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舞蹈《俺从黄河来》

(2015-03-28 12:21:19) 下一个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舞蹈作品赏析——《俺从黄河来》民族民间舞作品

舞蹈编导:张继刚

  舞蹈音乐:汪镇宁

  舞蹈服装:王慧君

  舞蹈首演:1989年北京

  首演团体:北京舞蹈学院

  荣获奖项:1991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优秀作品奖。

 
这是编导以黄河为母题,紧紧抓住中华民族诞生与繁衍的生命脉络,从奔流了千万年的黄河之水中捧托出讴歌民族魂的系列作品之一。作品以北方汉民族民间舞蹈 作为动作素材。气势磅礴、风骨雄放地展示了黄河儿女对母亲河的深厚感情。作品思想内涵丰富、人物形象鲜明、舞蹈风格淳朴,表现手法独特,具有很强的艺术感 染力。

 

  幕起,一幅巨大的图像显映出汹涌澎湃的黄河之水从天际间奔腾直下,这饱蘸激情的舞美设计, 揭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恢弘和悲怆。旷寂的舞台被这凝重的画面渲染着,雄浑的“黄河交响”在这渲染的氛围中发出了滚滚声浪,这音画顿时弥散出舞蹈的性格与情 感的张力。舞中的男人们,跑出“鼓子秧歌”的场图,以“菠花”组合形成多姿的舞步,

 

模拟出将黄河之水勒过自己的肩头,牵拉起追赶太阳的民魂意象。舞中的女人们,是以“胶州秧歌” 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着母亲河流淌无尽的酸楚。在舞姿觉寂中,渐渐地、缓缓地彰显出黄河水滋养民族性格的浩然正气。编导就是这样通过编排的 “秧歌”韵律,开掘出民间舞蹈文化的底蕴,从而用舞蹈的语汇勾勒出黄河儿女的气节,一手能托起苍穹,一手能拽住流波,面对惊涛骇浪仍以稳健的步履迈进,显 示一种坚定而执著的信念。这就是作品借喻“俺从黄河来”的题目,要告诉我们的一切。

 

  编导张继纲有着黄河岸边生活的经历与民风体验,因而从一个“俺”字,生动而亲切地牵出了创作的全部热情。由“俺”拓宽了人们的视域,将作品的独特风格、刚健形态及情感的效应带给了观众,广获好评。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俺从黄河来》的归类,属民间舞范畴,但它那多义性的专题蕴含,多重意象交织混成的视觉效果,远远超出了民间舞擅长表现地域风情的自我品格,把一向被视为风俗性舞蹈的民间舞跃升为具有深广内涵的文化性舞蹈,使民间舞的文化品位有了不可忽视的超越。”
这个作品表现什么,很难用条理清晰的语言加以描述。是黄河,是中国,是历史,是现实;是重负,是开拓;是隐忍,是坚毅;是沉默,是呐喊;是你;是我;是他„„那难以遏制的生命臊动,那在艰苦跋涉中奔向希望的一群黄河儿女;恰是我们国家身背重负、奋力开拓的精神形象的缩影。
自《俺从黄河来》问世之后,人们对古老的民间舞的表现力、题材范围、作品深度,有了新的观感。然而,民间舞蹈那欢快活泼,生活情趣,风格韵味等因素却无须统一在《俺从黄河来》这样深沉凝重的作品格调之中。它可以表现深沉,也可以表现欢快;它可以表现凝重,也可表现风趣;它可以表现一种涵义抽象的主题,也可以表现具体的风土人情。《俺从黄河来》,证明了民间舞表现领域的宽宏,而不是从此失去了它原有的特色和品格。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胶州秧歌的“拧、碾、抻、韧、扭”
每个舞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动律,形态和神韵。相应的便形成了它不同的动态特征。胶州秧歌的动律 特点是“拧、碾、抻、韧、扭”这五种。这五种动律特点几乎是在所有动作中都有集中统一的体现。他们循环往复,连绵不断,充满活力。富有内在的激情和动作力 度,是胶州秧歌的神韵之所在,是舞蹈动感特点之源泉。

    “拧”是以腰为轴。向外拧转的“三道弯”体态。“碾”是在形成或移动重心的过程中,膝之推反射在脚部的旋力上。“拧”“碾”在胶州秧歌中是紧密相连的,这 两个字是形成“三道弯”体态特征的关键之所在。“三道弯”是由舞蹈者在动作过程总以动力腿的脚掌或者是以脚跟的碾动做动作而形成的。而“碾”在舞蹈动作 上,主要呈现在脚部。

    如丁字碾步这种脚步动作舞动时,由于先内后外侧之碾转,同时膝部则以先开后关或先合后开的转动及脚一关一开的快速变化,又由于舞者大腿与膝盖向内侧拧动抬 时,支撑主力腿的脚跟提起,而动力腿下踩时,主力腿又有栓制地向外侧拧动落脚跟,继落脚掌,从而使胶州秧歌形成线条变曲柔和,舞蹈动作轻柔,但也不失劲健 挺秀,奔放洒脱。

