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西藏军民抗英战争:捍卫国家主权 血染雪域高原

(2009-07-16 12:52:58) 下一个
西藏军民抗英战争:捍卫国家主权 血染雪域高原

19世纪后半叶,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频频发动战争。当时的清朝中央政府已陷入了不可挽回的衰败境地,对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许多地方的统治能力减弱,因而英国和俄国乘虚而入。英国为了达到其扩大势力范围、侵占整个西藏目的,先后以传教者、旅游者和探矿者的名义派遣密探进藏。他们的这种狡猾行径被西藏人民识破,并遭到了坚决反对。于是英国人变换手法,先占领了与西藏接壤的一些喜马拉雅小国尼泊尔、锡金、不丹,进而侵入西藏这块地域辽阔而军事力量单薄、崇信佛教、人口少而物产丰富的地方,于是一场抗英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第一次抗英战争】

19世纪60年代,已经侵占了与西藏地方接壤的喜马拉雅国家锡金的英国侵略者,擅自越过西藏与锡金边界日纳,进至界北的隆吐山探路,并坚持说西藏与锡金的边界不在日纳,而在隆吐山以北的捻拉山。鉴于英国人的侵略步伐日益加紧, 1866年噶厦政府派出藏军在隆吐山设卡,阻止私自越境通商,阻止英国人进入西藏边境,并在山上修建了白光护法神灵庙(铜嘎寺)。当年11月29日英国驻华大使华尔森即向清朝中央政府致函说:“现在藏人得知英国人停止入藏的消息后,在离大吉岭只有100华里的地方修筑炮台,其目的是阻止通商。英军虽能轻易地摧毁之,但我国不想惹起纠纷。故此,请通知驻藏大臣向藏民宣布不准随意妄动。”清朝中央政府收到此函后,通过驻藏大臣文硕命令西藏地方政府撤除隆吐山哨所。但是,西藏地方政府于藏历火猪年(公元1887年)二月,由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以及西藏的僧俗全体大会通过驻藏大臣文硕向清朝政府呈送了一份文书,其中说,“隆吐山是西藏的神圣领土,因此决不能从那里撤除哨卡”,同时提出了要英国侵略军从锡金撤走的要求。1887年英国人在边境集结2000兵力,并设置4门大炮,由英军将领格雷哈姆率领,做好北攻准备。

西藏地方政府在驻藏大臣文硕的支持下,为了抗击侵略军,藏历火猪年(公元1887年)七月四日,指定代本拉顶色、孜准索南坚赞带领900名藏军和从康区征调的500多名僧俗民兵前往隆吐山及其以北设防,抵抗英军。

1888年3月20日,英军从隆吐山脚下向西藏驻军发动了突然袭击,英军兵力达百多人。此时西藏守军们列队于战壕旁,向白光护法神像顶礼,然后个个手持土枪、弓箭、刀、矛等原始兵器狠狠地反击来犯的英军。当时击毙了一名穿黄衣的英军头目,英兵随即惊慌撤退,藏兵无一伤亡。3月21日清晨,英军从原路又一次发动进攻,藏军严阵以待,誓死抵御,经数次鏖战,毙伤英军约100余名,藏军战死甲本一名,士兵20余人。3月25日英军再次向守军大举进攻,炮弹落在聚集的藏军中间,士兵伤亡很大,被迫撤至亚东帕里等地,隆吐山失守。于是,清廷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革职,任命媚外乞和的升泰为新的驻藏帮办大臣。但噶厦仍然调兵遣将,委派噶伦拉鲁·益西罗布为藏军总管,下令僧俗执事、藏军、民兵1万多人开赴前线。在当年6月至10月间同入侵英军数次作战,力图收回隆吐山。

升泰到藏后,完全执行清政府妥协让步的路线,下令藏军待命于帕里,不许反击英军。相反英国侵略军不但不后撤,反而得寸进尺地侵占了许多地方,并一再炮轰藏军阵地。终于因为藏军训练差,装备落后,加之指挥失当,在遭遇武器先进,战术、技术均优于自己的英军密集火力的射杀,最后归于失败。

