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弦踏春》
作者﹐丹增次仁﹐ 西藏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堆諧”有近千年的悠久歷史﹐是藏族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傳統歌舞藝術。在日喀則拉孜祗要是聚會隨時都能聽到堆諧優美的歌聲﹑悅耳的琴聲和歡快的舞步聲。
堆諧分南北兩派﹐以定日為代表的堆諧是南派﹐以拉孜為代表的堆諧是北派﹐關於南北之分雖然早就有﹐但它並非指舞蹈的派別。《衛藏道場勝跡志》 (191頁)一書上講﹐“拉堆習慣稱拉孜以西地區為拉堆﹐拉堆分南北兩個地區﹐拉堆降(北拉堆)以昂仁為中心﹐拉堆洛(南拉堆)以定日的協嘎為中心﹐包括 拉孜以西雅魯藏布江南岸一帶地區”。而後人們把定日﹑拉孜地區帶有各自風格特點的歌舞﹐因其地理位置南北之分而稱其為南派﹑北派。南北之間的區別主要有如 下三種﹕一是開頭和結尾的動作﹔北派的開頭動作是“單跺兩步”接兩次“兩步一跺”。而南派的開頭動作是“跺跳兩步”﹐接一次“跳兩步一跺”再接一次“兩步 一跺”。二是伴奏樂器﹔南派的伴奏樂器有“紮年琴”和“三弦胡”﹐這兩種樂器合在一起伴奏當地人稱“常孜”。北派祗有“紮年琴”伴奏。三是風格特點﹔北派 特點歡快﹑活潑﹑有力。南派特點﹕奔放﹑自由﹑活潑。
拉孜堆諧自古以來名揚在外﹐但一直沒有機會真正顯示它的藝術魅力﹐2004年自治區文化廳和自治區群眾藝術館聯合舉辦的《民間文藝之鄉》文藝調 演時﹐拉孜堆諧第一次正式出門登上了拉薩舞臺﹐200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慶典大會時由丹增次仁策劃﹐指導和日喀則地區組織實施了225人組成的 “堆諧”表演隊﹐他們以飽滿的精神風貌﹐歡快熱情的舞步﹐優美動聽的紮年琴﹐獲得了主席臺上的中央領導和廣場上幾千名觀眾的高度讚揚。2006年由日喀則 地區煙草專賣局﹐為拉孜縣的文化扶貧成立了拉孜農民藝術團並參加了西藏電視臺舉辦的藏歷新年晚會《輝煌西藏》的演出﹐他們的表演熱情﹑純樸﹐表現出社會主 義新農民的精神風貌和幸福生活﹐而更主要的顯示出拉孜堆諧的獨特風格和藝術魅力﹐特別是他們自唱﹑自彈﹑自跳的表演形式賽過了專業藝術表演團體的節目和演 員。2006年9月1日他們參加了全國第三屆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這是西藏農民第一次登上首都舞臺。2007年他們又應邀赴京參加了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 ﹐他們高超的表演技藝和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震撼央視舞臺﹐使西藏的節目成為今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熱點和亮點﹐受到了各級領導和全國觀眾以及文藝界 的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達到了我們常講的三滿意即領導滿意﹑觀眾滿意﹑專家滿意。曾在西藏工作過的一位專家講了這樣一句話﹕“這次哥兒們給我們露臉 了”。此話的含意我們一聽就明白。
上個世紀50年代的《豐收之夜》﹐60年代的《逛新城》和《洗衣歌》﹐給廣大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今天人們記憶猶新。到了90年代西藏舞蹈 又有了新的發展﹐創作出了不少西藏各階層人士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如﹕《珞巴刀舞》﹐《酥油飄香》和大型樂舞“珠穆朗瑪”等。《珞巴刀舞》在全國第二屆舞 蹈大賽中獲得了金獎﹐《酥油飄香》在全軍第七屆文藝匯演中獲創作一等獎。大型樂舞“珠穆朗瑪”也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獲金獎﹐受到專家學者和藏族群眾的高 度評價﹐這個劇很有修改餘地和打造品牌的基礎﹐但因種種原因﹐未能實現。
到了21世紀初西藏舞蹈迎來了開門紅﹐拉孜堆諧“飛弦踏春”就是21世紀初的佳作。《飛弦踏春》的成功經驗給了我們很多反思的問題﹐我認為它的 成功有如下幾個因素﹔
一是它反映了我區農牧民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幸福喜悅心情和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這是《飛弦踏春》能夠站的住的主題思想。
