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殖民体系的崩溃和 第三世界的 兴起 ( 1):印度- 埃及,阿尔及利亚
(2009-07-03 23:17:50)
下一个
ZT:殖民体系的崩溃和第三世界的兴起 (1)
一、战后初期亚洲、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
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南亚次大陆的两个主要国家,独立前都属于英国印度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殖民地人民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英国无力应付,只好打算让印度独立。但是,印度独立运动的两大主要政党国大党
和穆斯林联盟对印度独立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国大党领导人甘地和尼赫鲁坚持印度的
统一和独立,穆斯林联盟主席真纳则坚决要求建立单独的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国。
同时,印度国内的宗教冲突和民族冲突不断加剧。
1947年,英国驻印度的新总督蒙巴顿上任。
蒙巴顿的任务就是如何结束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
蒙巴顿到印度后,针对印度的现实情况,放弃了原先的建立印度联邦的方案,
在6月3日向英国议会提出了《印巴分治方案》(史称《蒙巴顿方案》),
一个月后,英国议会通过了这个方案。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一)印度分为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印度斯坦国家和巴基斯坦国家,
两国都获得自治领地位;
(二)巴基斯坦由东西两部分组成,西巴基斯坦包括西旁遮普、
信德、西北边境省和俾路支省,东巴包括孟加拉和阿萨姆的一部分。
印度联邦则由原英属殖民地其余行省组成;
(三)在印巴分治前,先解决旁遮普和孟加拉两省的划界问题,
但两省是否一分为二由两省立法议会投票决定;
(四)印度制宪议会也一分为二,归属各自国家;
(五)授予土邦自由选择加入两个自治领中任何一个的权利,如果不愿加入,
可以保持与英国的原有关系,但不享有建立自治领的权利。
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接受了这一方案。1947年8月14日和15日,
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自治领分别诞生。由于按照宗教原则划分,
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过程中,数以百万计的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离开故土,
投奔各自宗教相同的国家。同时,
也在克什米尔土邦等一系列问题上留下了很多后遗症,
克什米尔的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但克什米尔土邦王公信奉印度教,
克什米尔归入印度后,当地的穆斯林一直不满意,
对南亚次大陆的安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948年1月30日,一向主张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一致的圣雄甘地
也因此被一名狂热的印度教徒刺杀身亡。
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出任第一任总理。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宣告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
真纳出任巴基斯坦自治领第一任总督和制宪议会主席。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颁布了第一部宪法,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
独立后,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的关系一直很紧张。1971年11月,
印度借东巴和西巴的关系紧张之际,出兵东巴,接着又扩大到西巴,
这就是印巴战争。1972年6月,印巴双方签订停战协定,东巴分离,
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国。
真纳
真纳(1876—1948),随着教派冲突的不断加剧和英国殖民者的“分而治之政策”的影响,1940年1月,他提出印度的穆斯林是一个教派,也是一个民族,应该同印度教徒一起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利,此后,他通过报纸广泛宣传自己的主张,要求英国将来移交政权时要平等对待印度教徒和穆斯林。
1944年和甘地会谈,双方再次因意见不合谈崩。此后,真纳的立场越来越坚决。1945年,他声称如果不满足穆斯林的要求,穆斯林联盟将抵制中央立法议会,要求建立巴基斯坦国家。1948年在卡拉奇病逝。
尼赫鲁