1888年是藏历土鼠年,因此藏族群众称之为“土鼠年战争


【第二次抗英战争】

1888年,西藏第一次抗英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1890年的中英条约使锡金成为英帝国主义的保护国之后,英国就开始张罗边境的划界立碑事宜。l893年,清廷不顾西藏人民反对的情况下,同帝国主义签订了有关通商事项等问题的藏印续约九款附约三款。据此,西藏必须开亚东为商埠,英国终于将侵略之手伸向西藏,从事以通商贸易为名的经济掠夺。但是由于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各项条约并未能付诸实施。为了取得更大的利益,英国准备发动第二次入侵。

岗巴挑衅

1902年6月,英国驻锡金行政长官怀特,率军200人侵入甲岗, 拆毁定界石堆,驱逐守卫的藏军,侦察西藏边防,由于沙俄的干涉, 这支军队又撤回了印度,撤退时抢走了当地藏族群众的羊5000多只,牛600多头。

1903年7月,西藏地方政府接到英政府来函,要求派代表去亚东通过谈判解决边界问题,清政府驻藏大臣决定委派三品知府何光燮和噶厦代表堪仲洛桑赤列、代本察绒·旺久杰布、办事员僮官根顿曲培、甲本旺久次登及随员数人前往亚东,不料英军首领荣赫鹏玩弄和谈骗局,突然改变了谈判地址,写信要噶厦派代表去藏哲(锡金)边界的岗巴宗商谈划界与通商问题。噶厦接函,又派人前往岗巴宗。 当噶厦的代表抵岗巴时,荣赫鹏和怀特早已率军官6人和300名侵略军于7月11日侵入了岗巴宗,与我方代表谈判时,“彼固执其所持原则,不听我方所叙述……”,这是英帝国主义为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所采取的缓兵之计。

英国人所谓“边界和谈”,只不过是为武装侵略打的烟幕,他们从来都没有丝毫诚意。在英军侵入岗巴宗数月期间,他们不仅将岗巴与锡金的边境界标向西藏境内挪动,还在附近各地侦察、拍摄地形,在将西藏地方当局的注意力吸引到这一方向时,荣赫鹏突然于10月率部撤出了岗巴,在撤出时掠夺岗巴地区牧民的牲畜20000余头。

兵侵则里拉 英侵略军在岗巴虚晃一枪后,迅速向隆吐山以北调集兵力。1903年12月12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为首的3000兵力,加上背夫等总共10000多人,突然越过则里拉山口,侵入亚东仁青岗和春丕塘(老海关),进而控制了帕里的唐拉山口。

12月21日英军占领帕里,强行进驻帕里宗政府,噶厦和后藏前往交涉的代表又被扣留。当时帕里的百姓忍无可忍,拿着大刀、镰刀、木棒闯入宗政府救出代表。侵略军立即向藏族民众开枪,抓人杀人,还用烧红的铁块,烫伤被捕的藏族群众的脸颊,但是英勇的藏族人民没有一个屈服的。

1904年1月4日,荣赫鹏率领一支拥有400支来复枪、两门炮、两挺机枪装备的英军,占领堆纳并继续进军,而集中在堆纳嘎吾一带的藏军约200人出来阻拦。1月12日至2月7日,拉丁色、朗色林、吉普代本和三大寺代表两次向荣赫鹏表态,要英军撤回亚东再进行谈判,都遭到无礼拒绝。

曲米辛果大屠杀 

面对英军即将发动的大规模武装入侵及来自清廷的压力,噶厦政府内部存在主战与主和两种意见,在主战一方的强烈要求之下,噶厦不顾清廷“切勿动武,着驻藏大臣同英方议和”的命令,开始调动部队,部署抗英兵力,派出拉丁色和朗色林二代本率1000余人开赴抗英前线--喜马拉雅山第三峰脚下多庆湖西北的曲米辛果一带阻止英军进犯,把原布防在江孜一带的防线移到堆纳北部的古鲁、尚木和曲米辛果一线,争取主动出击。据一位参加过此次战役的老人加顿说:藏军使用的是土枪、大刀、“鄂多”(牛毛制的抛石鞭,可将鸡蛋大小的石头甩l00-200米左右),穿白色氆氇服、戴礼帽、红布缠头,手举龙、虎、日、月旗,吹号角联络指挥。