第二是 它保持了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這是《飛弦踏春》的最大看點﹐人們可望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因為經濟一體化給人們帶來了方便和實惠﹐文化多元化給 人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精神享受﹐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文化﹐每個民族都充分發揚自己民族的文化優勢和特色才能﹐中華民族文化絢麗 多彩﹐也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做出貢獻。
第三是它自唱﹑自彈﹑自跳的藝術形式。離了紮年琴跳堆諧就會失去它應有的風格特點﹐離了雙腳踏的腳步動作就不能成為 堆諧。“飛弦踏春”有40多名男女演員邊唱﹑邊彈﹑邊舞還有多種複雜的隊形變化真不簡單﹐這是專業舞蹈演員暫時辦不到的﹐特別是《飛弦踏春》中的反彈紮年 琴的舞段﹐在全國來講是獨一無二的﹐人們也可能說敦煌壁畫上有﹐但敦煌壁畫祗是壁畫﹐而不能成為現實生活中的活的東西﹐舞劇《絲路花雨》中的英娘反彈琵琶 ﹐只不過是扛著琵琶在跳舞﹐即不會彈﹐也不會唱。而《飛弦踏春》中的反彈紮年琴是舞者將彈﹑唱﹑跳融為一體﹐這可真是高超的技巧﹐獨特的風格。
第四是《飛 弦踏春》節目的名稱和內容結合的恰如其分。它飛出了紮年琴優美的琴聲﹐唱出了幸福的歌聲﹐踏出了春天的舞步﹐表現出社會主義新農村﹑新變化﹑新生活。
第五 是《飛弦踏春》在繼承與發展的關係處理的非常得當。編導既沒有趕時髦又沒有盲目跟隨別人的後頭走﹐而是緊緊抓住民族文化的根﹐根深才能葉茂﹐就像一棵樹一 樣兩頭都要長﹐根越深樹長的更高更粗﹐民族文化的發展同樣是這樣﹐作者對你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信仰瞭解的越多越深﹐你的創作越有把握﹐所謂的“揚棄” 就是在眾多文化類別中篩選出來的﹐如果你對所從事的民族文化﹑習俗不瞭解或不熟悉﹐那麼你也不知揚什麼﹖棄什麼﹖這樣的狀態去搞創作可能會導致對民族原有 文化的一種糟蹋。
第六是《飛弦踏春》的服飾設計基本上採用了當地農民的盛裝﹐沒有花花綠綠的更沒有露大腿露胸部露肚臍的現象﹐整個服飾採用拉孜農民特有的 服飾特點給人以自然樸實的感受到自然樸實無華。
第七是《飛弦踏春》的音樂和舞蹈基本上採用了民間原有的素材﹐音樂創作上突出了極強的跳躍感有著濃鬱的地域 特色和民族風格。舞蹈基本上保持原有的動作和套路﹐但速度和力度以及幅度上有了較大的誇張。這樣更加展示出新時期拉孜農民的風采和良好的精神風貌以及傳統 文化的魅力。
第八是《飛弦踏春》即能上央視大舞臺向中央領導和全國人民表演又能下田間地頭為廣大農牧民服務﹐有舞臺可以表演﹐沒有舞臺照樣表演。
西藏地廣 人稀﹐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邊遠地區﹐因此《飛弦踏春》這樣的節目非常適合西藏的實際﹐而且更符合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以人為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 務是我們的最高宗旨。當然我並不反對搞思想性強﹑藝術性高﹐民族特色濃的大型晚會﹐我也非常希望出一臺社會效益好﹐經濟效益高的好作品。但我們搞作品必須 從西藏的實際出發﹐因為目前西藏一是缺少編劇和編導人才﹐現有的編導中有一部分在內地編導培訓班培訓過﹐其餘的均從舞蹈演員改行當編導﹐而且他們的文化程 度也不是很理想。所以不成熟的劇本盲目上演會導致演一兩場或三四場就刀槍入庫的現象。二是西藏的文化資金畢竟有限﹐因為大型晚會﹐首先對表演場地有所要求 (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其次是對表演設施的要求(有很大一部分資金要投入到高科技含量的舞臺設施之中﹐如﹕昇降移動的舞臺﹐電腦制控的燈光佈景﹐立體環繞 的音響效果等)。另外對表演人員的要求(所謂大型晚會就要靠眾多演員的表演來支撐﹐而且目前西藏舞蹈演員比較好點的屈指可數)。所以每次搞大型晚會時到處 借聘演職人員﹐這種做法弊端多而且節目質量推不上去﹐如﹕自治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從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借聘演職人員。地區藝術表演團體因演職人員 借出而自己單位不能正常排練演出。地區級藝術表演團體搞大型晚會時又從各縣文藝宣傳隊借演職人員﹐各縣文藝宣傳隊因自己的演職人員借出而本單位的工作就不 能正常進行﹐而且借聘演職人員祗有臨時觀念沒有長期打算﹐這樣的一臺晚會能持久多長時間﹖弄不好兩頭都要落空﹐特別是兩家合作搞的作品﹐必須考慮能合能 分。三是要考慮西藏的演出市場﹐消費能力﹐消費觀念等。除了以上之外還需要一個寬鬆而舒心的製作環境。
