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胶州秧歌审美之浅议(论文)

(2015-04-01 17:37:26) 下一个

摘 要:盛行于山东胶东地区的胶州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是属于民间自编自演的集合戏曲、舞蹈与民间小调的艺术综合体。本文以胶州秧歌的历史为研究 基点,着重从舞蹈的角度对秧歌文化特征中的舞蹈特征、舞蹈审美以及节拍韵律等做细致全面的分析,通过舞蹈的本体对秧歌的艺术特征进行整体把握。同时在胶州 秧歌文化内涵的三个方面,(即女性文化、礼仪文化、农耕文化)进行剖析。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胶州秧歌的文化传承提供一份理论依据。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1/view-6332566.htm
关键词:胶州秧歌;秧歌文化;舞蹈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
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 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 与小戏秧歌。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 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 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 的状态。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 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 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 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 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 院校的舞蹈教才。
二、胶州秧歌的基本构成
相对于其他地区的秧歌,胶州秧歌有着自己所具备的独特构成,从演员的挑选、训练直至演出都 有着一套完整的方式,同时胶州秧歌也更具特色且更加系统化。胶州秧歌不仅仅是一种舞蹈与歌曲的单一模式,而是具备剧本、演员、道具和曲牌的歌舞剧。
首先从 胶州秧歌的角色和表演来谈其构成,胶州秧歌的演员配置基本编制是二十四人,根据舞台需求人数的增加方面呈现的是双人递增模式。在秧歌队伍中有一个到两个的 领导者,是全管秧歌队伍的所有事务被称为是秧歌爷。胶州秧歌中最具代表的五个角色分别是小嫚、翠花、扇女、鼓子、棒槌。棒槌的表演特色是干净利落代表的是 年轻男性,小嫚的表演特点是含羞柔韧、俏丽活泼,代表的是少女形象,鼓子是中年男性的代表,表演特征是豪放粗犷、诙谐幽默,扇女是青年女性的形象代表,表 演形式是俏丽温柔、多姿细腻。胶州秧歌的音乐是与浓郁的乡间气息相一致的,与舞蹈的动作配合紧密。多变的音调、优美的旋律这些都与其他地区的秧歌风格不 同。例如女性表演中的伴奏乐曲与表演者含蓄的内在相互一致,形成风格特异的、细腻感极强的舞台味道。在胶州秧歌中,男性的表演动吸收了许多武术的翻腾技巧 与架子舞,在舞蹈中的特点并不是很突出。
除此之外,胶州秧歌中的服饰与道具也是其构成的重要部分。扇女的装扮是以头戴簪子花,下身着粉红色 裤子。头戴圆帽兜并伴以红裤红衣则是小嫚的装扮特色。棒槌是绿裤子红色上衣,头上戴的是有辫子的瓜皮帽子,两手拿着棒槌。这些演员所运用的道具与服饰能更 为形象直观的表现出胶州秧歌男性角色的阳刚之气与女性角色的柔美细腻。
作为一种歌舞剧,胶州秧歌的组成中剧目与曲牌也占据重要的地位。伴奏 曲牌与唱腔曲牌是胶州秧歌曲牌的主要构成,例如戏腔、扣腔、东坡、叠桥戏等12中风格各异的曲牌,这些曲牌在特定环境下对舞者所代表的人物的心理状态都可 以进行很好的刻画。扣腔曲目在旋律上比较流畅,韵律起伏自然且朗朗上口。这些曲目在特点上都有大致相同的地方,在秧歌中比较常见。
三、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
1.农耕文化特征
谈起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首先要提及的就是农耕文化。它是胶州秧歌文化艺术审美性与秧歌自身文化艺术性的产生环境。胶州秧歌是民间农耕文化传统下的歌舞 艺术,人文地域的特殊性与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造就了胶州秧歌,而这些都带有浓厚的农耕文化色彩。杂实性与稳定性是农耕文化下的运用节奏的主要特征,在舞蹈 的节奏上都是以律动性为主要特点,很少涉及到三拍子节奏。农耕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文艺作品。例如小调秧歌的节奏中出现的唢呐牌子与打击乐,以唢呐牌子的 得胜令与锣鼓牌子的水浪音为例,音调多变、节奏明快同时旋律优美,且大都是2/4节拍,通过疏密轻重的稳定节奏来衬托出不同的场面氛围,同时伴以抑扬顿挫 的音色变化来操控不同的情绪。在小戏秧歌的题材中大多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小戏秧歌与跑场秧歌是传统秧歌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其中小戏秧歌是最为重要的。在 剧本的题材、唱词的内容上许多都是把农业经济作为背景,描绘的都是农民生活的点滴,农民情感的喜怒哀乐。这些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与此同时,胶州秧歌矫 健稳定的舞蹈步 伐是带有农耕文化特点的,在秧歌的队形上变化多种多样,其中有四门斗、反挖心、正挖心、大摆队、十字梅等等,多样的队形正式农村生活的体现。除了队形之 外,舞步动作也是很独特的,舞步追求的原则是重、稳,主要是给人以踏实的感觉。舞者在表演时常常穿着软底布鞋,舞步轻盈落脚稳健,这也是表现出农民在耕种 时候一步一个脚印的农作习惯。上面介绍的总总大多都与农耕生活有关,这是自然朴实劳动生活之美的体现。
