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苗族舞蹈《水姑娘》赏析

(2015-03-24 15:33:25) 下一个

 苗族舞舞蹈简介

苗族舞蹈《水姑娘》 六荷舞蹈大赛  

贵大艺术学院2012届毕业生专场     厦门小白鹭民间舞团


第6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参加舞蹈《水姑娘》(贵阳市委宣传部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群舞)

 

1
苗族舞蹈《水姑娘》展示了贵州女子如水的柔媚
金黔在线-贵州都市报:“漂亮、新颖、意境浓”是观众以及业内人士对该舞的评价和看法。
“水本身是舞蹈很好的编创题材,改名为《水姑娘》参加荷花奖的比赛,是想更广义地表现贵州山水文化。”编导靳苗苗告 诉记者,从《花溪河畔》到《水姑娘》,她对舞蹈的编创思路和舞蹈动作都进行了再度打磨。《水姑娘》主要从人物上着手,使舞蹈更具像,更贴切节目内涵。“演 员们很敬业,虽然很多不是专业演员,还有几个演员是第一次参加比赛,但她们做到了最好!”
“这个舞蹈倾注了我们所有的感情,在排舞过程中,我们都会被这个舞蹈感动!”担纲领舞的涂元元说, 感觉自己最大的提高就是在表演情感上。“我们十几个姑娘都是土生土长的贵阳人,从小到大跳了这么多舞,就这支舞蹈让我们尤为动情。为了这个比赛,我们每天 至少要排练15个小时以上,教室不关灯决不走人。在排舞过程中,老师给找来了很多关于水的书籍让我们读,所以每个人心里都有东西,跳起这个舞来都很有感 情,感觉这一滴一滴的水就像是母亲的乳汁,让我们的感情也一层一层叠加。”
11月7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选手在比赛中表演舞蹈《水姑娘》。
11月7日,贵州 大学艺术学院的选手在比赛中表演舞蹈《水姑娘》

2007年11月8日消息 11月7日晚,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第五场比赛在贵阳大剧院拉开帷幕。11支舞蹈激烈角逐,最终由云南省舞剧院表演的群舞《心跳火把节》以9.626的高分位列本场半决赛榜首。而由贵阳市委宣传部、贵州大学艺术学院选送的苗族舞《水姑娘》也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的喝彩声,最后以9.605分位居本场半决赛的第二名,总排名的第四名。

        多彩贵州风剧照  

我愿化作那一汪清泉 ——浅析女子苗族舞蹈《水姑娘》

  “叮叮……咚咚”泉水声清脆悦耳,那涓涓细流是清泉,也是泉边水一般柔情的少女。舞蹈《水姑娘》通过对水的“形”和水的“灵”的模仿,表现了水即是姑娘,姑娘即是水,人与自然完美结合的主题,同时也表达了对水的赞颂,对生命的赞颂。
 
    舞蹈《水姑娘》最吸引人之处莫过于其对水惟妙惟肖的模仿,准确地抓住了水的各种形态和特征。这群“水姑娘”仿佛就是一群水的精灵,肩部和腰部的律动清脆得 就像那滴滴清泉;上半身配以手臂左右摆动就像是水的流动;“S”型的队型排列仿佛是泉水蜿蜒的流淌;姑娘们手拉手以腰部为中心上下翻动又像是泉水流到险处 的上下起伏……链条式的滚动配以姑娘们蓝色的裙摆俨然是将大自然环抱中的清清泉水移到了舞台上,引领观众来到了“水姑娘”们生活的泉水边,“叮咚”的泉水 声给人真实可感的陶醉。
 
