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旅美日记(三)-诸多的第一次

(2014-01-25 12:24:05) 下一个
      今天是星期一,经过一个长周末(因为复活节,我姐的实验室从周五就开始休息了。)后再坐到电脑前,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见闻全部码出来,和亲友们一起分享。因为他们给了我太多的鼓励和支持。从我签证到出行,因为有他们的支持,我才能顺利踏上美国的土地。可当我打开电脑,才发现一件让我非常沮丧的事。存有写有一半游记的U盘,忘在了家里,没有带出来。不过好在,所有的经历都储存在大脑里,重新象放电影一样再码一遍了。谁让自己一直象个马大哈一样呢。

      第一次坐公汽、第一次购物、第一次去图书馆、第一次点餐、……。来到美国后,有太多的第一次,这些在中国国内极为普通的事,在不同的国度里去做,感受却完全不一样。因为这些意味着,自己在慢慢适应,不用做什么事都需要去麻烦姐姐和姐夫,第一次不再感觉自己是个累赘。

第一次坐公汽
 
       在美国,人言没有车就象没有腿。的确,私家车在这里不象国内,是身份和经济地位的象征。在UNC大学里,无车族还有很多,因为很多学生住得离学校并不远,步行上学也有益于锻炼身体,一举两得。对于虽有国内驾照,却有车不能开的我,学会坐公汽,方便出行,成了当务之急。

       比较中美乘公汽的区别有四:一是免费。姐姐所在的城市Chapel Hill是个小城,周边也有几个小城,如果是Chapel Hill城内的公汽是免费的。不论你坐多远,乘哪趟车。二是没有站牌。这里的公汽站内,只有每个车次到达本站的时间,不象国内的站牌,标明本站以及各站的站名。据观察,到达的时间谈不到分秒不差,也相差不多。三是为自行车族提供便利。在国内骑自行车的人,想改变主意换乘公汽,多半只有一种选择,把自行车留在上车的地方。要想自行车和人一起上,得请求司机同意,而且人上乘客不多。在美国,公汽前专门提供放置自行车的地方,十分便利。四是下车不用乘客喊话。在车上有一道黄色的线,下车提前拉动它,发出叮当声,提醒司机有人下车。第一次因为担心自己力度过大,装了一回淑女,轻轻拉了拉黄线。因为力度不够,没有听到叮当声的司机,当然不能如我所愿,停下车。好在反正是免费乘车,而且咱有的是时间,到站后再到马路对面换乘吧,只要方向正确,心也就坦然了。 既然没有站名(有站名目前的英语水平也未必能听懂),那记下特殊或者醒目的参照物吧。坐公汽到同伴大姐女儿hui的家,看到“湖南餐馆”中文字样就下,而到实验室那一站的站名非常熟悉—UNC Hospital。所以记下这两个常去的站就不怕把自己弄丢了。 

                                                                            第一次购物
 
       记得那是刚到美国的第二周,姐担心我成天在实验室无聊,把我送到附近的一个超市。因为出国时没带相机,所以我找到一个卖照相器材的商店。因为我的洋泾滨英语,一个年青的小伙子店员,不明白我的要求,他从衣着上断定I am from China。所以他找来一个女店员。这个女店员一看就是亚裔,她会说粤语,不会说普通话。可我不会说粤语,虽说它是中国话,除了几个能勉强听懂的字眼,感觉和英语没什么分别。我想既然能说粤语,应该能看懂我写的汉字,我赶紧拿出笔和纸,正在为自己脑筋转得快沾沾自喜时,她告诉我她不是中国人,是越南人。只会说粤语,不会认汉字。这下彻底没戏了。她知道我和我儿子想买的是Sony相机,但遗憾的是这个店Sony相机种类并不多,她给我推荐的一款尼康的相机,价格和功能都不错。权衡以后,觉得还是托实验室的小伙子们帮我去网上购买吧。他们对相机是行家,而且网站的价格可以更便宜一点,毕竟出国前所带的美国银子有限从照相器材里出来,进了一家买日用品的店。买了四样小东西:一个唇彩、一个整头发用的喷壶、一张生日卡,一小瓶指甲油。共花了12刀。(过去不知道为什么有人称美元为“刀”,现在才明白,因为美元dollar发音中,第一个音类似中文的“刀”)。对于不满意的商品,在美国不需要任何理由,在没有损坏的情况都可以退或换。想想时间还早,就去体验一把吧。从四样东西里挑出卡片,因为卡片(card)这个单词容易说,而且卡片的选择也有很多。“Can I change this card?”“ok”(事隔太久,年轻的黑女孩好象是这样回答我的。)她用传呼机叫来经理,没有问我任何理由,让我自己去重新挑选了一张卡片。将重新挑好的卡片放进购物的塑料袋里,满意地离开了。体验了一次和国内换商品截然不同的感觉。这感觉真好!(过去有的同志看见这句,说不定会送我一顶帽子,崇洋媚外。)国内对于购物的塑料袋也是一波三折,从收费到免费,再到现在的收费,名义是保护环境,可最注重保护环境的美国人,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塑料袋对环境的破坏,依然故我,免费提供。 

