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孔子》

(2016-10-21 14:39:22) 下一个

总导演孔德辛

舞剧《孔子》的文化担当

□ 于平
 

看完舞剧《孔子》,油然而起的第一个念头是:“孔老,您怎么看?”这当然不是因为在某些“讲故事”的人“鸡汤”《论语》之时,会出现对“编舞剧”的人“鸡肋”孔子的担忧;而是在我们的舞剧“问鼎”孔子之时,文化界会怎样看待我们舞蹈的文化担当。我们当然不怀疑总导演孔德辛作为孔子第77代孙(女)纯朴的编创动机和良善的解读理念,但强调孔德辛作为孔门嫡系并没有什么意义,生理意义上的血脉延续与精神意义上的文化认同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否则就是另一种“血统论”了。

  写上如上一些话只是想说明,孔德辛的舞剧《孔子》,只是一位年轻舞者对中国文化首位集大成者的一次解读。这个解读之所以值得关注,不是因为孔德辛“77代传人”的血统而是她作为80后舞者的身份。我不知道是否有别的舞台剧样式演绎过孔子?但我知道任何对孔子做舞台剧演绎的想法都是困难的。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孔子的博大精深使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其次也因为我们难以在后世对孔子的多次粉饰、整容、易装之后还其“真面”;第三还因为舞台剧与生俱来的“戏说”本性可能使孔子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舞蹈作为高度偏离现实形态的艺术语言,用来演绎孔子的困难更是可想而知!

  舞剧《孔子》始于《问》(序)而终于《乐》(尾声)。为什么始于《问》?场刊上留下的文字是:“孔子面对着一座又一座的城池,进城与出城,都是理想开始和破灭的起点和终点”。其实,先秦之际最具“问”之精神的,是那位自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三闾大夫屈原。当然,孔子也会有他的疑问与追问,他的“问”体现在行动上不是“列国周游”,不断“到达”而又未能真正“达到”——在这个意义上,孔子似乎并不像后世的学人那样“通达”,那样明白“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意义。

 

  对了,这个“序”如果叫做《执》或许比叫《问》更能体现孔子的心性。这个“执”是执意、执著乃至执迷,总而言之,是不畏挫折、不畏繁难甚至是不畏艰险地去做某件事。其实舞剧编导在“序”中想刻画的就是孔子性格的这一面,但开场的“执羽”之舞似乎有些“舞不对题”。“执羽”之舞的浩大场面,似乎无助于表现滚动字幕上所说“不断碰撞的坎坷路”。顺带说一句,滚动字幕用“佾舞”来进一步解说“执羽”,就有点“指鹿为马”了。“佾”的意思是舞者的队列,如陈旸在《乐书?乐舞》中所云:“夫舞所以节八音,八音克谐而乐成焉。故舞必以八人为列,自天子达于士,降杀以两……”它的意思是在举行乐舞仪式时,天子用八佾舞列,诸侯用六佾,大夫、士分别用四佾和二佾;与之相关还有乐队方面的要求,即天子用四面乐叫“宫悬”,诸侯用三面乐(缺其南)叫“轩悬”,大夫用两面乐(留东西)叫“判悬”,士用一面乐叫“特悬”。滚动字幕所说“六佾舞用以祭拜诸侯、宰相,八佾舞用以祭拜天子”,将祭拜者变成了祭拜对象,有失准确。那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名言,就是孔子见当时鲁大夫季孙氏“八佾舞于庭”而说的“义愤之语”。

  其实,舞剧《孔子》不必过多用滚动字幕来显摆自己“很文化”。顺带说一句,滚动字幕的许多表述显得有些随意、累赘乃至武断。舞剧的文化担当应当不露声色地蕴藏在孔子的形象塑造与性格刻画中。在“序”之后,舞剧《孔子》的四幕戏分别是《乱世》、《绝粮》、《大同》和《仁殇》。从幕次的命名上来看,编导或者是编剧的落脚点似乎在不断游移:《乱世》说的是背景,《绝粮》说的是事件,《大同》说的是理想,《仁殇》说的则是效果……因此,舞剧的结构也就难免显得松散和参差,仿佛将孔子当成了一张无所不能的“百搭牌”,将与其有关无关的大事小事“混搭”起来,努力做成一副“和牌”。这种挑剔或许有些过于苛刻,因为编导完全可以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圆其舞”;并且也没有谁可以规定“舞剧《孔子》”就不能以“印象孔子”的方式出现。

