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62中印之战):回答后勤和其他的问题:(转)我看中印边界战争的迷雾

(2009-06-17 22:20:27) 下一个
Zt: [转]我看中印边界战争的迷雾


1962 年的中印边界战争过去至今已经整整四十一年了,那一场战争独特的结局却

至今仍然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给人留下了无尽的困惑,纵观国内已经出版的各类

有关那场战争的书籍,无论是早年的马克斯韦尔著的《印度对华战争》还是1994年军事

科学院编著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都有一个空白,那就是都没有涉及过中印战

争前和战争期间中国最高统帅部的决策过程,中国最高统帅们特别是毛泽东在战前是如

何筹划这场战争的详细情况和决策动机至今还是一个谜。但是我们相信毛泽东作为一个

国家的统帅,对于“兵者,国之大事”的道理一定深刻于心,中国的作战统帅们一定会

在战前对即将发动的战争的每一个步奏进行深入的谋划,一定会充分考虑战争的各种可

能,在分析各种利弊得失的前提下制定最为妥善的作战计划,只是由于太多的秘密我们

无法知晓,太多的东西我们不能看到,虽然41 年过去了,我们对于这个决策过程仍然

是一无所知,随着岁月流逝,当时的参战的决策者都已故去,当时的基层指挥员现在也

都已是老朽之年,也许再过二十年等他们也都离去的时候,中印战争中的许多秘密将再

也无人知晓,我们曾经争论的话题也会永远成为没有答案的历史之谜。

  现在我们将试图模拟统帅部决策这个过程,我下面的话不敢说是有多少充分的证据,只是试图对这场战争决策中的层层迷雾进行一些合理的推测,供大家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

  一、中国最高统帅在战前对中印两国的国力和印军的看法如何?

  对敌人国力和军力的评价对任何一场战争来说都是首先要得出结论的重大问题,它关系到开战的决心和兵力的准备。

  从现在已知的材料上可以知道,中国的最高统帅们应当可以认定:虽然从1960年起中国遭受了三年的饥荒,经济上受到重创,但中国的国力应当略大于印度。但是这仅仅是中印二个国家的对比,如果在开战后有外力的介入(如第三国军事插足),这种对比就将改变。

  对于印度军队的作战能力,中国的统帅们应当有一个逐渐认识的过程,印度军队是原属英国殖民地的军队,在英国指挥下参加过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见过大世面,曾经和纳粹德国军队作过战,应当有很强的战斗力,鉴于这样的因素,应当说中国统帅在刚开始的阶段对中国军队是否能轻取这样的对手还不敢说是有绝对的把握,但是随着1959年以后中国和印军在边境的小规模冲突中多次交手的结果都是我军歼灭印军的事实,中国的最高统帅们一定对印军在当时的战力有了更加现实的认识,坚定了自己可以战胜印军的信心。


  二、战争爆发会有什么样的国际反应?是否会有第三国军事干涉?这种干涉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国际影响方面:

  印度作为世界上不结盟国家的领袖,有着强大的政治影响,开战后毕竟会有很多新独立的亚非国家会受印度影响。

  印度作为英国的前殖民地,和英国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和感情因素,而美国又反对中国,开战后英、美舆论必将偏向印度,而英美舆论有是西方世界的主流,因此西方以舆论会偏向印度,加剧中国的孤立。

  苏联虽然和中国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家庭,但自从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以后,苏联已很难在国际事务中支持中国,特别是此次中国的打击对象不是苏联的老对手美国,而是苏联正在外交上极力争取的印度,并且联想到苏联在1959年中印空喀山口冲突后曾经就中印边界争端公开偏袒印度,因此可以判断在开战后苏联更不会在物质上和外交上全面支持中国,但是中苏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又有《共同防御条约》,苏联也不至于支持印度,可能会采取貌似中立的立场。

  外来武装干涉方面:

  印美早有军事勾结。印度虽然名曰不结盟国家,却在反对中国的道路上早和美国进行着军事勾结和合作,例如在我国进行西藏平叛的时候,美国军用飞机多次经过印度飞入西藏向叛军空投军事装备,如果说印度对此一无所知,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美国极端敌视中国,朝鲜战争后,美国更把中国视为敌人,凡是反对中国的活动美国都会支持,就以印度为例,在从1949年到1959年十多年间,美国援助印度25亿美元,而从1959年到1962年仅仅三年美国就援助印度41亿美元,几乎是过去10年援助总和的两倍,这种大幅度增加援助和印度走上反华道路不无关系,鉴于这种情况,如果中印开战,美国必定会卷入战争。英国和印度有传统防务关系,又是美国的伙伴,中印开战后,英国也必定会卷入战争,但是起关键作用的还将是美国。


作者:大道无言
2005-6-29 12:56 回复此发言

2 [分享]我看中印边界战争的迷雾


  美国是否有能力支持一场印度对中国的战争。答案是:美国有这样的能力。美国长期以来对苏联和中国为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是遏制政策,准备了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军队在1961年肯尼迪政府上台后在全世界奉行的是“二个半战争的战略”:就是保证在欧洲和苏联进行一场大战的同时在亚洲和中国进行一场大战(即二个战争)同时还有能力在其他地方对付规模不大的紧急情况(即半个战争)。美国其实是做好了自己单独和中国作战的准备,中印开战对美国来说是一次天赐的良机,美国完全可以借力打力,趁机利用印度的军事潜力和中国作战达到“即节约自己的国力、又能打击中国、同时控制印度”的目的,“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

  美国卷入战争的方式和影响。在中印战争的问题上,美国卷入战争有多种多样的军事选择,从全面卷入到部分卷入,美国即可以全面出兵,又可以只提供空军支援,也可以只提供军事援助,鉴于印度是一个大国,由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战争潜力,完全可以自己组织一支人数众多的陆军,因此美军全面卷入的必要性不大,最可能的方式是美国向印度提供武器和军事顾问,装备和训练印度军队和中国进行战争,必要时美国提供空军直接对中国作战,当然为了避免直接和中国冲突,避免中国找到和美国开战的借口,美国提供空军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以当年飞虎队自愿航空队的形式出现。由于我西藏没有空军,空方力量薄弱,一旦美国空军出现在战场,就会对战局产生影响,特别是对我脆弱的后勤,空中打击的效果将更加明显。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美国卷入战争,将改变中印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将使战争长期化,并对我国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对英美军事干涉的限制因素。如果美英空军卷入战争,对他们的行动也不是没有限制,首先是中苏虽有分歧,但军事同盟尚存在,因此美空军的打击范围将会受限制,打击目标一般会限制在西藏境内,我兰州、西宁的西北核基地和后勤中心也有受打击的可能。但全面轰炸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另外战争的持续时间对美国是否卷入战争有关键性的影响,美国军事卷入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如果在美军准备就绪前作战行动就已经停止,印度自己又一贯标榜不结盟,美军的军事卷入可能性就会减小。因此速战速决,战争短期化将是限制美国军事干涉的最有效途径。

三、后勤的影响因素有多大?

  一个国家纵有众多的军队,但如果后勤没有办法保障,那就会有力也用不上。后勤的保障能力决定着军事力量的投送能力,在西藏作战后勤是关键。

  在中印战争的两个战场双方后勤有着不同的情况:

  在西线的阿克赛钦地区:

  阿克赛钦冲突地区是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当地人烟稀少,终年严寒,在交通方面,中国的新藏公路通过此地,并且从中方通向边境一侧地形较为平坦,有利于车辆通行,有多条公路支线直接通道最前沿,而印度方面虽然也有一条公路穿过克什米尔群山通到楚舒勒,但从楚舒勒到争议地区是上坡的地形,没有公路,印军运输不便,所以从运输条件上,中印双方旗鼓相当,我方略为占优,在气候方面,该地从11月到次年的5月是大雪封山时间,由于印度克什米尔位于南方受暖湿气流影响,降雪反而较多,大雪封山反而比我方严重,因此我方在补给便利上占优势,有利于我国作战和坚守,也有利于我放和印军作长期的较量,在这种战场上作战,双方都不可能一年四季作战,且战场人烟稀少,战场容量小,没有有意义的城市,对战局的发展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不是中印边界作战的决定性战场。

