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寻访上海的30碗面-中篇zt

(2009-05-09 09:26:38) 下一个
第十一碗面 味香斋 地址:卢湾区雁荡路14号(近淮海中路)

首先,味香斋不是一个斋堂。其次,味香斋也不是吃斋面的。最后,最重要的一点,味香斋里的一切与“斋”这个字混身不搭界。

味香斋离吴越人家与沧浪亭很近,是淮海路著名的三面之一。

而如今的人气经过生活时尚“人气美食”三次的报道后(这种地方要吃回扣估计也是吃不到的),越发的高涨,在点评网上跃然而为第一。

淮海中路是高雅的,而小店却是低俗的,而且非常。估计很多高雅的人看一眼店堂就再也生不出迈腿的勇气了。

点麻酱面+小牛汤,是此店的招牌吃法,7+5=12元。价格不低,在如此地段却很低。

由于是十点三刻,故人比较少。坐得也可宽敞些。店很小,桌子更小,估计也是上海第一。两边是各三排可挤4个人的对排座,曾见姚慕双的大儿子,也算上海滩的名人了,模子1蛮大。半个屁股在外与店员嘎三无2,门口停着他的大别克。

中间是两个小方桌,边长与成人的肩膀相当。居然是45度斜放的,不如此估计就没有通道了。高峰的时候吃面是要你请我让的,你吃一口面,我喝一口汤,否则4个头极有可能碰在一起。那就不是味香斋了,直可以叫头相哉3了!

等待的时候,最好看看手机。即使环顾四周,东张张,西望望,也不要停留在桌子上,更不要停留在端面阿姨的白大褂上。当然你喜欢看我也没有办法。曾亲眼见到汤泼在凳子上,那个老卵4阿姨居然顺手用的是手中的揩台布5。后面的人真是触色特霉头6了!

面上来,面是细面,碗是有点缺口的。里面的麻酱调料散得不均匀,拌起来蛮吃力的!看看差不多了,先弄一口吃吃。这一口下去,牙齿可就在嘴巴里跳舞了...

汤是后上的。一缕葱花裹着小牛肉的香隐隐传来,那是遥远而熟悉的味道...

小时候,南市少年游泳池游好泳后,会在文庙那里喝碗3分钱的牛肉清汤,就是这种味道。没有牛肉,也没有味精,只有一点的葱花。暗香流动,清汤酽酽。有时会放一调羹,甚至几调羹的米醋。要是近秋了(那时秋天很近),游泳出来后身上吃到点风,起了鸡皮疙瘩,那这个汤就喝得更有滋味了!

这一口味道大概离开了有30年了。

30年前,热天7的夜到8,在弄堂里乘风凉9,半导体里会时常听到姚慕双、周柏春在孤贫岁月里带给人们欢乐的滑稽台词:

汤吃光...... (用上海话念,最后一个光字要念长音),面吃光......

注:模子1:身形 嘎三无2:闲聊,自gossip来 哉3:借自苏州话,句末助词 老卵4:令人惊叹,有时褒义有时贬义 揩台布5:擦桌布 触色特霉头6:倒霉透顶 热天7:夏天 夜到8:夜晚 乘风凉9:乘凉

9.2分 面老灵光 汤小辰光 其他搭僵1 (夯不郎当2吃过3次,2次看到店员因为面的软硬与顾客板面孔3)  注:搭僵1:差 夯不郎当2:总共 板面孔3:翻脸

第十二碗面 红苑餐厅 地址: 徐汇区江安路18号(近虹漕南路)

这家店没有一点名气,点评网上可怜得只有两个点评,其中一个还是我点的。

六年前奇迹般的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在江安路的一间看得到漕河泾的安静小屋,度过了爱情中最初的时光!真正觉得可以一起到老的感觉,就是在这间小小的普普通通的餐厅里滋生的。

人的一生大抵是个吃饭的过程,大多数人吃的是普通的饭。

饭可以家常,但一定要有味道!面可以普通,但一定要有劲道!