英军一面提出“谈判”,一面对我方阵地进行侦察。他们以高价收买了两个锡金背夫,装扮成牧人潜入我防区嘎拉一带,被抓获一人,另一人逃走,向英军报告了藏军在曲米辛果和多庆一带的防务。

1904年3月,英军已经集中齐备进军江孜的军火物资。3月21日,由麦克唐纳和荣赫鹏率领的9个大队英军共l000多人带着4门炮、机枪、来复枪,准备向嘎吾一带发起进攻。由于得知曲米辛果以北纵深地带尚有藏兵和民兵布防,故不敢贸然进攻,于是施展阴谋,提出要叫我军方代表直接进行谈判。

3月31日,当曲米辛果藏军前线指挥官拉丁色和朗色林离开阵地接待英军谈判代表时,英军巳偷偷向藏军阵地推进,在谈判进行之时,藏军已被敌人重重包围了。英军谈判代表到来后,首先声称:“既然要议和,为表示诚意,我军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贵军指挥官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英军在退枪膛一刹那又将子弹上了膛,而藏军按协议将土枪点火绳全数熄灭。荣赫鹏佯装谈判,拖住藏军指挥官,麦克唐纳则指挥英军强迫藏军缴械。1名英军在抢拉丁色代本随员的枪时,被拉丁色击毙。英方下令开火,但待命的藏军却无法打响火绳枪。在机枪和大炮的密集扫射和轰击中,帝国主义向藏族军民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英军谈判代表也将藏军谈判代表拉丁色代本、朗色林代本、班禅代表苏康努、汝本康萨即三大寺的一名代表统统击毙。站在远处的拉丁色的仆人占堆,一见主人中弹倒地,大吼一声“我们的人被杀了!”拔刀冲过去,当场杀死英军十余人,自己也壮烈牺牲。在谈判场地的另一角,一些藏兵也临危不惧,拔刀参战,一时整个谈判场地尸体纵横,血流遍地。


这场大屠杀,使藏族军民死伤了430多人,鲜血染红了曲米辛果泉水。英军又乘机攻占古鲁,追杀藏军数百人。据统计,曲米辛果一役藏军共有1400多人牺牲,仅380人逃出。

这就是那场骇人听闻的曲米辛果大屠杀。英军的1名机枪手哈多于当晚在给母亲写的信中说:“这场屠杀太令人恶心了,尽管将军命令尽可能地扩大战果,我还是停止了射击。那场面太悲惨了。” 曲米辛果大屠杀,激起了西藏人民的无比愤怒,点燃了藏族军民反侵略的怒火。

血战杂昌谷

曲米辛果大屠杀后,英军继续向江孜移动。在从多庆湖和嘎拉湖之间的谷地进入康马的途中,两个湖中的水鸟也成为侵略者的美餐。沿途群众自动组织起来拦击敌人的军火和粮食,封锁消息、破坏交通,用长刀、梭标、棍棒协同藏军阻击敌人。英军毁掉了靠近康马宗的多古至卡芦之间的强林寺和贡明寺,拆毁了殿堂的木料当柴烧。l904年4月9日,藏军得知英军已开始向峡谷推进。

杂昌是通往江孜的必经之路,这里有一条约1公里长的峡谷,悬崖峭壁、深涧激流。藏军在这一带集中了4000多兵力,决心利用这一天然屏障阻止英军的进一步入侵,保卫江孜。

4月9日午时,英军先头部队30余骑兵入侵。由于藏军无作战经验,行进过程中惊动了敌人,幸亏藏军所处地形优越,土枪、土炮、滚木和飞蝗石子,一齐向敌人打去,打得敌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乱转,无处逃生。最后,英军进入峡谷的先头部队全数被歼。

山谷外之敌用重炮轰击峡谷两侧的山头和山坡,敌步兵在大炮掩护下,从山后和两侧夺取藏军阵地。藏军奋战达6个小时之久,打死打伤敌人280余人。藏军共伤亡150余人,其中有:汝木拉吉、僧兵总指挥桑罗(哲蚌寺僧人)、丹增朗杰、强巴平措(热堆寺僧人)和日喀则甲本平多等人。

杂昌谷地之战使敌人闻风丧胆。一个名叫康特莱的侵略者在其所写的《拉萨真面目》一书中说,在康马,“几十个人会奋起进攻比他们强大得多使他们的斗争成为绝望的敌人。拼死命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倒下去。一小部分农民就为保卫一个村庄全体战死,像古罗马的爱国者一样。”

