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人民军队的第一所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2009-06-02 09:00:16) 下一个
ZT 人民军队的第一所大学:中国工农红军大学


红军在战斗中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有一大批能治兵会打仗的干部,红军学校为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931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在江西宁都成立。1933年10月17日,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改编红军学校的命令》,“以原有高级班上级班,改为红军大学校”。这一富有远见的决定,开创了人民军队办大学的先河,被毛泽东誉为“红埔军校”的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由此诞生。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的最高学府,是培养红军高级军政人才的基地。


“山林军事学堂”


红大的第一任校长兼政治委员是何长工(后由周昆、刘伯承代理,张宗逊、彭雪枫继任校长,徐梦秋曾代理、彭雪枫兼任过政治委员),李德兼任过红大顾问。因培养红军干部作出了贡献,何长工荣获二等红星奖章。红大的成立,标志着红军干部的培养,已由初、中级阶段开始向高一级的阶段发展,不仅对当时的革命战争,而且对未来的革命事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933年10月,中革军委在关于《改组军事学校办法》中规定工农红军大学的组织机构为:在校领导之下设训练部、政治部、经济部三个部。政治部设党支委。训练部部长钟纬剑、副部长芦寿椿;政治部主任徐梦秋;经济部部长杨至诚。红大还设有卫生所、俱乐部、模型室。


红大还设有高级班、上级指挥科、高级政治科、参谋科、后勤科,附设教导队、高射队、测绘队。红大从1933年10月第一期学员入校至1934年9月下旬第三期学员毕业,共培训了3期学员。每期收训学员200余人。他们是中革军委与红军总政治部以命令形式,从红军中选调的久经战火考验、富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师、团干部。


红大开办之时,有专职军政“教授”16人,如郭化若、周士第、王智涛、何涤宙、陈时骥、肖劲光、张如心、李翔梧、吴亮平等;另聘请了许多高水平的兼职“教授”,主要是中共中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中革军委总部的负责人,以及从前线因事到瑞金的一些红军高级将领。


红大设在瑞金西郊大槐树村。学员入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和校领导、教职员们筑造自己的校园。他们自己设计,并一起动手填沟壑、挖土方、运石头、开路、砌楼、建礼堂,在短短的3个多月时间,就建起了被誉为“山林军事学堂”的拥有一排排整齐的两层楼房、礼堂和俱乐部的校园,赢得了领导和根据地军民的称赞。


教学方式


红大成立后不久,毛泽东于1934年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中,针对红军学校的教育工作指出:“红军学校应当使之成为比较过去更能训练大批高级的与初级的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巩固红军使红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这一任务的解决,在战争的规模日益扩大,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队日益采用新的军事技术面前对于我们是绝顶重要的。\'学会与提高新的军事\'技术的口号,应该深入到每个红军战士中去,红军学校应该为了这一目的去尽他最大的努力。”


红大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上是理论与实际并重,前方与后方相结合。为了更加紧密地联系战斗实际,红大派人参加在前线战斗的指挥集团工作。有时前线红军指挥官牺牲了,即由红大派学员暂时代理其职务,直至有接替者后再回校学习。红大的领导和教学队伍也经常和部队、机关交流,进行前线、后方的轮换。这样就使校领导和教学队伍了解实情,了解部队,了解战争的需要;从而懂得在教学中联系什么实际,怎样联系。红大是红军的缩影,红军部队是红大的扩大。红大所教所学的,正是红军所需所为的。

针对敌人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所采取的堡垒主义方针,朱德就亲自为红大学员们拟订了两个研讨课题:“论敌人的堡垒战术”和“积极防御的实质是什么”。这样,红大就及时收集前线的作战经验和各方面真实的材料,更好地充实到教学中去,使红大的教学富有青春活力和极大的现实性,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员既被当作学生,也被视为先生。实践证明,只有这样的教育方针、原则、方法,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和铁的纪律,具有优秀的军事技术和指挥大兵团作战能力的高级人才。


学习和生活


红大学员的生活、学习完全是军事化的。每个学员不论官职高低都过着战士的生活,人手一支步枪。早操后,一天上6个小时的课,接着是班组讨论和个人复习。红大学员还积极参加以革命斗争为轴心的社会活动,响应根据地党、政、军领导机构及群众团体组织的各种运动的号召。如积极参加扩军、查田、选举、春耕秋收、慰劳祝捷、募捐援助白区的斗争等。在革命根据地物质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学员们的学习生活十分困苦。但他们勇于克服困难,自己动手修理书桌和各种学习用具,并自力更生办起了学校的军人书店、军人合作社、畜牧场、碾坊、园圃等,来改善自己的学习、生活条件。生活虽然艰苦,学习虽然紧张,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调节了学员们的情绪,使红大校园里弥漫着乐观向上、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氛围。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十分重视红大的工作,对其充满关怀和希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刘伯承、刘少奇、邓小平等都给红大学员作过报告或讲过课,军委各总部的一些部长也都在红大兼课。周恩来曾作过《把敌人消灭在我们面前,瓦解在他们心间》的报告,邓小平讲过《党的建设》课,刘伯承作过军事报告,王稼祥、贺昌讲过政治课,总政治部组织部长李弼廷、敌工部长李翔梧都为红大讲过课。在中央的关怀下,红大学员有时能旁听中央的重要会议。在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红大学员就旁听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和朱德的军事报告,对红大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


“在红大学习期间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桌子、板凳,石头就是板凳,自己的膝盖就是桌子,学文化没纸笔,就用木棍在铺平的沙子上写字。”一位老红军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除学习外,我们的业余生活也很丰富,打球、下棋……邓颖超大姐还给我们上\'生理卫生\'课,使我们这些来自农村的土包子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重要贡献


在中央苏区,红军大学在其他军校中起着教育核心作用,经常组织考察小组到各校调查,并对各校负有指导之责。中革军委专门指定由红军大学负责拟定各校的教学计划。在中革军委的统一领导下,在红大的努力下,中央各军校分工协作,取得了很好的育才树人的成绩。


1934年8月,红大制定了第四期招生计划,并由中革军委、总政治部领导人签署了关于各兵团、各军区选送学员的命令。但由于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致使红大第四期未能正常开办。


1934年9月1日,红大第四期学员入校报到。同年10月1日,四期学员和校领导机关、教职员队伍编入中央红军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参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此后,侵占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因痛恨红大这座炼就红军高级干部的革命熔炉,而将其校舍毁坏。但红大是摧毁不了的,它正以另一种形式,继续着为革命培育精英的事业。1937年1月,红军大学在延安重建,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


红军大学从开办到长征,尚不足一年时间,但它为红军输送了大批军政指挥人员,如彭雪枫、宋任穷、程子华、韦国清、邓华、周子昆等。红大学员中许多人在创建新中国的战争年代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或统率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他们中的许多人又成为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人。这座革命的大熔炉,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极为重要的光辉一页。

http://bbs.tiexue.net/post_3604577_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