 

  的确有许多人感慨我们置身于一个让人“停不下来”也“无法叫停”的时代。许多当代事物留给我们的也只是一瞬而逝的影像,遑论那些久远的史迹。这许多年的舞剧创作,人们已注意到那种“大歌舞”氛围正营造着舞剧的“装饰化”效果;而现在,我们发现舞剧的构成内容也逐渐趋于“印象化”。当然,“印象化”可能并不意味着“碎片化”,比如舞剧《孔子》也能看出编导梳理、缝缀、整合“印象”的努力。只是这些“印象”各有各的质地、各有各的趣味、各有各的取向,使得我们舞剧的“印象孔子”虽未必“有条不紊”倒也是“异彩纷呈”!

  舞剧《孔子》最让我动心的不是“剧”而是“舞”。“执羽”之舞的端庄肃穆,“熏香”之舞的华贵雍容,“进谏”之舞的尔虞我诈,“绝粮”之舞的苦雨凄风,“颂贤”之舞的育物致和,“玉人”之舞的谨言慎行……更有成为全剧“亮色”的“采薇”之舞,宛若孙颖先生《踏歌》的易容换颜,使我们一时忘却了孔子的碰壁撞墙。我认为好的舞剧在结构好戏剧冲突、戏剧行动和戏剧性格之时,也要精心结构好有“用舞”之地的戏剧场景。我总在想,舞剧《孔子》在上述有意味、合情理、壮声色的舞段设计中,如若能更有序、更有机、更有效地渲染好孔子的心路历程,就会改变“舞”与“剧”两张皮的状况,使“舞”的精彩助力“剧”的辉煌。

舞剧《孔子》的“剧”之所以不让人“动心”或者说让人“揪心”,可能与编导如何定位孔子的形象与性格有关。孔子作为首席人物的定位,必然要在舞剧结构着的人物关系中来展开。除孔子外,舞剧《孔子》结构的另3位主要人物分别是妃、公、臣。怎样定位孔子,我认同周予同先生的看法,即孔子“是一位实际的教育家,是一位不得志的政治思想家,是一位钻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尊奉孔子为“至圣”的钱穆先生,晚年却蔽之以一言:“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思想之两项”,因为“孔子之政治事业已不足全为现代人所承袭”。

  由此我想到在中央芭蕾舞团第三届“芭蕾创意工作坊”中由费波编剧的《孔子2012》,在费波的“穿越”中,他认为孔子“毕生都活在一个庞大的理想中,那是一个崇高的梦……他在现实和理想之间苟活,他如丧家之犬怀抱理想……他的那一伟大的圣人偶像将他生生绑架在伟大的抱负中”。在与《孔子2012》表现理念有天壤之别的舞剧《孔子》中,我反倒看见了两个共同点:其一,二者都似乎格外关注孔子作为“不得志的政治思想家”的形象定位。其二,二者在编创过程中都免不了“穿越”——《孔子2012》自不待言;舞剧《孔子》孔子与妃、公、臣的人物纠结,怎么看怎么像为着塑造屈原而设计的。这是一种历史跨度不大而性格跨度极大的“穿越”,更容易让我们远离了孔子!此外,孔子“借剑吟志”一段,总让我联想起“借酒浇愁”、“自起舞剑作歌”的李白,这也是某种“告别孔子”的“穿越”。

 