帕拉村伏击战

军英于1904年4月10日攻下杂昌藏军防线后,又于次日攻占了绍岗。1904年4月11日侵入了江孜。侵略军将其大部分骑兵和步兵及荣赫鹏的指挥部驻扎在江洛林一带,将部分侦察部队和骑兵,分散驻在扎郭村一带的藏军防区附近,不时出动小股部队巡逻侦察。侵略军还向江孜宗本及附近各寺庙、各庄园的头人发起招降攻势,但却无一人前去应降。英军抵江孜不到1个月,藏军就有10000多人聚集到江孜、日喀则及拉萨到江孜的大道上,准备着江孜保卫战。

英军于5月上旬派出360多人袭击通往浪卡子方向的卡若拉藏军阵地,藏军顽强抵抗,英军又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将藏军打败,藏军退守浪卡子。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认,“在整个战役期间,除了帕拉之外,没有哪次战斗像这次一样,我们的部队装备的优势居然在这么长时间受到怀疑。”此时,驻江孜之英军仅130余人。5月3日,在夜色的掩护下,1000余藏军袭击了帕拉村,几乎全歼敌人,荣赫鹏也险些丧命,据说当时流传着这样一首民歌:“山鸡逃回山上,洋人跳入河中;骁勇善战藏军,洋人剁成两半。”直到5月7日布兰德军从卡若拉返回增援,英军才又暂时稳住了阵脚。5月26日,英军增援部队一部分从亚东赶到江孜后,重占帕拉村,藏军抵抗,打死了英军的加斯丁大尉,打伤了2名大尉。最终藏军因伤亡过多而退出帕拉村。英军仍不能冲出包围,又害怕藏军切断供应钱。荣赫鹏没有办法,于6月6日带40余骑兵冲出重围,逃窜亚东求援。途中又受到康马人民的拦击追剿,愤怒的群众仅凭棍棒石头,就打得侵略军的头子如丧家之犬,表现了藏族人民不可侮的英雄气概。

乃宁寺阻击战

6月13日,麦克唐纳和荣赫鹏部2300多名英军及8门大炮向江孜增援,并于6月25日抵达康马宗的乃宁寺。乃宁寺位于江孜以南20公里处,是英军运输线上的一个重要据点。为截断敌人后方补给线,藏军前战总指挥宇拓命令前藏代本米林巴和民兵首领顿热娃指挥下的昌都民兵300余人,塔贡精壮僧俗民兵500名,在乃宁寺周围筑起了防御工事。

工布民兵在康马时深知侵略者要抢劫牛羊,便组织精干队伍翻穿羊皮袄,藏在羊群中,待敌人下马抓羊时一跃而起,最多一次曾一举砍死敌人20-30人。

敌人为了保证运输钱的畅通,于6月下旬的一天从萨布岗和江洛两地出动大批步、骑兵,从南北两面猛烈进攻乃宁寺。进入寺后,残酷地迫害这里的修法僧众,占领寺院,并在寺院的庭院中支起营帐驻扎下来。藏军得知这一消息后详细谋划,一天晚上由工布民兵包围乃宁寺,偷袭了英军。英军一见藏兵就惊慌失措,企图冲出重围逃跑,但未得逞。这次偷袭中英军死伤惨重,连乃宁寺庭院也变成了血的湖泊,至今还能看到敌人的罪恶血迹。当地民歌唱道“阿达工布勇士,砍落英军头颅,淌出鲜红血浆,染遍乃宁寺石板。”这首民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肉搏战的情景。


紫金寺浩劫

攻占乃宁寺后,6月28日的一天早晨,英军一部骑兵和大批步兵,从加仲方向迂回到紫金寺北面的噶西拉木地区,另一部分敌兵也于同时到达邦玉宠堆和卡热地方,然后集中全力攻占了紫金寺后山头。一场紫金寺争夺战打得异常激烈,不料噶西拉木的敌军也突然出现在寺院前发起攻击,后山的敌军也向下压来,敌人以密集的炮火摧毁了寺院。

