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Paul Krugman: 加拿大銀行業的Good and Boring

(2010-02-01 18:49:26) 下一个
信報 - 2010年2月2日
Paul Krugman
加拿大銀行業的Good and Boring

在危機時期,好新聞不是新聞。冰島財政危機成為頭條;加拿大銀行業極其穩健則沒什麼人報道。

然而,隨着全球焦點從拯救金融業轉到改革金融業,那些低調的成功故事至少應該如大型倒閉個案般得到那麼多注視。我們需要從那些顯然是做對了的國家學習,而領頭的是美國的北部鄰居。加拿大現在是個非常重要的榜樣。

是的,我知道,加拿大應該是枯燥無味的。《新共和國雜誌》(The New Republic)曾揚言「有價值的加拿大推廣計劃」(Worthwhile Canadian Initiative)是世上最沉悶的標題(譯注:這是已故美國記者Flora Lewis上世紀八十年代在《紐約時報》一個專欄的名字)。但我一直認為加拿大很有吸引力,主要因為它與美國有很多地方很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樣;當加拿大和美國走着不同方向時,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政策的不同,而不是因為文化或經濟架構不一樣。

無論如何,當談到銀行業時,沉悶是件好事。

首先來一些背景資料。過去十年,美國和加拿大面對同樣的全球環境:兩者都面對大量廉價產品和廉價資金流入;兩國的經濟分析員興奮地宣告,不斷出現嚴重衰退的年代已經過去。

楓葉國的成功經驗

但當問題出現時,加拿大和美國面對的後果很不相同。在美國,按揭拖債大升,一些大金融機構倒閉,其他可以存活的主要是靠政府救助。在加拿大,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加拿大人到底做了什麼不一樣的事?

這與利率政策無關。很多評論員指摘聯儲局是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指它把利率維持在極低水平一段長時間,製造了一個災難性的泡沫。但加拿大利率緊隨美國利率,因此低利率似乎不足以成為造成金融危機的唯一原因。

令人敬畏的前聯儲局主席伏爾克(Paul Volcker)曾大力主張,美國的危機主要來自金融機構規模太大及業務範圍太廣──即「大得不能倒閉」(too big to fail)的銀行的存在。但加拿大的經驗也反駁了這個看法,因為在加拿大,幾乎所有銀行都是「大得不能倒閉」的:佔據加拿大金融業的只有五個銀行集團。

另一方面,加拿大的經驗似乎也支持了美國部分人的看法,其中包括國會負責監管銀行拯救行動的小組主席瓦倫(Elizabeth Warren)。

他們認為,之所以發生金融危機是因為美國未能保護消費者免受誤導性的信貸所害。加拿大有一個獨立的金融消費者機構(Financial Consumer Agency),而且對類似次按的貸款有非常嚴格的限制。

最重要的是,加拿大的經驗似乎支持了那些主張讓銀行業保持沉悶的人的看法,也就是限制銀行的風險承擔活動。美國銀行業本來是沉悶的,但列根時代的撤銷管制措施令銀行業變得有趣但危險。相比之下,加拿大銀行業一直處於愜意的沉悶狀態中。

更具體地說,加拿大對銀行信貸的限制一直比美國嚴格得多,令銀行可以倚靠借來的資金。加拿大對證券化過程也有限制。證券化是把銀行貸款包裝再出售的過程,原意是協助銀行降低風險,但最後令銀行利用其他人的資金來進行更大的賭博。

美金融改革陷兩難

這些限制在近年無疑是限制了加拿大銀行家推出創新主意的機會,如果加拿大仿效美國撤銷管制,這種機會會多很多。但最後證明這個限制是好事。

那麼,美國從加拿大的成功中吸取經驗的機會有多大?

事實上,美國眾議院去年11月通過的金融改革方案將大大地把美國金融系統加拿大化。根據有關方案,美國將成立一個獨立的消費者金融保護機構,對信貸實施限制,並要求銀行繼續持有部分貸款,作為對證券化的限制。

但類似的方案要在參議院得到通過所需的六十票機會不大。共和黨人表明反對任何重大的金融改革──沒有任何一個共和黨人投票支持眾議院的方案──部分民主黨人也猶豫不決。

因此,在防止金融危機再發生的問題上,美國有很大機會什麼都不做,或做的不多,但這將不是因為美國不知道要做什麼:美國毗鄰就有一個好例子告訴我們如何維持銀行業安全。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