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上海一堵墙倒下,砸中十个人里有九个是海归”,人家说的太对了。估计中国的大城市象什么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海归都是一串一串的。走大街上看见拖家带口,领儿携女的,如果不是领着黑了户口的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那一准是海归。如今,海归不是什么稀罕物,也没以前招人待见了,没看过杜君立先生的“白领陨落,黑领升起”一文么,现在吃香的是有红顶戴的,海归,除非进了国字号,而且还能分个一勺半碗儿的,其他的难兄难弟,飘散在权贵云集的北京或富豪遍地的上海,那真是“哥归的不是海,是失落”。
也有不失落的,除了际遇比较好的人之外,就是那些海归目的极其明确的。一种是回来找舒服的。国内人工便宜,不少人冲这个回来,家里请上几个伺候着,外面找几个陪伴着,没事再走花街,穿柳巷,吃吃风月酒,花花脂粉钱。这是个人自由,别人管不着。不过,受过教育的人,就是搞花头,最好也搞得有档次点。学学俊赏杜郎的“十年一觉扬州梦”;或者学学“奉旨填词的柳三变”,看人家左拥陈师师,右抱赵香香,前有徐冬冬,后有谢玉英,个顶个的花容月貌,才艺绝伦,而且众姐妹还争着抢着养柳七官人,这才算得上风流。靠钱买的那都不靠谱,不入流,搞不好还会被人骂作下流。
还有就是为了孩子的。事情就是这么奇怪。在国内同胞想尽一切办法把孩子往国外送的时候,也有一些海归,为了接受国内的基础教育而不惜放弃国外的发展。有个海归朋友明确的告诉我说,回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的教育,当然,还有一点,是为了能随便打打儿子的小屁股。用她的话说,小孩是要打的,不打不长记性。而且咱老祖宗也有教道:“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有什么“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
据说,美国学者最新研究发现,2岁至6岁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儿童,他们长大后不仅生活的更快乐而且成功的几率也高,7岁至11岁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儿童比没有被父母打过屁股的儿童在学校表现更好。我那位朋友看见这个论断肯定高兴坏了。
当然咱不能拿这当上方宝剑从此对孩子大开打戒。不过国外对父母的约束是有点怕人。在美国呆着的时候,有时让孩子不听话气得七窍生烟,巴掌高高举起,可一想起这是在自由女神看管的地盘,这手只好硬生生的落在自己身上。父母因打孩子被抓,搞得父子母女不能相见的例子听得太多了,不能不引以为戒阿。此外还有12岁以下孩子不能独自在家,孩子不能坐副驾驶座等等,这些清规戒律在国外都得常记心上,一不小心触犯了哪条,都得老老实实地跟警察去喝茶。
国内哪有这麻烦,别人不说,就说咱自己小时候,别说12岁了,从记事起就常被反锁在家里,父母都忙着干革命呢。至于打孩子,更是司空见惯了,同学朋友包括兄弟姐妹和自己,谁没挨过几板子?
总之,我那朋友一回到国内,呼吸着自由的空气,大喊一声“解放了”。从此,警报解除,再不用满腔怒火的时候还得假惺惺地对孩子说“What do you think?” “If I were you” blah,blah,孩子不听话,嘿嘿,巴掌伺候。有个朋友更绝,他对吵闹孩子的口头禅是“再闹,再闹把你吊起来打”。小孩顿时安静了,眼睛滴溜溜得看他,怕是其次,好奇倒是真的,往哪儿吊,怎么吊法,估计孩子们还真想试试,但知道肯定不是啥好事,所以也没人敢轻易以身试法。吓唬人的这位可能小时候就是这么被吓大的,所以这一绝招使得游刃有余,大有古龙笔下大侠之风,没见人家出招就已经赢了。
即使有美国学者的理论支持,打孩子无论如何是上不得台面的事情,既涉嫌虐待儿童,又有暴力倾向,对孩子身心不利,家长们应该尽量避免。实在认为非打不可的时候,据教育专家讲,要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适度原则,就是说打的时候悠着点,意思到了,让孩子知道爸爸很生气,后果很严重,配合着给点心理上的压力就行了。别跟贾政似的,把个粉雕玉琢的娃儿打得皮开肉绽,有虐待的嫌疑。
2.及时原则,孩子犯了大错要打马上打,也好要孩子明白为啥挨打,以后就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别隔了十天半月,赶上心情不好的时候把娃揪来暴打一顿泻私愤,把对黑心老板的气都撒娃身上,孩子反而给搞糊涂了。坏事照做不说,好事也不会做了。
3.隐蔽原则,打孩子得偷偷的背着人干,既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也维护大人的体面。公共场合,亲朋面前,还得给孩子留点面子。
4.打完以后要爱抚,讲道理。咱国人最懂这条,打一巴掌揉三揉,让孩子明白打他爸妈心里也很难过,“打在儿身上,疼在娘心里”。最好再煽煽情,完了一家人抱头痛哭一场效果最好。孩子也乖了,跟大人也更贴心了。
5.十一岁以上的孩子就不要打了。就是小孩子也不能经常打,打多了就打皮了。偶尔的挨打才会让孩子记忆尤新,效果明显。一天到晚地打孩子只能把孩子打到坏孩子队伍里。
当然了,打孩子不是目的,目的是让孩子学好,就算不能成龙成凤,也得成为一个自食其力有用的人。至于不少海归为孩子教育回国,也有他们的道理。国内的基础教育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就象一个朋友在我以前贴子里的评论所说
