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意境美”的舞蹈阐释
摘要:纵观中国文化发展历程,文学与艺术都是以追求“言外之意,象外之境”为最高审美境界,作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艺术—舞蹈同样以“意境美”为深层审美内涵,本文基于文学作品,旨在探讨如何运用舞蹈手段诠释文学中的“意境美”。
关键词:意境 文学 舞蹈 舞蹈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使舞蹈与文学、绘画、雕塑、书法等众多学科一样都是从事物的形似出发以追求神似为最终目标,即对意境的探索。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 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以意蕴、情趣取胜,是客观与主观,亦即生活、景物与思想、感情交融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舞蹈素以推崇“诗情画 意”为佳作,这与文学所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综合近几年的舞蹈比赛,不乏一些以文学改编而成的舞蹈作品,如古典舞蹈《爱莲说》其创作灵感来源于同名诗作, 以莲花的形态、气质及品格为创作契机,以中国古典舞身韵为舞蹈元素,旨在对清远意境的探索。该舞蹈凭借它浑然天成的舞蹈结构以及浓郁的“诗情画意”深受观 众的喜爱。遂本文以该作品为例,浅析如何运用舞蹈手段去诠释文学作品中所营造的意境。
一.莲之文韵
莲花素来具有“花中之圣,君子之花”的美誉,在漫长的文学史中许多文人志士为之挥笔泼墨。中国古代诗人钟爱莲荷,从而形成了一个莲荷意象群:莲荷的君子意 象;莲荷的佳人意象;莲荷的爱情婚姻意象;莲荷的美好情境意象;莲荷的离愁悲苦怨恨意象;莲荷的忆旧怀人意象等。如《诗经》中有“灼灼芙蕖”之赞美;《离 骚》中有“集芙蓉以为裳”之高洁追求;“诗仙”李白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佳赞。但是,周敦颐将莲赞为在泥不染、濯清不妖的花中君子,则别有新 意。这篇区区白言的小品文,文字干净,寓意非凡。其文中心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不可亵玩焉”,写莲之语,爱莲之心,喻莲之志,可谓一气呵成,看似对莲的直观描写,其实字字皆借莲抒意,该文的意境也正是由表及里、由象及意层层递进。 《系辞传》中曾提到:“立象以尽意”即意境为意象的最终塑造目标。象是具体的,变化的,显露于世的,“见乃谓之象”(《系辞》)。而“意是精神性的,不能 为视知觉所感知,在艺术作品中是一种情思、情志、情意,深远而隐含。简言之,意象是带有情感的象征性符号并具有精神内涵的艺术形象,它是外物形象的知觉审 美形式与其象征意蕴的有机统一”é1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与女子总是有着隐喻类比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外观审美基础上的,而花卉与文人之间的关系则是建立在对花卉内部品格的深层挖掘 上。首先,该文借象表意用四个排比的四字成语对莲花的外形,特点,习性进行描绘,是对莲花形象上的界定:清丽而洁净,挺拔且淡雅。其次,文中广为传唱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则属于意境的描写。“看取莲花静,应知不染心”(孟浩然《提大禹寺义公禅房》),莲花作为一种清逸高洁的精神符号,与泥同 出却仍傲然于世,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妖媚,这不仅与佛家寓意所讲求的“无尘”境界珠联璧合,而且句句渗透着心如止水,与世俗而立的君子品格,该句的寓意超 脱了单纯对莲的外观描写而是上升到人格本体的高度,这正是字字珠玑背后隐藏的“莲之意”。
莲之美,金玉不足喻其贵,冰雪不足喻其洁,花月不足喻其色,以莲喻人,尤显性之高洁也。可见,莲花的不染、不妖、不蔓、不枝,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成为人格化 了的独特气质,它既蕴含阴柔的女性之美又象征刚毅的君子之魄,总之无论莲花代表什么意象,终究离不开与生俱来的清丽、豁达、坚韧的品格。上述分析是从文学 层面对莲花的简要剖析,而如何运用恰当的舞蹈手段展现莲之境莲之韵是难点所在。
二.