在紫金寺保卫战中, 9个扎仓和拥有40根柱子的大殿,还有9座楼房和60所僧舍,均毁于英军的炮火之下。寺内的文物被侵略军洗劫一空,有高达4米、小至14厘米的铜制镀金佛像1000多尊;唐卡、锻绣佛像、金粉书写的《大藏经》“甘珠尔”,蒙古地方和祖国内地以及尼泊尔出产的各种佛事乐器,金、银、铜质的大小神灯和圣水碗等大小器皿,有银制曼扎、铜制唢呐,以及各种神龛和祭品等。这伙英国强盗甚至连该寺大殿内僧众坐的长垫子也抢走了。侵略军抢劫完寺院后就放火烧掉了紫金寺,至使幸存下米的扎巴(寺院无地位的普通僧人)到处流浪行乞。英军在驻扎紫金、江热各地期间,任意将战马放于农民的庄稼地里,造成当年千万克青稞绝收,英军更是恣意强奸妇女,抢夺藏族群众财物、牛羊。

江孜保卫战

攻占紫金寺后,英军即从东、南、西北三面包围了江孜,切断了通向拉萨、日喀则的道路,并切断了江孜宗山的水源,准备集中兵力进攻市区。江孜是通往拉萨的必经之路,千百年来,这里的人民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突然有一天,这伙强盗闯了进来,为了保卫江孜、保卫祖国,江孜人民和前来的各路兵民一起在这里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赞歌。

十三世达赖喇嘛派噶伦宇拓、仲译钦波和三大寺代表,于7月1日到江孜与荣赫鹏会谈。荣赫鹏提出限藏军在7月5日撤出江孜。西藏方面自然不能接受。英军遂于7月5日上午开始向江孜城区发起总攻。

在江孜宗城堡上藏军猛烈的反击下,英军死伤惨重,虽然有优势的装备,但是仍然不敢靠近。侵略者承认,藏族军民的火力“同突然降临的风暴……将军和他的参谋人员多次险些丧命……宗堡上的每一座建筑的轮廓似乎也让火舌勾画出来了。”英军使用了大口径的火炮,以优势炮火轰开江孜宗城堡一个缺口,并组织步兵冲锋。藏军和民兵打得非常勇敢。据西藏和平解放后(50年代)江孜83岁的伟堆旺雄和68岁的奔巴次仁两位老人说,扎西林巴代本率部坚守宗山,英军进攻时,藏军和民兵用火药枪、飞石和石块还击英军;山上的存水喝干了,他们就在晚上将人用绳子从几十米高的悬崖上吊下来取山下的一坑污水喝,最后污水也喝干了,就喝自己的尿。在这种情况下,藏军和民兵始终没有一人动摇。在藏军和民兵弹尽粮绝时,英军展开强攻。藏军和民兵以刀、矛、棍棒等与英军展开白刃搏斗,但终因伤亡过重,一路从北面冲出,一部从西南方向的悬崖上用绳子吊下来,突出英军的重围,转移到白居寺继续投入战斗。一部分来不及突围的战士,就和敌人徒手搏斗,最后跳崖殉国。据英国侵略军的随军记者埃德蒙·康特莱记述:面对英军炮兵榴弹和机枪、步枪的猛烈射击,藏军和民兵视死如归,依然向爬墙头攻缺口的英军步兵打石头。在江孜宗城堡被英军攻陷后、白居寺又被攻。占据白居寺的英军,抢走该寺大批珍贵文物、藏经等,并将佛堂改成食堂,将转经筒钉上钉子改成食品输送带,恣意践踏藏族人民视为神圣的寺庙和佛器。英军用洋枪洋炮攻取以土枪、土炮、木棍、石块据守江孜城堡的藏军,竟花了3个月时间,付出了伤亡近20名军官和巨大的代价,是敌人所意料不到的。

江孜保卫战的失败给西藏地方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英国看见藏南门户已经打开,便有恃无恐,他们一面纵容士兵四处抢劫,一面继维向拉萨进攻。就连侵略者头子自己也坦白地承认,他的士兵在西藏凡遇到有“牛、马、羊及其他作战物资,均群聚啸然而围之抢夺,以资战争之用”。据一些零星的藏、汉文资料记载:英军在帕里、江孜等地,他们打开仓库、闯入民宅,抢劫粮食和藏族军队留下的弹药。他们还闯入寺庙,抢掠文物典籍,洗劫寺院财产,和洗劫圆明园毫无二致,据侵略者头子之一的麦克唐纳自己承认,士兵们抢夺到的战利品堆积如山,这些战利物品通过山间小道,陆续不断地运往印度。其中以戚德尔和他自己收获最大,所抢劫的“件数之多,有400头骡子才能驮运。里面包括许多珍贵而稀罕的喇嘛经书、神像、宗教艺术品、盔甲、武器、器皿等物。”

