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李白在《静夜思》中上了谁的“床”?

(2009-01-28 12:35:32) 下一个
李白在《静夜思》中上了谁的“床”?


李白的《静夜思》可谓家喻户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分析

1.几年前,一些专家学者曾指出《静夜思》中的“床”字指的是室外的“井栏”,惹得媒体跟风大肆炒作了一番,《静夜思》也好歹随着风光了一回。然而,这样的观点是经不住任何考验的:你说,李白在哪儿观月不好,他非要跑到那井栏旁干啥?再说,这“井栏”四周的方位可不能分“前后左右”的,“井栏”周围都好说,这“井栏”前就不好说了──月光毕竟是照在“井栏”四周的;他们甚至不惜翻出了李白在《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诗句来解释,说是一对“小恋人”正围绕着“井栏”打圈子玩乐呢──这恐怕也只有发了疯的诗人才能想得出:你说这井栏离井口那么近,小孩子在那儿多危险啊,况且井栏处又湿又滑,说不准还没打上个圈,小脑袋就先栽下去了……李白他能写出这样没头没脑的诗吗?!这点不通!!

2.李白当时在床前根本就看不到那明月,因为唐代那阵儿虽然没有现在的玻璃,但却已在窗口上用上了窗帘。在临睡前人们当然是要拉上窗帘的了,但遇心烦难眠时,也常常会卷开窗帘,望月轻叹一番。李白在《长相思》中就有佳人“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诗句、在《秋月夜送沈之秦》则有“卷帘望月清兴来”句、在《玉阶怨》中更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两句,这些诗句均很好的反映了此种情景。看来,当时这窗帘倒也是很时尚的,李白当时境况并不是很好,这水晶帘自然是无法享用了,但在窗口挂上普通窗帘去抵挡风寒或许是有的。试想,李白当时还在床上呢,这窗帘尚未打开,月光又如何能照到室内地面?他又如何能看到明月呢? 或许李白睡觉时开着窗子的也未可知~西西

论证
  
所以,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室内!他很可能是在室外的庭院或者别的什么场所,并且有座大山离他很近!!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将“洒满庭院”的月光“疑是霜”;也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做到“举头望山月”。

但这样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床”字呢?李白总不至于把大床挪到大院去睡觉吧。

“床”字是多义词,《康熙字典》以来,到现在的《辞源》、《辞海》等,注释此字为:一、坐卧之具;二、盛物或载物的架子,如笔床、现代的车床等;三、井栏;四、物的基底。 

据北宋《太平御来览》关于室内家具的条目中,有床、塌、案、柜、橱等,可就是没有“椅子”这一条!勉强和椅子沾上边的家具就也只有“胡床”。在唐代,“胡床”其实就成为了椅子的代名词。
李白在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中,曾这样写道:“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里的胡床指的应就是椅子,如果怀素当时是斜躺在床上的话,那他又怎能泼墨“数千张”呢?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中也谈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看来,这胡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时还可以将它折叠挂在墙上,假如是指睡觉的床,肯定是不行的;他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可见,这胡床不仅是用来坐的,而且还成为了夜晚赏月的好“帮手”呢。“胡床”当时在唐朝尚未完全普及,能坐在胡床上赏月也算是一种高级时尚吧。李白作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他赏月时或许会选择在“胡床”了不是~

“胡床”在唐代其他诗人中也屡被提及:如李贺在《邀人裁半袖》中就有“端坐据胡床”诗句,这也再次表明“胡床”确实是被用来坐的──它就是后来被俗称的“椅子”的前身!杜甫也有诗曰“临阶下马坐人床”,这儿的“床”指的恐怕也应是“胡床”,不然,他刚一下马便直入主人内房,坐到别人的床上──这看起来很不礼貌吧?!
  
  真正把胡床(绳床)转变为木制的交椅,再将它发展到如今俗称的椅子,大约是在南宋中后期,由于江南湿气过重,老百姓长期席地而坐对健康不利,于是在南宋小朝廷的推崇和鼓励下,椅子开始盛行于世,到了明、清两代终于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胡床”一词便彻底淡漠了,它已完全被“椅子”所代替了,“床”字也就单单泛指睡觉意义上的床。

总结


此床非彼床,我晕!原来都是一个“床”字惹的祸!!!

原来李白在《静夜思》中上了“胡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
评论
绛紫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北美枵君的评论:
嘿嘿
绛紫湮 回复 悄悄话 回复北美枵君的评论:
西 谢谢拉 ~
北美枵君 回复 悄悄话 赞!!!
北美枵君 回复 悄悄话 毛泽東日:詩讲意境。
降紫湮云:考証!!!
谢谢!我愿为人証。
嘻嘻!诗皆心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