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决定自驾游是相当不情愿的。我原来的想法可多了,想去阿拉斯加看冰川;还想去北海道;还想过去新西兰,先生出差刚回来,极不愿意再倒时差 -- 要是不需要倒时差,那除了欧洲,还剩哪了?有限的几条邮轮,有的去过了,有的不想去 -- 那几天总念叨:世界还是不够大啊!那我们就带着孩子去趟迪斯尼吧!
原本的计划是8月孩子放假一周之后出发,玩两周,回家休整一周以后学校开学 -- 堪称完美!但是 -- 细节从略吧,非我所愿的,我在希腊过完了差不多整个八月,8月27号才出发。我们的路线是从希腊过海之后,经过瑞士 -- 今年四月份我们不就买好了瑞士的“门票”了吗 -- 去巴黎,回程的路上停下德国。全程17天。
去年我还说呢“开着车带着两个孩子半个多月游荡在欧洲大陆,那才叫烦呢!!”而且截止到八月底,我已经和这两个家伙在家鏖战了快一个月了!我其实真正需要的是family free而不是family vacation。但是,“两害相遇取其轻”,在家带孩子还是出门带孩子还是有区别的!既然烦恼一定要有,我们就选择那属于巴黎的烦恼吧!
Patras,Greece;Ancona,Italy;Milano,Italy
八月二十七日,下午5点出发,第二天下午2点到(Italy local time 1:00PM),21小时
Anek lines—Olympic Champion/8124
这次时间不好,正赶上大批游客赶着回家,本来没票,以为9月以后才能走,结果last minutes出来一个cabin。头一次看到船上这么多人!
顶楼甲板上的adult pool没有开,儿童的开了,jacuzzi那么大个池子,“浅草才能没马蹄”那么深的水
也头一次看见有人挟着棉被旅行
晚饭之后,人们立刻抢占有利地势—有地毯的、拐角安静处、能够着电源的。。。早晨先生说你快出去看看吧,满地睡的都是人!我抓起相机跑出去,真是“尸横遍野”
这次还想提一下车子在Anek Line的上下情况。车子也是有票的,要提供大概型号,这样船方可以有个概念,会不会超载,并不会给出具体的停放位置。简单的check in之后,船上有人象交通警察一样指挥你去哪里,嘴里念念有词,说的是Greek,但肢体语言丰富,都能明白(有必要时也讲英语,比如一上船,有人告诉你“Close your light!”),“交通警察”一个传一个的,最后一个会把你安排到exactly spot。大小车穿插着,摆放的和puzzle似的,几近严丝合缝(passenger都先下来了),这在旺季保证了他们的最大容量。我总愿意回头看一眼我刚过的缝隙,想“这也就是我吧!”
船到岸之后,一开门,passenger就可以上岸了,很快。车子要一个deck一个deck的走,时间稍长一点。
这是下船之前在等开门,非常非常的闷热,闷得都有点“不祥”!
欧洲人男士露两点不算露
这时候规定是不许发动车子的,但其实,允许发动之后还要等一阵子。空气非常不好
刚下船
大家都在寻找失散已久的亲人。
我每次看到这个情景都觉得glamour尽失,觉得自己刚逃完荒或者马上要去逃荒
继续回来说我的旅行。
直接开到巴黎太远,我们在米兰停留了一晚。Ancona到米兰(267miles)这一段,因为修路,意想不到的大堵车,一直以20-40公里(是公里啊!)的时速前进,路两边又实在不是值得这么细致观赏的景色。我想:要也象国内似的一堵十天--就省事了!直接调头回家。
原本不到四个小时的车程,走了七个小时,11点到酒店。但是,多出的这三个小时让女儿在车上学会了怎么吹泡泡糖!
这次定的酒店,离Dome走路不到五分钟。第二天一早,过去转了一圈,就去Geneva了。
回来看到别人的帖子,大教堂的地砖照的美轮美奂。我抓住先生问,“我们为什么没进Dome来着?”他说“上次不是进去过了”“可是那次那个相机什么也照不到啊!”“没时间了吧?”“我们跑去吃了两次中餐还买了衣服啊!?”结论就是,我压根就没想到要进去!
