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浅析在苗族麻文化传统影响下的苗族女性舞蹈特色

(2016-01-01 14:01:21) 下一个

  一、文山州特有的苗族麻文化历史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以壮族和苗族为主要的居住民族的自治州。文山的苗族支系大致分为:素苗、白苗、花苗、汉苗、歪苗、红头苗、青苗、红苗 八种。据文山州《邱北县志》所记,苗族进入文山是从14世纪以后由湖南、贵州、广西等省迁徙而来。由于他们迁来的时间比较晚, 坝区和河谷区已为其他民族所居,只得进入山林,住在高山山巅和半山腰,聚族而居。文山地区有句俗语:”苗族住山头, 壮族住水头、汉族住街头”。这句俗语反映了苗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条件。虽然苗族擅长于利用植物进行纺织, 但由于地理位置, 气候温度的不同, 各地的苗族种植的纺织必需品又有所不同。居住在西部川黔滇次东部和中部的苗族,因地势较为平坦,气候温暖, 所以这两个地方的苗族主要种棉花织棉布,也种麻,但是数量很少。居住在四川南部、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地区的苗族则因为地处高山峡谷和石山地带,土层薄, 海拔较高,气候较为寒凉,所以主要种植苎麻、大麻,羊毛和野生火草来纺织麻布。但是,云南省南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等地的苗族, 由于地处高原山区气候寒凉,土地贫瘠,他们只种大麻来纺织麻布。因此麻在文山苗族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麻纺织活动在苗族生存中的重要性,为了尊重苗族的风俗习惯,照顾苗族群众的特殊需求,50年代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和政府还专门 给苗族社员留了麻塘地。如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在1958年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保留了这一特殊的政策,规定每户苗族留0.3亩麻地。由于党的这一民族平等政 策, 使得苗族的麻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文山苗族还大量地使用麻进行纺织。由此文山苗族使用麻的历史比其他地区长, 因此又产生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苗族麻文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二、文山州苗族女性舞蹈的表现形式及动律特点

  (一)麻文化影响下的表现形式—题材特点

  文山州苗族舞蹈的题材主要来源于三大方面:

  1.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如:纺麻舞;

  2.反映祭祀的舞蹈题材,如:铜鼓舞;

  3.反映人民生活习惯的舞蹈题材,如:芦笙舞等。而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大多数则是以反映人民生产劳动的舞蹈题材为主。

  苗族人民对麻制品的喜欢度及使用率,是其他民族中少有的。在日常生活中, 麻制品广泛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拴牲口、打猎用的的麻绳;盛放粮食的麻布口袋;日常所穿的麻布衣服、裙子等。而这些麻制品都出自于勤劳、富有创造力的苗族 妇女, 苗族妇女只要双手一闲下来就会不自觉地搓麻线,纺麻布,直到90年代初期,文山城的大街小巷随时都还能看到苗族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坐在街边、聊着天,走着路 搓麻线的情景。由于文山苗族比其他地区的苗族使用麻的历史长, 所以它在保留传统的麻文化的同时又融合了一些现代的审美元素及现代气息,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苗族妇女对服装的色彩、花系的审美变化、对舞蹈动作元素的创新 发展等。当地的这一特点在文山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的大量的苗族女性舞蹈中得以充分体现, 如:《纺麻》《花裙舞》《滚新麻》《搓麻》《七彩裙》等舞蹈,都是以苗族妇女纺麻过程到织出漂亮的麻裙这一生产过程为题材线索, 进行加工提炼创作出的舞蹈,它充分体现了文山特有的麻文化,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地苗族妇女勤劳善良、乐观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

  (二)舞蹈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特点有几个方面:

  1. 麻裙的影响

一条用纯麻做的麻裙是非常沉、垂的,因此苗族妇女穿着它走动时,裙子就会随身体的移动自然地左右摆动起来。在90年代初期时,苗族妇女穿着纯麻做的 花麻裙来赶集, 裙子随着胯部的左右摆动而向两边摆起来,就像挂钟的钟摆一样向两边摆荡, 再加上麻裙发出的嚓嚓声, 真是文山一道特有的风景线。当时能拥有一条苗族花裙是多少其他民族女孩梦寐以求的事情,可见苗族花裙的魅力所在! 在舞蹈中,随着大幅度的胯部摆动,麻裙像__一片翻滚的浪花,让人眼花缭乱,形成了苗族女性舞蹈的一大亮点。所以苗族麻裙的摆荡这一特点, 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的动律核心及根本。但随着全球的一体化, 全球性的禁种大麻政策的原因, 现在苗族麻花裙已由其他面料代替, 使得花裙的垂感和动感大打折扣, 为了保留苗族女性的舞蹈中裙子的摆荡这一特点,现在的舞蹈中则加强、加大、强调了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舞蹈动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苗族舞蹈裙 子的摆荡这一风格特点。

  2.摆裙的动律特点

  文山苗族女性胯部的左右摆动和左右划圆的动律特点是: 在苗族舞蹈特有的共性特点一顺边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摆裙,即交叉式的扭腰摆胯。交叉式是指左胯对右手, 右胯对左手的交叉动律。而交叉式的扭腰摆胯,即:上左脚,左胯带动左手同时向前顶胯出去, 左手向前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前半圆,这时左胯于右手相对,随后,右手手臂从前向后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后半圆;上右脚,右胯带动右手 同时放松向前, 右手从后向前时右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逆时针划前半圆,这时右胯于左手相对,随后,左手从前向后时左手手臂以肩关节为轴心做顺时针划后半圆,就这样交替 进行,它不同于其他苗族一顺边的顺拐动律。

3.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

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也是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动律的另一个特点。贵州的苗族舞蹈是重心向下,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 而文山苗族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在这一舞蹈动律的基础上胯一直以摆裙动律摆动,两手手臂在放松的状态下跟随身体在体侧交替划 圆, 这一基本动律自始至终地贯穿于苗族的整个舞蹈动作中。这一基本动律使得苗族女孩的步伐更加轻盈、灵活,仿佛是在山林中飞舞的蝴蝶。文山苗族在麻文化的影响 下,舞蹈表现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呈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一个摆裙动律,一个前脚掌为支撑点、重心向上是文山苗族女性自己特有的舞蹈动律, 前者不同于贵州苗族一顺边的动律, 而是交叉式的, 后者又不同于贵州苗族舞蹈的重心向下, 全脚掌进行踩踏的上下动律,则是身体重心向上、两脚前脚掌为支撑点的左右动律。其次在舞蹈风格上文山苗族女性舞蹈和贵州苗族女性舞蹈热烈、奔放、飒爽英姿 的风格截然不同,它具有轻快、妩媚、轻盈、婀娜多姿、柔中带韧性的特点。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气候及风土人情的不同, 使得苗族各支系之间的舞蹈又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真正地充分体现了苗族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正是这些多样化形成了苗族民族文化的斑斓万千和繁荣昌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