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801)
2007 (436)
2013 (1)
读着红帝的《神祗月中》时,你会觉得你背后总站着一个人,或者你的影子总是重叠在别人的影子里。仿佛这具备人格的神灵就围绕于左右。这个神灵较之于东方民族哲学中具有非人格意义的形而上的存在来说,更加具有迷漫和神秘感。全文美妙的意境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态,所有场景都是在他脑海中千锤百炼才勾勒出来的;语境中透出作者很强的想象力,寓意隐藏得高明,让人有了悬念,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恰到好处。
句有余味,篇有余意
篇文中人格化的神,开始只是忍受不了诞生生命这漫长过程的寂寞而心甘情愿地随着原有的生活状态改变,按着“蛙蛇”之说,用奶汁和黄土,不辞辛苦地捏着先女后男的黄种“泥人”,并寻找自己的影子;在碎片般的灵魂中,注入女性特有的坚韧的生命之风,分明流露出情欲的信息和活力。于是在一系列彰显的同时,又是禁锢。所以当影子跟它面对面、极力想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神却用它的旨意压迫影子的灵魂,“泥人”对神的意志违背和对立,对天庭的创造和破坏,使神承受着所有的荒诞与罪恶。进而神拉开了“泥人”与其依仗象征精神现象的月亮之距离,使月亮竟成了神和人的樊笼。面对贪婪的“泥人”神也无奈只得长吁短叹,筹谋逃离。
整篇文字除精致之外,更充满着作者对生活在天庭的神灵们一种寂寞的悲悯之情,你能从字里行间窥视到一双孤独的眼睛和一颗寂寞的灵魂。无所不能的神灵也会有无措择逃之时,何况直立行走的人类了.人类除了不停的所谓追求、不停的获取别人所谓的尊敬和认可之外,真的无路可逃!就哪怕一个虚幻的、虚假的归宿,哪怕只是一瞬短暂的逃避;但最终仍然逃不出时间风月的缠绵,逃不出万丈红尘.逃不出寂寞的结局.这便引导你在文字背后感受笔者对人类的一种温情。孤独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神与人调谐的妥协境界。正如犹太谚语所说:“人类一思索,上帝就发笑。”
笔者在语言上也存在一些放纵的地方,"炫技"的成分多了些,带你飞得可能多了些,但没办法的是,尽管这算得上是不足之处,或者还有别的不足,我却仍然喜欢——喜欢不需要理由。
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哪叱探海,孙悟空大闹天宫,神话的时代虽已逝去。尚有灰烬;而灰烬散去了,还剩什么?大概是色彩吧。色彩消失了,便是重坠红尘。神话离人们已经十分遥远。无论现今如何斑驳,隐在重重的肃穆的帷幔之后,但依然表达着流光溢彩的神韵。
毕竟我不是宗教家,只能浅尝辄止,抛砖引玉,有俟高明。
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