    再如“丁字拧步”,强调抬腿时大腿和膝部向内侧拧动,同时主力腿脚跟有控制的提起,主力腿另一方的腰肋上提。落脚时,要有控制的先落脚跟,再落脚缘。膝部 再向外侧拧动,腰转动向另一方上提。膝盖的一关一开,脚下的脚跟推动,腰部的反复拧转形成拧腰的动感和重抬轻落的力感。如“丁字三步小鳗扭”,虽然动作节 奏快,变化快,但脚步和膝部都要强调拧,碾的过程中,腰部岁之而扭动,每一拍都形成“三道弯”的体态。王玫编导的女子群舞《春天》就充分运用了典型的丁字 拧步,倒丁字碾步,丁字三步小鳗扭等动作语汇为素材,给人活泼俏丽的动感,表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热情向上的意韵。作品《俺从黄河来》舞蹈中的女子动作就是 以“胶州秧歌”重抬轻落,飘起的身姿韵态。演绎母亲河流淌着无尽的酸楚。另外,这个舞蹈中女舞者们每一个聚散的凝步,每一次的强发快收,速度变化,和曼妙 的“三道弯”,无一不体现出了东方女性特有的阴柔含蓄。

    “抻”“韧”,是胶州秧歌脚步动作中呈现出的一种力的延伸美感。

    “抻”是起动或到达极点空间时,动作形态的瞬间持续,而表现相互一种延伸感。按我们的通俗语来理解就是“在某一个动作已经做到位的情况下再往前延伸一点。 “韧”是在流动的动作的变形中,呈现出一种力的性格,给人以不间断的力的延伸美感。比如,我们在胶州秧歌中常见到的一组动作:1-2拍十字步向前。上推 扇,身旁转扇;3-4拍丁字拧步退,胯旁转扇,遮羞横拉扇,就表现出丁字拧步,因为换脚拧步过程快,姿态形成过程慢,因此在上推扇时,把韧劲推向身体各部 位,从脚到膝、腰、肩、头、双臂、指尖,直到神经末梢,将碾、拧、神、韧劲蔓延上去,波及开来,展现给观众的是肢体渐渐伸展,给人一种抻韵丰厚饱满之感, 构成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胶州秧歌还有着“快发力和慢延伸”的舞蹈节奏特点。慢伸动作出去,再快闪开。比如,在推扇和丁字拧步及抻的过程中,都是速度较慢的动作。所以为什么说胶州 秧歌的舞蹈动作表现在力的发身不等量和不平均呢,也就体现在这方面。由于舞蹈动作中有着“拧、碾、抻、韧”的动律特点,所以才形成了胶州秧歌在运动节奏上 的轻重缓急和长短不一的情况。胶州秧歌在呼吸的运用上具有吸气短、快、轻、呼气缓、稳、沉的一些特点。这种舞蹈中的独特的呼吸方法。对于抒情性的舞蹈和塑 造女性的性格特点有着它独到之处。

    “扭”在汉族舞蹈中处处都有,一个“扭”字,便把汉族民间舞势的形态形象的勾勒出来了。“扭”更是山东秧歌的韵律的核心部分。它主要突出了腰部的轴心,作 用和扭动状态,辅以肩部,臂部适度的夸张。在此同时,运用各种步子的时候,要把握内在的力度感受,舞出“艮中浪,艮中扭”的精彩,我们所说的“扭断腰”就 是胶州秧歌“扭”的典型特征。它主要是由脚、膝、腰的拧碾扭动 的,每一拍的流动部分形成三道弯的体态,再配着双臂的交替横八字,便形成了全身性的“扭”的感觉。

    现在越来越多的舞蹈编导都采用胶州秧歌的一些动态元素进行舞蹈编创。无论在舞蹈内容上还是在舞蹈的形式上都形成了一种特别的美,可以说是创造了一种具体可 感的饱含了诗情、富于乐感的动态艺术。如,作品《一片绿叶》的编导就是采用了胶州秧歌的一些元素,将舞蹈得以创作出来了。编导主要是抓住了胶州秧歌的 “扭”和“拧”的两个动作特点,将舞蹈清晰的刻画了像绿叶的娇嫩和女子的柔弱。整个表现力和那种意境感觉特别的好。又如作品《扇妞》中运用了“脚拧,扭 腰”的动态,持续的拧、碾、抻、韧的这些动作变化,展现出了扇妞舞姿的 花式叠出,动作灵活,韵味十足。

    总体来说,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这些基本动态不是单独表现的,而是有身体的各个部位沿一定的次序,依次的向上下不同方位同时进行的,构成了和谐 统一的运动。形成了它收与伸、请与弱、快与慢的极其鲜明的强烈对比的动态。因为有了这个前提,所以才使得胶州秧歌有“三变、九劲、十八态”的俗称。从而使 得它的线条弯曲柔和,动作舒展轻柔,但也不失劲健挺秀,奔放洒脱。作品《摊煎饼的小鳗》在舞蹈动作中就是运用了胶州秧歌中的“拧、碾、抻、韧、扭”的主体 动态审美和三道弯,九动十八态的体态特征,以及脚下正反丁字拧步,倒丁字拧步等,充分的表现了小鳗的细腻、乖巧、灵活的劳动方式。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北京舞蹈学院附中中国舞07级毕业晚会《俺从黄河来》精彩剧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