这家店的门面很普通,店堂的陈设也很普通,但是干净。老板胖胖的,通常站在店最后中央的冷餐间里,玻璃上贴着张纸条:“本店所有肉制品来原于五丰上食”。

老板脾气好,你要是在1/4个白斩鸡中犹豫是选腿呢还是选翅膀,他也绝不恼。老板娘可就是个急性子了,风风火火,大嗓门,但是热情。他们的儿子坐镇门口柜台,收钱。性子与老子一样,但是瘦,还有一点点娘娘腔。真是搞不懂他家的面倒不软也不硬,刚刚好。

点一碗鱼香肉丝面,8元。也不知算不算是他家的招牌面。他家的面啊客饭的是写在桌子上的小牌子上,从最便宜的写起,记得是素鸡面:3.5元。

鱼香肉丝面是现烧浇头面,浇头是一碗一碗烧的,因为没到点,店堂里就我一个人,那面也一定是一碗一下的。

不知道人多的时候是否一碗一下的,估计不会,但也没有吃到过失望。今天,要认真的吃一下。

先吃口面,蛮弹,蛮QQ,因为他家比较普通,我也就想不出特殊的形容词了。

再喝口汤,是有点味精的小高汤, 鱼香肉丝的肉丝真的很香,有一点点酸,一点点甜,拌到汤里,汤也变得酸酸的,甜甜的。连我这个不喜欢甜的人也欢喜了起来。

问了小老板三个问题。第一个答曰:他家的面是定制的鸡蛋面。第二个答曰:他家的汤是五丰肉熬的高汤。对于这两个回答我表示怀疑。第三个答非所问。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为什么叫鱼香肉丝面,因为哪里有鱼,哪里有鱼香啊?而小老板的回答是因为有个菜叫鱼香肉丝。估计这家店要搞成百年老店得指望他的儿子了,而且店名的更改也指望他的儿子了(倒没问红苑是否他妈妈的名字)。

8.1分 家常的店 味道的面 十吃不厌(还没有到百吃,不好夸大了说)

第十三碗面 大眼面馆 地址: 卢湾区鲁班路105号(近丽园路)

这家店据说着过一次火以后就火了。

156路上中西路换乘218到打浦桥下,不过打浦桥已经没了,有的只是高架桥。

在肇家浜路上一直往前走,走走就走在丽园路上了,穿过南北高架下的路口,就可以看到对角一小店,小店名“大眼”,门面上挂一大红幅“特聘香葛丽面点师主理”。 香葛丽三个字比较突出。如此一挂,感觉就如一饭店门口挂“特聘锦江饭店大厨主理”一样,不由令人肃然起敬,至少也心生馋念。

右边的门面是做包子的,他家的主业。香葛丽拆迁后,大眼请到了下面的师傅,于是面就成了副业。不料副业胜过了主业,名气骤然响了起来。看来下面的师傅很重要,师傅下的面很重要啊!国家应该对下面的师傅也有个评级,弄个一、二、三、四级,特一、特二级。如此不等。

副业毕竟还是副业,左边吃面的门面就只有一个门的大小。只能容一个人进出。里面是上、下两楼。那个楼上,也就是个阁楼而已。

下面是柜台, 柜台后面是灶台,兼洗碗台,还好我吃之前只顾着找价目牌(要是先看到小工洗碗的那个池中的水,估计会被吓着的)。卖票阿姨指指我背面,一回头,差点贴到价目牌上。点了大肠面8元,领了一张小纸片,上写4号。不禁得意,看来早到是对的。

一上楼,吓一跳!低低矮矮的阁楼,吃面的桌子不到十张,竟然是啪啪扑1的人!才11点刚过啊!结棍2!等了几分钟,总算坐到个位子,却听到端面的小姑娘叫87、88、89、90号。原来我不是第4个,是第104个!

看来面是3、4碗一下的,有苗头!耐性地等吧!小阁楼很低、很矮,1米80以上的人估计不太敢直着腰走的。靠楼梯那里有一个排风机在巨大地响着,楼板也随着走动在轻微的抖。很有点我93年乘伊尔从郑州回上海的感觉,心是随着飞机荡的。要知道那是我第一次乘飞机,要知道那时我的女儿才刚刚诞生1个多月!

不过,毕竟没有那个恐怖!大不了楼下的油锅点着了楼板,大家用碗里的汤浇好了。那个碗够得上灭火的任务的!

好不容易,等了20多分钟,等来了那个大汤碗。看看隔壁,怎么比我多?欺负我新客?其实叫面的时候你可以叫4两的,也不用加钱。不过那也太多了。估计小女生看看也饱了。

面是粗面,汤是红汤。但此红汤与苏面的红汤是有区别的,苏式红汤是酱油加在高汤里一起熬煮的,颜色柔和。他家的红汤来源于浇头,手势一偏,酱油就容易过。

先吃口面,算是粗面中的佼佼者了,下得恰到好处。但即使如此,即使此面是定制的,也还是有一点点木的。还好厨师的浇头勾芡了,汤汁酽酽,虽然有点味精鲜,有点酱油咸。但裹着如此的粗面倒也吃出一个爽来!

