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网友:北斗升空,中欧分道扬镳

(2009-06-11 07:54:32) 下一个
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一事上,中国和欧洲从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竞争,最后形成对抗的局面,反映了中欧之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战略利益冲突,而冲突背后更揭示了欧洲一直以来对华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态。这场不为国人熟知的争执其实由来已久,要厘清来龙去脉,还得从最初的中欧合作签约谈起。


“9·11”恐怖袭击改变了美国,而伊拉克战争则改变了欧洲。2003年的欧洲,处处弥漫着反美反战情绪,感受到了“单极世界”的潜在危险。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主张建立“多极化世界”,得到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的坚决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欧盟决定把中国纳入一年前启动的“伽利略”计划,中国成为该计划第一个非欧盟参与国。消息传开,震惊美国。


“伽利略”计划属于中高度圆轨道定位方案,由位于3个轨道平面上的30颗卫星组成,覆盖全球,是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定位精度达到1米级,远高于2003年美国GPS的定位能力。一位军事专家形象地比喻说,GPS系统只能找到街道,而“伽利略”可找到门。


一直以来,美国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在民用和军事导航领域独步天下,即便同时代有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与之竞争,但“格洛纳斯”年久失修,早已淡出国际市场。欧盟发起的“伽利略”计划,被认为是结束美国独霸局面的最有力挑战。“伽利略”还故意选择了与美国GPS相近的频率,这有可能冲淡GPS的频道效果,令美国坐立不安。


而早在几年前,中国在区域卫星导航和定位系统上有了长足发展,到2003年已基本形成了覆盖全中国的“北斗一号”系统。


当时的“北斗”系统尚处于实验开发阶段,技术参数落后于GPS,也落后于2002年欧盟决定启动的“伽利略”系统。更重要的是,“北斗一号”只是区域性的,商用价值不高。


尽管“北斗一号”水平尚低,但已证明了中国具备研发更成熟的全球导航定位系统的实力。有过与美国等国家合作“大飞机”、“军用直升机”等“ 大项目”的经历,最后却弄得自己完全丧失原有的自主研发能力惨痛教训的中国人,面对欧洲的“盛情邀请”,还是准备走与欧洲合作之路,暂时搁置自己独立研发的计划,双方一拍即合。


对欧洲来说,把中国纳入其中,不仅使欧洲领导人赚足了政治资本,也使“伽利略”计划捉襟见肘的财政状况得到极大缓解,更给“伽利略”进入诱人的中国市场打下了基础。2004年中欧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中方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资金,第一笔7000万欧元很快就打到欧洲人的账户上。


对中国而言,与欧盟合作既有战略利益也有实际的好处。有人评论,中欧在高端技术上的合作,实际上打破了美国主导的欧洲对华武器禁运。由于卫星导航在现代战争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甚至扬言,如感觉受到威胁,有权打下“伽利略”卫星。


2003年到2004年是中欧“伽利略”计划的蜜月期。欧洲人基本不理会美方要中欧“分手”的压力,中国也承诺投入巨资,中欧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相互支持,各取所需,共同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


然而,进入2005年,欧洲政治开始转向,“亲华”的德国总理施罗德黯然下台,亲美的默克尔任新总理。法国也进入了领导人交替的时代,希拉克的影响力逐渐下降,亲美的萨科齐于2007年开始担任法国总统。


欧洲迅速向美国靠拢。欧盟航天局与美国“修好”,欧盟内部开始出现多种不同的声音和主张,欧盟为“伽利略”计划的财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团,迟迟达不成共识。同时,“傲慢的冷战和殖民思想开始抬头,欧盟开始排挤中国。欧洲媒体习惯宣传中国的“黑暗面”。欧洲选民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是一个比他们想象中更加富有、开放、多姿多彩和充满活力的国家。


在这样的政治氛围下,欧洲人一方面把本应平等的中国伙伴“降格”为需要对欧洲“言听计从”的“小伙伴”,另一方面却对中国提出更高的物质要求。


眼看着投入巨额资金,却得不到与之相称的对待,甚至待遇还低于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欧盟国家(如印度等国),中国大为不满。中国不但进不入“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盟航天局故意设置障碍,成了一条供欧盟耍弄的“肥鱼”,这样的尴尬结局令中方大为光火。


在此背景下,中国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早已沉寂数年的“北斗”系统上。2007年发射了第四颗“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以替换退役的卫星,“北斗”系统又开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中轨道”导航系统卫星,标志着“北斗”系统在技术和规划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中国向自主研发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北斗二号”方向迈开了大步。


本来中国诚心与欧盟合作,但事与愿违,欧盟骨子里并没有放弃轻视和压制中国的心态。于是,中国抽身离去,留下还在吵成一团的欧盟。


由于欧盟内部和中国的混乱来得很快,给中国快速转身提供了可能。以往很多与美国、欧洲合作的大项目,周期长,最后又以失败告终。这样关系国家战略安全的“大项目合作”不但牺牲了中国的科研力量,致使大量科研人才外流,还浪费了中国自己并不宽裕的研发资金,教训深刻。


欧盟还在内耗中没有完全脱开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系统计划中的第二颗实验卫星才升空,此时距上次发射已有差不多4年时间,这样的进度,比最初的计划推迟了整整5年。


“北斗二号”的横空出世,不仅使“伽利略”准备与美国GPS一争高下的愿望大打折扣,也冲淡了“伽利略”未来的市场前景。“北斗二号”在技术上比“伽利略”更先进,定位精度甚至达到0.5米级,令欧洲人深感震撼。而之前“伽利略”计划的推出,反而刺激了美国和俄罗斯加快技术更新,新一代 GPS和新一代“格洛纳斯”的定位精度等技术指标很快反超“伽利略”,令“伽利略”逐渐丧失了技术领先性。


屋漏偏逢连夜雨。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欧洲公共资金开支更加紧张,“伽利略”也面临“断炊”的危险,有政治家已经呼吁停止这个毫无意义的计划。


欧洲人见利忘义,失去先机,令人遗憾。此时的欧洲人开始酸溜溜地说,中国“北斗二号”的技术“偷窃”自欧盟“伽利略”计划,这样的无聊之辞成为欧洲人自大自负的又一力证。出于战略的需要,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与欧盟“伽利略”计划的合作,但这已经不能阻挡中国推出自主的全球导航系统的步伐。


中国已经按照国际电信联盟通用的程序,向该组织通报了准备使用的卫星发射频率。“不巧”的是,这一频率正好是欧洲“伽利略”系统准备用于“ 公共管理服务”的频率。频率是稀缺资源,占得先机的美国和俄罗斯分别拥有最好的使用频率,中国所看中的频率被认为是在此之后最可能选择的“次优”频率。中国和欧盟成了此频率的竞争者。国际通行的卫星发射频率所有权原则是“谁先用谁先得”,中国将在2009年发射3颗“北斗”二代卫星并正式启用该频率,到 2010年共发射完10颗,而欧盟连预定的3颗实验卫星都没有射齐,注定要在这场竞赛中败下阵来。


一旦中国确立了频率所有权,“伽利略”系统必须在征得中国同意下才能使用该频率。欧洲人担心,“公共管理服务”发送的是加密信号,可用于军事和国家安全等目的,有可能被中方破解。而再一次换新频率,就得在技术上重新设计,又得花掉欧洲纳税人的钱。


中欧围绕“伽利略”的恩怨情仇生动地证明,中欧只有真诚合作平等相待,才会给欧洲带来长远利益。欧盟如不放弃自负自大的心态,继续歧视和压制中国,最后受损失的不是中国,而是自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