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回族《汤瓶舞》赏析

(2016-08-06 14:08:11) 下一个

文化人类视角下的回族汤瓶舞

鲜莎莎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兰州 730030)

【作者简介】鲜莎莎,女,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助教,主要研究领域:舞蹈基训。

【摘 要】“汤瓶舞”起源于宗教习俗,舞蹈体现了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者“小净”的习俗行为,舞蹈中也会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而回 族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回族家里三件宝,盖碗汤瓶白帽帽”。汤瓶是回族日常洗漱及沐浴的一个器具,回族生活的每一个重要或惯常的场景,它都会悄然出 场,汤瓶是贯穿回族一生的一个器具。文章主要概述了“汤瓶舞”和汤瓶的概念及由来,进而从人类文化的视角探究了“汤瓶文化”。

【关键词】汤瓶舞;汤瓶;人类文化;文化符号;美学观念

 

“汤 瓶舞”流传于宁夏回族聚居区,指的是妙龄少女手持汤瓶,举手投足柔媚多情,有着“洁净的化身”之称的回族汤瓶成为舞者手中偏偏起舞的道具。“汤瓶舞”起源 于宗教习俗,舞蹈体现了伊斯兰教礼拜前用“汤瓶盛水净身,作“大净”或者“小净”的习俗行为,舞蹈中也会出现模拟“汤瓶“的形象,所以称作“汤瓶舞”。例 如《花儿》等大型舞剧中都会出现汤瓶,汤瓶是汤瓶舞的标志,代表了西北回族的特色,它和“汤瓶舞”的产生和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各 种文化不断融合,西域乐舞不断传入中原,因此汤瓶既是道具,也是西北文化的一种体现。美丽的汤瓶一般和回族女性联系到一起,汤瓶自身高挑的身姿,小小的嘴 儿,不洁之物不容易进入,不仅卫生,而且方便,体现出了回族人民热爱劳动,喜欢洁净的民俗习惯,用汤瓶美丽的身姿体现出回族少女的婀娜多姿,体现出了回族 女性的勤劳美丽,也体现出了汤瓶的特殊魅力。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汤瓶已经不被广泛使用,可是只有一些传统家庭里的老人在使用。小小的汤 瓶当前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了回族人的美学观念以及道德观念。而汤瓶,也可以称作汤瓶壶或者唐瓶,因为其壶身长腹大,颈长如瓶,所以也称作唐瓶壶,也就是 唐瓶或者唐瓶。西北回族穆斯林用于洗浴或者沐浴的一种工具,它的形状为圆柱体或者圆台体,好像茶瓶,或者盛水的主体部分为球鼓状,通常高为30公分, 一边有柄用于手提;一边有弯曲高翘的壶嘴,平放时不流一滴水,倾斜时水流如注。瓶口还有瓶盖,防止不洁之物进入瓶中,非常卫生,使用时水从瓶嘴流出,用过 的水流走不再用,所以回族在沐浴的时候用汤瓶,而不用脸盆或者浴盆。最初它用于洗“小净”和“大净”,后来用于日常生活。

 

