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邋遢道人:哪裡有什麼“兩難”,其實只有一難

(2010-06-10 01:55:28) 下一个
在凱迪網圖畫人生,我的用戶名:shanghaipic和我是上海木頭, 谷歌搜:shanghaipic 朝鮮。 我發現原來在第一頁搜索結果的凱迪網圖畫人生的鏈接被刪了: http://club.kdnet.net/newbbs/dispbbs.asp?boardid=33&id=3143567 邋遢道人:哪裡有什麼“兩難”,其實只有一難 作者:邋遢道人文章發於:烏有之鄉點擊數:7641 更新時間:2010-6-9     中國經濟周刊發文說中國經濟目前存在12個兩難問題。文章先列出6 大矛盾,然後列出12個兩難問題。貧道看完後覺得很有意思:如果客觀看待這些問題,都有很明白無誤的,甚至唯一的出路。所謂兩難都只有一難,就是這些年來精英們忽悠的那一套新自由主義理論的思想束縛。突破了這個束縛,根本不存在兩難。       文章中的第一難,是所謂“控房價還是保支柱”,道理是“房價高企可以刺激投資,但同時增加了老百姓的負擔,造成收入分配嚴重失衡,更為嚴重的是,這也給宏觀經濟的正常咝袔?砥茐摹5?侨绻?績r降低了,老百姓是買得起了,相應的就會削弱或減少房地產業發展的能力,這對國家來說是個兩難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研究員袁鋼明)。       這裡面,關鍵在於房地產是否是中國經濟發生的支柱,是真支柱還是假支柱。多數專家指出,一個供不應求,一個城市化高潮。因此是真支柱。       如果正視近二十年來世界經濟咝刑攸c,站在新的角度,現在的房地產市場根本不能叫做商品市場,只能是投資市場、金融市場或賭場。 所謂供不應求,無非是賭博經濟追漲時期的基本特徵,與供求根本無關。 城市化高潮與房地產市場根本沒有任何實質上的聯繫,因為進城的無論農民工還是大學生都買不起。完全用西方經濟學套,根本無法描述事實。因為西方經濟學講的是供求關係,需求取決於收入水平。按照中國目前人均收入水平,城鎮人均20平米就基本供求平衡了。但現在城鎮人均住房達到了32平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最可笑的是,專家竟然說房價低了,老百姓買得起了,“相應的就會削弱或減少房地產業發展的能力”。這等於連供求關係也不講了。老百姓比富人多,老百姓買得起對住房需求量就大,需求大房地產市場就有發展空間,怎麼會“削弱”了“能力”?中國今天的房市就是虛擬經濟吹起的資產泡泡,就像股市、期貨、匯市一樣。泡泡能當支柱?       由於不存在支柱問題,當然就不存在兩難問題。解決方法一點不作難:馬上開徵累進制的房產稅,促使房價大幅下降一倍以上,一線城市下降三分之二,讓中低等收入的人買得起,同時促進擁有多套房子的人低價賣掉存房。等中低收入群體買房了,房地產市場就是商品市場了。這時再談是否是支柱。房價下去了,地價下去了,土地出讓金減少了,但房產稅增加了。只有旱澇保收的房產稅才能讓地方政府維持下去。否則,保“支柱”保到最後照樣跌,一跌就沒人買地,沒人買地就沒有土地出讓金,到時候負債7萬多億的地方政府挨個破產。       從專家們的忽悠中突破出來,一難也沒有。只是突破太難了。       第二個矛盾據說是“保增長與控通脹”。說國家今年制定3%的價格指標,4月已經到2.8%了。預期會發生通脹,如果超過3%會實施緊縮,一旦緊縮就影響增長。       這裡,中央又掉到專家們預設的陷阱裡了。 首先,怎麼會有通脹預期? 中國28個行業中21個產能過剩,包括農民在內的大部分居民收入水平這麼低,勞動者報酬只佔GDP的39%,大部分居民很少有存款,內需持續疲軟十幾年了,一點改善跡像沒有,怎麼會有通脹? 其次,雖然央行這些年因土地增值和換匯增發了數以十萬億計的人民幣,但這些前大部分都在股市和房市裡,而且主要是有錢人拿著。房市尤其股市的規則是錢越多越紅火,整個一個吸錢的黑洞,發多少錢都不怕。西方進入賭博經濟階段,在賭場裡轉悠的錢是實體經濟的幾十倍,而且從來沒跑出來過。因此,中國在現有經濟結構情況下根本不可能出現通脹。即使部分農產品漲價了,那也是該漲了,屬於正常。       