                                                                         第一次去图书馆

        据说UNC有许多图书馆,而我们要去的Davis library里有很多中文图书。看着实验室忙碌的人们,我和同伴大姐两个闲人自觉地,拿着一张图书馆的地图,走出了实验室的大门。过去在国内很少用地图,而我这个人方向感又极差,这也是我不愿意开车的一个重要原因。看着地图,找准大致方位,我们向Davis library图书馆出发了。边看边问,幸亏图书馆这个单词发音还记得,但是问路时发现音不太准。有个清秀的女学生,似乎不是纯种白人,混血儿(可能是白人与非黄非黑人种的结晶),看着手里拿着地图不知朝哪个方向继续前进的我们,主动上前告诉我们正确方位。事后才发现,我们按图索骥,方向却南辕北辙了。进了图书馆,记着不能大声喧哗,也特意放轻了脚步。一路摸索着上到了有中文藏书的五楼和六楼,可能是我们没有找到地方,只看到一小部分关于中国法律的书籍。找了一本关于香港基本法起草始末的书,和一本关于中国民法的书。五楼图书馆里看书的学生不多,随身带着笔记本,可能是在为作业搜集资料,看到他们,让我想起经常在图书馆温书的儿子。那句“学海无涯苦作舟”不经意冒了出来。真可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学习是很苦的事,但是如果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也可以苦中作乐了。记得时常有本系大一、大二的学生问我:老师,我们这个专业以后到底是做什么的?坐在UNC图书馆,面对着美国这些学生,再次想到这个问题,感觉到我们在教学中的不足。对自己专业根本不了解,或者说根本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出路在哪里,学习中能有动力吗?高职高专学校中有多少课程,是经过社会需求调查后设置的? 

       图书馆里的设置非常齐全,十分方便。有复印机,扫描仪,无人看守,也不用交费。需要时自己去操作即可。返回时,因为方向正确,很快就回到了实验室。完成了第一次在校园里的自由行动,对我们两个人,有着重大的意义。因为这意味着我们在校园里单飞了。Davis library一楼有很多的中文期刊,第一次去没有找到,下次一定要去好好看看,利用UNC提供的便利免费资源,利用学校给我的假期,好好给自己充充电。
                                                                    
                                                                             第一次点餐

       有了第一次乘车和到图书馆的经验之后,我和同伴的活动范围在逐步扩大。抵美后的第一周的某一天(相隔时间太长,已经不记得具体时间了),姐把我和同伴送到老年活动中心(为了同伴大姐不背思想包袱,我们把它称之为社区活动中心)。送到后姐就回实验室工作了。进到活动中心后,发现来活动的人中属我最年轻。这里多半是退休后的人。活动者类型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美国本土的老人,二是来美国探亲的中国人。中国人有来自上海、安徽、北京……,大家在国内无缘相遇,能在异国他乡相识,也算是一种缘份。来探亲的中国人中,只有我一个是姐妹关系的,大家非常好奇,感觉到签证相比过去容易了许多,这可能与美国的经济危机有关。老美也需要刺激消费。活动中心,可以打桌球,玩扑克,学画画等,经过观察,发现我和同伴能够参与的活动只有一项-- -乒乓球。因为只有两张桌子,所以不分中美、不分男女、不分年龄,齐上阵。语言不通丝毫不妨碍球在桌上两边来回的奔跑。

?
       临近中午,在午餐前,提供了一些免费的小点心。我第一次看到很小的胡萝卜,犹如手指般粗细。应该是和水果西红柿一样,当做水果吃的。因为初来乍到,不太好意思去品尝那些免费的点心,等着活动中心有偿提供的中饭。这里的中饭分两种,一种是65岁以上老人的,每份一美元。如果65岁以上老人愿意付4.75美元,也欢迎。因为这里是福利机构,没有经济来源。其他人每份约4.75美元。社区提供两种饮料,每种饮料桶前都有小牌,一种是含咖啡因的,另一种是不含咖啡因的。中国同胞告知我们,饮料是免费的,所以我们放心大胆地去品尝。可当我看见一个美国老太太往一个小箱里扔了几个硬币后,不解地问身边中国一位大叔时。大叔告诉我说,从那天开始,对含咖啡因的饮料收费,不过没有专门收费的工作人员,大家凭自觉。趁喝饮料的时候,观察了一下喝含咖啡因的人投币情况,人人自觉投币。我想象着如果在中国,情况又会如何呢?中饭开始提供后,我们非常不幸得知,中饭需要提前预订。我和同伴只有出去自行解决中饭。我们走出社区活动中心,沿着小路前行,没有找到同胞所说的超市,却看到一家批萨店。既然没有其他的选择,那就尝尝洋烧饼吧。批萨店里顾客不多,我从女招待所给的菜单里,挑了一个批萨。女招待给我的菜单里,只有两种规格,16寸和18寸,没有我和儿子常在国内吃的9寸或12寸的。谁让俺英语不好呢,将就着点16寸最小的那一个吧。批萨送上来后,一看账单,14美金。掏出中行美元卡,乖乖地付吧。我和同伴大姐AA制一人一半。因为女招待看着我们不象要坐在店里进餐的样子,所以把大大的批萨盒递到了我们的手上。也罢,店食还得另外付上一笔小费。出门后我和同伴看着批萨盒面面相觑,只好拎着它又回到社区活动中心。在众多老外不解的目光中,我们找了一张桌子坐下,同伴吃了一片,我吃了两片,请安徽的大姐吃了一片,剩的两片,让同伴带给她女儿hui吃了。当hui和我姐知道我们的第一次点餐后,大笑不已。事后她们才告诉我们,批萨可以按片售卖。而且批萨分薄和厚两种。显然女店员给我们的是薄的那种,知道后大有吃亏上当的感觉。不过,第一次能自己点餐,把肚子填饱也蛮不错的。后来的一个周末,和姐姐、姐夫去超市,就象国内沃尔码、家乐福那种仓储式的超市,用11美金买了一盒批萨,里面有三个我们用14美金买的那种批萨。一样的批萨,吃到嘴里,心里的感觉却大相径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