尼赫鲁(1889—1964),印度国大党领袖,印度独立后第一任总理。为公认的甘地政治上的继承人。1933年以后,他成为国大党实际上的领袖。在国际上,他同铁托和纳赛尔共同发起了不结盟运动,他也是亚非会议的发起人之一。他反对殖民主义,同时又想继承英国殖民印度期间建立的对周边小国的宗主权和英国非法占有的利益。执政期间,他希望占有英国殖民印度时从中国侵占的土地,挑起了与中国的边界战争。
印度尼西亚的独立
1945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8月17日,
民族独立运动领导人苏加诺、哈达签署了《独立宣言》,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
成立共和国。印尼开始了八月革命。
第二天,印尼各政党、社团领导人召开了“印度尼西亚独立筹备委员会”,
通过了共和国宪法,选举苏加诺、哈达为正副总统。
然而,英军以接受日军投降为名,在爪哇登陆,随即占领了雅加达、
万隆等城市。在英国的支持下,10月初,流亡澳大利亚的荷印殖民政府重返印尼;
原被日军关押在集中营的荷印殖民军获释后,组成了 “荷印联军”,
他们与从欧洲开来的荷军一起,力图恢复殖民统治。
在印尼人民的坚决抗击和世界舆论的谴责下,英军1946年底撤出印尼,
将其占领区交给了荷兰殖民当局。
荷兰殖民者为了迫使印尼政府屈服,1947年7月发动了第一次殖民战争。
印尼人民奋起反抗。美国利用联合国插手荷印冲突。
在美国等国的斡旋下,
1948年印尼同荷兰于停泊在雅加达的美国运输舰上签订了《伦维尔协定》。
协定规定,双方就地停火;在荷占区的一些地方举行公民投票,
以确定是回归印尼共和国,还是直接参加印尼联邦;在印尼联邦成立之前,
荷兰在印尼继续行使主权。这样,印尼最富庶的地区,包括爪哇岛的大部分、
苏门答腊的一部分和马都拉的全部都被荷兰殖民者占领。
1948年12月,
荷兰殖民者又发动了第二次殖民战争,并攻占了印尼共和国临时首都日惹。
苏加诺、哈达等政府领导人被俘。但是,印尼人民并没有屈服,他们组织游击队,
英勇抗击荷兰殖民军。由于战争旷日持久,荷军伤亡和军费开支与日俱增。
美国乘荷兰处境日益困难之机,通过联合国安理会向荷兰施加压力。
1949年5月,荷兰印尼签订停战协定。11月又签订了《圆桌会议协定》,
规定:印尼共和国与荷兰在印尼建立的15个傀儡邦组成“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
后者再同荷兰、荷属苏里南和库拉索共同组成以荷兰女王为元首的“
荷兰—印度尼西亚联邦”;荷兰应将主权交给“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
但保留了军事、外交、经济方面的许多特权。
《圆桌会议协定》签订后,荷军从印尼撤走。1949年12月,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立,苏加诺任总统,哈达任总理。
同月,荷兰向它移交“主权”。印尼人民反对和抵制保留荷兰特权的联邦制,
要求取消各傀儡邦。1950年8月15日,苏加诺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
后来,经过谈判斗争,印尼与荷兰达成解散荷兰 —印尼联邦的协议。
1956年4月,印尼国会通过决议,宣布全部废除《圆桌会议协定》。
1963年5月,印尼收回了荷兰占据的西伊里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苏加诺
1901 —1970,印度尼西亚民族独立运动领袖,
共和国首任总统(1945~1967年在任)。出生于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勿里洞,
1926年毕业于万隆工学院建筑专业。从中学时代起,
他就对政治运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学毕业的当年,
他就在《青年印度尼西亚》杂志上公开发表文章,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他的思想深受中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印度圣雄甘地的不合作主义的影响。
苏加诺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他的民族主义思想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反帝、反殖、
争取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1927年,他创立了“印尼民族主义联盟”,自任主席
。同年12月,该联盟同其他一些印尼民族主义组织联合起来,
组成了印尼民族政治团体协商委员会,第二年,该组织又改组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党,
苏加诺任主席。从此,他成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物。
1929年,他遭荷兰殖民当局的逮捕;1931年获释。1932年,他参加了印度尼西亚党,
该党的宗旨是争取印度尼西亚完全的独立。次年,他再次被捕并被流放。
1942年,日本占领军为了巩固其在印尼的统治,释放了苏加诺,
并让他回到印尼政治经济的中心爪哇。
在日本占领期间,
他利用同日本人合作的身份,进行印度尼西亚民族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活动。
日本宣布投降后,苏加诺领导了印尼的八月革命。
8月17日,他和另一位民族运动领袖哈达签署了《印尼独立宣言》,
宣布成立印尼共和国,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哈达当选为副总统。
不久,荷兰殖民军卷土重来,企图重新确立殖民统治,