  舞剧《孔子》的“尾声”名之曰《乐》,编导援引《论语?述而》说是表现孔子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个结局对于孔子形象塑造的“绕梁余音”倒是十分妥帖的(如果“序”之命名曰《执》而非《问》就更能首尾呼应)。在我看来,舞剧《孔子》如果将“实际的教育家”作为孔子的主要定位,在主要人物关系中结构进孔子的一二位弟子(比如颜回、冉求和曾晳),舞剧的观赏性和思想性都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论语》中,有“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义愤,显出孔子对非礼之乐的“僭越”行为的斥责;有“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的反感,显出孔子对率性之乐的抱怨。现在舞剧中“采薇”之舞其实并不符合孔子的理想,我们应当编一曲符合孔子理想的“风乎舞雩,咏而归”。此外,《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两件体现孔子“乐与政通”理念之事,并且这两件事都发生在齐鲁之间。一件是说孔子出任鲁国大司寇时,因治国有方而使国力日盛。齐国为消磨其意志,“选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此举致使鲁君“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孔子规劝无效而辞职远别。另一件是说鲁定公应齐景公之邀而赴“盟会”,齐为炫耀大国风范,先奏“四方之乐”,被当时“摄相事”的孔子进言“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而阻止;后又奏“宫中之乐”,有“优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又进言“匹夫之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而驱逐。事实上,这些关乎“政事”的“乐事”都有助于孔子性格的塑造,我们还在以上记述中能捕捉到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举袂而言”的典型动作。特别是“举袂而言”,我以为甚至可成为孔子动态形象的“主题动机”。

 

  如果我来结构“舞剧《孔子》”,会顺应着“礼乐”这一主线来做文章。在以《执》为“序”并以《乐》为“尾声”之外,四幕的构成会分别命名为《尊礼》、《守仁》、《崇雅》和《舞雩》。《尊礼》的主要事件是孔子对季孙氏“八佾舞于庭”的斥责,由此得到鲁公的赏识而委以重任;《守仁》的主要事件是鲁、齐两国“盟会”,孔子对齐公先奏“四方之乐”再奏“宫中之乐”的“历阶”相阻、“举袂”相逐;《崇雅》的主要事件是鲁公耽溺于齐国所献“女乐”而不顾国政,孔子“恶郑声乱雅乐”而辞职远行;《舞雩》的主要事件是孔子率众弟子于“暮春者,春服既成……风乎舞雩,咏而归”,体现出尊礼、守仁、崇雅的“心性自觉”……

  说实在的,我从未为一个格外“青涩”的作品去劳心费神。但正如文题所示,舞剧《孔子》事关我们舞蹈的“文化担当”,并且它还是由中国歌剧舞剧院这一“国家剧院”所宣示的“文化担当”。我很认同以林文增为首的剧院班子确立的“以歌舞晚会的收益盘活歌剧舞剧创作”的生产经营理念,我也高度认可歌剧《红河谷》为“国家剧院”、为“民族歌剧”创作的又一辉煌。面对舞剧《孔子》和它的编导孔德辛,我们有责任让其由“青涩”而“成熟”、由“稚嫩”而“茁壮”起来,有责任让我们的舞剧、特别是我们国家剧院的舞剧真正有文化、有担当、有文化担当!