作为所有艺术门类中最古老的艺术,舞蹈与诸门学科一样,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创造意象境界。舞蹈以人体为载体,其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塑造,把 观众引入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丰富的审美享受。舞蹈意境是个极为丰富的综合体,它是由舞蹈编导首先建造一个合理的舞蹈结构,挖掘、提炼出有节律的人体 动作并辅以服装、道具、灯光等舞美的渲染所构成的艺术美的境界。这一境界的构成是心与物、实与虚的统一与表现,可谓寄情于景,移情于人。
1.
上文中提到构建出一个合理的舞蹈架构是呈现意境的关键所在。舞蹈结构是指舞蹈外部与内部各种因素构成的逻辑关系形式,是舞蹈形式、内容、空间、节奏、色调、构图、语言等结构关系的总和é2û。 它类似于文章的提纲,把舞蹈中将要呈现的信息以总分的方式列入。在安排舞蹈结构时首先要选择切入点,即舞蹈围绕的中心。《爱莲说》是以历代文人志士对水陆 草木之花的审美差异作为切入点,然后引出“予独爱莲”,这显然对后文衬托莲荷之品起到铺垫作用。然而在舞蹈的编排上,编导省略世人评价别出心裁以单腿跪 地,一个小五花打在胸前,后腿勾翘与上身后仰成一朵“莲花”的逼真造型直接切入主题并运用这个典型的莲花动作及拟人化的情绪主线来贯穿整个舞蹈。该动作经 过加工润色在作品中重复出现三次,把舞蹈划分为清风拂莲、细雨润莲、众莲欢舞以及重归自然四部分,各部分紧密衔接,意境层层递进。前两部分主要抓住了莲花 的外形特点,编导运用跳跃性的思维拟创了莲花在微风细雨两个场景中的状态,属于以景造境的创作手法。而后两部分以点及面由一只莲花渲染群莲共舞的大意境, 把整个舞蹈推向高潮,最终衍生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超脱感。
在解构一部舞蹈作品时,开头与结尾极为重要。好的开头引人入境,而好的结尾似余音绕梁,予人无穷回味。舞蹈《爱莲说》首尾呼应,舞蹈伊始,悠扬的琶音,犹 如微风轻拂水面荡起阵阵涟漪,莲花形的动作象征着青莲绽破花蕾,花瓣渐露,接着舞者从地面缓缓站起,节奏舒缓,动作轻柔,“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似少女 初入尘世,洁净而懵懂,好一派“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夏之景。舞蹈的结尾仍回到开头的莲花动作上,不同的是此莲花非彼莲花,而是衍生为一片 生机盎然的莲花群在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后仍生机勃勃的绽放。此外,在舞蹈的中间部分,莲花动作的再次出现代表着场景的切换,这时的莲花动作有了一些变化,小 五花没有打在胸前,取而代之的是舞者向后下腰,一只手臂搭在脚上,另一只与其平行,动作的略微变化被赋予了新意:雨露中的它,不与清涟同流,不与泥淖为 伍,而是凝聚了集体的力量,安然的接受大自然给予的一切。中间这两部分的舞蹈动作幅度更大,节奏感更强,是对原文莲花品格的真实写照。整个舞蹈结构的一始 一终,一呼一应,情景交融,早已超脱了单纯的文字描绘而是上升为不泯的生命意识与不屈的君子品格,舞蹈编导独具匠心,舞蹈意境超凡脱俗。
上文中提到合理的舞蹈结构为意境的创造构建了整体框架,那么舞蹈语汇无疑成为框架中的各个组成因素,通过动作的组合达到意境的完美呈现。