死守卡若拉

占江孜后7月14日起,英军开始向拉萨推进。卡若拉山在江孜以东约70公里处,是江孜到拉萨的必经之路。守军1000多人在山上修筑防御工事,在山的西坡隘口设下2道哨卡,日夜加紧巡逻。



7月17日,哨兵发现从仁热龙方向开来的敌军先头部队,有步兵和骑兵。守军立即做好战斗准备,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即行开枪射击。由于工事坚固,敌人数次攻不上来,颇有伤亡。英军为扫除向拉萨推进的障碍,不惜付出了巨大代价才摧毁卡若藏军据点,一部分来不及撤退的藏军藏在山涧和岩石缝中继续抵抗,最后剩下的人跳下了悬崖,以身殉国。

卡若拉的失陷,主要是因为噶厦突然把总指挥宇拓调回拉萨,前线无人统一指挥、群龙无首,卡若拉告急时,竟无救援部队前往。

【刺刀下的《拉萨条约》】

7月19日,英军越过卡若拉山,来到浪卡子,又受到藏军的抵抗。这时西藏地方当局内部的妥协倾向已占优势,他们命令藏军后撤,停止抵抗,并派出高一级的代表要求与英联军谈判,但骄横跋扈的敌人不屑一顾,长驱拉萨。

被吓破胆的大农奴主们在敌人尚距拉萨数百里时就已经四处逃遁。雅鲁藏布江可谓天堑,可他们有险不守,让敌人于7月31日畅通无阻地渡过了滔滔大江。8月3日,英军占领拉萨,以布达拉宫后面的贵族拉鲁家作为司令部。而广大藏族人民并没有在侵略者的淫威下屈服,英占领拉萨后,撤到藏东的藏军还有3000-5000多人,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以小股部队袭扰侵略军。

一天,当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员同英军首领们正在举行会谈时,一位色拉寺的僧人竟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怀揣一把腰刀,只身闯进次松塘英军营地内,杀伤英国军官一名,士兵数名,当他往回跑时不幸被绳绊倒,被英军围起来活捉并枪杀了。此事引起了广大僧俗民众的强烈不满和极大愤慨。他们散发传单,张贴标语,“不准任何人到英军营地附近出售肉、菜、柴、草等物。噶厦的官员无论其职位高低,都不准和英军来往!”“一阵喊杀声响彻次松塘,如虎般的英杰冲向敌营,杀得英军四处逃窜没有还击之力,重现了英雄之王格萨尔的无畏精神”等鼓动性的标语也出现在大街小巷。英军头目见拉萨广大僧俗民众如此憎恨他们,加之天气寒冷,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就向驻藏大臣有泰提出了立刻订立条约的要求。有泰大臣是个软弱无能之辈,他应英军的要求强令噶厦订立条约,噶厦政府在英方的这种软硬兼施的威逼下不得不于1904年9月6日与英国方面签订包括十条内容的《拉萨条约》,其中包括开放亚东、江孜、噶大克为商埠;西藏赔偿侵略军费50万英磅;英国在西藏的亚东驻军;英国在西藏享有土地、矿山、电讯等特权。但清朝中央政府拒绝承认这个卖国条约,认为有辱大清王朝的主权,于9月14日电令有泰,令他拒绝签字。1904年9月23日,侵略军撤回印度,清中央政府代提始终没有在条约上签字。

第二年,经中英双方磋商,签订了《北京条约》。该条约规定英国无权干涉西藏内政,除清中央政府外,任何国家都没有在西藏修筑火车铁路、公路、架设通讯设施、开采矿山等权力。

发生在100年前的西藏抗英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西藏人民勇于抵抗英军入侵,以血肉之躯对抗敌人的洋枪洋炮这一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将作为中国各民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光辉业绩而载入史册。

来源:中华网论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