  于 平: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

~~~~~~~~~~~~~~~~~~~~~~~~~~~~~~~~~~~~~~

评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孔子》(来源新浪博客)

 

评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孔子》

我拍的(一)

在评论之前,我必须说一句,我是买票看的。当然不是说这票有多贵我变相炫富。

作为一个从小在剧团长大的人,免费的戏已然看得不想再看,台前幕后哪儿都有过我玩耍的身影,要看戏嘛,走进门就是。反正总有两排位置是留给家属的。

直到改革春风吹满地,剧团自负盈亏的动向越来越明晰之后才明白,原来卖票,还是很重要的。当然我不反对“家属票”、“剧评票”,我反对的是“朋友票”。总有些八竿子打不着的朋友在演出开始前几天才联系你,简直呵呵。 扯远了。 

《孔子》这部舞剧并不是我的第一选择,没买着奥地利童声合唱团的票,又不想闲坐一晚,于是选择支持Made in China ,现在看来,至少不后悔。

  我喜欢坐第三排中间, 传说中的“领导地带”,但是这次出票的大姐直接给我选了个第二排的位置,相当之近,演员的呼吸声都清晰可闻,也因此能观察到许多有意思的小细节。

 再闲扯一下,我一直有个规矩,看戏的时候可以拍照,但只能在没开场和谢幕的时候。所以这篇文章我自己拍的只有开头和结尾两张图,其余照片均来自公开媒介。 

 音乐方面

 槽点:

一、开场群舞喧嚣之后,孔子(胡阳饰)的独舞,也是首次亮相。一束追光,一身白衣。多美的场景,可惜背景音乐叮铃咣啷、气势磅礴,生怕没有“时代厚重感”。好像一首歌刚张嘴,就把副歌重复了五遍。观众还没进去呢,就被这“雄浑威武”的配乐给砸出来了。并且这一段过长,在结构上也没起什么大作用,一个亮相就别整那么复杂了。

 二、 《棠棣之花》这一段,摆明了是要催泪的,身为专业观众我的泪腺已然时刻待命。前期女声的哼唱,我开始酝酿情感,提琴一起,台上的演员一走心,我也准备走心,谁知道这时候女声哼唱又起,还是完完整整、实实在在的,把极具有叙事感的提琴当成了伴奏。硬生生把我的眼泪给唱回去了,哼唱不是不能有,但是请参考龚琳娜在《琵琶语》中的表现,相得益彰才更好。

  亮点

可以听得出,《孔子》的配乐是下了极大功夫的。绝大部分时候都能够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戏曲乐器、西洋乐器、美声、通俗,结合得相当不错。但是留白之处才是动人之时,既然已经展现了 编曲团队的强大,在某些重要时刻就应该让音乐撤一步,做做减法,而不是以强(音乐)碰强(情感),砰砰砰,容易碎。但是结合美声那一段,现在还在我耳朵里飘着呢,好听。

服化舞美

 槽点:

一、《玉》那一章节,女舞者的服饰融入了玉的形象,腰带、头饰,都很棒,唯一让人容易分心的是,一身青衣加上弯曲的头饰,高开叉的裙摆,苗条婀娜的身段儿,一水儿大眼睛瓜子脸的姑娘, 容易让人想到蛇精……

评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孔子》

照片来源:演出网

二、 舞台右侧悬挂的三棵树的背景板,只要出场就一定晃来……晃去……晃来……晃去……晃来……晃去……

 三、近距离看,舞台上演员化妆都相当精致,但是宣传册上的化妆却显得有些粗糙,导致我拿到宣传册的时候期待值稍有下降。

 四、孔子的几个着装各异的弟子(子路、颜回等),通过衣着能让人轻易的分辨出角色个性。可惜后期换上了统一的读书人服饰,反而错失了一个凸显孔子“有教无类” 理念的机会,谁说孔子门生都是一个样的呢?穷书生、砍柴的、杀猪的,各行各业都有。

 亮点:

首先总体的,比我想象的好很多。一直觉得舞剧的舞台装置不多,但是《孔子》下了很大功夫

从竹简的背景、投影和实体的结合,到舞台后方台阶的多次使用,同样的舞美用出了不同的效果。

其次是服装的细节,《玉》中 妃(唐诗逸饰)的白色水袖上,细节同样精致(坐得近就是有这个好处),从天而降的巨石人像,还有《棠棣之花》(如果不是女声哼唱败笔了这是我心里最完美的一段)女舞者手中的灯光等等

  女性角色的服装道具化妆在我心中近乎完美,大气华贵,并且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另外不得不说一下,《孔子》别出心裁地在舞台前方设置了一个上场门,这个上场门完全勾起了全场观众的兴趣,每当舞者从这个门上场,所有观众都伸长了脖子想看看底下究竟是个什么构造。虽然我坐第二排,但是我忍住了,留点儿悬念吧,哈哈。

演员 

舞蹈方面我不是行家,只能说说直观印象——唐诗逸的功底相当好。极稳,艳惊四座的谢幕,我就不夸了,因为离得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今晚在《玉》一节中有个托举,唐诗逸上去的位置不是很舒服,但依然稳住了。

另外,在这部剧中,唐诗逸饰演的妃,绝对是最出彩的人物,不仅和她自身功底有关,也和她每次出场的惊艳亮相、众星捧月,人物完美的形象设定有关。要不是后面的戏份硬生生的减少,这部剧就该改名叫《妃》了。我相信妃是所有观众最爱的角色,没有之一。

孔子的饰演者胡阳,起码在第一篇章结束时我都觉得他不适合这个角色,高、瘦、和我们印象中孔子(老师)的身材出入较大。但是在之后的《绝粮》和《仁殇》篇章,孤苦无依的孔子形象反而通过胡阳的身材得到了完美的诠释。

还有就是他在饰演孔子舞剑那一段,我一直很担心他会把“书生舞剑”的感觉诠释得太刚强,结果是,他今晚的表现恰如其分。既有书生弱的一部分,也有舞剑的强、获认可的喜的部分。 

唯一要挑刺儿的只有胡阳换气时候口型太大,我还以为要表达什么强烈情感呢,仔细一看“哦~原来呼吸呢。”

饰演王、臣的两位演员,没出错,但也没出彩。不过也可以理解,戏份太少,人物单薄。

群舞演员,群舞真是最考验功力的,同样的动作,实打实的比较。除了开场时有些演员没进入状态或者过度紧张,处于没神儿状态之外,其他时刻都很棒,不过总体来说女舞者们今晚表现得更好一些,但是那位饰演老人的男舞者,从台阶上滚下退场的时候牵住了全场人的心,之前表现年老饥民的神态也表现得相当好。 

剧情 

剧情转换略显跳跃,尤其在开场孔子思想得到王的肯定时,但叙事手法很不错,不俗。 

 评中国歌剧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孔子》

我拍的,手机最广角(二)

总结 

有些地方还没展现到极致,略有失落感。但是,已经非常值得一看了。