我现在在深刻地反省,旅行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就是频繁的往返于各个城市,再吃个饱饭吗。
反正吧,这是一个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在“大理石的诗”旁边懒洋洋的散了会儿步,去“聚宾”一个人吃完了一个order的“炒淡菜”,就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米兰。我心里知道我恋恋不舍的是什么。
从Milano到Geneva,Switzerland米兰到Geneva将近200mile,不到三个半小时。
这是Milano到Geneva这一段的Satellite截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要进山,是阿尔皮斯山脉的Mont Blanc,最高点是4807米。历史上认为最高点在法国,但现在又有一个说法是在意大利,总之吧,不再意大利就在法国。
进山之后景色很美,那时候我还没习惯在车子上照相,所以没有几张
Mont Blanc Tunnel 意大利一侧的入口
与Mont Blanc紧密相连的是Mont Blanc Tunnel(中文译为白山隧道或白朗峰隧道),它跨意大利和法国国境,单洞、双向,全长7.25 miles(这还没进欧洲公路单洞隧道最长的前三名),从山底穿过。其实,但从距离上看,从法国过来,到都灵缩短了50公里,到米兰缩短了100公里,都不是特别的显著,可能因为冬季的Mont Blanc行车不易,才显得特别珍贵。意大利的tunnel特别多,但对于这个tunnel尤为倚重,她出口北欧的三分之一的货物是通过这条隧道运输过去的。
1999年4月,Mont Blanc Tunnel 发生过一场火灾,死亡39人。大火烧了2天,隧道修了两年才恢复使用。一个意大利方的security guard骑着自己的BMW K75救出了12个人,是这次事故中所有的幸存者,但他自己壮烈了。他的名字是Pierlucio Tinazzi,他被称为“the world's bravest biker hero”,在意大利一侧有一个他的纪念碑。现在20名fire fighter全天候on duty。隧道里每隔一段会有一个标志牌显示离前后两个消防栓的距离和当前深度。该隧道由法意两国分管。意大利这侧的收费是35.10欧元。每次过隧道我都有点nervous,觉得要真是出事,什么设施其实都没太大用处。
过收费站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去瑞士,指着四月份那个sticker说不是付过了吗?收费的人也没听懂,告诉我们这是意大利收的,我们还想,没听说离开意大利还要交笔钱啊!?
Mont Blanc确实很壮丽,有一条冰河像一条冻住的瀑布悬在半山腰。大部分时间开在法国境内,进瑞士的时候就象过一个收费站,一点也不像国界。
Geneva,Switzerland瑞士的第二大城市
瑞士很小,只有四万多平方公里,但它可以骄傲的向世人证明:“Size is not important!”欧洲前三名的金融中心他就占了两个。到的时候我挺激动的,因为我要目睹一个“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生活水准最高的”人间天堂。
Travel agent给我们定的是紧邻着train station的一个酒店,门口正修路,GPS给出的路走不了,花了一个小时眼巴巴看着building兜圈子,就是靠不进去!实在没办法打算放弃了,就进了地下停车场,因为没找到long term parking又出来了,结果一出来倒发现在酒店门口了。要还在外面转,转到第二天早晨都找不到!下午四点出发,折腾到9点多才check in。连累着日内瓦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都不高大了。
日内瓦,日内瓦,我更愿意叫他的中文名字。这个城市真正让我感兴趣的东西不多,就是为了他在国际上的巨大的名声,我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我们在日内瓦停留了两个晚上一个半白天,真正看街景用了一整天,并没有特别的目标,早晨在湖边走,看看两岸楼上巨大的广告牌,就象在念钟表和珠宝行业的企业名录。我想看湖中间的大喷泉,可是被告知今天不会开了。因为风太大,如果开着,水刮到下风向完全没办法行车。这岂不像是赶到华尔街看开市,人家告诉你今天不敲锣一样吗。我就是在进城和半夜的时候惊鸿一瞥的从楼的缝隙看到了一点点。应该还有一个Church,但三次走到附近都为了什么事错过了,就算了。
这一段该算是日内瓦河还是日内瓦湖呢?