看看周围的穿蓝制服的工人们,他们才更爽呢!边吃面,还边抽烟,似乎烟是最好的调料。弄得简直一腾云阁!那边几个女的也不示弱,呼啦一圈占好位置,派出个女头领,在楼梯上弯着个腰冲下喊:“8碗大肠面,5碗4两的”,要死快嘞3!来了一帮子杨门女将!

因为我的身体闻不得烟味,只得匆忙着把碗里最后5、6块大肠满口叼在嘴里,边咬边撤退。值得我不放弃、不抛弃的大肠一定是好大肠了。火候刚好,有点弹, 有点脆,但是欠一点肥腴,欠一点回味。

说到大肠,就不得不提一下我常常想念的一碗面。那是我心目中的天下第一面:贵阳“肠旺面”。那真是一口肠旺,两眼汪汪(辣的),满心欢畅,直可以吃出幸福来的!不过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

注:啪啪扑1:满满的,夸张的形容 结棍2:厉害 要死快嘞3:令人惊叹,夸张的形容

8.8分 粗面弹肠 浓酱赤汤 满嘴豪爽

第十四碗面 德兴馆(总店) 地址: 黄浦区广东路471号(近福建路)

这家店的招牌估计是全中国面店之王了。太大了,要仰望的。招牌下面还有块巨大的匾,上书:百年老店 创建于一八七八年光绪年间。还好,匾不是光绪爷写的。

许多人一定会慕名而去的,也有许多人会慕招牌而去的。我就曾经是其中之一。

但这次却有点嘎门相1,但又不得不去。上海的30碗面中要是没有德兴馆,那我这个寻访就太大兴2了。

一爿面店,被我吃到过一次涨面或僵面,除非他家的浇头打腻光3伐肯放,一般我是不会再次踏入的。

12点三刻,人竟然还是木老老4。点了焖蹄辣酱面:11.5元。在角角落落里好不容易寻到了个位子,边上就是开放式工作区。小笼包的蒸笼叠得很高,显然除了面,其他的小吃也相当受欢迎。

人气高涨,怪不得招牌那么大,那么高。但有一点也是不争的事实,南京路上的游客和白领吃顿中饭其实蛮可怜的。寸金寸地,有碗十块出头的面吃应该是不错的了,而且还是碗名面,还是碗百年的老面...

面上了,红汤,非细面(比细面粗一点点,或许是定制的,或许就是一般的切面),一块小小的焖蹄,些许辣酱。他家的招牌是焖蹄,但不知哪年哪月起就没有单卖了。焖蹄二鲜点的人最多,因我不喜爆鱼,故改为辣酱。

先吃口面,真的还是有点僵的。心里却比较坦然,也有点窃喜。说明我的嘴巴没有出问题,上一次几年前慕名而来,吃了却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再喝口汤,倒是高汤。焖蹄一口,香、酥,但我却认为焖蹄紧一点才更加好吃。一口辣酱让我差点厥倒,不仅不辣,反而是甜的。

为了对百年老店负责,本人认认真真的又撩了一筷子,放到嘴里,排除人声鼎沸的干扰,闭着眼慢慢的动用全身的感官,特别是嘴巴和舌头,一句话,还是有点僵。

两口焖蹄下去,几口汤荡荡嘴巴,再撩了几筷子,放眼一看,面没了,肉也没了,只剩下一点汤和一碗底的辣酱中的小油豆腐(辣酱中一般是放香干或土豆, 小油豆腐倒是第一次碰到)。再一看碗,碗口倒是蛮大的,但很浅。怪不得验发验发验没了呢?一碗面从头到尾都在验证,走的时候最后验证了下:

的确,那位身材很高的下面师傅很有成就感的在一次下十多碗面呢...

正好前一阵去过杭州,杭州也有一家百年老店:奎元馆,号称江南面王,是一八六七年的,早十年,却是同治年的。

两家百年老店让我长了知识,知道了同治年和光绪年。也同样让我知道了面王与失望仅仅是一口之遥!