總之﹐堆諧《飛弦踏春》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精神享受的同時也留下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在傳統舞蹈與發展創新的處理上做了一次最佳的示範。 《飛弦踏春》即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傳統與現代結合是最時尚最有生命力的﹐搞創作要抓內容不要看表象﹐更不能幹舞一面﹐面目雷同﹐沒有新穎﹐沒有特色﹐搞 不清自己是誰。同時在文化產業化的路子上也做了一定的探索性的示範。通過拉孜農民藝術團的出門演出確實開闊了他們的眼界﹐轉變了觀念﹐提高了經濟收入﹐增 強了建設新農村的信心等等﹐他們的演出在區外打響了﹐在區內觀眾雖然沒有近距離的觀賞到他們精彩的表演﹐但在電視上看到他們的表演之後都讚嘆不息。他們回 到區內按理講除了一般性的表彰之外重要的是召開一些座談會的形式探討研究我區文藝創作思路和文化產業的路子﹐但有關部門對此基本上無動于衷﹐但2006年 全區經濟工作會議上向巴平措主席特別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在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會議上尼瑪次仁副主席也講到了《飛弦踏春》。2007年7月 25日上午在拉薩召開的中國西藏文化保護與發展協會第一屆四次常務理事會上全國人大常務副委員長熱地同志也高度評價了《飛弦踏春》。但有關部門還是沒有什 麼動靜﹐因此﹐本人也祗好就此收筆。但我還想對拉孜農民藝術團提點小建議﹕你們現在能拿的出去的祗有一個《飛弦踏春》節目﹐一個節目構不成一臺晚會﹐沒有 一臺好晚會你們就不可能獨立作戰。所以希望你們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的優秀作品走向市場﹐也希望你們的節目立足西藏﹐面向全國﹐走向世界。
从民间跳向市场的西藏拉孜堆谐
——拉孜县农民艺术团调查报告
曲立娜 谷家荣
拉孜县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南部,念青唐古拉山西部,东连萨迦县,西南接定日县,西靠昂仁县,北邻谢通门县。拉孜全县总面积440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4050米。拉孜县历史悠久,地域开阔,交通便利,是日喀则地区西部七县必经之要塞。国道318线公路贯穿拉孜南部,219国道拉叶公路由查务乡驻地起始并与318国道相连,向西北经阿里延伸至新疆叶城,两条国道在县境内总长122公里。东距日喀则市150公里,西南距樟木口岸370公里,是日喀则西部大县之一,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
拉孜自古以来素有日喀则西部重镇之称。全县辖有11个乡镇、105个行政村。常住人口48406人,其中30%的人会弹扎木念琴,70%以上的农牧民会跳踢踏舞,因此,拉孜县又被誉为“堆谐之乡”。“拉孜”藏语为“神山顶”、“光明最先照耀之金顶”的意思。“拉孜堆谐”就是以西藏民间歌舞音乐为基础,在西藏文化土壤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地方传统歌舞艺术。它是以扎木念琴为伴奏,进行说唱和踢踏的歌舞表演。随着民间传统歌舞向规范化、产业化、舞台化方向发展,拉孜县农牧民也开始用他们的曲艺来充分展示改革开放给西藏农牧区带来的新发展和新生活。
2006年9月5日,由拉孜县90位农牧民组成的农民艺术团,走上人民大会堂舞台,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接着在200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将西藏拉孜民族民间艺术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潮。
一 拉孜堆谐的形成与发展
“堆谐直译为堆地方的歌舞。谐泛指歌舞,堆是古代西藏的地区名称,它指的是雅鲁藏布江上游、日喀则以西到阿里的广大地区(不包括藏北草原)。这片地区就是现今西藏的日喀则与阿里地区的大部分区域。”“堆谐源于六弦弹拨乐器。西藏阿里人称该乐器为轨布,而藏区普遍称为扎木念。堆谐最初是没有伴奏的一些果谐(即西藏农村的圆圈歌舞)歌舞音乐,后来经过伴奏之后,才从果谐母体孕育出的音乐品种。也就是说,这种堪称艺术瑰宝的美妙歌舞,最早只是在荒僻偏远的堆地民众中代代相承、自生自灭,并不为外部世界所知晓和赏识。后来堆谐歌舞从拉孜经日喀则而逐渐传入拉萨古城,很快风靡一时,融入城市的市民生活,成为拉萨人最为热爱和流行的伴奏音乐歌舞。