沒了這一難,另一難就不存在了。專家們食西方經濟學而不化,對世界經濟進入新咝袪顟B毫無認識,當然會胡說八道。可惜領導們更不清楚,突破專家們的胡言亂語也確實難。       第三個兩難是 “保增長與調結構”。 關於這個兩難,說的是 “溫家寶總理……強調,要積極推進結構調整,處理好保增長和調結構的關係”。 那麼難點在哪兒呢? 據說是“結構如何調整也是眾說紛紜,從何處首先著手,力度和方式如何選擇更是難以拿捏”。原來不是保增長問題,也不是調整問題,而是調什麼問題。從文章看,有的說要調輕重工業,有的說要調一二三產業,有的說要調投資與消費關係。亂七八糟,等於告訴中央沒得調,看不出來調什麼。 不知道調什麼好,結果就是什麼也不調。 其實,這無非是拖延甚至否定中央關於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意見而已。       十七大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調整的原因只能是當前經濟發展方式不是可持續發展的方式。循著這條思路,調什麼明白得很。輕重比例、產業結構、甚至技術結構都不可能使經濟不可持續,讓經濟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是環境變了,世界貿易總額將長期萎縮,兩頭在外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可持續了。 同時,中低收入居民收入長期下滑,這對從兩頭在外轉向主要兩頭在內的發展方式形成巨大障礙。 持續的貧富分化已經繃緊了社會關係,通過繼續降低勞動者保持和居民消費,通過繼續“犧牲幾億農民和農民工”保障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只要真實理解了黨中央的新時期的基本精神,就知道根本不存在增長與調整的矛盾。調整就是增長,調整才有增長。而調整就是通過減少資本收益,擴大勞動者報酬,提高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水平,以緩解外需減低的壓力,使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以內需為主的發展方式上來。       調整與增長本來沒矛盾。矛盾就出在精英們不願意正視現有經濟發展方式已經“不可持續”上。而且政府一些人也不願意承認這個現狀。改變這種認識,恐怕很難。       第四難被概括為“增加居民收入與增加國家、企業收入”。因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但是又擔心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因為國民收入就兩大部分:一是居民收入,二是國家和企業非居民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了,就意味著非居民收入會減少,這是一個兩難問題。”       這完全是自己給自己設難題,以便販賣私貨。 首先我們必須問一下為什麼要提高居民收入? 因為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居民消費佔GDP比重最低的國家。財富是居民創造的,居民只消費了35%。是發達國家的50-60%,是其他國家的70%。 收入分配只牽涉三家, 一 個是勞動者, 一個是政府, 一個是資本。 勞動者報酬與資本收益之比與低基尼係數國家完全是倒著的。中國是 45比55,人家是55比45。所謂要調整,就是要符合一般經濟發展規律。就這一塊蛋糕,勞動者分少了,資本就分多了。而財政在這裡根本沒什麼關係。因為財政分多了,也應該通過福利支出返還給居民。西方國家財政佔GDP 30%以上比中國高出50%多。 專家們說了半天都是說財政,專門繞過資本收益。 似乎蛋糕只有政府與居民在切。       其實,提高勞動者報酬的真正難點根本不在於政府和企業分少了,而在於根本找不到提高勞動者報酬或居民消費的辦法。協商工資對私企和外企根本行不通,就算實行了也起不了作用。