  在东线的麦克马洪线以南:

  后勤补给中心方面:

  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地区,我方在后勤补给便利上和印度比较处于劣势,首先是后勤基地上,由于我国西藏极端落后,甚至连电都没有,更没有军事工业,粮食亦不能自给,无法完成基本装备的制造和维修,西藏在战争中的作用只是转运站而不是后勤综合补给基地,我国的实际的后勤中心应但是兰州、西宁和成都,从这些地区通往西藏的公路均在1000公里以上,路况及差,不能保证四季通行,且高原行车,空气稀薄,车辆的牵引力和载重均大受影响,运输效率低下。


作者:大道无言
2005-6-29 12:56 回复此发言

4 [分享]我看中印边界战争的迷雾


  在北方和西北,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走专家,撕毁援助合同,我国工业建设遭遇困难,在西北的新疆,苏联挑拨我国民族关系,策动新疆伊犁叛乱,影响我国西北的稳定。

  在内地,农业三年的饥荒刚刚缓解,党的威信降低,人民生活迫切需要继续改善。工业大跃进的消极还没有消除,生产还没有全面好转。

  在西藏,西藏叛乱刚刚平息,土地改革还没有完成,西藏各地极端落后的局面还没有改变。

  在国防尖端科技方面,由于苏联毁约,我国核武器研究处于低谷,尚没有力量震慑美国,一旦美国利用战争对我核项目进行打击,将会对我国地位的根本改善造成影响。

  中印边界争端只是局部的问题,不是事关中国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和朝鲜战争的情况不同),和其他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来说,中印战争是次要问题,即使麦线以南被印度占去,也不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稳定,因此中国没有必要放下其他更急迫的方面,投入全力和印度去进行一场长期的胜负难料战争,中国的战争目的只能是通过显示实力年将已经存在3年之久并逐渐升级的边界冲突遏制下来,逼迫印度进行谈判,当然在有利的条件下,中国应当收复部分国土,但是中印全部争议土地的解决只能靠谈判解决。


  五、对麦克马洪线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麦克马洪线是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条边界线,这在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但是能否就可以说,中国地图上标志的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土地就一定属于中国西藏管辖,这一点还要从历史上作具体分析,西藏的历史有一个特殊性就是宗教上的西藏和行政上的西藏是有明显区别的,西藏的宗教影响很大,麦线以南的大多数居民都信奉藏传佛教,但是这不能作为该地区一定就属于西藏的根据,不丹、锡金、尼泊尔的许多地区历史上都和西藏保持着密切的宗教联系,但是却没有行政上的管辖关系,所以你不能说不丹、锡金、尼泊尔属于西藏,现在可知的是麦线以南的达旺、德让宗,瓦弄有明确的证据属于西藏,但其他地区还要分析,中国一贯主张“中印从来没有正式划定过边界”的说法其实就包含着既否定印方“麦克马洪线”又否认中方“传统习惯线”的双重含义。

  (关于中国所说的“传统习惯线”的来历,马克斯韦尔的《印度对华战争》有个解释,有一定的道理,感兴趣的人可以看一看)

  所以在反击作战中,我军的核心任务就是占领那些历史有明确证据,国际上公认在行政上属于西藏的地区,如达旺。再在此基础上争取和印度谈判,以取得有利地位。


  六、如何在战争中实现具体的军事目的?