    如果说《水姑娘》的美来自于对水的“形”的模仿,那么《水姑娘》的情则来自于对水的“灵”的模仿。都说女人是水做的,清澈如水,柔情似水。水最大的特征莫 过于千变万化。舞蹈《水姑娘》即突出了水的这一特征。有细水长流的温柔妩媚,亦有波涛汹涌的潇洒激昂。队型和动作模仿出水的形态,而姑娘的心则细腻地模仿 出水的灵性。主题动作之一,双膝跪地,双手捧起一汪清泉,尽情地挥洒在身上,让自己从头顶到脚趾的每一寸肌肤都感受到它的柔情,让自己的每一个细胞都体悟 到它的温暖与细腻。那一刹那,姑娘化成了水仙子,汲取了水中的精华,水代表了她们心中对大自然无限的热爱和感激。
 
    《水姑娘》是近期舞蹈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之一,其特殊性在于没有一味地追求情感的表达而将民族性的东西过多的解构和重构,更没有过多地加入现代舞元 素而忽略民族特征,不但保留了民族性的代表动作语汇,同时也将对水、对家乡的热爱表达得淋漓尽致,时刻向观众传达“我愿化作那一汪清泉”的深切情感。《水 姑娘》挣脱了原生形态的束缚,它是当代的苗族舞蹈,它继承了苗族传统舞蹈的文化审美内涵,也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口味,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热爱,体现 了当代人全新的对自然的领悟和对舞蹈的认识。
 
    (作者为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07级学生)
 


以《水姑娘》为例谈苗族民间舞蹈的发展
  • 由贵州大学组织演出的苗族女子群舞《水姑娘》,是苗族民间舞蹈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水姑娘》呈现出来的是一幅幅贵州山水的美景图,苗族姑娘如水般柔媚。该作品在形式和意蕴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群舞《水姑娘》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给人较为幽静的感受,像开头的场景,三个俊秀的姑娘,以水充镜,轻柔地抚摸着自己的面庞,眼神中充满对山水的眷恋,体 现了舞蹈“以情带舞”的理念。接着便是一群姑娘们在水边嬉戏的情景图。第二段是整个舞蹈的高潮部分,整体动作上放大了幅度,气势强大,情感也最热烈,像中 间部分姑娘们围成一圈,上身强烈颤动,手拉手围成圈,一个个依次身体由上往下地起伏,美轮美奂。第三段,是“回归”段落,与首段相呼应,静静地抒发她们对 水的眷恋以及热爱。姑娘们的服饰是极为精致的,它不同于以往的苗族头饰,使用银饰炼成的花环,蓝绿色的衣裙映衬着她们的秀美,表现了她们如水般的特点。音 乐也是有起伏的,刚开始流淌着山水的声音,接而就是柔美的鼓点,苗语也渐渐进入,鼓点的强烈也随着情节的需要而切入。舞台灯光布景也是非常精准的,从蓝色 底调映衬着景色的幽静,到高潮部分的红光推动高涨的氛围,结尾部分的蓝光又回归到姑娘们对山水静静的眷恋。

    从意蕴上看,舞蹈作品《水姑娘》情景交融,像抒情诗般描绘出一幅一群妙龄女孩在乌江畔嬉笑打闹的画面。情是舞蹈的原动力,亦是舞蹈作品人物行为的内在驱动 力。正如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其《诗品》中所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在该作品的每段情节中,都贯穿着姑娘们对生活的热爱、对 山水的眷恋,情感真挚淳厚,让这个作品极具艺术感染力。它是以充溢的情感为内核,抒情与叙事相结合,表现与再现相交融的情感形象。整个作品富有诗意的形象 表现:舞台上呈现出一片幽静的蓝,水是那么的清新,在流水般的声音中,身披蓝绿裙装的妙龄女孩,好似沐浴在波光粼粼、朝阳映衬的乌江畔。此情此景,不仅在 形式上给人以美的愉悦,也唤醒了人们更为广阔的美的遐想。