公元17世纪后期,堆谐表演就开始成为“朗玛吉度”艺人歌唱和表演的内容。“朗玛吉度”是西藏最早的民间音乐舞蹈艺人的团体演出组织。当时,“朗玛吉度”演出仅限于西藏地方政府宴请宾客和僧俗官员过林卡以及藏历年、萨嘎达瓦、雪顿节等重大节日。从那个时候开始,堆地和后藏的贵族世家举家迁移拉萨,将酷爱的家乡歌舞带到了圣城——拉萨。自五世达赖喇嘛开始,在罗布林卡每年举行的雪顿节中,来自拉孜、昂仁的炯巴藏戏班子,在各种不同场合都表演堆谐。同时,堆地艺人到拉萨卖艺,堆地百姓到拉萨支差,堆地信徒到拉萨朝佛,都成了堆谐传入拉萨境地的重要渠道。
大约经过300年左右的时间,堆谐逐渐成为拉萨最重要的歌舞形式。在帕廓街周围庭院、拉萨河沿岸园林、各种节日庆典上,甚至街头巷尾,几乎一年四季都能听到优美的六弦琴声,看到欢快的踢踏舞步。这种刚健清新的歌舞形态,深受拉萨观众喜爱和好评。六弦琴弹唱蔚然成风,西藏拉萨一时呈现出“大街小巷扎木琴、茶馆林卡客满盈”的繁荣景象。但是,随着堆谐歌舞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传入拉萨的踢踏舞已不再是原本意义的堆地本土歌舞。它经过拉萨一些文人雅士和民间艺术家的加工再造,在曲调、伴奏、歌唱、舞蹈等方面都有了改进和提高。“拉萨民间艺人不断创作改编新的曲目,这种改编加工后的堆谐歌舞明快乐观、特色鲜明,使源于西藏西部农村的歌舞艺术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粗犷、朴素,变得较为雅致、优美与规范。它为群众所喜爱,逐步成为流行于拉萨社会各阶层的歌舞艺术。
二 拉孜堆谐的艺术特征
堆谐歌舞的最大艺术特征就是以六弦琴伴奏和踢踏起舞,分前奏、慢板、快板三个部分。慢板以唱为主,快板以跳为主。踢踏舞用2/4节拍,后半拍起步。跳舞时,脚蹬硬底皮鞋,通过踏出有变化的节奏表达内心的情感。以拉孜为中心的北部堆谐,曲调抒情婉转,舞姿潇洒飘逸,边弹,边跳。歌曲的种类也众多,有劳动歌、酒歌、对歌、情歌、山歌等,内容丰富,曲调流畅,特别是歌曲中传唱的“阿古顿巴”故事,在拉孜县的扎西岗乡一带流传甚广。
堆谐是在有标题的歌舞曲中进行的。如《加仑国仓》(“山峰之鹰”)、《达娃秀奴》(“年轻月亮”)、《松遮拉》(矫健体魄)等,每曲都分为引子、主要表演、结尾三个部分。引子与尾声都不长,是纯舞曲,中间的主要部分有唱词和间奏曲,舞蹈动作和乐曲变化配合紧密,有些乐曲还分为慢、快两部分。
堆谐和一般流行的踢踏舞不同。堆谐多在乐曲的重拍或前年拍时抬起,弱拍或后年拍时踢踏打点,膝部松弛并富有弹性,与一般城市的踢踏舞有明显的区别。曲调为4/4、2/4,可以合着节拍形成5、7、9等连续打点的不同步法。每种打点步法多在节奏的弱拍时抬起,从而形成独特的风格。
从音乐结构来看,堆谐主要由果觉(前奏)、降谐(慢歌)、怕尔觉(间奏)、秋谐(快板)、久觉(尾奏)五部分组成。它是相对统一而又可以分解的富有弹性的曲式结构。演出的时候,艺人可以根据整个演出现场氛围,随机应变,省略其慢板而直接从间奏开始演奏欢快活跃的快板歌舞音乐,或者在一首堆谐慢板音乐后紧接着演奏另一首堆谐快板,使堆谐艺术具有更加灵活多样的演奏形式。在堆谐曲式伴奏乐器方面,也由最初的625式扎木念琴,逐渐演变为由竹笛、扎木念琴、扬琴、胡琴和串铃等组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伴奏乐队。由于配上了扬琴、六弦、笛子、京胡、串铃等乐器,音乐上突破了原歌词中段、句、音乐的严谨限制,把堆谐规范成为绛谐(慢歌)→谐个(歌头)→觉谐(快板歌舞)→谐休(尾声)四部分组成的乐曲结构。如《宋则呀拉》一曲是结构完整的堆谐,它由慢速前奏引人,札木聂琴演奏,接以慢歌舞段,旋律悠长高亢,又接热情奔放的快速舞段。最后以一段节律鲜明的器乐尾奏,音乐热情、节奏强劲。
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拉孜堆谐
(一)文化扶贫蕴育出拉孜堆谐的发展生机
贫困问题犹如久治不愈的顽症困扰着拉孜县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西藏农牧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治贫工程。但长期以来,人们大多将西藏的贫困理解为一种自然生态的伴生物,把经济贫困归因于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的缺乏,认为是恶劣的自然条件阻碍了拉孜经济发展。“这种自然生态贫困观,只重视物质上的反贫困,主要考虑如何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如何发展贫困地区生产等,而从未从人文生态的角度思考贫困的实质和反贫困的战略。
