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意象的表露

(2014-01-15 16:07:43) 下一个

落花

      大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情感与这些形式的遇合,故有意象产生。落花在我国古诗词中被赋予了情感和生命。

1、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春城无处不飞花”,“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年华易逝,美丽不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3、寓意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常在”,“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

流水

因 水柔婉和清冷,故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又因水的剪切不断、永不停歇,与愁绪的无始无终、 无止无休正好吻合,故诗人又常以水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捣衣砧声

月 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杜甫的《秋兴》,就是以白帝城的砧声寄寓自己 客居漂泊中对故乡的思念:“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 高急暮砧。

诗人喜欢把这种声音作为自己诗歌的背景音乐,表达种种复杂的情感:“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砧清秋巷迥,灯白夜堂凉。此意无人会,重城醉梦乡。”

相传鸿雁能够传书。李煜在《清平乐》中说:“雁来音信无凭”。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大雁的形象往往延伸出“雁阵”、“雁序”、“雁行”这些相应的形象来。强调的群体、共同飞翔的意义。

雁行——谓相次而行,如群雁飞行之有序列。《诗经·郑风·大叔于田》有“两服上襄,两骖雁行”的诗句。

雁序——飞雁的序列。杜甫有“九秋惊雁序,万里狎鱼翁。”更有用“雁序”来喻兄弟的。

雁阵——雁飞行时排成的队形。“九雁列阵,雌独不群。”这些诗文都是强调大雁和雁群的关系。

“断鸿”,是失群孤雁。柳永有“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久。”张久龄有“孤鸿海上来。”

杜鹃

又名杜宇、子规、蜀鸟。传说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1、因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不如归去”,其声凄惨,因而古诗词中的杜鹃常常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诗人常常用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2、传说杜鹃啼叫时嘴里会流出殷红的血,故杜鹃啼血常用以表现环境之凄凉。“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村颓壁”。

3、也有用杜鹃啼血来比喻忠贞的。“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鹧鸪

1、它的叫声被老百姓摹拟为“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鹧鸪的叫声还可用来婉转劝人不要远行,以此表达思念之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东风唱鹧鸪”。

燕子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燕子有眷恋旧巢的习性,故又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寒蝉

晋人陆云在《寒蝉赋·序》中称赞蝉有五种美德:头上有蕤,这是文采;只饮露水,这是清高;不食五谷,这是廉洁;不住窠巢,这是俭朴;应气候守季节,这是信用。

蝉 常常成为诗人自比清高的载体,而秋蝉命折深秋,因此,寒蝉又为悲凉的同义词。“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 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竭。”“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月亮

1、古诗中的月亮往往是思乡的代名词,是相思之情的载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明月常蕴涵边人的悲愁。“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明月还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4、月亮普照天下,有圆有缺,月圆可喻亲朋相聚,事情结果圆满;月缺可喻亲朋分离,事情不如人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恨君不是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木叶纷纷下,东南日烟霜。林山相晚暮,天海空青苍。暝色况复久,秋声亦何长。孤舟兼微月,独夜仍越乡。”

“洞庭波冷晓侵云,日日征帆送远人。几度木兰舟上望,不知元是此花身。”

2、 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对中国文人来说,“泛若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这种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庄子:“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 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青山

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引力。

1、作为故乡的象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2、 山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间的因素。“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 一调”。“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3、青山意象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4、 青山的绵延不绝,给读者留下深刻的视觉印象和想象空间。诗人们很早就学会一项技巧,在诗的前半部分抒发某种特定的感情,而把青山意象安放在结尾。“望君烟 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唐代钱起在考场上所作《省试湘灵鼓瑟》是以青山意象为结尾的最成功的范例。他在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湘水女神鼓 瑟,音律之美为人世罕闻,而以下面四句收束全诗:“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曲终之后湘灵杳无踪影,悲风拂过一川江水、几座青山,呈现给读者一幅极其省净的画面。“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开放式结尾一直为人们所欣赏。

古今咏花的诗词歌赋,以梅为题者最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咏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高雅,或颂其节操凝重。

1、寒梅,被诗化典型化,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与“今夜曲中闻折柳”一样;“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2、唐人的咏梅诗,大多写闺怨,传友情,托身世。如林和靖的《山园小梅》。宋以后,写其意象之美,赞其品格吟风日盛。如陆游的《咏梅》。“花中气节最高坚”,“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是宋人流风余韵的发扬。

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在诗词中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又名荷花、芙蓉、芙蕖、菡萏等。

1、由于“莲子”即“怜子”谐音,“怜”意为“爱慕”,“子”第二人称敬称,“怜子”即爱慕心上之人,借以表达爱情。“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

2、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故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3、其他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1、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2、表现高风亮节。“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3、表现顽强生命力。“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4、表现忠诚的。“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常被看做有刚正节操的象征。“愿君学长松,慎勿做桃李。”“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梧桐

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一声梧桐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1、柳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南朝乐府民歌有“上马不促鞭,反折杨柳枝,碟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2、登楼赏景,触“柳色”而生离愁别绪:“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3、杨柳有着袅娜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它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尽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杨柳依依”“依依离情”。
   

“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骏马”喻志向,“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丁香”指愁思或情结,“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红豆”象征爱情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撷,此物最相思。”;

“杨花”写离情,“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青草”喻离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雨打芭蕉”写离愁别绪,“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乌鸦”表现凄凉的氛围,“枯藤老树昏鸦”,“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