    《水姑娘》所展现的是苗族文化、苗族舞蹈艺术以及苗族的生活形态。在《水姑娘》中,舞者们通过极具艺术性的表现,展示了苗族舞蹈的似水柔情。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长期以来,苗族人民与瑶族、侗族等兄弟民族亲密聚居在一起,各民族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产生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民间舞 蹈。共同的劳动中,各民族民间舞也在交流中不断发展,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民族之间的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民间舞蹈,同时也推动着苗族舞蹈文化的发展。在各民 族文化中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多元性苗族舞蹈,呈现了大融合景象。

    在苗族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它有着巨大的进步,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动作语汇不具代表性。目前,苗族舞蹈的语汇与动作的确不像其他民族那么鲜明。 那么苗族舞蹈的基本语汇又是什么呢?或许铜鼓舞的动作较具代表性,但不意味着所有的苗族舞蹈都是如此。而与苗族同属农耕舞蹈文化之列的傣族孔雀这一形象, 却能作为其民族的象征形象,从而演化成家喻户晓的孔雀舞。而“凤凰”的形象,其舞蹈动作与语汇却很难打上苗族舞蹈的标签。另一方面,苗族舞蹈与其图腾文化 结合得并不紧密。一个民族民间舞的确立,必须有其独特的舞蹈语汇及动律,并且结合本民族的图腾文化,才能创造出自己的风格。例如蒙古族的“硬肩”、“柔 臂”,还有大拇指张开、四指紧闭的手形,动作语汇及动律极具特点。蒙古族舞蹈《奔腾》《筷子舞》等作品都结合了其民族的图腾象征———鹰,表现出蒙古族人 民豪放、爽朗的性格。

    众所周知,一个民族民间舞蹈的完善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舞蹈工作者必须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对民族舞蹈进行深入的研究及体会。他们应该深入到民 间,真正去体验,去了解当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背景等,然后从原生态舞蹈中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语汇及动律,使之成为其民族舞蹈的精髓。经过不断的 磨炼,用心体会,去创造出优秀的舞蹈作品,展现出苗族的精神风貌,把贵州优秀的舞蹈文化和艺术成果转化成新的舞蹈动作语汇和动律,并且提供丰富的发展舞蹈 教育的资源,这才是苗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必经之路。

    苗族崇尚鱼、龙、牛、鸟、蝴蝶、凤凰。在苗族的传统服饰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鸟、龙、凤凰图案的刺绣,头饰则模仿了牛角的形状。苗族人民视龙为吉祥的象征, 他们对龙的崇拜是虔诚的、普遍的,村村户户都有接龙的习俗,接龙又意味着能给人们带来幸福和美好。在作品《接龙舞》中,领舞在前,身着盛装,手持瓷碗带 头,后面的人各持红绿旗,做成龙形,紧接着一群俊俏的姑娘花衣银饰,右手打伞,左手持花帕,表示龙随雨来。《接龙舞》传递着对幸福安康的期盼。

    取材于民间,规范于课堂,升华于舞台,这必然需要一个合理的过程,才能使苗族舞蹈走向全国,把苗族文化推广至全世界。

 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大赛于2007年11月2日至11日在贵州省贵阳市进行比赛,来自全国的70多个民族民间舞蹈精品节目将同台“竞技”,届时将为全国观众献上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大餐。

民族民间舞获奖名单:
作品金奖:《盛装舞》《水姑娘》《花溪.花溪》
编导金奖:《丰收时节》
表演金奖:《草原酒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作品银奖:《银项圈》《书魂》《塔林毕斯贵(草原妇女)》
编导银奖:《山娃仔》《剪花花》
表演银奖:《孔雀》《太平.王妃》《圣湖的女儿》《瞧...这帮鼓架子》
作品铜奖:《少女沙吾尔登》《心跳火把节》《忆》《山那边》
编导铜奖:《心碰心脸碰脸》《聆树芭沙》《莎郎少女》
表演铜奖:《小保姆—楠楠》《幸福像花儿一样》《天鹅》
音乐创作奖:《盛装舞》
灯光设计奖:《水姑娘》
服装设计奖:《盛装舞》《山那边》
荷花王子奖:刘琳烨
荷花仙子奖:梁保娜
大地之舞奖:《瞧......这帮鼓架子》
最佳组织奖:贵阳市委宣传部
特殊贡献奖:贵阳市花溪区委区政府


