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哈萨克舞蹈介绍:草原歌舞风情画

(2016-08-19 08:43:49) 下一个

  摘要:勤劳、善良、勇敢的哈萨克族人民,拥有骏马、雄鹰般豪放的性格。他们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最精华、最优美的舞蹈语言,形成了淳朴自然、风趣幽默、刚健苍劲、粗犷自由等舞蹈风格特点,形式多种多样,深受各族人民喜爱。


  关键词:哈萨克族;民间舞蹈;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068-02
   哈萨克族是一个跨境民族,在我国新疆主要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勒泰三个地区和吉木萨尔、木垒、巴里坤草原。哈萨克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大部分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和舞蹈艺术。哈萨克民间舞蹈形式多种多样,他们从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最精华、最优美的舞蹈语言,形成了淳朴 自然、风趣幽默、刚健苍劲、粗犷自由等舞蹈风格特点,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表现哈萨克族民间传说的舞蹈
  民间传说具有思想性、故事性和教育性,哈萨克民族用歌舞的形式将其记录下来进行传承,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表演者的理解,尽情发挥,用舞蹈这种载体,通过肢体语言讲述着传说故事,展现本民族顽强生存的精神。
   1.《黑走马》舞。相传蒙古人与哈萨克人发生了争夺草场的战争,蒙古人抢占了他们的草场,并抢走了马群。哈萨克牧人爱马就像爱自己的生命一样,在长期的 放牧生活中他们了解马的习性,被抢走的马群中有一匹黑色走马剽悍雄壮,通体黑亮,步伐平稳有力,姿势优美,蹄声犹如铿锵的鼓点,它能听懂牧马人的笛声(乐 器――斯布孜)。当牧马人焦急无奈时,坐在山头拿起斯布孜吹了起来,笛声随风传到黑走马的耳中,黑走马感觉到主人的愁伤,竖起前腿,冲向马群,将被抢的马 群赶回到了主人的身旁,牧马人感动万分,创造了《黑走马》曲,民间艺人又将这个故事编排成《黑走马》舞,广泛流传。舞者骑上黑走马,犹如进入一种艺术境 界,人在舞,马亦在舞,动作轻快有力,刚健苍劲,模仿黑走马的走、跑、跳、跃等姿态,随着音乐的起伏和快慢,在全身一张一弛的律动中表现粗犷、剽悍和豪放 的风格,艺术地再现了哈萨克人对朝夕相伴的骏马的相濡以沫之情。
  2.《瘸鸭子》舞。讲述了一只鸭子腿部受伤,被牧羊人救治好的故事。哈萨克 老艺人将这和谐的美用肢体语言表现了出来,舞者用滑稽动作展现了瘸鸭子的走姿,与人相处时的乖巧,表达了人、动物与自然共同依存的和谐美。同时也体现了哈 萨克人顽强生活的精神,虽然生活艰辛、但却能忍辱负重、振作精神、积极面对困难和曲折,对未来充满希望。
  3.《高雅的姑娘》舞。哈语为《开 黄拜孜克孜》,该舞蹈是哈萨克具有代表性的女性舞蹈。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位“大汗”的女儿叫凯勒拜孜克孜,生得漂亮文雅,身材窈窕、举止大方、气质高雅、 能歌善舞,弹得一手绝好的冬布拉曲,但性格高傲,目中无人,很多小伙向他求婚都被拒绝。在一个婚礼上,她弹了一曲《黑走马》,动听无比,全场响起了热烈的 掌声,使舞会达到了一个高潮。这时她听到从其他毡房传出了一曲更加动听,富有思想内涵的《黑走马》曲,曲调深沉而悠远,她走进了毡房,不由得大吃一惊,原 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她被老人高超的演奏技艺折服并受到启发,懂得了世上天外有天,人外还有人的哲理。从此,她放下高贵的架子,和周围的人打成一片, 接受了一位能歌善舞青年的求爱。她的思想转变得到了众人的称赞,民间阿肯用冬布拉创作了《开勒拜孜克孜》曲,并创编了舞蹈,赞美她的美丽、文雅、爱劳动等 美德。
  二、表现哈萨克族人民的劳动、生活、生产的舞蹈
  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往往和本民族的劳动、生活、生产紧密相联,哈萨克民 族从劳动中提炼舞蹈语言,用头、颈、肩、臂、臀、手、眼等不同姿态来摹拟某种劳动生活过程。哈萨克族主要从事畜牧生产,过着逐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哈萨克女 子担负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如烧茶、做饭、挤奶、舂米、剪羊毛、擀毡、捻线、织布、绣花等,她们用灵巧的双手装扮毡房,美化生活,终年忙碌,每当喜庆佳节, 欢歌起舞时,勤劳能干的妇女们,十分自然地就把她们最熟悉的劳动动作即兴地揉进舞蹈表演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不断加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表现劳动和草原生 活的舞蹈。
  1.《劳动舞》展现了“剪毛”、“挤奶”、“制毡”、“绣巾”、“戏水”、“放牧”等劳动生活场面。
  2.《擀毡舞》生活气息浓厚,动作优美,可以一人表演,也可集体表演,可以在草原上表演,也可以在毡房里表演。舞蹈从打毛开始,展现铺毛、洒水、卷毡、捆绳、拉绳,揉毡、晒毡的工艺过程,体现了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精神,流传广泛,深受牧民喜爱。