2.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大量关于舞蹈片段的精彩描绘。如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飘然转旋回雪清,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群时云欲生。”文中 “转、旋、垂、曳”几个动词的巧妙运用升腾出“清、惊、无、生”的飘渺已经,可谓画龙点睛之笔,同时也暗示了舞蹈动作在营造意境时不容忽视的作用。中国古 典舞重在用身体的律动写境抒意,举手投足的张力收放,舞蹈造型的婀娜多姿,身体回转间的行云流水,翻转腾跃的气势磅礴,乍看时的形似,再回味,留在记忆中 却是抹不去的神似。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古典舞的这种神韵特征与文学中的起承转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爱莲说》中的舞蹈语汇可谓舞足莲荷之姿态,展尽女性之神采。总体来说,该舞蹈是以模拟莲花形态为前提,融合中国古典舞圆、曲、拧的运动轨迹以及提、沉、 冲、靠、含、仰、移的动态特征编创而成。“兰花指”、“小舞花”与“盘腕”构成主要动作元素,这些动作与莲花的外形相似,经过巧妙变化多次出现,具有灵动 之美,如小舞花在作品中就有几种表现形式,舞蹈开头的小舞花干净利索,手指的开合似花瓣的律动,象征着生命的降临。主题动作第二次出现时的小舞花,运动轨 迹运行了一半后则变为左手按掌,右手兰花指的造型,而接下来直到音乐转换前的一连串的动作连贯流畅,以韵带身,象征着大自然抚育下生命的朝气蓬勃。
上面的文学分析中提到,莲花与女性、君子皆有着外部和内部的密切联系,对于这两点的把握是渲染意境的关键所在。中国古典舞中讲求’“圆动律”,从文化层面 讲“圆文化”是中国一种文化具象的载体,代表着不偏不倚,中庸之治的君子处世态度;从舞蹈本体来说,“圆”象征着含蓄阴柔的女性美。《爱莲说》中多处运用 到“圆动律”如涮腰,小舞花,云手,圆场,点步翻身等,这一系列动作的运用辅之妩媚的姿态,似一个活灵活现的莲花仙子缓缓飘来。而在舞蹈的后半部分,使用 了倒踢紫金冠,涮腰,踹燕,顺风旗亮相等技巧,舞蹈动作明显紧凑,动作的幅度加大力度加强与作品前半部分的柔美风格形成较大对比,把舞蹈推向高潮,这一系 列的变化正是对莲花君子风格的具体展现,不禁使我们眼前豁然开朗:那不是莲花的独舞,而是一片莲花群在阳光雨露滋润下享受着生命的律动,尽管世俗艰险,然 而那颗炽热之心却不曾泯灭,时刻带给世间光明与希望,这不正是清莲之神吗?
3.音韵美
舞蹈《爱莲说》另外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古典舞内在神韵与音乐抑扬顿挫的珠联璧合,二者共同作用使得文字中难以呈现的意境脱颖而出。乐曲开始由竖琴奏出了轻柔 的琶音,紧接着琵琶以清新的音色进入音乐主题,舞蹈中与其相吻合的是涮腰直到“莲花形”的出现的一连串动作,如微风拂过水面,一株莲花带着露珠,带着对世 间的无限遐想悄无声息的绽放。接着二胡与琵琶的柔情对话,飘渺中夹杂着伤感,仿佛是对莲花卑微出身的同情与倾诉。待到洞箫绵软的音色以及伴有背景人声合唱 的出现后,对莲曼妙身姿的描绘已升腾为对莲花群刚毅气质的渲染,乐曲情感、作品主题进一步升华。伴随着乐曲轻盈的尾声,仿佛心灵在经历了喧嚣与躁动后洗刷 的一尘不染,如莲,挣脱了泥淖后重归旧地的释然。滴滴雨声仿佛回到舞蹈伊始那只涉世未深的小莲清晰可见,而现在的它虽历尽世事沧桑却依然心怀“看庭前花开 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淡然。这份淡然让我们不禁联想有着沉鱼之貌如莲清雅的她是不是同样身处乱世,心如止水呢?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