大量資金都在虛擬經濟裡,虛擬經濟,包括股市和房市賺錢比實體經濟多老鼻子了。這種情況下,壓利潤有限的製造業會造成企業經營困難,而大量資金所在地方根本找不到再分配的縫隙。       說的難聽點,只要生產資料私有製占主體,只要經濟進入虛擬經濟狀態,政府還真沒多少辦法實現勞動者報酬提高。但這不是兩難,而是一難。而這個難,就是姓社姓資不討論。       第五個兩難是“增加赤字還是增加稅負”,說積極財政就需要錢,增加赤字以後難辦,而“增加稅收,難免把國家給予民生的好處被稅負抵消了”。       這裡有兩點讓人疑惑:       首先,積極財政政策主要幹什麼?現在看來是增加投資。可到各行各業都過剩增加投資幹什麼?製造更大的過剩?要這樣看,還是消極財政更好。但是如果積極財政是加大福利支出,在教育、衛生、社會統籌等方面進行改善,就是另一種說法了。       其次,增加稅收怎麼會“把國家給予民生的好處”給“抵消”了? 這個論調在本文後面編輯自己總計的12難也提到,說 “如果加稅,則與擴大內需和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中國經濟轉型長期目標相悖”。 貧道注意到,最近專家們指鹿為馬的能力越來越強。 比如把貧富分化的責任歸結到國企職工工資發多了,提高勞動者報酬水平的辦法竟然是壓低國企工資總額。勞動者報酬低了,現在要提高,辦法竟然是將部分勞動者報酬壓低,而不是將另一部分勞動者報酬提高。 這連小學生都能算出這是不可能的。 但專家們都這麼說,中央決策也這麼幹。 這 裡又是一例。國家財政實施的福利政策,也就是給民生的好處,主要落在誰頭上? 當然主要落在中低收入群體。那麼稅負增加到誰頭上了? 當然主要是高收入群體。因為增加稅收,無非是提高企業稅負,那麼一定是老闆損失大而打工者損失小。提高個人稅收,也是高收入稅率高低收入稅率低甚至免交。增加房產稅,當然是富人吃虧。通過累進制稅收增加稅負本來就是調整收入結構的基本辦法,怎麼會與“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相悖”? 一個簡單的“民生”把這兩個群體混在一起,於是就有了指鹿為馬的能力。 專家們忽悠能力也太強了吧。       如果經濟發展方式不能調整到主要提高國內需求,尤其是中低收入群體需求的狀態,經濟發展就不可持續。而財政政策只要是圍繞這個目標走的,無論用稅收還是用赤字都不怕。假如中低收入群體收入始終上不去,內需持續疲軟,外需繼續萎縮,無論什麼財政收入方式都最終“不可持續”。       因 此,這一對兩難完全是隔靴搔癢。       最後一對兩難是“貨幣的收緊與寬鬆”。說鬆了資產泡沫就繼續膨脹,緊了中小企業和農業資金就緊張。       這倒是實情。 但是,信貸鬆了股市樓市就膨脹,在今天是必然現象。 形成這種局面的關鍵一是從2005年中國樓市變成投資市場後中央始終沒有將其回歸到商品市場上來。 二是既然我們選擇了完全的市場經濟,這種情況就不可避免。 因為市場經濟終歸要走到虛擬經濟階段。現在,幹什麼能比做房地產賺錢?買賣什麼能比買賣房子掙錢?大量資金向黑洞一樣被股市和樓市吸走,溫州大部分實體經濟三分之一以上的資金都在虛擬經濟中咦鳎?挠腥祟娨馊プ鰧崢I? 誰有心思做實業? 這個 兩難是真兩難。其實說到底還是只有一難,就是敢不敢消除虛擬經濟,或者減弱虛擬經濟的比重。 如果敢,開徵房產稅,徹底消除房市的投資性質。開徵股票交易稅,降低資金進入股市的動力。 同時國家恢復商業、物資企業的“常平倉”功能並嚴厲打擊對生產生活資料的投機。 這樣就把多餘的資金給逼到實體經濟裡了。 只要還相信市場應該完全自由的,政府乾預是錯誤的,這兩難根本沒有出路。       文章後面,編輯自己畫蛇添足總結了12難。其中很多是前面6難中的,一些是沒有實際意義。這裡就不再說了。       總之,改革改到現在,所有負面東西都出來了。所謂“一百年不動搖”實際是做不到的。如果沒什麼深層問題,也不至於提出“可持續發展”,也用不著“轉變經濟發生方式”。現在面臨的問題,幾乎全部是改革自身帶來的問題。如果不正視,不承認,當然兩難,甚至三難四難。轉變經濟發生方式,首先要轉變觀察經濟咝械慕嵌龋?夥潘枷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