2004年底西藏自治区日喀则烟草专卖局接到日喀则地委、行署对口扶贫拉孜县热萨乡的任务后,烟草专卖局就及时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负责拉孜县扶贫的日喀则烟草专卖局局长普布文胜说:在文化扶贫中,专卖局领导发现拉孜堆谐民间表演艺人较多,全县近5万名农牧民群众都会表演堆谐。堆谐的特点突出、成本低廉,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开发优势。烟草局邀请了西藏自治区歌舞团著名导演到拉孜县的每一个乡村进行走访调查,对拉孜堆谐是否可以作为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将拉孜堆谐作为烟草专卖局的重点文化扶贫项目来发展。
2005年9月,日喀则地区专卖局开始着手在拉孜县11个乡镇海选演员。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共选出7个乡镇的32名“最会跳舞的人”。演员选拔完成之后,11月西藏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正式成立。普布胜文局长担任团长,多吉县长担任名誉团长,多布拉担任副团长,并开始在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大院内进行集中军训。军训主要培养演员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刷牙、洗脸、洗脚、洗澡等生活细节。监督演员每个星期洗两次澡,每天上午两个小时的军训,晚上一个小时的军训,后来发现军训比节目排练还要重要。32个演员由2个士官带领军训,整整进行了近4个月的半军事化培训。军训过程中,要求按时起床、吃饭、睡觉、查铺,不允许喝酒。有一位40多岁的男演员,戒酒前一周,浑身疼痛,后来在军训的过程中就慢慢戒掉了,有的演员烟也戒掉了。对女演员还进行妇女卫生培训,教她们使用卫生巾,戴胸罩,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
在编导扎西旺拉的指导下,艺术团进行了《飞弦踏春》节目排练。排练费用和误工补贴由日喀则烟草专卖局和县政府共同扶持运作。扎西旺拉从数以百计的经典拉孜堆谐中汲取精华,配以词曲,将随性弹跳的个人舞蹈编排为供大众欣赏的舞台艺术。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训练和编排,农民艺术团的节目《飞弦踏春》被2006年度西藏自治区春节和藏历年晚会剧组选中。节目登台亮相,第一次参加演出就取得不同凡响的轰动效应,成为自治区春节、藏历年晚会的一大新亮点。
(二)自娱性服务表演向舞台商演转变
在组建农民艺术团之前,2000年县里就开始有堆谐文化艺术节,每个乡镇选取20-30人组成堆谐演出队,参加艺术节。但当时都是临时组建的、零散的、不成规模的表演队伍。拉孜农牧民艺术团组建之后,经过几个月的集中排练,演员各方面的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专业水平和规模有了巨大提高,组织纪律性逐步规范提高。
2006年9月5日,艺术团在北京参加了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得到党中央领导的好评和高度重视,10月8号第二次进京表演,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盛会。10月20日参加自治区文化厅和宣传部组织的党代会会演,总共50人参加《飞弦踏春》演出。进京表演,使得农民演员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衣食住行开始注意讲究起来,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发生了变化,对演员家庭和邻里乡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6年自治区春节晚会登台演出,反响很好,打响了拉孜堆谐农民艺术团的声望。2007年,70位西藏农民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这在西藏自治区的历史上史无前例。演员普穷在欢送仪式上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自己第一次参加央视春晚,心里感到无比激动,同时也为拉孜堆谐能走出西藏感到高兴。
