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冷战中的社会主义盟友(5)

(2009-06-30 13:17:12) 下一个
Zt:中国与苏联的军事合作:冷战中的社会主义盟友 (5)凤凰网发表于:09-6-26

当然,这种划分是相对的,但它反映了在双方合作的领域中一些事件的主要进展过程。每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各阶段所发生的事件的性质依双方的政治意志而定,而提供和接受技术援助的程度则依他们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然而,愿望和可能发生的情况并不总是一致的。

中国在苏联的战后亚洲政策中的位置

分极是战后亚洲的主要特点和苏美争斗的结果。中国在其中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尽管这个角色可能并不如中国所要求的那样主动、活跃。

总而言之,苏联与蒋介石政府1945年的条约和苏联与中华人民共和国1950年的条约,其实质都是反日条约。因此,中苏联盟的建立本身就是反日和反美的,后者美国是日本国家安全的保卫者,它同时并有军队驻扎在日本。

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和东南亚条约组织的创立使苏联相信,加强与中国的联盟是正确的选择,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苏中条约在1950年2月签订后仅几个月,1950年6月朝鲜战争便爆发了,冷战分界线由此变得更加明显。台湾海峡和印度支那先后卷入到东-西方国家的角逐之中。与莫斯科的结盟对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为它的领土、安全和独立提供保护。当中国就军事力量而言还很软弱,并且又忙于在1955年亚非新独立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期间和之后树立自己新的政治形象时,苏联给了中国以重要的政治上的支持。 %}asw/WiUa

只是在50年代后半期,莫斯科的对华政策才开始动摇。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的公开指责无疑是苏联开始民主进程的重要一步。对中国来说,这一进程中最重要的情况是,苏联在斯大林之后的统治者不是合适的领导人。中国还认为,莫斯科1956年秋对匈牙利的政策,当时苏联军队镇压了那里的反革命叛乱,也是源于这同一种情况。

此时,苏联与中国开始争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导权。中国似乎对1957年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会议的宣言极为不满,当时会议推选苏联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首领。此外,中国敦促苏联利用它的领导地位和权力积极反抗西方,而令中国气愤的是,与此相反,苏联却宣扬与西方“和平共处”的政策

1958年台湾海峡危机就是一个极好的例证。莫斯科表示,它宁愿对其盟国(中国也在其中)的行动实行紧密控制,也不愿意让它们能自行其事。就其在 1963年9月声明中的申辨而论,苏联政府强调说,中国1958年炮击诸岛时未征询苏联的意见,尽管按照中苏条约中国应该这样做。莫斯科还谴责中国有意挑起1959年与印度的边境冲突,企图破坏全球紧张局势的缓和。1963年莫斯科宣称,中国曾着手进行一些尝试,即设想苏联将支持它的军事行动,由此而毁掉其对美国的缓和政策。如此,中国的外交政策和使用军事力量的方式开始缓慢地、但又不可避免地不为苏联所接受。这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构成了苏联与中国关系破裂的基础。

根据俄国档案馆的材料,中苏在军事工业方面的合作始于1955年。我们按苏联驻华使馆的意见,认定这一年为合作开始的时期。根据苏联大使馆1955 年的报告,中国政府在1955年底正式向苏联政府呈送了一份关于增加和加快援助中国一些工业建设和国防建设项目的请求书。周恩来在1955年11月6日给布尔加宁的信中请求苏联派168名专家来华帮助中国的国防和燃料工业建设。中国当局迅速意识到,苏联有意在中国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开始依自己的利益来利用莫斯科的政策。

根据苏联专家的某些估算,苏联援华设备中约有一半是提供给综合企业和国防工厂的机器设备;苏联对华出口总量的95%是设备、黑色金属、交通工具和石油产品。

两国50年代军事合作的重要特点是,这种合作是单方面的。即苏联是援助国,而中国是受援国。基于这些档案材料,我们可以搞清下述合作方向。

1、苏联和中国在特殊军事区域中防空领域的合作

1955年,外贝加尔斯克与沈阳军区签订了一个相互通报防空情况的协定。1956年,上述双方又签订了在作战力量和作战方式方面进行内部合作的协定。但是,按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黄克诚的说法,苏方在协定签订后不久即流露出明确的退缩之意,由此产生的实际影响给中国方面制造了麻烦。

1958年夏赫鲁晓夫和苏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在华逗留期间,彭德怀向他们提出了这个问题。当时彭德怀还提出,由苏方派一个代表团来华就此事进行协商。这个代表团于1958年11月末抵达沈阳。

2、苏联援建一些特殊企业

到1958年,中国的重工业基础建设已全部完成。中国领导人在相当实际地评估了本国的潜力之后,已经决定优先发展自身的国防工业,并准备实际运做起来。从那时起,他们更加有条不紊地要求苏方在发展国防工业方面予以合作和援助。以下两个事例可以清楚地说明这种情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