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歼11B该退役?论歼11系列对中国空军的意义

(2009-06-08 15:05:38) 下一个
歼11B该退役?论歼11系列对中国空军的意义

http://bbs.tiexue.net/post2_3618250_1.html
  棉花兔 空军论坛09- 06-08


  空军,是现代化高科技环境下一国武装力量的支柱,在战争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其中,作为空军武器装备重要组成部分的战斗攻击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伴随着空军不断向远程化、攻击性发展.对空军战斗攻击机的航程、作战半和载弹量径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顺应这种实战要求,重型远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受到很多国家的青睐。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中国空军对远程大纵深作战能力非常重视,给于大力发展。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重型多用途战斗攻击机的发展始终受到中国空军高度重视。这其中的代表性力量就是国产歼-11系列和FBC-1A“飞豹”这两种重型战斗攻击机。这两个机种构成中国空军现阶段战术远程、大纵深打击力量的中坚。其中歼-11系列中的歼-11B/BS型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现役最先进的主力国产战机。但就是这种主力国产战机尤其是歼-11B,从出现那天起就在中国国内受到一些人的非议。而近期这种争议更大。最近,美国从乌克兰购买了两架歼-11系列的原形苏-27重型战斗机。这在中国国内军迷中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很多网友都认为这将直接导致中国空军装备的大量苏-27/歼-11系列战斗机泄密,战斗力将受到严重影响。为此,联系到以往一直存在的对歼-11系列的非议,甚至有人干脆鼓吹“歼-11无用,停产并退役歼-11系列”。与这种言论相对,国产新型FBC-1A“飞豹”则备受推崇。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用“ 飞豹+歼-8II+歼10”的组合就能“包打天下”的言论。而且折中论调已经存在相当一段时间。那么,歼-11系列是否真的由于一次发生在欧洲的原形机泄密就真的“无用”了呢?中国空军是否真的就该“淘汰歼-11系列”系列并用“飞豹”取而代之呢?在此,灵云欲以自己所知和网友们就此进行一下分析。因为灵云能力有限,所写的肯定有不足之处。还请网友们多多指教。


  空军是现代化战争中远程打击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世界主流空军的作战模式开始迅速远程化、大纵深化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空军重要组成部分,各军事强国的空军战术战斗轰炸机开始迅速向远航程、大载弹量发展。纷纷具备远航程、大作战半径和大载弹量等性能。在其他辅助机种如空中预警指挥机和空中加油机的支援下,开始执行远程、超远程甚至是洲际作战任务。如远程长途奔袭,夺取并掌握敌方大纵深局部空域制空权,或执行远程对地/海面目标攻击任务。成为各国空军远程作战的主力。这种作战方式在世界范围内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各国空军战术作战力量的主要发展方向。而作为世界主要空军大国的中国,却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与世界主要发展思路是背道而驰的。


  从建国后开始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空军始终属于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空军除少量轰-6这种中型轰炸机具备一定的中、远程作战能力外,数量最庞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攻击机部队只能在中国本土或附近海域,以及可以起降飞机的岛屿附近上空作战,根本不具备任何中、远程作战能力。这严重影响了中国空军整体作战能力的发挥。例如,在与越南(灵云注:含伪南越政权)进行的西沙和南沙海战中,应该对战争发挥决定性影响的中国空军都没能参战。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因素就是当时中国空军战术航空兵战斗部队根本不具备远程作战能力,无法为轰炸机护航。而具备这种能力的轰-6中型轰炸机则显然不可能在没有战斗机护航的情况下冒死赴远海空域作战。灵云认为,中国空军当时的窘迫局面是由于极为复杂的历史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建国后,中国长期执行的是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在这种战略下,中国空军成为一支最典型的本土防御型空中作战力量。空军武器装备尤其是作战飞机也在这种战略影响下,发展成为以纯防御型为主。为此,中国空军当时装备了大量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和数量更为庞大的防空导弹、高炮甚至是高射机枪。而这些飞机都有类似的共同点,就是航程、作战半径和载弹量都非常有限。用来执行防御性的近程本土防空绰绰有余,却无法执行远程作战任务。甚至不能执行同样属于防御作战的,在中国领海为远程轰炸机的护航任务。