西藏自治区春节联欢晚会、藏历年晚会、中央电视台及人民大会堂的舞台,一系列演出活动使得拉孜堆谐不再是旧社会仅为拉萨贵族、富商、大户人家、民间喜庆、郊游野宴或现场助兴的自娱性演出活动。堆谐表演正慢慢由民间群众自娱性表演,演变为政府重点扶持、企业组织管理、文化主管部门积极开拓思路的商业性舞台表演艺术。
(三)拉孜堆谐成为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的成功演出,让拉孜农牧民演员真正尝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2005年11月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农民艺术团成立到2006年10月,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农牧民演员年净收入超过1.5万多元,相当于拉孜县一名壮劳力到阿里打工三、四年的收入。其余农牧民演员的月工资收入也在1600元左右。
“真没想到我们这些连一句汉话都不会讲的藏族农民,如今能在人民大会堂展示自己的歌舞,向世人展示我们藏族新农民的风采。”回忆起在人民大会堂的演出,43岁的藏族农民演员达瓦有着说不出的喜悦和兴奋。更让达瓦没有想到的是,他一年表演堆谐就能挣到15000元人民币。在参加农民艺术团之前,达瓦一家8口人的生计全靠家里的6亩青稞地和他在外打工来维持,一年的现金收入不到2000元。40岁的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演员索朗告诉笔者,“他们家一共4口人,过去全家人靠天耕种,收入微薄,从来没有想过跳堆谐能挣钱。他弹六弦琴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过去一般只是在过年过节的时候,在自己家里自娱自乐。自从参加了农民艺术团之后,不仅挣了钱,而且在2006年西藏电视台举办的藏历火狗新年晚会时,也有幸被邀请到拉萨参加表演。”村里的小学藏语老师扎西旺拉,从16岁开始弹六弦琴,一直喜欢弹六弦琴。他教了13年藏语,每月工资280元。2004年县里辞退普六、普九教育没有学历的老师,扎西旺拉回到家中务农。2005年参加拉孜堆谐艺术团演出,每天补贴30元,却比当老师的待遇好多了。在北京演出期间,领导接见他们的时候,又给他们每人2100元的慰问费,加上各种误工补贴,当月他的总收入超过了4000多元。从北京回家时,他给家人买了3600多元的毛线和衣服,还节余了1400多元。家里人都很高兴,他自己也非常满足。拉孜堆谐真正成为了西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另外,通过文化对口扶贫,烟草专卖局自身的影响也扩大了,日喀则烟草专卖局的社会知名度得到了不断提升。以前在日喀则打车,很多人不知道烟草专卖局在哪里,大家都不了解专卖局的情况。现在,在日喀则、拉孜县,老百姓都把日喀则烟草专卖局叫做“烟草艺术团”。同时,由于烟草专卖局在文化扶贫上的突出成绩,2006年7月1日日喀则烟草专卖局被评为先进基层党总支。普布局长本人也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
(四)拉孜堆谐成为西藏农牧民相互沟通往来的纽带
拉孜堆谐农民艺术团通过参加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沟通了各民族文艺发展的信息,交流了各民族文艺发展的经验,提高了各民族文艺演出的整体素质,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了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堆谐最初是堆地农民在喜庆丰收、婚嫁迎娶、农闲季节及各种庆典活动中表演的神圣歌舞。每逢遇到这些事的时候,众人相约而出,聚集一堂,边跳边唱,自娱自乐,表达藏民蓬勃向上、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随着人民生活和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堆谐的迷信色彩逐渐被消除,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在舞蹈表演过程中却依然存在。堆谐仍在发挥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随着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改善,西藏民俗文化也逐渐向更高更文明的层次发展。