2.女性文化特征   相比于其他的北方秧歌,胶州秧歌的女性角色的特点相对比较突出,秧歌中的五大角色,扇女、小嫚、鼓子、翠花、棒槌等,其中女性角色就占据了三个,而这 种情况在北方的秧歌中是极为少见的。胶州秧歌中的女性角色将我国传统女性生命中的三个阶段的最美表现的极为到位。产生于三百年前的胶州秧歌其舞蹈的动作与 韵律中可以看出很多传统文化审 美的痕迹。
胶州秧歌中的扇女、小嫚和翠花三个女性角色有着共同的动作特点,即头部微微含羞,身体作挺直状,两臂在身体的两侧微微夹住并呈现出三道弯的动作 状态。舞者在这些动作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在腰膝颈三个体位上进行适时的变换,同时胸部、胯部、手、膝盖、脚等几个部位沿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持续的圆弧运动。 另一方面,根据三个角色所处的年龄阶段的不同,她们所具有的角色又有不同的特点。小嫚作为农村小姑娘的角色动作方面更加的俏丽活泼,就好像是彩蝶飞舞一 般,且动作方面更多的是扭捏欢快的特点。扇女作为农村小媳妇的形象代表,相对比小嫚在动作上就更显得成熟,尚且存在着一定的青春,温柔贤惠是其动作的主要 特点,舒缓中带着朝气,给观者一种亭亭玉立的感觉。翠花是农村中老年妇女的形象代表,放得开,幅度大是其主要的动作特点,呈现出这个阶段妇女大方、泼辣、 爽朗的性格特色。小嫚扭三步、撇扇、翠花扭三步是这三个角色的代表性动作。另外,在舞蹈过程中使用的一些道具、服饰等也能表现出许多的女性文化特点,这些从直观的角度上表现了女性的行为特征。
角色动作、角色服饰道具等都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彰显秧歌舞蹈的 魅力,相对这些直接的感官体验,音乐则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展现胶州秧歌的魅力。秧歌中的曲牌、唱词和唱调中所蕴含的女性角色魅力让女性文化更具内涵。形如常 见的民间小调绣花灯、挑媳妇、画扇面等将女性日常生活的场景体现的淋漓尽致。唱词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在运用柔美的音乐感的同时将女性的生活情感表达的更加到 位。这些音乐不仅给人一种朗朗上口的节奏感,同时还富含了丰富的情感思想。
3.礼仪文化特征
我国被称为礼仪之 邦,这些礼仪文化的内涵深深的刻画在秧歌文化之中。在胶州秧歌中到处可见的就是礼仪与民俗民生的共生,在传统的胶州秧歌表演中,跑场前的拜神,象征着老百 姓对神灵的祈福,衬托着百姓对五谷丰收的期盼。在秧歌的一些题材中可以常见到许多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具有丰富的礼俗文化内涵,例如绣花灯中就有关于武松、 李存孝、薛礼、吕奉先等文化名人,不仅涉及到的人物很多,对人物的性格、典故等也多有提及,精炼的介绍对文化的 传播与发展都大有裨益。还有出名的剧目有裹脚布、大观园、送闺女等都与当地民俗息息相关。上述所提及的大都是一些传统的剧目,如今的胶州秧歌在现代文艺工 作者的创作下,许多剧目都反映了当代新形势下的风貌特点。例如老两口看胶州剧目中,描绘了一对六旬老人从农村赶往城市看见了近些年城市新风新貌的变化,尤 其是在看到胶州秧歌的那种喜悦欢快之情。胶州秧歌中蕴含的丰富的礼仪文化特征对新世纪人民生产生活都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这也是我国尚礼精神的重要体现。
我们在看待舞蹈欣赏舞蹈的同时不能忽略了舞蹈所处的文化背景,这也是能从更为全面的角度来展现胶州秧歌舞蹈魅力的重要前提,从胶州秧歌的文 化特征来看,其表现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说是直接展现了当地传统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解析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特征能够从侧面展示出农村的民俗文化与 多彩的风土人情。它是当地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结语:
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 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 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胶州秧歌是家乡本地的歌舞剧,通过对其学习与研究可以感受到的是胶州秧歌 带来的浓郁的文化韵味。希望通过本文可以让胶州秧歌的发展与传承进一步得到提高,同时也希望能够为胶州秧歌文化的推广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 刘慧芳.胶州秧歌音乐文化之家族特征研究[D].青岛大学,2010
[2]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D].山东师范大学,2010
[3] 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
[4] 孟中华.胶州秧歌在小学的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5] 赵磊.胶州秧歌文化社会学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2011
[6] 姚琳.山东胶州秧歌与商河鼓子秧歌音乐比较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http://www.xzbu.com/1/view-6332566.htm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