注:嘎门相1:不情愿 大兴2:冒牌、劣质 打腻光3:打耳光 木老老4:人多

7.0分 百年面王 一口见光 实在失望

第十五碗面 香葛丽面馆 地址: 卢湾区局门路293号A1(近斜土路)

上上一碗面慕的是“大眼”的名,没想到人家门口挂了“灯笼眼”(见第13碗面描述)。

香葛丽面馆,网上一查,卢湾四大面之一,别名缩头面。犹如四大名捕之无情。更喜的是,它又重出江湖,套用终结者中的一句台词:“I will come back”。将来式变现在式了。

80年代末,经常混迹于二医大。鲁班路、制造局路、局门路、丽园路那一片区域在我的脑海里一片混乱。但有一爿店的生煎和一碗面的店我记得。前者是一口流满汁水的回忆,后者是深夜的人生鼎沸和那一口火苗上永远叮叮当当的锅子,但吃的面已经似流水而记不得了。

后者有可能就是那个名捕,20年前他是在茅草棚中被我虚晃一眼。可如今就端坐华厦中了。

卢湾的这片区域变化太大,是上海改革开放的缩影。但无论房子变得如何,环境变得如何,好的一碗面总是希望它永远不变的。

香葛丽面馆的新地址是一幢高层的底楼门面房。老店新开,以前的环境是劳动人民的环境,因为不是劳动人民你是走不进去的,走进去也坐不下的,坐得下也不一定吃的下的。现在的环境是新了,但格调是新的劳动人民的格调。台子鲜红,小方凳墨黑。

点大肠面9元,比“大眼”多1元,看来是为了以示正宗。收银的小伙子倒似有点小开的模样。据说刚开张的时候是一漂亮MM,还是从英国留学回来的。估计受不了劳动人民朴实的眼光,回家待业去了。

这里要插一下这碗面的野路子的历史知识。缩头,顾名思义是头缩进去的,是老板的绰号。绰号变成招牌,缩头把店最早开在丽园路上,很有可能就是我还依稀记得的那口叮叮当当锅子的地方。

后来搬到蒙自路,动迁据说拿到500万-700万。个么1好了,小人2出国留学,自家3归隐江湖,其他人遣散。估计重出江湖的原因是,一没好好算算英镑的汇率,二没好好算算人民币的开销,三没想到遣散的人到其他人家下金蛋去了,胸闷!

但是,现在应该是笑也没空了。12点40分,我拿了个190号的联体纸牌子。大的那张要拨开一撮堆4人交给派面的老师傅的(头不缩,估计是老板的亲戚)。小的那中留手上,等叫号。

刚叫到176号。这一撮堆人是做啥个?都是等不及的人,就像医院叫号的,总归有人围着,生怕漏了自己。我呢,在差不多过了1刻钟的时候也加入了一撮堆。顺便看看他们是怎么操作的。

老师傅收号头,报浇头给烧浇头的师傅。同时,在一排排的碗里用热水瓶倒开水,加盐、味精、鲜辣粉。

烧浇头的师傅在飞快的烧,翻烧一份浇头就几分钟,窜起的火苗映红了他的脸, 简直是热情洋溢。年龄不大,收入与他的干劲一定成正比,估计是老师傅的徒弟。

边上是下面的,一个外来的小伙子。看样子没精打采的,收入与他的没劲也一定教般配。把煮好的面撩进老师傅加好白开水的碗中,一撩撩了七、八碗。我的那碗面从他撩好到浇头倒入,估计有5分钟的光景。端给我的时候汤浅了,老师傅拎起热水瓶又倒了点。

一口面,就验证了我的嘴巴,它不是吹的。有一点点僵,没有“大眼”的到位。其实,真正有上海特色的面就是这种粗面。“上海炒面”、“肉丝菜汤面”,是只能用粗面的。

而这种粗面比较硬,不容易烧糊,要是有一点点僵那就是火候和接水的问题了。“肉丝菜汤面”是不放酱油的,而这里的面的特色就是浓油赤酱,但酱油的量很关键,过了,一和到白开水面就会变成酱油汤面了。所以烧浇头的师傅很重要,所以遣散的师傅能跟他人下金子。

但是,香葛丽毕竟是香葛丽,他也不是吹的。面虽然给那个小伙子下得有点点僵了,但这一口大肠真的是溢香生津,肥腴而不油腻,回味而又欢欣。

掺过水的汤喝上去总归是不可能正了。想去加点什么,提着碗到老师傅那里,看着三个都像酱油的罐子问老师傅。老师傅撩下一句老卵5的话:“才好加格6,侬只要不怕辣,不怕咸。”

想想老师傅劳心劳肺忙了大半天,碰到我这种不知趣的人,一定是烦死了。

更让伊7伤心伤肺的是,由于油烟太厉害遭到周围居民的投诉,开了1个多月后香葛丽被迫关门。

名捕重又归隐江湖...