fisherpa:
“自古没有哪一种教育制度可以阻碍住人才天才的。教育制度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是适应社会需要和受社会影响的。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可取的部分,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优秀的,中国受过初中教育的工人和农民,写算能力和逻辑思维比美国人强得多。中学以前的教育,去除掉为升学考试而专设的部分,还是很先进和实用的。如果你从来不打算上大学,也不会受到多大的压力。中国教育的弊病出在升学考试部分,这与2000年来学而优则士的思想有很大关系。几十年来上大学是农村和县城孩子走入城市,结束世代种田的唯一途径。城里的孩子不上名校将来很难挤进外企,享受高薪待遇。老师学校不能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工资待遇经费升迁都受影响,这些问题的范畴已远远超出单纯的教育制度。......既然是培养官僚,当然从小就要守纪律服从领导,背诵教条不能胡思乱想。除非社会企业都参与进教育事业,培养自身需要的人才,才能改变现状。中国的企业目前要使用的是大量的农民工,现在的初中教育已经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企业也还没有能力和意识去干预教育,培养自身需要的高级人才。中国的经济真正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真正需要创造性人才时,社会需求和教育思想变化之后,制度自然会变化。而真正的天才,绝不是制度所能限制的。”
国内的基础教育是有可取之处的,具体到孩子身上,有这样一些优点:
1.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国内孩子上了套后一般都能自觉完成作业后再玩,赶上节假日作业不多时,有的孩子甚至会有没学习的内疚感;
2.为将来打下扎实的基础,通过反复大量的练习,孩子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牢靠,跟条件反射差不多了;
3.可培养较强的学习能力,俗话说熟能生巧,子也说“温故而知新”,在练习复习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举一反三;
4.让孩子对知识,对学校保有敬畏感,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凡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不仅吸引着我们,同时也会形成一种距离感。有谁想要接近它,会为自己的卑微而觉得形秽;有谁想要远离它,却又深感与所悦者分离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对知识的敬畏可助孩子对科学保持必要的仰望,尊重和憧憬。
5.孩子跟大人跟容易沟通交流,咱就是这样的教育中磨出来的么,记的60国庆时孩子学校唱“歌唱祖国”,小孩回家练的那起劲,相比国外长大的孩子,和大人有共同语言多了。
如果能象fisherpa所说,“社会真正需要创造性人才时,社会需求和教育思想变化之后,制度自然会变化”,该有多好。多么希望我们的教育同样能培养出有想象力,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样我们就不用连看个电影都得跟着好莱坞走了,眼见着大把的票子给外人赚走,肝疼阿(阿凡达的IMAX3D票已经预售两个月的了)。
欢迎访问我的其他博文:
隐藏在GDP后面的潜规则
给人性一点希望的空间 不要将诸葛亮拉下神坛
世博游独门秘笈: 弃浦东奔浦西 舍场馆就园区
海归的目的五花八门 有人为搞花头有人为打孩子
我本将心向明月: 一个硬盘人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
因财施教 有类无教 掐灭火焰--看小学教育的毁人不倦
脚踩两只船,飘在中美之间的烦恼-还是没选择的好
海归回国后的郁闷 黄金屋和颜如玉都跑哪儿去了
国人在上海的幸福生活 谁说上海只是富人的天堂(图)
中国人外国人在上海的感受 老外大呼太贵了(图)
海归后才搞明白的几件事 宁做土坷垃不当绊脚石
国内"姹紫嫣红开遍" 国外"断井颓垣" --归不归?(组图)
海归孩儿他娘在国内花花世界的看家攻略
国内是单身国男的天堂 才貌双全的美女随便挑(图)
美女如云 投怀送抱 敢接招吗 回国腐败注意事项
心比天高 与男主人关系暧昧的小保姆 你敢请吗(图)
俄罗斯美女惊艳水立方 众男士看得目瞪口呆(图)
房市,车市,超市归来看美国人民的幸福生活(组图)
海归生活指南 -- 上海不完全版
到底是不是第三世界?实现强国之梦前的阵痛(组图)
到底谁是第三世界 北京到上海火车贴地飞行(组图)
国内其实不难混 只要舍得老脸舍得胃--饭局里的猫腻
上海真的那么好吗 打算海归的朋友到上海扎堆慎重
我有个想法。我们是中国人, 无论将来孩子和什么样的人结婚生子,我一定努力要让他的后代学好中文。我会把孩子带到中国去,争取让他们在国内上几年小学,然后再回北美读书。这是一个折中的办法, 但愿好点。
www.myTravelB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