苗族民族歌舞艺术审美特点分析

作者:袁源 单位:贵州大学 艺术学院 贵州 贵阳

贵州苗族享有能歌善舞的美誉。苗族是个无文字的民族,他们以歌谣、舞蹈、服饰等多彩多姿的艺术化方式记录自己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是其中最感性、最普 遍的方式。俗语说:会说话的就会唱歌,会走路的就会跳舞,这反映了他们的歌舞文化真实生动地存在于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因其特殊文化背景,贵州苗族舞蹈具有 鲜明的审美特征:原始古朴、自自然然;情感丰富、真诚炽烈;生命之愉、浪漫之欢。

一、原始古朴、自自然然

原始古朴之美是人类早期原始艺术具有的基本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原始古朴美逐渐蜕去,越来越人工化、文人化,但苗族舞蹈由于真实地存 在于苗家人的现实生活中,一直存留着原初的古朴性。这类舞蹈既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幽深感,又让人觉得简单、纯朴、稚拙,让观众似乎看到一个民族在远古 蛮荒时代的背影。这种古朴原始并不是与事物发展的初级形态画等号,反而是精雕细琢的现代艺术难以企及的,这些艺术散发着的生活的光芒或者说与生活的交融一 体是技艺化的现代艺术所做不到的,因此,现代许多艺术家都向原始艺术寻求滋补。韩少功在《文学的“根”》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以前常常想一个问题:绚丽 的楚文化流到哪里去了?……两年多以前,诗人骆晓戈去湘西通道县侗族地区参加了一次歌会,回来兴奋地告诉我:找到了!她在湘西那苗、侗、瑶、土家所分布的 崇山峻岭里找到了楚文化的流向。那里的人惯于‘制笠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披兰戴芷,佩饰纷繁,索茅以占,结首以信,能歌善舞,唤鬼呼神。只有在那 里,你才能更好地体会到楚辞中那种神秘、奇丽、狂放、孤愤的境界。”[1]文化的传承性是要经过岁月的考验的,而古朴的文化能经受岁月的洗礼,对当代艺术 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已经证明了这种文化是一种精华文化。苗族舞蹈能流传千年,已经显示了其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其中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原始古朴。

贵州苗族舞蹈从各方面都体现了原始古朴这一特征。无论是从舞蹈意境来看,还是从舞蹈的表现形式来看,与一般舞蹈不同的是,几乎大多数的苗族舞蹈的中 心思想都与远古祖先、族源形成、族群生活等有关。如木鼓舞、铜鼓舞、皮鼓舞、芦笙舞等等都可以从中看到远古生活、生产文化的影子。“千年一跳,一舞跳千 年”就是它们的反映。反排木鼓舞是苗族的一种享有盛誉的祭祀性舞蹈,它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源于苗族祭鼓节,木鼓是苗族祖宗的象征。苗族人认为他们的始祖蝴 蝶妈妈和姜央以及本族的历代祖先的灵魂就安息在木鼓中。这种舞蹈其表现正是族群起源、族群意识的观念,其内容指向是祖先迁徙、开垦田土、打猎等远古生活面 貌。它的表演舞姿古朴粗犷、豪迈奔放,舞蹈时头、颈、腰、腿、手、脚一齐摆动,全身用力,扭摆整齐,潇洒和谐,快慢相间,在木鼓声、舞步声,吆喝声的强烈 合音伴奏下,舞姿奔放,热烈,给人一种古朴悠远的感觉。这种舞蹈在表演中既获得对祖先的崇敬感、庄重感、神秘感,同时又有娱神(祖先)时自身获得的娱人娱 己的快感。因为苗族在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文字,都是口语化的表达,舞蹈这种古老的艺术门类就成为苗族历史的传承方式之一。它以苗族社会和族群成员的生活大事 为依托和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舞蹈方式与歌唱、习俗、语言等形成叙事话语,表达苗家人的精神需求。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使得苗族的舞蹈文化保留了原 初的原始性和古朴性。贵州苗族舞蹈原始古朴伴随的是一种自自然然的特征,是一种任情而为率真直接的表达。苗族族群的农耕社会特征明显,他们的艺术的审美趣 味直接从生活、生产经验中来,是苗族人民对生活的感发。

