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殖民体系的崩溃和 第三世界的 兴起(3)非洲,拉丁美洲,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

(2009-07-04 00:03:04) 下一个
ZT:殖民体系的崩溃和 第三世界的 兴起(3)非洲,拉丁美洲,不结盟运动
和七十七国集团


三、非洲的独立浪潮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http://www.pep.com.cn/gzls/jszx/dg/sjjxdsx/jsys/200703/t20070305_285379.htm

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的非洲民族解放运动

从 50年代中期开始到60年代末,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走上一个新阶段。

苏丹、摩洛哥、突尼斯相继独立以后,

北非的民族独立运动逐步蔓延到撒哈拉沙漠以南。

1957年和1958年,加纳和几内亚获得独立。进入60年代以后,

非洲大陆掀起了独立浪潮。1960年作为“非洲年”而载入史册。

这一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其中有扎伊尔、刚果、马里、尼日利亚。

1961~1968年,又有15个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而独立,

其中包括阿尔及利亚、塞拉利昂、坦桑尼亚、赞比亚。

非洲独立国家为了保卫和巩固独立和主权,支持未独立地区人民的斗争,

发展民族经济,在1963年5月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举行首脑会议,

建立了非洲统一组织,并通过了“非洲统一组织宪章”。

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的统一与团结,加强非洲国家在

政治、外交、经济、文化、军事方面的合作,保卫和巩固非洲国家的独立、

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非统组织在发展相互合作、捍卫非洲国家的民族独立,反对外来干涉

,坚持不结盟原则以及支援未独立地区的解放斗争等方面,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到 1968年,非洲独立国家已增至41国。

至此,英法在非洲的殖民统治基本上被摧毁。

70年代,主要是葡属非洲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时期。

1973年,葡属几内亚宣告独立;1975年6月莫桑比克独立;

同年11月安哥拉赢得独立。它们主要是依靠长期的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的。

1980年,津巴布韦独立;1990 年3月,纳米比亚(原名西南非洲)宣布独立。

这样,非洲的最后一块殖民地摆脱了殖民统治,

殖民主义数百年来统治非洲的历史随之结束。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特点

第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属于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非洲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非洲各被压迫民族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反帝反殖的民族革命是最主要的任务。非洲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北非的一些国王、撒哈拉以南的部落酋长,都参加了反帝斗争,

形成了革命风暴。在民族主义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各种政治组织和政党,

据1961年统计,非洲各地共有147个民族主义政党,

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建立的有8个,战后到1955年建立的有40个,

其余都是在亚非会议前后新建或改组成立的。

它们大都以反帝、反殖和争取民族独立为主要宗旨。


第二,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主要掌握在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手中。

由于殖民主义的长期统治,非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无产阶级力量较弱,

部族意识和地区观念以及封建残余严重存在,

因而无产阶级难以形成一支强大而独立的力量。

非洲的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一个年轻的阶级。

但它的政治能量、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要比非洲的无产阶级、

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有相对优势。

它同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之间虽有一定的联系,

但也有深刻的矛盾,因而具有较大的革命性。

非洲的知识分子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所以,从整体上来看,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在非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

第三,非洲民族独立运动取得独立的方式,大体上有两种类型:

少数是通过武装斗争,多数是采取和平斗争形式。北非各国和阿尔及利亚、

摩洛哥、安哥拉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武装斗争获得独立的。

但大部分的独立国家,普遍采取了非暴力方式,

迫使殖民当局在殖民政策上作某些调整和改变,分阶段实现了独立。

非洲民族独立运动方式的多样性,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世界进步力量的壮大的国际形势密切相关的。尽管独立的方式和程度有所不同,

但都是这些国家的人民长期斗争的胜利成果。

#津巴布韦的独立

80 年代初津巴布韦的独立,采取了武装斗争和政治斗争这两种形式并用的方式。

津巴布韦原名南罗得西亚,1964年改名罗得西亚,

最初是以老殖民主义者罗得斯的名字命名的。

罗得西亚白人政权推行种族政策,对一切公共设施都实行严格的种族隔离,

甚至连监狱和墓地也是分开的。为实现民族独立,

津巴布韦人民从1966 年开始进行武装斗争。

在非洲统一组织和坦桑尼亚、赞比亚等“前线国家”的支持下,

人民武装力量越战越强。随着70年代苏联在南部非洲加紧渗透扩张,

美国、英国为了保护它们在这一地区的既得利益,

急切希望打破罗得西亚问题的僵局。

1979年,英国以原宗主国的身份召开了有罗得西亚各方参加的制宪会议。

1980年,举行罗得西亚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的大选,

结果,以穆加贝为首的非洲津巴布韦民族联盟获胜。

同年4月,罗得西亚正式独立,成立了津巴布韦共和国。

这是津巴布韦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取得的胜利。


#南非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当地的非洲人称南非为“阿扎尼亚”。它位于非洲大陆最南端,战略地位重要,