  战争的具体手段是以军事打击和政治施压相结合,但要避免战争长期化。

  东线作战:

  第一步:反击克节朗河谷的印军,以取得和印军大规模作战的经验,该地区甚至在印度主张的麦克马洪线以北,我方打之有理,国际上也不会有什么不利。

  第二步:如果第一步进行得顺利,我军就反击达旺之敌,占领达旺,逼近西山口。该地区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历来属于西藏管辖,且有西山口天险利于防守。

  第三步:占领达旺后,我方向印度提出就地停火,希望双方开始谈判,如果印度同意,我方就可以结束战争,通过谈判解决中印边界,但麦克马洪线已是不可能,达旺必归我国。

  第四步:如果印方不准备谈判,我方将集中力量(必要时加派部队),再给印度一个重大的打击,这次打击的目的一方面是再给敌人一个震慑,争取印方同意谈判,另破坏印军部署,阻止其快速集结兵力反击达旺。但要避免战争长期化。这次打击无论进展如何我军都要撤回来。

  第五步:在宣传上突出我方的宽宏大量,重申我国谈判解决的和平立场,争取世界舆论,改善国际形象。

  西线作战:

  西线我军在各方面均占优势,收复国土后,应坚守不退。但反击行动不要越过国界。


  七、核心的军事作战方针和结果:

  短期作战,伺机进退,争取谈判。其中以短期作战为核心,一切服从短期作战。

  战争最好的结果:我军占领达旺,中印边界谈判,边界问题合理解决。

  其他结果:

  1、我军撤军,印军重回麦线,但双方军事冲突平息,中印开始边界谈判。

  2、我军撤军,印军重回麦线,但双方军事冲突平息,印军拒绝谈判,但我军以用实际行动越过麦克马洪线,国际上普遍知晓我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立场和和平的愿望,我国国际威望提高,且边境上赢得了暂时的和平。

  3、我军撤军,印军重回麦线,印军拒绝谈判,双方军事冲突仍如从前,我军奉陪到底,但我军以用实际行动越过麦克马洪线,国际上普遍知晓我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的立场和和平的愿望,对我国提高国际威望有利。



作者:大道无言
2005-6-29 12:56 回复此发言

5 1962年的中印战争,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1962年的中印战争,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国在军事上取得了绝对优势和胜利。其击溃印军、向前推进速度之快,有时连中国军队的指挥系统都无法控制。

  在这场速战速决的闪电战中——实际上,战争持续了不超过十天——中国人到达东北边境特区麦克马洪线以南两百英里的阿萨姆平原的边缘,抵达了卡门边区伏特山他们的主张线。在东北边境特区另一端的鲁希特边区,他们向南和西南方向推进了100英里,强占了从基比杜到瓦弄和哈渝梁的大片领土,他们还到达了距迪格搏伊油田仅剩下85英里的地方……

  据印度国会披露的官方数字,印军死伤6765人;中国方面宣布俘虏包括一名印军准将和16名军官在内927人。

  1962年11月21日,在开战一个月后,中国单方面宣布停火,立刻撤军,并宣布为了表现诚意,不仅退回到战争开始以前的实际控制线——即“麦克马洪线”,还从“麦克马洪线”继续后撤20公里,与印军脱离接触。

  马克斯韦尔在《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写道,这与其说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没有过这种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

  我在西藏期间,曾就中国为什么自动撤军寻找答案。透过毛 泽 东的帝王意气、国际政治的万千风云,在那些浓艳色彩背后,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要归结到一个老老实实的技术问题(当然也是实力问题)——在西藏高原上保障后勤的困难。

  后撤的原因在于后勤困难

  西藏军区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正是当时对印作战的东线主战场,从林芝军分区原副司令李春的回忆中,可以看出那时中国军队的后勤系统多么落后:

  反击战开始后,我们沿江一路下推,一个连击溃了印军上千人。没有公路,印军想不通,中国军队靠什么供给给养?以为我们有什么高级食品,吃一顿能管好几天。其实,我们就是靠老乡支前,靠牛运输。那一仗,支前的牛就有三万多头。这边的所有物资,还有伤员烈士,都是靠老乡背。一○○迫击炮弹,一人只能背一发。50人运,几分钟就敲出去了。家家户户都出人,十二三岁的孩子也支前。当地老乡十二三岁就能背一百四五十斤,不穿鞋。德东下边扎西家的小男孩,才四岁,跟爸爸妈妈一起,他背了四筒罐头,有八斤重,爸爸牵着他爬山支援我们。没有老乡,我们根本没法打胜仗。

  当时战区老百姓支持中国军队,未见得是把他们当成共 产 党汉人军队,而是从统一西藏的角度。那一带历史上为藏文明覆盖,被称为“风流神王”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麦克马洪线”以南印控区,老百姓对西藏保持向心力并不奇怪。

那种靠牛和老百姓的双肩维系的后勤支援,不可能长久,也只适用于最前线。战争主要的物资供应,是靠汽车从上千公里外的中国内地运上来。

  西藏的冬季,道路随时可能被大雪封住。积雪有时达几米深,人畜皆不能通行,更别说车辆。中国军队在西藏边境进行战争,装备给养来自中国内地,而从中国内地进藏的几条干线公路全有被大雪封山可能,从干线公路通向中印战场的支线公路,因为大都需要进入或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更随时可能封闭。我在九十年代数次驾车在西藏长途旅行,到过当年与印度战争边境,对那里行车艰难深有体会。30多年以前道路只会更为恶劣。

  冬雪夏雨随时切断运输线

  西藏纬度低,降水量相对较多,尤其是与印度接壤的喜马拉雅山脉,常常受印度洋暖流影响,气候无常,雨雪集中。夏天的雨水常常造成山洪、泥石流、山体塌方,阻断公路。至今从四川进西藏的川藏公路,每年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不能通车。我曾在那里被泥石流困过三天。我也曾在新疆进西藏的公路见过长达几公里的大塌方。公路全部被埋在倒塌的山石下。从云南进西藏的公路有一段80多公里的塌方区,严重时可同时出现上百处塌方。密布在西藏高原上那些数不清的大小河流更让人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把车陷在河中间。每年从夏季一直延续到十月,西藏的雨季算才过去。


作者:219.134.26.*
2005-6-29 13:29 回复此发言

6 1962年的中印战争,印度人自己的书这样写


  中国军队62年之所以选择10月下旬对印度发动进攻,我想正是因为需要躲过雨季,以使运输作战物资的道路条件更有保障。然而进入11月,西藏便开始面临大雪封山的威胁,加上天寒地冻,道路冰雪,行车困难又开始增加。现代战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作战物资的大量消耗,犹如一部巨大的吞吐机器,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有序地调动、运输和分配尽可能多的物资、给养和武器弹药。而西藏高原上的运输问题是中国军队后勤体系几乎无法解决的瓶颈,试想中国如果不及时停止作战,即使开始阶段可以获得大胜,一旦大雪封山,运输线中断,胜利是否还能保持住呢?

  印度当时在军事实力上不如中国,但是从保证后勤的运输条件上,却比中国有利得多。其背后是南亚平原,有条件修建良好的公路网,运输几乎畅通无阻。一旦战争变成长久对峙,双方在运输条件方面的差距就会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何况,应印度政府的要求,美国和英国已经开始将大批军火运抵印度,尼赫鲁还向英美要求提供十五个轰炸机中队,以空中打击阻止中国军队。当时急于遏止中国及共 产主义势力的西方国家正在介入,而中国那时已经与苏联吵翻,得不到“ 社 会主义阵营”的支援。世界舆论异口同声指责中国。印度国内则掀起了空前的爱国主义浪潮,朝野一致,发誓要把战争进行到底。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一向是“不打无把握之仗”。当时的条件和形势没有给中国长久保持胜利的把握——关键就在西藏高原对后勤的制约。从这一点上说,中国在1962年11月21日单方面停火和撤军,可以被视为一种精确的算计。