地区政府非常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既顺应拉孜传统的民族习俗,又注入先进文明理念来组织传统习俗节庆。如望果节、赛马节、雪顿节、珠峰文化节等,堆谐都会作为重要节目登台演出。歌声、乐声、舞姿无不展示藏民族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祥和安康的繁荣景象。最为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的商演活动,西藏拉孜农牧民开阔了眼界,在北京和成都,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强大和繁荣,认识到西藏农牧区与内地的差距,对过去的陈规陋俗产生了强烈冲击,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转变,还影响了身边的一大批藏民。
四 拉孜堆谐存在的问题
(一)自身因素的制约
拉孜县农民艺术团所有演员都来自民间选拔的农牧民,对舞蹈艺术的理论知识缺乏系统培养和严格的专业训练,在舞台表演的过程中,舞台演艺不够专业化。艺人们经常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来传承这一艺术,这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堆谐艺术创作更多地囿于原生态的本土文化范畴。西藏拉孜堆谐这一特色鲜明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从大众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舞蹈艺术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向世人展示自身本土文化的层面,必须深度加工,创新发展,使拉孜堆谐真正显现出既有时代特征,又有丰富民族特色的优秀作品。另外,拉孜堆谐演出的节目还相对单一,缺少整台节目演出的能力。拉孜堆谐的节目创作主要取材于民间百姓生活及拉孜历史典故。在拉孜农牧民艺术团的起步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编导、创作人员和真正精通拉孜堆谐艺术的专家,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堆谐艺术的创新发展。
(二)外部因素的制约
拉孜堆谐作为西藏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真正成为农牧民致富的渠道,还需要成熟、规范、完善的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当前,西藏全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文化发展的地位不相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结构不尽合理,投入产出不均衡,文化经营效益较差,文化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比较突出。再加上文化产业单位缺少创新机制,科技含量低,产业规模还处于弱、小、散、浅层次、低水平的状态。西藏自治区这些客观存在的外部因素,大大地制约了拉孜堆谐的发展,成为拉孜堆谐产业化构建过程中难以跨越的“瓶颈”。日喀则地区烟草专卖局局长普布文胜说,“当初他们接这个对文化对口扶贫项目时,就是想让农牧民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文化资源。经过多方调研和考察论证后,正式成立拉孜农民艺术团。有了艺术团这个组织机构,发展堆谐文化的各项运作都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策划,参加各种大型的外出演出活动,可以说,取得的成绩预期情况都较为理想。目前已经为拉孜农民艺术团排练的《飞弦踏春》进行了版权注册,奠定了堆谐艺术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但是从客观上来讲,由于西藏文化旅游、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不成熟,拉孜堆谐要想真正创造出一个知名的文化品牌,也还是需要一定的过程。”
五 发展壮大拉孜堆谐的对策