一、“汤瓶舞”道具汤瓶的传说

关 于“汤瓶舞”道具汤瓶的一个传说是在“贞观之治”的盛唐时期,唐太宗有一天晚上做了一个非常奇怪的梦,梦中宫梁断裂,自己所处的皇宫就要倒塌,在这危急时 刻,一个身穿绿袍、头戴白布、肩挂毛巾、满脸长胡子、鼻子很高的男人左手提洗壶,也就是最初的汤瓶,右手托住了大梁,并将唐太宗救下。第二天,唐太宗便找 群臣给他解梦,其中一个见多识广的大臣徐茂公很早就听说过西域回回的装扮,便说“皇上,梦中之人是西域回回,他们礼拜的衣服便是绿袍和白布,他们净身的东 西便是毛巾和洗壶,所以我朝江山要依靠他们巩固。”唐太宗说:“仔细说来”,徐茂公接着说:“皇上梦中之人肯定是西域回回,宫梁指的是我朝江山,托梁者是 帮助我朝之人。”唐太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并点头示意,可是有些其他大臣认为自身皇朝稳定,百姓安居乐业,不需要其他人帮助,徐茂公则说:“这是圆梦,也 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不久之后,唐朝发生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唐太宗在无奈之下想到了这个梦,便派徐茂公到西域回回求助,西域国王派出3000骑 兵前去支援,当时西域回回人民善于骑马和射箭,并且骁勇善战,很快帮助唐朝平了“安史之乱”。事后,唐太宗大大赏赐西域回回,并且留下西域回回巩固自己的 江山,唐太宗为了避免西域回回想家便让汉族女子嫁给西域回回,并且根据西域回回的习俗建立了清真寺,并且要求工匠模仿西域的洗壶打造出了黄铜壶,也允许他 们保留民族风俗进行礼拜。而因为唐太宗赏赐了洗壶,所以西域回回称之为“唐瓶壶”,并且此壶能够在火上烫热,所以也可以叫做“烫壶”,而“烫”和‘汤’音 同,同时“汤”本身就指热水,随着不断发展,最终发展为“汤瓶”。

 

二、文化人类视角下的回族汤瓶舞

回 族汤瓶舞的道具是“汤瓶”,回族汤瓶舞的舞者也会展现出“汤瓶”的姿态,因此回族汤瓶舞和“汤瓶”息息相关,“汤瓶舞”代表者汤瓶文化。而“汤瓶”是回族 人生活中的必备用具,特别是和美好的传说以及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联系,它代表了一种文化,由于文化是人类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自然发生特殊变化 的一种形式,从开始就有人的意志,这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因为文化既是符号和形式,也体现出了人的需求、目的、价值、意义。汤瓶文化表现除了伊斯兰文化,也 表现了回族文化,还表现了西北地域文化,是一种西北回族文化。

首先,“汤瓶舞”代表的汤瓶文化是伊斯兰教法的产物。《古兰经》第二章第222节 中有一段话“……真主的确喜爱悔罪的人,的确喜爱洁净的人。”,这样的章节在《古兰经》中还有很多。依据伊斯兰教法,只要是穆斯林时时要有大小净,同时每 周要有一次大净,还会因为月事、房事、产后、遗精等必须用汤瓶进行大小净,而对于“埋体”也就是尸体,也要用汤瓶进行大小净,并且洗净。伊斯兰教法还认为 如果有人没有经过大小净就不能进入清真寺的礼拜殿,手也不能直接碰触《古兰经》,也不能念《古兰经》等。因为用汤瓶进行大小净来源于伊斯兰教法。而“汤瓶 舞”中舞者的不断洗浴不仅代表了他们对伊斯兰的崇拜和虔诚,也代表了他们不断清洗自己的心灵,以坚持自身民族的平和、忍耐、宽容、忠贞等美好品质。

其 次,“汤瓶舞”的道具汤瓶是一种文化符号。“汤瓶舞”的道具汤瓶代表了一种文化,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尤其是最后发展为标志性的汤瓶牌。汤瓶牌是指原来穆斯 林出售食品的一种重要标志,通常为铜制或者木制汤瓶式的牌子,并且会刻上“清真古教”或者“西域回回”,也会附有穆斯林洗浴时使用的汤瓶图案。无数个人和 很多时代,甚至很多世纪的劳动创造了一种文化模式。当前,某一区域只要有回族居住,就会在饭馆、小吃等地方高挂一个汤瓶牌,表明食物是清真的,同时汤瓶牌 不仅得到了回族和穆斯林的认可,也得到了其他民族的认可,这象征了伊斯兰文化,这是和其他民族区别的一个文化符号。