~~~~~~~~~~~~~~~~~~~~~~~~~~~~~~~

不久前,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创排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在东欧巡演,向外邦异域展示了中华文化宗师的伟岸风采。当人们知道舞剧编导孔徳辛是孔子77代传人,并且是一位“80后”舞者,无不称道她的文化担当精神和舞剧编创水准。在我看来,做孔子题材舞台剧是很困难的。这当然首先是因为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使我们难以望其项背,其次也因为我们难以在后世对孔子的多次粉饰、“整容” 、“易装”之后还其“真面” ,第三还因为舞台剧与生俱来的“戏说”本性可能使孔子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

    舞剧《孔子》始于《问》 (序幕)而终于《乐》 (尾声) ,中间的四幕戏分别是《乱世》 《绝粮》 《大同》和《仁殇》 。从幕次的命名上来看,编导的视点似乎在不断游移: 《乱世》说的是背景, 《绝粮》说的是事件,《大同》说的是理想, 《仁殇》说的则是效果……不过,编导抓住孔子的形象与性格定位,围绕孔子设置了妃、公、臣3位主要人物,浓缩了戏剧冲突,整合了戏剧脉络,塑造了孔子“一位实际的教育家、一位不得志的政治思想家、一位钻研道德问题的伦理学家” (周予同语)的形象。当然,最让我动心的还有那丰满着“剧”的血肉、绽放出“剧”的风采的舞—— “执羽”之舞的端庄肃穆,“绝粮”之舞的苦雨凄风,“玉人”之舞的谨言慎行……更有成为全剧亮色的“采薇”之舞,让人观之留连,品之忘返。

