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6-17:英文《中国日报》评论版头条(经济并不深奥,看了或许会明白)

(2009-06-17 18:49:34) 下一个
英文《中国日报》6月17日评论版头条:

(网友原按:“美国的航母舰队等是靠借债养起来的”)
而中国的形势也是严峻的。

原文如下:

5月CPI、PPI刚刚公布,两者继续处于负值区间,对此我国还要辩证来看。

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种种迹象表明,尽管全球经济仍难言见底,

但随着发达经济体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的全面实施,全球基础货币供应将持续上升,新一

轮恶性通胀已在悄然酝酿之中。


目前除美联储外,英国央行、日本央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士央行均已采取或表示将采

取各种非传统措施来刺激经济,甚至对定量宽松政策持谨慎态度的欧洲央行也将其提上

议事日程,宣布购进600亿欧元的有担保债券,这标志着主要发达经济体进入了定量宽

松时代。


近期美元、英镑、欧元等货币资金拆借利率出现剧烈下滑。

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回暖:国际油价一路飙升,

推动纽约原油期货5月份暴涨29.7%,创下1999年3月以来单月涨幅新纪录。

CRB指数近三个月的累计涨幅已经接近15%,创下34年来最大单月涨幅。

在流动性的冲击下,国际大宗商品的供求属性正让位于金融属性。


从美元走势与全球经济复苏的关系看,美元是逆周期货币(而欧元则为顺周期货币),

即经济低迷时,美元走强,而经济一旦复苏,美元又重拾弱势。5月以来美元3月期

LIBOR跌破1%之后,该利率就几乎以“自由落体”的方式直线下行。

与此同时,美元指数在短短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下滑幅度已超过10%。

近期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上的表现说明,美元的“避险属性”已大大弱化。


事实上,美国长期深陷财政赤字的借贷经济模式,让世界经济前景蒙上更大的阴影。

美国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整始终以“美国利益至上”为出发点,随着全球经济筑底企

稳,美国还将采取新一轮的债务削减计划。通胀及货币贬值是最好的秘密武器。根据最

新预计,2009财年美国总预算近4万亿美元,赤字1.841万亿美元,占GDP的 12.9%。根

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政府净债务将由2008年的41%增至2010年的65%,美国有可

能陷入“低增长—高负债”的格局。



因此,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通过高通胀的途径把美国债务负担控制在被认可的水

平可能是必然选择。历史经验表明,在高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提高通货膨胀水平并不是

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一旦形成高通胀预期,将会导致国债利率上升。4月份美国7年

期、10年期和30年期的国债利率纷纷大幅上升,涨幅均超过 25%以上。不过,长期国债

收益率攀升,将导致发行成本上升,也增加了未来偿还债务的压力,而这个结果又会导

致投资者对于美国长期国债的信心循环降低,抛弃长债的就更多。在出现投资者对长期

国债信心降低、抛弃长债的情况下,美国新发国债就要靠美联储购买,这样就造成“债

务货币化”,使得美国联储向市场提供更多流动性,造成流动性进一步泛滥,进而导致

恶性通货膨胀。


而对中国而言,当前的价格形势十分复杂,5月我国CPI、PPI继续处于负值区间,

并且可能持续数月。不过中国之前出现的物价下行具有明显的输入型通缩特征。

正是因为通缩具有明显的输入型特征,使得物价走势极易逆转,未来6个月复有通胀的

风险不容小视。

一是中国将面临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从中国自身讲,中国是全球价格的被动接受者。

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国,目前我国是全球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和

大豆的最大进口国,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但中国在价格主导上也处于被动地位。

如2008年,中国石油[13.88 0.73%]需求增量占全球41%,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

不到0.l%。中国成为全球的加工、生产中心,但主导了生产,却主导不了贸易和资源定

价,形成了中国补贴全球生产成本,补贴美国消费者福利,补贴全球化红利的失衡格

局。

二是中国内生性流动性的风险。1-4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5.17万亿元,

已超过今年全年新增贷款目标下限5万亿元。4月份 M1同比增幅达到了17.48%%,M2同比

增幅也达25.95%,连续第二个月创下1999年有公开数据以来的新高。特别是货币乘数正

在修复,已经超过去年四季度的3.68上升到今年1季度的4.27,这意味着同样多的基础

货币可以撬动更多的广义货币,在新增贷款与外汇占款同比仍然高速增长的前提下,M2

增速 09年将达20%左右,远高于预设定的全年M2增速17%左右的目标。

同时全球流动性的持续流入,也将导致我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增加,

直接改变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从而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自主性。



客观来讲,中国CPI、PPI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未来价格走势。

由于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不到40%,以CPI来衡量或反映一国物价总体水平并

不合适。最能全面反映总体价格水平变化的是GDP平减指数,世界银行以及国际货币基

金组织都用它来反映各国通胀水平。


美国第一季度GDP平减指数修正值上升2.8%。我国一季度的GDP平减指数为负的2.52%,

但却呈上升态势,综合GDP平减指数和大宗商品期货指数看未来我国已面临着输入型通

胀风险。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