矿藏极其丰富。17世纪中期,荷兰殖民者侵入这一地区,建立了殖民地,

他们的后裔称“布尔人”。19世纪末,英国同荷兰的殖民者为争夺对南非的控制

,进行了英布战争,结果英国获胜,吞并了这一地区。

1910年英国将南非的殖民地正式组成“南非联邦”,

作为英国的自治领。英国掌握了南非的统治权

。1948年,代表荷兰殖民者后裔利益的政党──南非国民党上台执政,

1961年南非国民党政府宣布退出英联邦,改国名为“南非共和国”。

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统治下的南非,

成为非洲大陆上最后一座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堡垒。

在它统治的近半个世纪中,先后颁布了一百多项种族歧视的法令,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迫害广大黑人和其他有色人种。

如根据1953年的一项法令,

南非当局把包括全部城市在内的占全国面积86%的土地划为“白人地区”,

而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非洲黑人驱赶到只占总面积约14%的“保留地”内。

黑人不仅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利,丧失了人的尊严,而且受到了沉重的经济剥削。

南非黑人进行了长期和艰苦的斗争,他们的斗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支持。

进入90年代,面对历史进步潮流,德克勒克政府在1990年无条件地释放了

长期监禁的非洲人国民大会党主席曼德拉;

第二年南非议会又废除了八十多项种族主义立法,

1993年底又通过了取代种族主义宪法的临时宪法,

这表明种族隔离制度在法律上已经结束。

在此基础上,南非举行了第一次各个种族都参加的全国大选,

二千多万黑人第一次参加选举。“非国大”获得了超过60%的选票,

曼德拉成为南非的第一位黑人总统。

1996年,由于南非国民党成员退出了内阁,

南非政权成为完全由“非国大”领导的政权。



#卡斯特罗

菲德尔·卡斯特罗1926年8月出生于古巴奥连特省一个甘蔗种植园主家庭。

他从中学起就喜欢阅读英雄人物的传记,从中了解古巴和拉丁美洲的不幸历史。

1945年他在哈瓦那大学法律系读书,曾任大学生联合会主席。

1950年在这所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期间,他参加过学生运动,反对美国的侵略和独裁统治。

古巴是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岛国,它的北部距美国最南端的佛罗里达仅90海里。

它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1898年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

但“前门驱狼,后门进虎”,它实际上成了美国的直接控制的半殖民地。

1952年,美国支持右翼军人巴蒂斯塔上校发动了政变,建立了亲美独裁政权。

他上台以后,对外屈服于美帝国主义,对内进行残暴统治,

使这个被称为“世界糖罐”的国家,成为一个人间地狱。

美国及其代理人的残暴统治,导致了古巴革命。

1953年7月26日,年仅26岁的卡斯特罗组织一批青年攻打圣地亚哥的一所兵营,

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15年徒刑。在受审期间,

他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历史将宣告我无罪》。

1954年卡斯特罗获释,出狱后立即着手建立“七·二六组织”,

准备发动新的起义。后来,他在墨西哥组织了八十多人的远征军,

于1956年11月乘坐“格拉玛”号游艇,在古巴奥连特省一处海滩登陆。

起义者在登陆后的激战中大部分牺牲,

余下的卡斯特罗等12人进入马埃斯特腊山区,

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建立了革命根据地,扩大了起义队伍,展开了游击战。

以后,起义军明确提出要推翻巴蒂斯塔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主张释放政治犯、

恢复全体公民的政治权利、进行土改等,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农民的支持。

1957年3月,卡斯特罗发表宣言,号召发动对巴蒂斯塔政权的全面战争。

反对巴蒂斯塔的革命力量逐渐统一起来。

第二年,起义军乘胜前进,很快控制了古巴大部分地区,

打开了通往哈瓦那的道路。在全国革命形势的威慑下,巴蒂斯塔逃亡国外。

1959年1月1 日,起义军进入首都哈瓦那,建立了临时政府,革命取得了胜利。

古巴革命沉重地打击了美帝国主义。

美国对古巴进行威胁,在经济上实行封锁,在政治上组织颠覆革命政权的活动。

针对美国的经济封锁,古巴宣布把美国在古巴的所有企业收归国有。

1961年美国同古巴断交后,又组织了一千多名雇佣军侵入古巴,

但古巴军民在72小时内就完全消灭了这股反革命武装,巩固了新生政权。

这次战争以后,卡斯特罗正式宣布“古巴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

从此,古巴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同年,“七·二六运动”、

“人民社会党”(原古巴共产党)和“三·一三”

