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玛曲姑娘》(吕品)

(2015-04-12 15:18:36) 下一个

 

《玛曲姑娘》2013年11月第九届荷花杯民族民间舞蹈大赛作品铜奖。


2013年7月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节目。第十届全国舞蹈比赛于6月29日开幕,分别在山东临沂和日照两地举行了9场比赛。此次全国舞蹈比赛,由吕品担纲编导、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群舞《玛曲姑娘》一亮相便赢得掌声一片。舞蹈用踢踏的风格表现了四川阿坝、甘孜藏族 儿女的粗犷、豪迈,舞蹈动作以双膝关节的颤扭和摆动彩袖为特征。“我们的舞者很辛苦,都是20多岁的姑娘,有的人比赛当天正值生理期。”谈及演员,吕品说 的最多的是感动。“我自己之前也是跳舞出身,最理解舞者的辛苦。”吕品说。


   群舞强势传统不衰
27岁的钟颖珊算得上是省歌舞剧院的资深演员,从15岁开始,在《俏花旦》、《呼唤绿荫》等群舞中担纲,代表四川参加过第六届、第七届全国舞蹈大赛, 捧回了金奖和银奖。本次比赛,她又是演绎《玛曲姑娘》、《蓉城井巷》群舞集体中的一员,钟颖珊自豪地说:“参加了那么多次比赛,都是跳群舞,我觉得获奖没 问题。”
四川舞蹈的“群舞优势”,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快乐的啰嗦》、《观灯》、《百合花》、《岁月如歌》、《俏花旦》都是精品之作,成为各类舞台表演 的保留和借鉴的“巴蜀歌舞”。上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中,四川选送的群舞《凤悲鸣》摘得含金量最高的创作金奖,也是唯一获该奖的地方团队,群舞实力彰显。
言及群舞优势,我省著名编导冷茂弘分析认为:“经过这么多年的传承,四川群舞在舞美、音乐和节奏掌控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在舞台氛围营造、舞蹈设计和演 员表演上优势明显,很多舞蹈观众觉得耐看、有气势,演员表演起来又细致入微,欣赏价值很高。”有了坚实的基础,四川舞蹈的创新也做得不错,此次入围决赛的 《九大碗》、《蓉城井巷》都是年轻编导马果的新作。马果说:“四川群舞在选材上注重民族、民间题材,有地域特色,能让评委和观众一见钟情、过目不忘。”
在百花争艳般的全国舞台上,“群舞”成了四川舞蹈一张不可撼动的“名片”,同时,四川老、中、青三代“舞蹈人”也抱着一种担心:我们在发展的同时,别 的省市也在进步,难保别人将来不会赶上甚至超越我们;更严峻的是,群舞优势的另一面其实是四川舞蹈的严重“偏科”,这并非一种健康的发展态势。

吕品;贵州毕节人毕业于贵州省贵大艺术学院舞蹈学院(中专)云南艺术学院舞蹈系大学。现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青年编导。国家二级演员。四川省舞蹈家协会会员

曾担任由四川本土一手打造的大型现代舞剧《红军花》,获得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的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09-2012男主角。国家舞台精品提名《大唐华章》领舞。多次参加中央视台和四川卫视的春晚。


    text1
舞蹈作曲林亚平
毕业于四川音乐学院作曲系,师从著名作曲家,教育家黄虎威先生。曾担纲四川音乐学院midi制作与录音工程专业音乐制作主科教学。于1998年成立成都新 动音乐文化传播公司。创作、制作代表作品有:大型电视连续剧《康定情歌》和《范府大院》《月上昆仑》《芙蓉花开》等几十部影视音乐;音乐剧《草房子》《白 蛇传》《雁叫长空》等;话剧《儿子》等;《中国成都、金沙之夜》“记忆”系列文物保护宣传公益晚会;《梦圆成都》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全国二运会开 幕式,第四界全国农运会开幕式,世界拳击锦标赛开幕式等大型晚会担任音乐主创;专辑《风信子》《不要枪炮要玫瑰》等;大型舞剧《漠若女神》《十里红妆》 等。
 
四川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原四川省歌舞剧院),成立于1953年,2010年转企改制为四川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2012年更名为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是代表四川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最高艺术水平的国有艺术表演团体。
建院六十年来,曾荣获国际金奖、中宣部和四川省“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文华新剧目奖”,中华民族二十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一大批德艺双馨的编导和演员荣获“文华编导奖、“文华音乐创作奖”、“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全国舞蹈比赛创作、表演金奖、银奖、铜奖,中国舞蹈荷花 杯作品金奖、银奖、铜奖,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及“巴蜀文艺奖”等一百多项殊荣。 最近,在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城策划打造的移动实景演出《阆苑飞歌》,被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一力赞为,观看演出“是行走在生活与艺术中间,创意全国唯一”。
改制以后,公司按照“以作品立院、以市场兴院、以人才强院”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强国内外文化交流和市场开发,赢得中外观众的高度赞誉,取得了丰硕成果。 2012年,《红军花》荣获 “2010-2011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2年3月公司被评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旗舰企 业,9月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单位。