注:个么1:那么 小人2:小孩,儿孙 自家3:自己 一撮堆4:一堆 老卵5:令人惊叹 才好加格6:都好加的,这个“才”实在吃不准是否如此写 伊7:他、她、它

8.2分 大肠大王 大面小僵 大名清汤

第十六碗面 兰州正宗牛肉面 地址: 普陀区中山北路2210号汉庭商务酒店旁(近镇坪路)

上海有无数的兰州拉面,前面都有两个字:“正宗”。这家店也不例外。

例外的,它是一个临时的简易铁棚子搭起来的。例外的,他家的价目表只是摆放在收银机边上的一张菜单。更例外的是菜单上的拉面名称:毛细,细,二细,三细(此四种为圆面);韭叶,宽,大宽(此三种为扁面);荞麦棱(此种为有棱有角的面)。头一次来的人未免要有些彷徨和紧张,不知道该如何面对?

那就对了,你面对的恰恰是对的面,对的兰州拉面。正宗的兰州拉面!

我匆忙之下,在后面排队人员和前面收银小姐的夹击之下,也是一紧张,点了碗菜单里最普通的面,细面,大碗:8元。

坐在铁棚子顶满满的假青藤下,看着那些穿正装的女服务员端着或大或小的碗穿来穿去。再看看墙上挂着的那面巨大的甘肃省地图。心里不由得在期盼着,嘴里也由不得在孕育着。

面上来,“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翻译下就是:牛肉汤色清;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白里透黄。

卖相交关好!老规矩,先面,一口下去。不大对劲,感觉酝酿已久的期盼给这面给堵住了。这面是软塌塌的,没劲!而且清汤光水,怎么讲?面上无味,淡的很。

于是喝口汤,汤倒是很鲜。不但鲜,还有着浓郁的异域的味道,香香的(汤里的香料),麻麻的。可惜还是放了味精了。再吃口面,还是跟汤好象不搭界1。李笠翁在《闲情偶寄》中曰: 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

有点失望!与我心目中的相去甚远。我心目中的兰州拉面是可以吃出大漠的豪爽来的,一碗没劲的面,一碗放了味精的面叫我如何撩起袖子,敞开襟怀,去迎接大漠的风!

那么正宗的兰州拉面是什末样?

面,在碗里能“站住”,也就是用筷子一捞又放下,面条能在碗里保持直立的形状片刻,否则就是“没有劲”,拉出来的面就不合格。这个网上说的。

汤,在嘴里能“麻住”,也就是到了嘴里,你的身子股被麻掉了,否则就是“没味道”,熬出来的汤就不及格。这个是我说的。

但正宗的汤需要祖传的香料,需要半夜就起的劳作,那一定是不假的。在上海,敦煌宾馆(甘肃省驻沪办二星级宾馆,本店是宾馆餐厅,因为在装修,所以弄了个临时的铁棚子)的厨师会夜里2、3点钟起来熬汤,要么热我只大头昏2!

但网上有一种说法,说的是细、毛细等属于软面,而宽、大宽等属于硬面,说得我有点诚惶诚恐,惟恐对不住兰州人民。为了对全体兰州人民和他们的住沪办负责,本人不远几十里,开了先例,于2天后再次奔赴铁棚子,叫了宽面和一两牛肉:8+6.5=14.5元。

牛肉比较清香,也比较清淡。宽面比细面横截面多,故而撩起面的同时汤汁也带起了多,不再是那么寡淡了。面也有些嚼头,但,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3了。再来一口,还是嚼发嚼发就又软扑扑了。灭了我吃好一碗大宽面,赤膊迎送大漠风的豪爽气!

注:搭界1:关系 热我只大头昏2:做白日梦 软扑扑3:形容软

7.8分 说是正宗但非正宗 地域不同(法国蜗牛气喘吁吁的跑到中国来,估计会变味)

第十七碗面 心乐汤面馆 地址: 虹口区武昌路581号(近江西北路)

点评网上商家的名称是“心乐饮食店”,其介绍起首一句就是:传说中的“海上第一肠”就在这里。

饮食店的称谓我估计是三年自然灾害或文革时才开始有的,大白话就是一填肚子的店。老板可能觉得不上档子,就把“店”给改成“馆”了,也琢磨着该配得上“海上”两个字了。

15路经过石门路北京西路,忽然想起此地正是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东八块”,看过陈良宇野史的或许依稀可以闻到些腥风,而当年那些抗争的人无疑是冒着淋血雨的风险的。