  后勤费用是天文数字

  西藏没有石油,石油制品全部要从中国内地运,在用油罐车运油的年代,由于运输距离长,每运抵西藏两车油,要消耗一辆相同油罐车运的油。后来花巨资铺设了一条长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其中九百多公里位于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八百六十公里通过长年冻土带,过十座大山,还有雷暴区、热溶湖塘、冰川等高原特有地形。整条管线常年由一个团军队守卫和维护。那条输油管线只是把油从格尔木送到拉萨,其它地区和边防部队的用油还是要靠汽车运送。

  我在有的边防连队看到每晚只开两小时的电视,虽然看电视是士兵的主要消遣,但因为没有充足的燃油供发电机,军官只好命令有计划使用。有的连队甚至为了分一支蜡烛也要召开共 产 党支部会作决定,然后再开全连军人大会把决定解释明白。

  驻藏军队所有物品无一不得靠后勤供应,后勤系统出现的任何问题,也就无一不影响到军队的生存状态。我看到过一篇报导,驻守西藏里孜某连队,1985年吃的是1962年的大米,大米年头比全连士兵平均年龄大一岁。我的亲身经历是1996年去普兰,曾在边防连吃过1982年的罐头。

  中国士兵应该算比较能吃苦的,需要的物资数量相对较低。但现在与过去也不可同日而语。以营房来说,迄今已经历四代:五十年代是在地上挖个坑,上面盖上顶;六十年代是土坯房;七十年代发展到石头和木料结构;八十年代改为钢筋水泥;现在已经开始向楼房过渡。每一步发展,物资供应量都要成倍甚至数倍地增长。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之交,每个边防士兵年需物资1.2吨,到1996年,每个士兵已经需要一汽车运量物资——即四至五吨。这仅是和平时期,遇到战争将成倍增加。美军在朝鲜战争中步兵单兵日耗物资29公斤,在越南战争中攀升为117公斤,到海湾战争更达到200多公斤。中国军队即使仅按美军在近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也得在十吨以上,如果达到九十年代海湾战争的标准,单兵年需要物资将达到惊人的七十多吨。

  仅仅为了解决边防连队的危房改造、把煤炉取暖改成土暖气、用太阳能提供洗澡水、照明用电和吃上蔬菜这五项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藏阿里军分区就花了2000多万元,等于他们所驻防的阿里地区1995年全年财政收入(2190万元人民币)。导致成本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在运输。不算物资的价值,一车物资仅运费即为4500元,相当于八个西藏农牧民年人均收入。西藏道路状况之差使得运输损耗高得惊人,一车玻璃从格尔木拉到拉萨只有15%完好,一车水泥则有50%撒到公路上,更使成本大大增加。


  还有不通公路的地区,运输费用就更贵。西藏墨脱县驻军一个营,需要的物资全靠雇佣老百姓翻山越岭往里背。

  只能靠美制“黑鹰”直升机?

  中国军队也曾考虑过用直升机运送给养。但是青藏高海拔高,气候恶劣,一般直升机飞不了。据说有次一架中国造直升机飞一趟墨脱,落地后竟发现机身拉长一尺,飞机就此报废。

  中国军队后来选购了美国制的“黑鹰”直升机专飞西藏高原,因为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连续摔了好几架。1991年,中国七大军区之一成都军区好几位高级将领在西藏视察防务,也因飞机失事而殉职。现在没有极特殊情况,飞机基本不敢飞。如果西藏边防真都改用由直升飞机保证供应的话,七百万美元一架“ 黑鹰”,加上油料和庞大地勤系统,为此一项,西藏边防的代价又要增加多少?

  在西藏,维持和平时期的边防已属不易,而若想具有抵抗侵略或进行战争的能力,成本之高更是难以想像。举例说,维持一个边防团日常开销和官兵工资,一年所需一千万到两千万元人民币。而一辆能在西藏使用的装甲车,价值两百万元左右,配备一个装甲团至少要一二百辆装甲车,仅在装甲车上的一项花费,即是几亿元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