Flower Clock
过街水桥
午饭如何解决呢?老公说,书上说了买东西去公园里picnic,又省钱,又浪漫。我们就去了当地的coop,三十多块钱买到的也不算多,浪漫就更谈不上了,那天一会儿一阵小雨,鸽子在旁边争食,流浪的人来要饭。。。除了云淡风轻的日子,我总不太能欣赏在外面吃饭,总和“风餐露宿”联系起来。欧洲人特别的喜欢在室外就餐,大概他们有个特殊的装置可以把冷风尽快的排出体外,或者干脆不让它进来。
之后,我们决定坐公车四处转转,因为已经没什么要看的东西了。公共交通确实是在日内瓦最好的交通工具。而且,酒店负责提供入住的客人每天的市内行车卡。我们random的上了G线,看着它沿着湖边越走越远,一问,说这车是上法国的!因为护照当时没有带在身边,只好下了车,过马路往回坐。
我们有点无所事事。很奇怪,我们家旅行的时候也会觉得无所事事。决定去游湖,一个小时,乏善可陈。唯一的优点是人少,前舱一家人,后舱一家人,可以假装是你的私人游艇。其实我们真正想做的是坐船到Lausanne,再坐train回来,可一问得一百多法郎,就算了。
每次出门整理东西的时候我都说,拉下什么都没关系,只要把钱带足就行了。这次居然没带足钱!现金有限,打算用来提钱的credit card忘了带!想想后面还有十五天,能省的就省了吧!
2009年,日内瓦被评为全世界第四最昂贵的城市,算是名不虚传,到的第一个晚上出去吃饭,那时候我已经相当的困顿,看着菜单上一个汤面要17法郎,无论如何算不出是多少欧元。第二天早晨才惊呼一声“瑞士人民生活水平这么高么!?”
日内瓦在2009年还被评为世界第三生活质量最高的城市(by Wikipedia)。“天堂”的好处,得天堂里的“神仙”自己告诉我,我可以想得到的是:远离战争、收入高,福利好。。。身为游客我是没得到什么特别的惠顾。
日内瓦四周都是山,总是阴晴不定,当地人说“have your sweater with you all the time”。 天冷,又没有钱,那两天一直缩手缩脚。
八月三十一号中午,我们离开瑞士。
坐电车闲逛的时候,除了大人孩子都学会了一句法语“prochain arrêt”(“next stop...”,读音就象 “pushing mahay2”),我忽然有所醒悟,其实欧洲的--其他所有地方的--大城市,都越来越相似、越来越被同化,我如果想要看到一些不同的东西,我应该去除了大城市之外的任何地方。。。
明白了的事情,要立刻做出改变好像也不容易。
“为什么瑞士是永久中立国?”
“因为那里的人民都热爱和平。”
“这些鬼话你也相信!那么小,打也打不过,还不如先说是中立。再说,战争都是坏人发动的,而全世界坏人的钱都在瑞士。他就是不中立也不会打他!”
“那Liechtenstein(列支敦士登)更小,为什么不永久中立?”
“他中不中立也没人稀罕打他。。。”
我们保持着惯性的前行,下一个大城市,巴黎。
让睡!就餐厅和驾驶室可以肯定不让,其他一点也不管!这些都是从希腊回家的人,哪国人都有。
巴黎是浪漫之都,等着看你的"奇遇"啊:)
要是贴到新浪,我会特别注意,但WXC--他们也都这么说!但这确实是个坏习惯,尽量改。尽量“floss”。:))
谢谢你这么用心!
我知道你写的是个人游记,爱怎么写都随你。不过你既然放到网上,就是希望有很多人看。并不是所有读者都看得懂英文,像我的三姑六姨们。偶尔夹杂几个英文单词会使文章显得生动俏皮,也不影响读者理解。如果太泛滥了就有矫情卖弄之嫌了。我有次在中餐馆听到一个妈妈对她的儿子说:“妈妈早上打破了一块mirror,所以现在很upset。”我差点儿没把手中的酸辣汤给泼过去。
不过不管怎样,我还是很敬佩作者如此有心写游记、拍照片与读者分享。那夹杂的英文就当是齿缝里的肉屑吧,floss一下也就没事了。
无论如何先祝贺你们“首发”成功!我总以为只有我们这么不productive,看来拖儿带女都是一样的,太好了!太好了!
又开游啦!跟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