到河南北路七浦路下,犹然是到了外地的集贸市场。人头攒动,摩地穿梭,城管的高音喇叭和商家的低音(比城管的声音低)喇叭此起彼伏。

河南北路东端的七浦路很短,但延街的商铺也挤下了无数的小店,都是穿的戴的。顶头就是江西北路,一拐弯,又是无数的小店,却是吃的喝的了。

想当年上博50周年庆,展子虔的《游春图》、阎立本的《步辇图》、韩滉的《五牛图》、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王羲之的《行书上虞帖卷》、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行草书伯远帖卷》、欧阳询的《仲尼梦奠帖》等国宝前门可罗雀,只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前是排着巨龙长队的,大家围趴着想看的无非是古人的烧饼点和绸布庄。我现在后悔没在那千载难遇的长轴前找一找宋代的面馆,看一看古人是如何捧着宋瓷吃清面的。

心乐饮食店就在前面的拐角处,在武昌路上。门面的招牌上,店变成馆了,但推门进去,还是一饮食店。20来个位子,就几个人在吃,一大半的人坐着在等。走到头里小柜台前,望一下墙上的价目牌,不料边上的一块匾一并映入了眼。匾上赫然就是一行字“海上第一肠”,可那几个毛笔字实在是蹩脚,看来这匾也只能称之为玻璃框了。这手字撩去了我一半的向往,但既来之,则吃之,点他家的招牌大肠面,12元,老板收好钱,努努嘴,意思坐着吧。

识相,做等,已经是12点半了,几乎满坐。此店的一大奇特处是,永远是等的比吃的多,因为面是一碗一碗下的,就一个跑堂的小姑娘不时从厨房间端出一碗面。只要她一出来,所有等着的都几乎会看着她端向何处。因为她不叫号,凭记忆直接送。所以等的人都不希望她端错,端错了意味着自己默默排的队会错。真搞不懂为何不发个号码,好让大家心中有数,脸上也可松弛些。就这么戆等着,看着小姑娘端进(把空碗端进去)端出,还看着她端错一次。

足足等了半个小时,面上来,大碗,细面,宽汤,大肠是酱爆后和入面中的。撩几下筷子,先吃口面,硬了,不弹。再喝口汤,又鲜又香,可惜鲜的是味精,香的是猪油。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吃过猪油,那是遥远的事情了...

小时候,一小点猪油,熬一熬,熬出的油可留着以后炒菜,下面,做馄饨汤,香。而现出锅的猪油渣则热腾腾,香扑扑,蘸点糖,或盐,我喜欢后者,简直是美味了。可那是凭油票的年代啊!

大肠的量不多,否则就像邻座的腰花一样过桥1了。入口干净得很,不腴,还有点甜。当勾芡在大肠上的酱汁完全散到汤里,这入口的大肠就一个字:干,而汤也是一个字:腻,了不起的是面,还是一个字:硬。

海上第一肠,我是这样子理解的。要是在海上,如果我能吃得到大肠面,它就是第一。

注:过桥1:浇头不直接放进面里,而是放在小碟子里。

7.7分 海上一肠 出门就忘 实在平常 (况且性价比也不高)

第十八碗面 小桃园清真饮食店 地址: 黄浦区蓬莱路115号(近河南南路)

20多年前我20岁,暑假里从西南漂泊一个半月回到上海,不是先奔家里,是先奔一面馆,心满意足地吃下一大碗辣酱冷面,喝下一大碗牛肉清汤才回去的。

记得是在河南南路上,旁边有个清真寺。在网上竟然还能找到此店,可惜的是被动迁到蓬莱路上了。

寻着找到了这家店。地方变了,门面也变了,店名也变了:大境清真饮食店。其实20多年前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店,从来只知低头吃面,不知抬头望月。

进门,更加的变了。比以前的小了,也闻不到那永远浓郁的牛肉汤香了。以前的木台子换成了现在的快餐桌,且挨在一起。上海老阿姨换成了外来小妹子。

上海老的饮食店给我的印象应该是:店是旧的,阿姨是老的,而吃的都是香的。

点评上有不止一个网友说辣酱面里除了豆腐干什么都没有,看来已经人非物也非了,于是要了碗红焖牛肉面,8元。

想当年,那碗辣酱冷面,里面的辣酱是有牛肉块的,筷子一撩,看到一小堆牛肉,心里简直是笑不动的。一块牛肉,一筷子小阔冷面,再一口纯粹的牛肉清汤,满足啊!

没有想到的是,这碗红焖牛肉面中的牛肉依然是块大数多。但一口面,僵特了我的笑不动。面是最寻常的切面,不但硬,而且干,简直排斥所有的汤水。而汤,依然是清真牛肉的汤,有点咖喱味,但是淡了,但是味精了。怪不得店堂里闻不到那股味道了...