在2013年创作舞剧《孔子》后,孔徳辛又于2015年应河南洛阳歌舞剧院之邀创编了大型民族舞剧《关公》 。对孔徳辛略知一二的人,大约都不得不佩服她的“气场” 。虽说舞剧编导都知道“舞学是人学” 、舞剧的形象塑造首要的是“人”的形象塑造,但哪有一上场做舞剧就直扑“圣人” ,并且扑完了“文圣人”又扑“武圣人” 。其实,不管文圣、武圣,凡“圣”者必有相通之处,这便是都有“君子”人格。多年来与文圣人孔子并论的武圣人关公,也被视为与文财神范蠡比肩的武财神。商家敬重关公,非因其谙悉经营之术,而在其坚守诚信之道。这说明,红脸的关公虽不能如黑脸的包公那样来主持正义、解民倒悬,但却能唤起大众心底的价值认同。“诚信”或者更高层面上的“道义”之所以有价值,在于每一个人唤醒并坚守自己的这一良知后,可以自己做自己的“青天” ,自己解自己的“倒悬” 。

    为表现这样的关公,舞剧《关公》明确了自己的表现路径:这就是不要一般地去讲关公的故事,更不要只讲“过关斩将”而闭口“败走麦城” 。于是我们看到的四个场次是: 《勇之斩华雄》 《忠之辞曹营》《义之释华容》和《仁之战麦城》 。对于舞剧《关公》的素材剪辑和有机构成,我是持肯定态度的。但对四场戏的“戏核”定位,我认为取仁、智、勇、义较为妥帖,四个场次也不妨命名为《智斩华雄》 《义尊兄嫂》 《仁释魏武》和《勇战麦城》 。观看舞剧《关公》 ,你会觉得孔徳辛很会编舞:其一,她能很准确地设计出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主题动作,比如剧中的关公就兼具形似与神似,就兼具人性与神性,就兼具“可舞性”与“可敬性” 。其二,她能很全面地规划出体现舞剧情节构成的舞段安排,比如该剧中她不仅规划出“斩华雄”与“战麦城”中征战之舞的“同质异相” ,而且规划出“桃林之舞”“夜宴之舞”与前述“征战之舞”的“镂金错彩” ,形成舞剧情节构成的色彩对比和节奏错落。其三,她能很敏锐地开掘出体现舞蹈动态形象的“视觉式样” ,比如在“夜宴之舞”中用众“女乐”此起彼伏的裙裾外化出甘夫人内心的煎熬并构成一种形式感极强的“众星捧月” ,以及在“桃林之舞”的缤纷春芳中构成浪漫场景与凝重事件(结义)的“彩云追月” ,还有在“征战之舞”的肃杀之气中构成士卒对阵与关公挺立的“黑云遮月” ……总之,孔徳辛善于从“编视觉”的效应中来“编动作” 。
    我曾与孔徳辛戏言,“圣人”的舞剧做完了,该做做“凡人”了吧!她说那下回您编个剧本吧。谁知这一说倒“假戏真做”了。2015年岁末,中国歌剧舞剧院要联合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歌舞剧院创排大型民族舞剧《昭君》 ,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陶诚委托我撰写剧本,而担任总导演的就是孔徳辛。虽然与孔德辛合作了,但做的仍非“凡人”而是“圣女” 。不过细细想来,王昭君本也是出身“寒门”的“凡人” ,所谓“我本良家子,充选入椒庭。不蒙女史进,更失画师情。峨眉非本质,蝉鬓改真形。专由妾命薄,误使君恩轻。啼沾渭桥路,叹别长安城。夜依寒草宿,朝逐转蓬征。却望关山迥,前瞻沙漠平。胡风带秋月,嘶马杂笳声。毛裘易罗绮,毡帐代金屏。自知莲脸歇,羞看菱镜明……” (隋·薛道衡《昭君辞》 )当然,如果一味地去追随“昭君怨” ,那舞剧《昭君》就孔徳辛的舞剧创编而言,倒可能是返“圣”还“凡”了……
    去年10月,剧组一起再去呼和浩特市“下生活” ——其实是“再体验” ,其间对王安石的《明妃曲》多有好感,所谓“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舞剧《昭君》在两家剧院的紧密合作中正在加紧排练,将于今年5月正式公演。作为编剧,在此可做点“剧透” :除序幕《烽烟》和尾声《共荣》外,舞剧《昭君》由五幕构成,分别是《和亲》 《出塞》 《听笳》 《踏霜》和《宁边》 ,主题更由王安石略显消沉的“人生失意无南北”升华为一种“何必马革裹尸还”的青春意气、壮阔情怀。虽然又要做一回有关“圣人”的舞剧了,但孔徳辛仍是保持着“平常心” ——不过这是她不厌其“琢” 、不厌其“细” 、不厌其“精”的平常心,是她此舞向“美” 、此情向“真” 、此心向“圣”的平常心……当舞剧《昭君》公演之际,孔徳辛就有了与舞剧《孔子》 、舞剧《关公》鼎立的“朝圣三部曲” ——我当然希望她仍然葆有、也相信她仍会葆有“平常心” 。于平(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2016-3-22    作者:于平  来源:中国艺术报