印尼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
1949年,印尼与荷兰签订圆桌会议协定,苏加诺担任印尼联邦共和国总统。
1950年8月,苏加诺宣布成立统一的印尼共和国。
他奉行反帝反殖的独立的外交政策,促成了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
是不结盟运动的发起者之一。1956年,宣布废除圆桌会议协定。
1959年,宣布恢复1945年宪法,任总统兼内阁总理。
60年代,印尼军人势力上升,1965年以后,军人集团控制政局,
开始逐步剥夺苏加诺的总统职权。
1967年,他被撤销总统职务,此后一直被软禁。
埃及共和国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依据1936年签订的英埃同盟条约
(它以条约形式,将英国1922年提出保留的四项特权确定了下来),
派遣大批军队进驻埃及;战争结束后,英军拒不撤出埃及,
腐败的法鲁克王朝又利用英国的支持实行专制统治。
于是,埃及人民为废除英埃同盟条约,实现埃及的真正独立展开了大规模的反英、
反封建王朝的斗争。在群众斗争的压力下,英军被迫撤出开罗和亚历山大,
退入运河区。
埃及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的失败,国内政治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引起了人民、
士兵和中下级军官对封建统治者的强烈不满。
1952年,埃及政局动荡,在不到半年里,内阁就更换了五次。
这一年爆发了“自由军官组织”领导的“七月革命”。
埃及自由军官组织成立于1945年,由纳赛尔等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青年军官建立,
其成员大多为爱国的中下级青年军官。
它的宗旨是反对英国的占领和法鲁克封建王朝的统治,
由埃及人自己管理自己的国家。1952年7月23日清晨,
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起义部队控制了开罗各重要据点,
包围了王宫。三天后,法鲁克国王被废黜,逃往国外。1953年6月,
埃及新政府正式宣布永远废除君主政体,成立埃及共和国。
三年后,埃及举行公民投票,通过新宪法。新宪法规定埃及是一个民主共和国,
实行总统制。纳赛尔当选为总统。
纳赛尔
1918 —1970,埃及总统(1956~1970年)。出生于埃及亚西乌特省的贝尼莫。
1937年进入皇家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当少尉,到驻苏丹的军队中服役。
1942年,回到军事学院任教。他对当时甘心充当英国殖民傀儡的法鲁克王朝非常不
满,
1945年,他在军队中秘密组织了自由军官组织。
1950年,他当选为自由军官组织的执行委员会主席。
1952年7月23日,该组织发动革命,推翻了法鲁克王朝。
1953年,埃及共和国成立,任总统兼总理,掌握实权。
1954年,任代总统兼总理。这时,他只有36岁。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出席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
1956年,埃及颁布新宪法,正式任总统。当年,他把英国军队从埃及赶走,
接着又把英法控制的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打退了英法和以色列军队的侵略。
1958年,在阿拉伯民族运动高涨时期,叙利亚和埃及联合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纳赛尔任总统。1970年,因心脏病突发逝世。
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1954 年11月,阿尔及利亚人民发动了反对法国殖民统治、
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起义爆发后,成立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它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主要政治机构和领导起义的机关。随后建立了民族解放军。
起义军控制了越来越多的地区。为了扑灭起义的火焰,
法国不断增加在阿尔及利亚的驻军,
1954年为5万人,1955年增加到20万,1956年扩大到40万,1958年更猛增到80万人。
法国殖民军对解放区发动的“围剿”一败再败。
而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军越战越勇,到1958年发展到13万人,
武装斗争已经扩大到全国3/4的地区;同年,阿尔及利亚共和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戴高乐在法国执政后,表示愿意同阿方谈判
。经过双方在战场上和谈判桌上的不断较量,
法国政府已无力继续进行殖民战争。
作为一个有远见的资产阶级政治家,
戴高乐深知,不摆脱同阿尔及利亚的战争,
法国就不可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同美苏抗衡。
于是,1962年3月,法阿签署了《埃维昂协议》,
协议规定在阿尔及利亚结束军事行动;法国承认阿尔及利亚人民有权行使自决权,
成立一个独立和主权的国家;法军分批撤走。
7月,阿尔及利亚正式宣告独立。至此,法国132年的殖民统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