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宝丽

随聊时事,随聊人生,随聊生活----
正文

逄春阶:把音容“焊”在电视上——悼罗京

(2009-06-10 20:30:56) 下一个




http://www.ahradio.com.cn
2009-06-11 08:56

  上周悼小丁,这周悼罗京。小丁靠漫画扬名,罗京靠播音立身。小丁年过九秩而逝,让人惋惜;罗京年龄刚过小丁一半而止步,更让人唏嘘。 11日将举行罗京追悼会,据说追悼会是央视最高规格。其实在我看来,什么规格不规格的,你规格再高,老百姓对你没感情,场面也免不了冷清和尴尬。叫我看,老百姓喜欢就是最高规格,你的行为得到老百姓认可,百姓就会用口为你铸碑。
  罗京假若有代表作的话,我感觉,他1997年2月播送邓小平去世的新闻应该算是一件。他播送的《大海中永生》,我至今能记得他的语调,给人的感觉是沉痛、庄严、坚毅、博大。他最后一次播音是去年的8月31日,那晚的节目,有华国锋同志遗体在北京火化的消息,也是他播送的。写这篇稿子时,我又特意从网上看了一遍他最后主持新闻联播的视频。他的声音非常独特,有根,凝情,不飘,有穿透力。他生前曾说:“我希望退休的时候,观众不是记住我们的形象,而是记得有哪些大事件是通过我们的播报知道的。”这是他的谦逊态度,但我们作为观众,不仅记住了那些重大事件,而且记住了他的声音、他的形象。
  有句话叫:“生于约束、死于自由”。罗京的播音之所以留在大家的记忆里,之所以“生”,就是因为他约束着自己。他的位置在那里摆着,他必须约束自己的个性,穿什么衣服、打什么领带、留什么发型都不能随意,因为一随意就可能引发观众对重大新闻的猜测。他是一个带有风向标的播音员。把小“我”深深埋藏,喜怒不形于色,即使胸内风雷激荡,但看面部是风平浪静。这太难太难了。没有顽强的意志是做不到的。
  罗京临终前接受采访,说二十多年播音,每一次都是“如履薄冰”。一次播音“如履薄冰”不太难,二十多年“如履薄冰”地下来,始终如一地保持那么一种饱满的精神状态,张弛有度,疾缓得当,让受众建立起信赖感,那需要一个什么功夫?在薄冰上行走,稍有不慎,就翻落冰下。而罗京没有,他一直如一列火车,按照既定轨道,匀速前进着。也许有人会说,看新闻联播,看他的主持,不就是照着稿子念吗?不就是个传声筒吗?说这些话,是因为我们是外行,我们看不出其中的门道。门道内的酸甜苦辣,只有内行人清楚。可是让人感慨的是没见罗京抱怨过。
  6月5日,央视《东方时空》播出了纪念罗京的特别节目,主持人张泉灵向观众讲述了罗京生前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新闻主播室30多个人共享的40平米的狭小空间,罗京甚至没有一张自己的办公桌,在他的主播座位底下放着一本已经翻旧了的《现代汉语辞典》,《辞典》的封面都有些脱落了。罗京是播音界绝对的大腕,但他没有耍大牌。难能可贵。我前几年听说,一位省新闻联播男播音员到一个酒店吃饭,他问服务生:“你认识我吗?”服务生可能不大看省台新闻联播,就摇头。这位播音员很遗憾地说:“怎么会不认识我?我是某某某,新闻联播的。”你看人家这个腕!
  罗京的英年早逝,跟自己紧张的工作状态有没有关系?我不是医生,不好妄下断语。但我敬佩这样的人,敬佩这样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出力流汗的人。这样的人,就该当人大代表。这样的人真该好好活着。
  央视这次对罗京的纪念,搞得不错,所有主持人都素装出镜,以示对自己优秀同事的悼念。这是可以理解的。当然,我更希望央视也像关注罗京一样关注其他战线上那些优秀的人。(逄春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