············································································································

吴莎——“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舞精灵

 

吴莎
 

女,青年舞蹈家,北京舞蹈学院艺术硕士,本科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汉唐古典舞专业“芷兰”班,祖籍湖北武汉,目前为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主要演员,主演过十多部舞剧。并于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歌舞类《因为有你》节目中担任领舞,与其同台的有祖海、常思思、王丽达、汤灿。舞蹈代表作《梵境》、《采薇》等;

 

 

天下之佳人,莫若“汉唐”。这句诗句改编自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的辞赋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此赋巧妙地运用烘托的手法描绘了美女,而笔者在这里运用改编诗句来形容吴莎,有恰到好处之意。

吴莎从2001年作品《织之织》获第五届全国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并开始崭露头角,随后有《小破阵乐》、《楚腰》、《梵境》、大型古典舞剧《孔子》、《关公》、《绝代佳人》等作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曾多次随国家领导人、文化部,外交部,国侨办赴欧洲及东南亚国家参加文化交流出访活动。2015年舞剧《孔子》片段女子舞蹈《采薇》跟随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南非参加“中国年”闭幕式,用优美的舞姿向外国元首们呈现出我国博大精深的古典艺术精髓,赢得了观众的喝彩和掌声。

 
 
 
 
 
 

 

 
 
 
 
 
 

 

 
 
 
 
 
 

 

在吴莎的舞蹈世界,她很庆幸自己大学选择的是中国汉唐古典舞表演专业,并觉得自己与北京舞蹈学院汉唐表演专业的师长及师弟师妹们是密不可分的,正因如此,她便时常出现在汉唐学子们的晚会或者是专业汇报课。她说,这样能让她更好的去吸收中国舞蹈文化,去汲取更新鲜的能量,借此来充实自己,让自己不断进步,也让自己找到“家”的感觉。

吴莎时常游离在编创与表演的舞蹈世界里面,在中国,能编能跳的舞者为数不多,吴莎便是其中一个,她有天生的身体条件,同时,丰富的阅历也让她成为总编导的左膀右臂,去协助总编导完成一部部经典的作品,让人们去感受她的语言。而她,又可以利用自身的条件以及扎实的舞蹈功底,更进一步的去向观众展示自己,也呈现出舞蹈的魅力所在。

 

 
 
 
 
 
 

 

 
 
 
 
 
 

 

 
 
 
 
 
 

在我看来,吴莎是一位真正用心及用情在舞蹈世界里游离的舞精灵,她的舞蹈,真正流淌着民族的血液,流淌着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代舞蹈文化,浅谈一个回眸,重议一个回范儿,都带着中国汉唐古典舞独有的气息,令人大为赞叹。期待吴莎未来能够在舞蹈的世界驰骋飞翔,因为,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美貌与智慧并存的“舞精灵”。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