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就想吞并邻国秘鲁和玻利维亚领土上的那一部分硝石资源。于是在1879 年4 月5日,智利同时向玻利维亚和秘鲁宣战,这就是拉丁美洲三国进行的“太平洋战争“。结果,智利取得战争胜利,并在1883 年签订了安孔(Ancon)条约。该条约规定,整个阿塔卡马沙漠划归智利,也就是说,玻利维亚和秘鲁所拥有的世界最大硝石矿产地的那一部分全部割让给智利。

  这次战争的胜利,使智利取得了全部的巨大硝石矿床。智利确实从硝石出口获得了巨大经济收入。1879 ~1889 年的10 年间,智利仅硝酸盐的出口税就超过5.57 亿美元,硝酸盐出口总值超过14 亿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极大的收入。

  一次大战期间,资本主义工业国对智利的硝酸盐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当时,德国资本虽然掌握了智利硝酸盐生产能力的1/3 ,但德国对外国原料的所有权代替不了英国的海上实力,结果海上供应被切断,迫使德国科学家研究成功从空气中提取氮元素,用国内资源发展固氮工艺。一次大战以后,智利硝酸盐生产被美国资本所垄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