2015年01月30日05:24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原标题:破茧成蝶获新生——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深化改革实录)

 
 

  回顾

  2010年,四川省歌舞剧院正式转制为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四川省深化文艺院团体制改革首家试点单位。首家,意味着要走别人没有走 过的路,趟别人没有趟过的河。虽然四川省各级各部门在省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给予了最大力度的支持,但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省歌前行的道路依旧跌跌 撞撞。

  今年,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新的董事会上任还不到2年时间,董事长从一个市州文广新体局的“一把手”,转身为一个改制院团的负责人。虽然 一个人身份的变化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进程中不过沧海一粟,可是这个浪花却在新常态下的文化体制改革中澎湃激烈,闪耀光华。短短一年多时间,四川省歌舞剧院有 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省歌”)破茧新生,在阵痛中顽强崛起,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前列。

  临危受命

  寒冬中摸索前行的方向

  2012底起,中国演艺市场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策“风暴”。党中央“八项规定”以及禁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的政策,对于省歌和许多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举办节庆晚会和大型演出的院团来说,无疑是一个转折点。

  “受任于新旧制度破立之际,奉命于事业危难之时。”2013年5月,省歌在深化改革的节骨眼上,被推上前沿的新的董事会一班人,注定将要成为省 歌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公司员工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新班子接手的当日,摆在大伙面前的公司“账本”:只有2.9万元的资金、还另 欠200多万元的外债、落后的演出设施设备、陈旧的办公场地、灰心丧气的员工队伍……这就是所有的“家当”。

  不仅如此,刚刚经历转企改制,从国有“铁饭碗”转变到自己“找饭碗”,公司绝大多数职工在心理上很难适应这样的落差。加之,公司演出不景气,工 资待遇低而无保障,又没有正式编制,后顾之忧重重,演员队伍人心动荡,甚至一度出现演员辞职跳槽的现象。同时,这样的就业环境,又很难吸纳新生力量加入。 演员队伍青黄不接,让原本就举步维艰的省歌更是雪上加霜。

  “钱从哪里来,人到哪里去”,是国内很多国有文艺院团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遇到的难题,而省歌新的负责人白云面临的却是“钱从哪里来,人从哪里来”的双重难题。

  没有钱,可以挣;没有人,可以招。但是如果没有动力、没有发展方向,那就彻底地没有了希望。作为改制院团的负责人,他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对改制 后的省歌有个精准的定位:“以作品立院,以市场兴院,以人才强院。”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第一把火就给省歌定下了坚实的发展基调。

  压力重重

  在“阵痛”中顽强崛起

  转企改制不仅是名称和身份的改变,同时也是一场观念的革命,更是一种解放生产力的全新蝉变。

  有了“第一把火”的精准定位,新的董事长的“第二把火”就烧得很自信了,他与大家一起定下了公司的发展目标:“在西部具有广泛影响力、在国内具 有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具有优秀品牌推广力。”定位和目标都明确后,省歌就在改革初期的基础上,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深化改革。“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很清楚, 想要赢得市场,只有先强化内部机制建设,用全新的制度锻造出一个全新的省歌,才能赢得市场。

  首先,在领导决策方面,2014年,省歌建立并完善了领导决策机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完善 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的配套机构和人员组成。完全运用现代企业的董事会议事规则,并提出设立独立董事,打破以往决策机构的利益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 省国资委所派监事会、公司党总支、工会和职工代表大会等监督和民主权利机构在公司重大事项制定和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在艺术创作方面,省歌更是下了决心花了大力气。首先邀请四川乃至全国的知名艺术家担任成员,成立艺委会,加强创作论证管理。“艺委会的成 立,加强了公司艺术创作在投入市场前的指导评审,艺委会专家从作品创作定位、投资渠道、受众认同、运作方式等多方面加以充分论证。”业内人士评价,成立艺 委会之后,省歌在充分保证文艺创作正确政治导向的同时,又推动艺术创作决策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从而提高了创作的艺术质量和经济效益。