由于受到自身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拉孜堆谐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因此,要想真正走出一条成功的道路,就必须克服困境,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发展对策,认真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转变经营管理观念,打造拉孜堆谐文化品牌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拉孜人过多地强调堆谐文化的教化、审美功能和堆谐文化的保护传承方面的问题,忽视了堆谐的商品属性,这就使得堆谐艺术的编排和演练很难突破“本土特色”这张无形的“皮”,一味的追从所谓的“原生态”。这使得在堆谐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很难突出创新发展的路径思维。拉孜堆谐要想真正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就必须转变观念,增强产业意识和商品意识,努力探索堆谐文化的市场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大力发掘拉孜堆谐的市场潜力,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取巨大的社会效益。
(二)发展西藏旅游文化产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通过走开发西藏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旅游产业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结合,民族文化产业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相结合,大力发展西藏民族文化旅游业。在西藏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做牢、做实的基础上,打造拉孜堆谐民族文化精品,使其成为极具吸引力的旅游文化品牌,使拉孜特有的堆谐艺术,在向世界展示独特魅力的同时,成为拉孜县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物质财富,成为拉孜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的强大支撑力量。据统计,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亿元,比上年增长39.5%,占西藏GDP的9%。所以,只有西藏这个大环境的文化旅游发展起来了,拉孜堆谐的发展也才会有进一步推进的可能。
(三)政府制定正确的导引政策,企业重点扶持打造
要通过认真的社会调研,制定出台切合西藏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引导堆谐这类可以作为旅游文化品牌的文化资源。在良好政策的指导下,还必须发挥好已经具备好条件的、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产业的运作。同时,应积极推动和吸纳其他企业参与民族文化的开发和再生产,从而以堆谐作为“龙头”,整合资源,挖掘更多更好的作品,让拉孜更多的节目能走出去* 作者单位:曲立娜,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谷家荣,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 田联韬主编:《西藏传统音乐集粹》,第7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更堆培杰著:《西藏音乐史略》,第160页,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 田联韬主编:《西藏传统音乐集粹》,第8页,西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 周泓:《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抉择》,载《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5] 扎西旺拉是拉孜县的一位小学音乐教师,12岁开始弹唱拉孜堆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