再 次,“汤瓶舞”体现出了回族的美学观念。回族人的一个审美标准就是洁净,回族人每天都要进行五次礼拜,每次礼拜之前都要洗小净,而洗小净时都要用汤瓶,而 不用脸盆等,由于用脸盆洗会重复使用水,而洗过的水就是脏水,或者说污秽之水,对他们来说不能再用了。同时“汤瓶舞”的道具“汤瓶”是回族人民经过不断的 探索,依据仿生学原理,结合曲线、弧线平面等设计的形状,汤瓶的壶嘴是对丹顶鹤前半身的模仿,壶腹是球体或者圆台等也带给人们美的视觉,这些都体现出了回 族的美学理念。而汤瓶的颜色选择也体现出了回族人民的美学观念。回族人通常喜欢不同程度的绿色、浅黄色、白色等,因此制作的金属汤瓶主要为白色、塑料汤瓶 主要为绿色。此外也会在制作时用花纹护着阿拉伯文字装饰,表明其是穆斯林用具,也体现了一种美感。

然后,“汤瓶舞”的用具汤瓶也体现出了回族的传统道德理念。回族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为勤俭节约。伊斯兰教法要求用不超过3.6斤水洗小净,不超过7.2斤水洗大净。通常一个汤瓶最多盛4斤水,如果超过4斤就是浪费。回族人普遍认可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因此回族人大都节约用水。

 

三、“汤瓶舞”代表的汤瓶文化的发展

虽 然“汤瓶舞”代表伊斯兰文化,可是经过多年的继承和发展,已经和我国历史悠久的汉族文化融合到一起,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在当前的环境和人群下逐渐发展为独具 我国特色的西北回族文化。这是一种历史发展的文化,并且不断向外传播,例如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中的穆斯林,并且得到了这些穆斯林的认可。而“汤瓶舞”的 道具汤瓶在回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在他们的婚姻、家庭、生育、卫生、饮食、宗教中得到了最广泛的使用,而在“汤瓶舞”中也充分展示了人们日常生活 对汤瓶的使用,并且“汤瓶舞”舞者优美的舞姿和虔诚的情感也充分体现了对伊斯兰文化的崇拜。而“汤瓶舞”代表的伊斯兰-穆 斯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和平“,此种和平理念和我国儒家文化“中庸平和”的思想观念相符。而“汤瓶舞”中舞者不断清洗的舞姿代表的是人们千万次的心灵清 洗,也体现出了西北回族忍耐、平和、开拓、忠贞等美好品质。西北回族的“平和”重视的是个人和家庭的平安和睦,也追求社会和世界的和平,汤瓶文化发展的此 种内涵已经超越了宗教追求。

 

四、结语

“汤 瓶舞”体现出的汤瓶文化是一种文化模式,而西北回族人民无论到哪都遵循这种文化模式,并且以此种文化模式为基础形成的思维、情感、风俗等也充分体现了汤瓶 文化。“汤瓶舞”以质朴自然的舞姿反映出了西北回族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汤瓶的使用,并且以虔诚的情感充分反映了他们对伊斯兰文化和穆斯林的信仰和崇拜,因此 从人类文化视角来看,”汤瓶舞”代表的西北回族人民的汤瓶文化,是一种文化符号,也是一种民族信仰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 威廉·A·哈维兰 . 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2] 罗雄岩.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242244

[3] 丁一波. 汤瓶来历不平凡[J]. 中国穆斯林. 2001(01)

[4] 霍克功. 中国回族穆斯林的文化特色[J]. 中国宗教. 2006(03)

[5] 霍维洮.清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发展论纲[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6] 张永庆,刘宗福. 回族的孝文化和当代回族的尊老敬老思想[J]. 宁夏社会科学. 2003(06)

[7] 张同基. 从新时期宁夏回族群体文化心理的变迁看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趋势[J]. 宁夏社会科学. 2005(04)

[8] 刘东平. 宁夏川的穆斯林风情[J]. 中外文化交流. 1994(02)

[9] 余媛媛. 浅谈回族舞蹈艺术多元化发展路向[J]. 芒种. 2012(19)

[10] 马锡珍. 回族舞蹈的形成与发展[J]. 中国民族. 2007(10)

[11] 马守途,安晓春,李士杰. 回族舞蹈——中华舞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J]. 中国民族. 2007(04)

[12]马绍周, 隋玉梅. 回族传统道德概论[M]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103.

[13] 刘无怠. 简述回族舞蹈动作与形式特征[J].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 1995(0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