  在制度管理方面,2014年公司制定并下发了《艺术创作生产项目制作人制度》,严格遵循艺术生产规律,加强对艺术生产创作的规范化管理,提升艺 术生产的质量。从剧目制作人的人选条件、项目审核、实施监管到奖惩都进行了明确规定。而制作人通过竞标与公司签订协议,对公司艺术项目生产制作进行管理, 对分配进行考核,对成本进行管控,同时将创作生产收益和风险管控结合起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在人才选拔制度上,公司摈弃了以往按资论辈的用人制度,建立了一套能上能下的人事制度,促进了人才优化配置。首先,建立竞聘上岗机制。按照精 简、效能和市场化的原则,明确定岗、定责、定人、定薪的“四定”方针。同时,建立公司内审机构。在2014年新一轮的员工聘用中,公司首先按需设岗,以岗 定责定薪,然后公开报名,公开竞聘。最终通过笔试、面试和民主测评,系统综合考核评定竞聘者,择优录取。整个过程聘请社会专业机构和专家进行考评考核,上 级人事、纪检部门作为观察员进行全程监督。

  核定待遇也要有据可循。2014年,省歌完善改制以后的“绩效目标薪酬考核办法”,合理设定薪酬结构,打破了原有事业单位同岗同酬的职称工资制 度,把岗位价值与业绩贡献挂钩,实行分岗位的梯度层级薪酬管理,无论老员工还是新员工,一视同仁,全部重新进行定级考核,演出人员按“首席演员”、“主要 演员”、“演员”制定三档九级薪酬制度,创编人员按“首席导演”、“导演”制定二档三级薪酬制度,行政管理人员与一线演出人员挂钩,制定二档四级薪酬制 度,全面实现个人业绩与公司经营效益挂钩的联动机制。

  不仅如此,培养和引进优秀艺术人才也是公司班子的大胆举措。与以往人才引进不同,2014年引进优秀人才更加规范了招聘录用流程,同时邀请业界 专家现场考核评分。据了解,仅2014年,公司先后从本科艺术院校引进了35名舞蹈演员,值得一提的是,省歌还专门从北京舞蹈学院引进了3名骨干演员。如 此大手笔引入优秀人才,在省歌历史上尚属首次。

  此外,2014年公司还实行精细化管理,成立资产管理部,将公司所有设施设备的买、用、管分开,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对外开展租赁,盘活资 产存量,增加公司收入。为延长演员的艺术生命,消解公司演员转岗就业的困难,公司成立了现代舞蹈团、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将年龄偏大的民族民间舞演员转岗到 现代舞蹈团,待现代舞蹈团演员年龄偏大,将其转岗到艺术教育培训中心,开展艺术教育培训。同时,为提高演员的艺术修养,培育观众艺术欣赏水平,公司开办了 公益性的《中国西部芙蓉大讲堂》,邀请全国知名的艺术家,定期开展艺术讲座,推动了公司多渠道发展。

  三步一跨越

  破茧成蝶获新生

  精准的定位已经确立,宏伟的发展目标亦已明确。经历了近两年的快速发展,公司班子早已经为省歌拟定了一张详实的“路线图”。

  2013年,转变经营理念,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为公司日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014年,迈开大步开拓演艺市场,增强公司 发展后劲;2015年,确定为“艺术精品创作生产年”,推出精品力作,最终实现以作品强院的目标。目前,通过国内知名专家论证,2015年公司将实现 “211”的艺术生产目标,即两台舞剧《家》和《风行蜀峡》、一台现代舞《男城女》、一台舞蹈精品《蜀风蜀韵》(暂定名),以此积极备战2015年全省、 全国舞蹈大赛和2016年全国艺术节。

  在当前演出市场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全新的省歌主动出击,积极适应演艺市场新常态。首先,转变公司经营方向,重心下移,面向基层,满足群众多样化 的精神需求。同时,立足瑰丽多彩的巴蜀文化资源,全面统筹国际、国内市场,提出“院地结合惠民生、文旅结合拓市场、内外结合树品牌”的“三结合”工作思 路,探索开拓演出市场的新途径新方式,在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统计显示,2014年省歌全年共计演出407 场,创历史新高,较2013年增加302场,演出场次增长了3倍。不仅如此,2014年,公司还走出了国门远赴俄罗斯进行商演,不仅塑造了公司品牌,宣传 了四川特色,还为公司开拓欧洲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3年打基础,2014年迈大步,2015年上台阶。3年三步一跨越,省歌深化改革取得的优异成绩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省委宣传部、 省文化厅、省国资委的关心支持密不可分,演员住房条件的改善、剧场的维修改造、流动资本金政策的落实与兑现,对省歌的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 作用。

  当前,破茧重生后的省歌上下齐心、风清气正,为探索新常态下的省歌发展道路,正释放着前所未有的朝气与活力。

  李思忆 图片由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