牛肉是酥而有嚼劲的,依稀有着当年的韵味。可当年的面呢?我爱你倍受摧残的脸,要是这脸换做了别的面孔,还爱吗?

到此地吃面,更多的是怀旧。那就怀个痛快吧!

出门,走向街的深处,那里有我儿时的脚步。曾经每天穿过那些曲里拐弯的弄堂,步行到大同,从初中到高中,直到在淮国旧化7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可穿梭的依然是这些孤巷陋街。

几十年了,这些小路和弄堂好象在原地静止似的,但我流动的记忆有些却模糊了。望云路,张家弄,鸳鸯厅弄,乔家栅(非吃的乔家栅,是一条弄堂,是地名),金家旗杆弄,也是园弄,梅溪弄,吾园街,凝和路,这些好听的名字许多我也是今天才知道,但那些熟悉的棚户却依然没变,只是不知道它们的前世是如何样子,不知道前世里从这些弄堂里走出的小姐和少奶奶(实在是惭愧的很,小时候最钩魂的就是这三个字)是何样子?

站在凝和路上,偶然回头一望,印入眼帘的却是东方明珠和那些破败的棚户在交相辉暗,简直恍若隔世。而手中拎着相机的一个老外的眼中更是迷惘着,他可能刚刚看过新天地和淮海里。几十年前有一个臭名昭著的反华份子,就是喜欢在南市老城厢转悠拍照。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名字:安东尼奥尼。但我们有几个人看过他的那部记录片《中国》呢?

从凝和路拐到黄家路,有一个中西医院。看到它,就想到了我屁股上的针眼,那时它还是个地段儿童医院。小时候,我三天两头到此报道,病没有在发育的时候被带走,却被带到了今天。但想想,病也是命,就像这些今生的弄堂。

前世今生,一切皆有轮回。

6.6分 过去的面 转眼不见 往事却现

第十九碗面 伟伟饮食店 地址: 徐汇区广元路227号(近华山路)

刘备三顾茅庐,我也是。

刘备是为了请诸葛亮出庐,我是为了请黄酱面入肚。

刘备顾的茅庐在山清水秀间,我顾的茅庐在钢筋丛林里。

徐家汇是个繁华之地,云集了太平洋百货、东方商厦、港汇广场、汇金百货等中高档商店,更林立着无数中高档的公寓,因而美女如云、型男穿梭,因而东西也就比较贵。因而10块钱以下的一碗好吃的面也就比较可贵了。

第一次去是晚上,人家不营业。第二次去是中午,人家也不营业,因为正月15还没有过。

今天是第三次去了,还特意早去了。

进门,想寻开票的柜台,没有找到。其实也不用找,进门的左手是灶台,2平方没了,靠左边墙一排上下的钢精锅子装各种浇头,1平方没了,右边三排mimi桌子,3*2=6平方没了,后边两排mimi桌子,2*2=4平方没了,估计还有1平方是通道,个么1开票只好开到老板娘斜背的帆布包里去了。

害怕汤水端进端出,寻了门口的位子坐下,伸手交钱,老板娘却叫我等一会,黄酱要到11点才好。想起身到门外头再看一下价目的牌子,刚一抬屁股,涌进一帮子人,识相,慢慢等吧。

准时的不得了,11点钟,黄酱隆重登场,里厢2几个女的急吼啦吼3冲着老板娘喊黄酱面,弄得我的胃口也被吊了起来,老板娘先满足会叫的,再到我面前,想想吃趟面要吃三次,索性弄弄大,我一口气点了三只浇头,黄酱、辣酱和一块素鸡,8+3+2=13元。下面的小姑娘不要看她在下面,倒是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而且心地善良,叫一声:黄酱、辣酱、素鸡。一锅子面,第一碗就端到了我的位子。

面上来,我只好心里叫一声:喔唷唷4。做啥?三“酱”并流了。他家的浇头都是红烧的,浇头一到碗里,白汤变红汤。我是三只红汤并一汤,红是红得来(准确地讲应该是:酱油是酱油得来)。

面是比“苏”面粗一点的面,入口非常有嚼劲,蛮好,交关5好,应该是定制的切面(好的面馆的面都是到外头的切面店定制的,更好的是到自己的小作坊自制的)。

黄酱则比较敦实,肉得很,有点甜,满口生油。喜欢吃的可能要说成:满口溢香,因为油溢出来了。说句实话,我是一直不太喜欢吃黄酱的。上海的黄酱就是豆腐衣(皮)包肉,且肉要肥瘦恰当(这个尺度不好掌握,我估计当CPI指数高了,肥肉的比例也会跟着高),入油锅炸,再加酱油烧煮而成。与焖肉最大的区别是,后者在蒸好后去油,有点杨玉环桑拿后的味道。

素鸡大且正点,辣酱中有几小块踢肉后的小骨。汤就不说了,要说错,错的不是它,是我。报复性消费带来的后果。不过,还好,还是高汤的味道,只不过酱油了点。小时候有过吃正宗酱油汤面的经历,酱油是直接舀到白开水里的...