苗族舞蹈的动作、节奏、韵律、姿势等都来自他们日常生活,是他们率性而发的自然情感的表现,是原生态舞蹈的自自然然的展现,反映着苗家人的审美理 想。然而就现代艺术而言,常常受到艺术创作规律的束缚,带来了人为的打造、模仿的痕迹,往往缺乏艺术蓬勃的生气。舞蹈就是苗族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一 种同天地、自然相约的审美生活化、生活审美化的人生状态。黔东南苗族舞蹈,一部分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这些舞蹈源于生活,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经过 艺术加工,在舞台上跳的就是苗家人的风俗、文化、人情,每一个演员在舞台上都跳得自由自在,感情纯真自然。这些演员大部分来自当地的本土苗民。如苗族舞蹈 《太阳鼓》就是将素有东方迪斯科美誉的反排木鼓舞搬上荧幕,把生活中祭鼓的情节直接搬进了舞蹈活动,舞蹈奔放而优美,似乎是对生活经验和记忆的保存和回 顾,也是对美好生活本身的表现。另一部分舞蹈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是自然而然的,与生活融为一起构成了舞蹈的自然性。像迎宾舞是苗家儿女们迎接客人时所 跳的舞蹈,以表达人们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其节奏热烈,舞姿变化不大而又饶具风趣,体现出热情好客的待客礼俗。迎宾舞和生活中的迎宾活动融为一体,舞蹈生 活化、生活舞蹈化,形成了舞蹈的自然性。
二、情感丰富,真诚炽烈

情感性是舞蹈的审美特性。我们常说的“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就生动指出了舞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细微深沉的情感情绪,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 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情感丰富且炽烈是黔东南苗族舞蹈特有的审美表现,这是由苗族人特有的文化生存背景育化出来的,这与舞蹈的内在本性是情感的艺术相 一致。苗族舞蹈用通过特殊的表现手段———舞蹈的形体动作、表情、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的大小等多种艺术语言来表现其他艺术形式难以表现的人的复 杂的情感世界。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吴晓邦认为,舞蹈的表情就是由人的内在情感所表达出来的各种姿态和动作。[2]

正因为如此,木鼓舞传达了一种磅礴、庄严的情感。它是祭祀性舞蹈,过去木鼓舞是在十三年才举行一次的全族性“吃鼓藏”祭祀活动中才表演,“吃鼓藏” 又称“鼓社节”或“祭鼓节”,是苗族很隆重的传统祭祖活动。鼓手多由村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男子担任,舞者也主要是男性。舞时由鼓手1至2人双手持鼓棒敲击 鼓面、鼓边、鼓槌形成丰富多变的音色和节奏。众人闻声起舞,舞姿雄健有力,双臂随身体扭转自然翻飞,肩部有力地摆动,顺手顺脚(即同边手)地跳跃,传达着 深邃古朴的祭祀情感,传达娱神的感情。踩鼓舞传达的是欢悦喜庆的情感。它是苗族女子自娱性集体舞蹈,不需要有特定的表演时间,喜庆之日即可自发起舞。其鼓 为扁圆形,鼓面朝左右两侧置于鼓架上,由1人击鼓,众人绕鼓踏节,翩翩起舞,节奏多为4/4拍。舞者穿着漂亮的服饰,随舞步的移动,腰部微摆,小臂随之左 右摆动,快乐而喜悦。水鼓舞传达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之情,它是水、鼓、舞相结合的舞蹈。舞者打扮夸张,头戴蓑衣,舞姿古朴奔放,在水沟里踩鼓庆 贺。表达了苗族人民开朗、乐观之情。