革命指导委员会合并成立了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组织。

1962年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组织改名为古巴社会主义革命统一党,

1965年又改称古巴共产党。卡斯特罗任党中央第一书记。

1960年,古巴同中国建交。1996年,卡斯特罗访问中国。

#巴拿马运河新约

1977 年9月7日,美国总统卡特和巴拿马政府首脑在华盛顿签署了新的

“巴拿马运河条约”。新条约生效后将取代美国在1903年强加给巴拿马的不平等的

“美巴条约”以及有关的一切修正案。新条约规定,旧条约到1999年年底期满;

在这期间,巴拿马将逐步收回对运河和运河区的完全的管辖权。

新条约生效后,将在运河区升起巴拿马国旗。

巴拿马运河的管理将由一个美国机构──“巴拿马运河委员会”负责,

这个机构由两国人员组成。

原运河区的司法和移民机构、海关、邮局等将交给巴拿马管辖和经营。

新条约有效期间,

巴拿马每年从运河及运河区得到的经济效益将增加到近八千万美元。

新条约规定,巴拿马和美国保证要保护和保卫运河,

两国武装部队将组成一个联合委员会负责它们的军事活动。

同时,双方还签订一项“关于巴拿马运河的永久中立和经营的条约”,

其中规定美国军舰有迅速和无条件通过运河的权利。


四、第三世界的崛起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亚非会议的启发下,

南斯拉夫、埃及和印度的领导人逐渐萌发了建立不结盟国家组织的想法。


对铁托来讲,南斯拉夫处于两大对峙集团之间,

它既不能同任何一方建立较为密切的关系,又必须摆脱孤立境地,

因此只有争取不承担这类军事、政治条约义务的国家的支持。

对纳赛尔来说,埃及虽然取得了独立,

但帝国主义总想借苏伊士运河问题干涉它的内政,

所以埃及需要国际上有更多的可靠伙伴和有效的支持。

对尼赫鲁来说,印度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跻身大国之列,

但实力不足;尼赫鲁早就想以独立的外交政策来弥补这一不足,

以得到中小国家的支持,从而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

此外,从经济上考虑,它们也希望得到国外的支援和帮助,

而当时的世界主要国家又分属于两大阵营,要争取外援,

置身于两大阵营之外是最佳选择。

1956 年7月,纳赛尔和尼赫鲁先后到达南斯拉夫,

同铁托在布里俄尼岛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三国发表了“联合公报”,

公报表示,他们确认积极和平共处的原则,支持亚非会议的十项原则,

谴责把世界分裂为强大的国家阵容,反对殖民控制。

不久,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也签署了上述公报。

1961年,铁托、纳赛尔和苏加诺联名倡议召开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

尼赫鲁获悉后也参加了这个倡议。

为了开好这个会议,1961年6月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了筹备会议,

有21个国家的外长或大使参加。会议决定了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举行的时间

,拟订了据以邀请的不结盟国家的五条标准是

:(1)它的政策应当是在和平共处和不结盟基础上的独立政策,

最少应当采取符合这种政策的态度;

(2)它应当支持民族解放运动;

(3)它不应当是任何会使卷入大国冲突的集体军事联盟的成员国;

(4)它不应当是同某个大国缔结的双边联盟的参加国;

(5)它的国家领土不应当有在它的同意下建立的外国军事基地。

1961 年9月1日,不结盟国家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开幕。

来自25个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了会议。

会议通过了《关于战争危险的声明》、《和平呼吁书》以及

《不结盟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

这次会议的召开,正式宣告不结盟运动的诞生。

到1991年,它的成员国已发展到102个,包括世界上近2/3的国家和1/2的人口。

不结盟运动的组织也日趋完善,除每三年一次的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以外,

还有不结盟国家外长会议、不结盟国家协调局以及其他类型会议等组织形式。


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

60 年代,另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国际组织,即“七十七国集团”诞生。

1963年,在亚、非、拉美发展中国家的推动下,

第18届联合国大会决定召开贸易和发展大会。

当时亚、非、拉美75个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提出了《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

由此形成“七十五国集团”。

1964年4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一届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上,

75国集团增加为77个国家和地区,并以《77个发展中国家联合宣言》

的名称发表了1963年75国提出的联合宣言,由此形成 “七十七国集团”。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进一步走上了联合斗争的道路。

以后,“七十七国集团”的成员国人数不断增加,

到1985年已增加到 125个国家,包括了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

但“七十七国集团”的名称仍然沿用下来。

1964年12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

作为一个常设机构。贸发会议每四年召开一次。

七十七国集团在每次贸发会议前都召开部长会议,共商对策。

七十七国集团主要是通过与发达国家在联合国的谈判,

来实现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如果说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组织,

那么,七十七国集团就是第三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

二者的建立,都是第三世界形成的重要标志。

从此,在东西方两大军事集团之外,

出现了一支由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

这给了战后世界的两极格局以有力的冲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