当边上有人等的时候,这碗面一定是吃得急吼吼的,更难受的是不时有吃好面的人从我的头顶上撩卷桶纸。它是实在没有地方搁,就搁我头顶边上的墙上了。我是骑桌子难下,头一次吃面吃得如此狼狈。

出门,喔~唷!终于看到收银的柜台了,竖立于人行道上,还看到了排起的长龙和背着帆布包收钞票的小老板。(高峰时候,老板娘亲自下面,包交拔了儿子)

伟伟可能是全上海屈指可数的没有厨房间的面馆了。

注:个么1:那么 里厢2:里面 急吼啦吼3:不优雅的着急 喔唷唷4:表示惊叹 交关5:相当

8.7分 繁地弹面 可圈可点 即将动迁(之后是否在徐家汇还吃得到,就天晓得了)

第二十碗面 功德林 地址: 黄浦区南京西路445号(近成都北路)

功德林是个饭馆,名字比较特殊,吃的也就特“素”。

你可以点一份土豆抄胡萝卜(这个估计没有),也可以尝一尝用它们做的名菜“黄油蟹粉”(这个可真有),要是让下辈子改素食的信徒吃了说不定会喃喃自语:“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功德林还是个面馆,早上就是,中午兼带。

座落于繁华但不喧闹的南京西路,老远就可见赵朴初题写的“功德林”挥洒于素暗的外墙上。

推开厚重的雕刻着莲花的木门,满眼古色,一缕檀香从一尊金色的弥勒佛的边上袅袅生起。脚下是刻花的大青石板,头上是雕镂的大横梁木,墙上是铜板的菩萨画,看得出设计师的造诣不浅。

点双菇面,7元,好不容易来一次,又加了份辣酱,5元(单点辣酱面6元)。中午的话据说一份面13元起,送小碟咸菜(也搞不懂是否属于变相涨价)。

坐定在古朴的桌子前,看看周围的克勒1男和优雅女,感觉实在是蛮情调的。克勒男和优雅女越老越味道,那种味道是在皱纹里的。

我曾经在“洁而精川菜馆”见过那对传奇的老夫妻,在那个几十年不变的位子上,一个九十多岁的老克勒2手燃一支万宝路,而大他5岁的优雅的四小姐(年轻时人们都这样称呼她,1936年就成为了中国第一代飞行女学员,可谓时尚极品女)看着那支烟的眼神,就好象看着一朵玫瑰花。实在是羡慕啊!可能更羡慕老爷子手上的万宝路,为什么我四十不到时就不得不戒烟,而他却依然可以抽得那么老?

恍惚间,面上来了,同时上来一小碗辣酱。碗中的面在冷光灯(店里幽暗的光就是如此营造出的)下泛着油油的光亮,着实诱人,可惜粗了点。

先吃口面,有点硬,不过还蛮有嚼头。汤油得厉害,怪不得面也借光,看在素油的面子上(荤油的话那就不是喝汤了),喝一口,高汤无疑,有疑问的是这素的高汤是如何做出来的。

蘑菇和香菇都是一级棒,火候到位,非常的弹,要是面也如此就特级棒了。只是不知为何蘑菇是咸的,而香菇是甜的。撩一点辣酱到碗里,吃一口面,不料更甜了。非常不喜欢辣酱是甜的,虽然里面东西很多,有蘑菇丁、豆腐丁、土豆丁,还有几粒小豌豆,一点黑木耳和小笋片。人们一直以为苏州的面是甜的,其实不然。

吃到素面,自然而然的就想到了和尚。想到了和尚,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海灯法师和他的一指禅,那时候(84年春晚有法师一指禅的录象)以为吃素的少林寺和尚一定“不是吃素”的。没有想到,人那是倒着拍的。

一碗面还没有吃好,我已经在想念焖肉了!“罪过,罪过,阿弥陀佛!”

注:克勒1:漂亮,得体,自color来 老克勒2:特形容见过世面的老绅士

8.5分 高雅脱俗 一心向素(是它不是我) 百年如故(创建于1922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shjinjinyu 回复 悄悄话 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