现代苗族舞蹈通过艺术加工结合苗族舞蹈的原生态元素,同样传达着苗家人炽烈的情感。舞蹈《水姑娘》通过舞蹈演员对水惟妙惟肖的模仿,身体的律动清脆 得就像那滴滴清泉;“S”型的队型排列仿佛是泉水蜿蜒的流淌;姑娘们手拉手以腰部为中心上下翻动又像是泉水流到险处的上下起伏……链条式的滚动配以姑娘们 蓝色的裙摆俨然是将大自然环抱中的清清泉水移到了舞台上,“叮咚”的泉水声给人真实可感的陶醉,表现的是勤劳勇敢的苗族儿女,以涓涓的河水寄托着他们对生 活的无限憧憬之情。舞蹈《银项圈》的演员身着紫色与青色相间的苗族服饰,手舞银光闪闪的银项圈,它作为苗族服饰的一大亮点、一种象征,在舞蹈者巧妙的变换 队形中,动律十足的舞步中穿针引线,体现出苗族女孩热情奔放的本色。舞蹈《山那边》所表现的就是淳朴的民族古风,深厚的民族底蕴,展现苗家少女纯洁、温 柔、朴实、秀美的画面,表现出山里妹子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家乡发展繁荣的美好愿望。舞蹈《聆树岜沙》从年轻的岜沙人通过树与过世的老 人对话开始,岜沙汉子粗犷的嗓音伴着舒缓的乐音,回旋荡漾,所讲述的故事让人心旷神怡,将岜沙人与树、大山、自然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可以看 出,不论是生活性舞蹈,还是经过艺术加工的舞蹈,苗族舞蹈表现的这种情感都是苗家人生活传情达意的一种审美艺术形式,它丰富和广阔;且这种情感是苗家人灵 魂深处内在情感的自然流露,它强烈而炙热。

三、生命之愉,浪漫之欢

在独特的文化背景下,苗家人对生命有自己的见解。这也鲜明地体现在苗家人的舞蹈中。苗族舞蹈源于早期先民的巫术活动中,受巫文化影响很深。苗家人认 为万物有灵,尊重生命,追寻美好生活。又由于他们生活在山区一带,环境恶劣、艰苦,这使得他们培养起一种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乐生意识。这是一个民族的家园寄 寓所在,也是一个民族对生活价值的发自内心的表达,让苦难的苗族人对生活有了一种理念,即使这种生活是困难的,但是当这种特有的文化观把人们团结在一起, 使得人们可以微笑坚强去面对大自然赋予生活的一切。舞蹈成为他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表述方式,苗族人在舞蹈中享受着生命赋予之情。