   3.《挤奶舞》把人与家蓄的亲密关系演绎得十分完美。牛奶、羊奶是牧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食,哈萨克妇女饲养家畜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呵护,从小 羊、小牛、小马出生的那一天起,始终伴随着它们成长,久而久之她们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只有她去挤奶,它们才能接受,否则就强烈不满,乱踢乱动,奶量大 减,舞蹈动作诙谐、幽默、形象,虚拟性很强,富有娱乐性。
  4.《绣花舞》表现哈萨克族妇女在繁忙的劳动间隙,精心绣制巧夺天工的服装和饰品,美化生活。舞蹈动作比较简单,围绕着绣花的过程来展开,如“捻线”、“理线”、“穿针”、“绣花”、“梳头”和“照镜子”等,随意性比较强,但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未来的期盼。
  三、表现哈萨克民族习俗文化的舞蹈
  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草原生活中,形成了独具草原特色的习俗文化和舞蹈艺术,舞姿欢快简洁、风格轻松愉快、舞步轻快有力,刚健苍劲,动作潇洒优美,具有浓厚的草原生活气息。
  1.《姑娘追》舞蹈风趣幽默、热烈奔放。舞者用肢体和眼神表现了小伙子求爱之心,姑娘相爱之情,舞蹈进入高潮时,常合以律唱和呼喊,气氛十分热烈,极能激发观众的心理共鸣。
   2.《奶茶舞》表现了哈萨克族妇女制作奶茶的全过程,从挤奶、搅奶……直到献奶茶。舞者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将劳动过程揉进舞蹈里,加之表演中的 即兴发挥,使其成为独具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族民间舞。表演《马奶酒舞》时,舞者端起盛满马奶酒的大木碗,内外翻转,前后绕动,平衡轻柔,翩翩起舞,如果酒洒 不出来,便得到众人喝彩,舞者便举碗饮酒或敬献给长者及相好的人。   3.《婚礼舞》。哈萨克族的婚礼是歌与舞的婚礼,在歌舞声中开始,歌舞声中结束。青年男女宾客载歌载舞,通宵欢庆。舞蹈内容广泛,只要是表演者的绝技 都可以表演,具有极强的自由性和随意性,舞步简洁易懂,节拍欢快活泼,营造出热烈气氛,充满着草原气息和自然纯朴的民族风情。
  四、表现哈萨克族人民与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舞蹈
  狩猎与畜牧是哈萨克人重要的传统生产活动,在长期的狩猎畜牧过程中,他们细致观察各种动物,掌握了动物的各种特性,也创造了许多矫健优美的似兽舞蹈。
   1.《鹰舞》是哈萨克族具有典型特色的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阿勒泰地区的阿贝坦乡和布尔津一带。舞蹈表现山鹰勇猛无畏的形象,把鹰在天空翱翔、盘旋,在 暴风雨中搏击、寻觅食物,捕获猎物的动作刻画得十分逼真,从舞蹈中使人感受到雄鹰就是这个民族的象征。鹰舞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无论喜庆节日或平时娱 乐,在舞台、草原或毡房内,男女老少,都可以即兴表演,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2.《熊舞》是以模仿熊的生活习性和动态特征创造出的舞蹈,动 作力求表现出熊的警觉、笨拙,以及捕获猎物后的击掌、吼叫等习性。多用头、颈、肩、臂、臀部、眼的运动姿态来表现,不仅模仿熊的动作,而且通过熊的出洞、 寻觅、发现猎物、试探、获猎等一系列情节,表现出熊的笨拙而又可爱,迟缓而又机警,憨厚而又聪明的形象。
  3.《大雁舞》是哈萨克老艺人以孤 雁的生活背景创作的舞蹈。表演者反穿羊皮大衣,前臂表示大雁的颈,手用袖筒包扎起来,代表雁头,手拿一根长四十公分左右的木棍,木棍的前端做成雁嘴。表演 者随着冬布拉的节奏,模拟大雁的觅食、伸颈眺望、理毛、欲飞等动作来表现孤雁那受伤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哈萨克族飘零不定、孤独的游牧生活。
  哈萨克族有一句古老的谚语:“歌和马是哈萨克的两支翅膀”。故舞蹈以骑马为题材的较多,如《骑马舞》、《驯马舞》、《牧马舞》和《赛马舞》等。主要展示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各种矫健姿态,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
   哈萨克族民间舞是哈萨克族生活劳动的精神产物,通过艺术形象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记录了这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历史、传统生活和习俗,或含蓄温和,或外 露奔放,或沉稳缠绵,或粗犷强悍;通过动作造型表达了哈萨克族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生活。如今,继承、挖掘、整理、改编和新创哈萨克民间舞在舞台上得到了展示 并获得了成功,如《圆月》、《刁羊》、《山花》、《白天鹅》、《烈火雄鹰》等舞蹈都是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充分运用舞蹈艺术的虚拟性和假定性,构思舞蹈内 容,丰富舞蹈语汇,调动舞蹈画面等艺术手法创作的,强化动作的雕塑性和流动感,在叙事中抒情,抒情中叙事,使哈萨克族舞蹈艺术得到飞速的发展。
  哈萨克族民间舞蹈以其独特的风格,展现出一幅绚丽多彩的草原风情画,更是一首充满希望的生活赞美诗。
  参考文献:
  [1]明伟.哈萨克族的文化特色[J].中国民族教育,2007,(02).
  [2]樊小敏.哈萨克族舞蹈与动物[J].生命世界,2009,(08).
  [3]刘大先.哈萨克族的人与歌[J].百科知识,2009,(19).
  [4]陈江琼.对卡拉角勒哈的再认识[J].舞蹈,2013,(09).
  [5]杜红.哈萨克族民间舞蹈初探[J].教育前沿,2006,(0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