  另一方面,在建国后尤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国内技术条件制约以及国外严密的技术封锁,中国空军在很长时期内无法获得更先进的装备。只能使用以歼—6和歼—7为代表的轻型战斗机。而即便是后来出现的相对先进的双发中型歼—8战斗机,也同样由于技术原因尤其是发动机的制约,造成其航程和作战半径非常有限。在这种局面下,“腿短”成为中国空军长期的顽疾。当然,在防御型国家安全战略下,“ 腿短”对于执行本土防空作战任务的中国空军算不上大毛病。但是,1991年爆发的海湾战争和不断恶化的周边局势,却对“腿短”的中国空军构成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的大规模战略性空中打击对中国军队尤其是中国空军无疑产生了地震般的作用,对当时中国空军的纯防御性理念和武器装备体系造成巨大冲击。与此同时,以周边各国侵占南沙岛礁为代表,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尤其是远海主权迅速恶化。而当时的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根本无力支援海军的远海作战。所有这些都迫切需要中国空军改变当时装备落后的局面,尽快装备新型远程作战飞机。恰好此时中国同苏联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于是就有了苏-27重型战斗机落户中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为迅速增强中国空军装备势力,尤其是为迅速提高中国空军的远程作战能力。中国在拒绝了前苏联极力推荐的米格—29轻型战斗机后,从前苏联/俄罗斯引进了著名的苏-27重型战斗机,而且在引进实机的同时中国也引进了苏-27生产线和生产技术进行国产化(灵云注:即歼-11)。苏-27是前苏联/俄罗斯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全天候空中优势重型战斗机,主要用于执行国土防空、护航、远海空中警戒巡逻等任务。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是“侧卫”。该机于1969年开始研制,1977年5月20日首飞,1979年投入批生产,1985年进入部队股役。采用翼身融合体技术,大量采用铝合金和钛合金,悬壁式中单翼,翼根外有光滑弯曲前伸的边条翼,双垂尾正常式布局,楔型进气道位于翼身融合体的前下方,进气道底部及侧壁有栅型辅助门,以防起落时吸入异物。采用4余度模拟式电传操纵系统具有机动性和敏捷性好、续航时间长等特点,可以进行超视距作战。




  按中国与俄国达成的协议,中国国产化苏-27计划采取了分步骤进行的方式。先进行进口散件的组装,之后不断提高国产率,最后实现利用中国自己的技术和自产原材料和设备实现苏-27全面国产化。中国国产化苏-27具体分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型号就是众所周知的歼-11A。歼-11A与苏-27SK相比在机体结构等方面没有多大差别。主要不同是在航电系统。在苏-27国产化进程中重要一项就是用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替换掉原苏-27上相对落后的俄制系统。中国自行研制的综合航电系统比原俄制系统在性能上有相当大的提高。通过近20年的摸索和实践,中国军事科技人员在已经基本掌握了苏-27的生产技术的情况下用中国自行开发的一系列新技术对国产苏-27进行了重大改进,于是就有了第2代产品,这就是目前中国空军所装备的新型国产歼-11B重型多用途战斗机。与早期歼-11A不同,歼-11B除在外形上与类似之外,内部已经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在性能上也有了巨大提升。最重要的是,中国国产的早期歼-11A尚未实现全面国产化,在一些关键的核心部件如发动机上必须依赖俄国,这对中国空军是非常不利的。而歼-11B则实现了“从铆钉到发动机”的全面彻底国产化。与原型苏-27SK相比,歼-11B在综合性能方面有了巨大提升。首先就是机载火控雷达系统。




  中国进口的苏-27SK以及早期型号的歼-11A使用的是俄制N-0001雷达。由于前苏联对外武器出口方面的一贯政策,加之其一端的对中国的戒心。出口型N-0001雷达做了很多技术删节处理。该雷达只具有单一的空战能力。不具备远程多目标同时攻击能力,不能使用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更不具备对地面/海面目标精确打击能力。因此中国空军的早期型苏-27SK/歼-11不具备使多用途性,在现代化空战中最重要的超视距空战方面也存在很大不足。但这些不足到歼-11B时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根据国内(灵云注:主要是中国香港地区)和国外一些权威机构分析,歼-11B使用了目前中国科研机构所能提供的最先进的综合化航电火控系统。其核心就是中国国产新型数字化1471多功能大型机载火控雷达系统。该雷达系统是目前已知的中国空军最先进的战斗机用大型机载脉冲多普勒火控雷达。对空目标最大探测距离达到350公里,可以同时跟踪20个目标并同时引导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空空导弹攻击其中威胁最大的6个目标。可以有效滤除杂波干扰探测低空-超低空飞行的小型目标,对5平方米的空中目标的迎头搜索距离为 150千米,而且具备极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时,1471雷达融合了合成孔径功能,具备良好的对地(海)面探测能力和对地面地形的多普勒波束锐化扫描/高精度地图适时测绘功能和增搜索跟踪移动目标和海面目标的功能,对地(海)面探测距离达120公里。歼-11B的机载雷达是目前中国国内最先进的战斗机机载脉冲多谱勒雷达系统,雷达寿命和可靠性、可维护性是国内机载雷达中最好的。已经达到国际机载多谱勒机械扫描雷达的最高水平。而且该雷达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具备今后在已有雷达基础上直接升级为数字式电扫描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条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