我们知道,芦笙舞是贵州苗族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芦笙舞从其传说来看,就是对生命的起源探寻。苗家人认为芦笙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象征苗家人的母亲, 它的声音也是母亲的声音。“芦笙”有源起之意,吹起芦笙曲,跳起芦笙舞,意味着生生不息。芦笙舞从其内容来看也非常多,有自娱性芦笙舞、习俗性芦笙舞、祭 祀性芦笙舞等等,多姿多彩传达生命丰富之情。从其形态来看,既有阴柔之美又有阳刚之美,动作上有“踩”和“跳”,舞步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鼓龙鼓虎 ———长衫龙舞蹈是贵州小花苗族所独有的一种苗族芦笙舞蹈。小花苗族从古以来崇拜龙,因为龙具有很大的力量,使世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每逢到 了收获季节,勤劳朴实的苗族人民,把自己打扮成龙的模样,穿着黑色的长衫,头顶着龙面斗角图腾、插野鸡翎,戴髯口,伴随优美的芦笙旋律,纵情狂欢,用歌舞 庆祝丰收、表达爱情。这种舞蹈表达了苗族人民在长期艰苦生活中开朗、热情和雄浑遒劲的性格和气质,体现了他们乐观的生活状态。滚山猪是苗族芦笙舞的另一种 特色舞蹈。它是把芦笙吹奏,舞蹈,杂技融为一体。头戴野鸡翎帽,身着绣花白褂,脚着麻耳草鞋,或以头为足、或以人攀肩,在盛满水的碗与碗之间,边吹芦笙边 进行舞蹈技巧表演。这种舞蹈中蕴涵着的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特征,它以美丽来回答生命。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说“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种族的每一个成 员从他降临人世的那一刻起,便生存于一定的气候、地形、动植物地带的自然环境之中,同时也进入一个由一定的信仰、习俗、工具、艺术表达形式等所组成的文化 环境。”[3]芦笙舞中的配饰也很特别。如黄平苗族的花带芦笙舞,“讨花带”是小伙子边舞边吹着芦笙曲向自己爱慕的姑娘求爱。在这种场合,姑娘若与小伙子 情投意合,就会把自己精心编织的花带,含情脉脉地拴在小伙子的芦笙上。这种形式主要是以芦笙吹歌传情,诉衷肠,求得佳偶。花带是女子的传情物,是作为生命 之情的形化物,能得良缘终成眷属,花好月圆是每个人心中的理想。我们说苗族舞蹈不只是为了展现舞蹈技艺,它之所以能打动任何人,源于其真实美。它是为了展 现生命、表现生命、感悟生命、体验生命,促进、提升生命是苗族舞蹈的本质反映。这是一种在原生态环境中孕育、创造的美。闻一多先生曾总结了世界各地原始舞 蹈的共同目的: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用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现代的舞蹈是不能和原生态舞蹈比拟 的。原生态舞蹈能把那些音乐和节奏融为人的血肉,盘踞在人体组织中,具有转移和激动一起人类的本领。

贵州苗族舞蹈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贵州苗族人民对世界文明的杰出贡献。鲁迅先生说过: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有世界性。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把握苗族 舞蹈的审美性,弘扬苗族舞蹈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苗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重塑社会的人文精 神,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苗族舞蹈中很强的捌腰、胯的灵活摆动,扭胺摆胯是苗族舞蹈的动律之一,这一动律形成了起摊轻快活泼、跳跃欢愉的舞蹈风格和脱飘逸之风,动作有“脆”、 “稳”、“灵”、“健”的特点。脆而小拖、稳而不沉、健而不俗。苗族舞蹈中特殊的动律“一边顺”就足以胯至肩部为主动,并带动手臂形成的优美体态。苗族舞 蹈中有很多甩手和摆腰的动作,然而舞蹈动作的变化主要在双脚。苗族的山地生活使他们常年翻山越岭,跨沟过壑,脚部变得灵巧而有力,囚此他们的踩踏是以双膝 大幅度地曲伸为主要律动,舞蹈随之上下起伏。 苗族姑娘非常珍爱银饰,花衣银饰除了在节日或出嫁时穿戴外.平时都是好好收藏起来。因此,头戴着数斤重的银饰的苗族姑娘,走路时上身习惯性注意控制,保持 头部的平稳,不因为头部摆动过大而损坏银冠上的风羽银化、银雀银马之类的尔西,步履稳健,小心谨慎。所以,由于苗族姑娘行走上身注意控制,脚步力度加强, 腰部显得松弛,臀部的筛动牵动着腰部扭动,这就自然形成了苗族姑娘腰部的一种动律。对“踩踏”动律的影响踩踏动律在苗族舞蹈中结合其他动律就形成了苗族舞 蹈独特的风格特征。随着膝盖垂直往下颤蹲,手上做甩手动作,脚下足踩踏的动律,身体足垂直有节奏地跟着下进行一种动,头也是重拍往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