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
怡然
大概是在2010年,《时代周刊》刊载了一篇文章,描写美国人未来会选择怎样的居住环境。文章以华府的泰森角(Tysons Corner)为例,预期到2050年这里将会变成美国新一代城市的样板。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呢?就是把商务中心与购物中心及住宅建筑综合于一体,充分展现交通便利居住舒适娱乐为上的城市新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于理想居住环境的梦想。
如今五年过去了,华府的泰森角已经不再是“角落”,她正逐渐朝着既定的目标跨进,成为名副其实的“泰森广场”(Tysons Plaza)。五年之内,这里建成并开通了华盛顿地区最大的地铁交通枢纽工程,联通了到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的地铁,用不了几年,人们就可以乘坐地铁从里根国家机场直达达拉斯国际机场,这一工程的竣工已经是指日可待。
泰森角原来中等规模的购物中心,已经被扩建为大型购物娱乐中心。这里不仅汇集了那些赫赫有名的精品店,还有多维立体电影院,独具特色的饭店酒吧咖啡屋。围绕泰森角原来的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一座座写字楼拔地而起。而那些住宅楼也恰到好处地镶嵌其中,星罗棋布。每到周末,很多人到这里来休闲,看场电影,之后找家饭店小酌一番,品味一下美国特色的小资调。
短短五年,从泰森角到泰森广场的飞速变化,让我不得不相信,这或许就是美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决定人们居住环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点不容否定的事实,一是人口的结构,另一个是人们选择的生活方式。历史上在五六十年代,美国人曾经大批迁出城市搬到郊区去住,大有弃城归乡的阵势。这和当时汽车这一交通工具的平民化不无关系。加上美国许多大城市交通拥挤严重,犯罪吸毒等社会问题久治无果。这些弊病迫使人们逃离城市,到相对干净清新的郊外去寻找理想的栖息地。
然而,随着世界性能源的紧张,还有房地产的轮番涨价,使得在郊外居住的成本日渐增高。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在步入职场后,并不一定会重复其父辈的选择,远离城市而居。社交网络的盛行,也使年轻一代的生活理念在悄然发生改变。拥有一座郊外别墅,还是美国梦的一个标志吗?八零后九零后也许并不以为然。况且,这个世界积累财富的方式,已经离传统方式愈来愈远,看看脸书和谷歌创始人的成功之路,就可略见一斑了。那么,新生代人追求人生的快乐可能会更趋向内心和真实,而不是外表和浮华。
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会影到美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一是到本世纪中叶,美国白人将成为“少数族裔”,这不是耸人听闻。根据最新的人口普查结果,到2050年,拉美裔、非裔和亚裔婴儿潮的来临,将会改写美国的人口比例,使得非拉美裔白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目前美国本土出生的白人孩子与非白人孩子的数量,已经达到一致。而白人出生率逐年下降,少数族裔的出生率却逐年上升。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会出现专家们预计的结果。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政治生态和格局。也势必会对美国人的生活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美国单身人数的大幅飙升。美国纽约大学社会学教授艾里克.克里南伯格 (Eric Klinenberg)2015年出版了他的新作《单身社会》(Going Solo),这本书刚一问世,就成为畅销书。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中向我们公开了一组数据,不能不引人震惊。截至2010年,超过50%的美国成年人处于单身,其中3100万人独自一人生活,也就是说每七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人选择独居,独居人口占到美国户籍总数的28%,独居家庭已经成为仅次于无子女的夫妻家庭的美国第二大户籍形式,远远超过核心家庭(夫妻与未婚子女共同居住)、多代复合式家庭、室友同居以及老人之家。在性别上,1700万独居女性构成了独居人口的主体,男性则占1400万。年龄上,18-34岁的年轻独居者有400万,35-64岁之间的中年人为1500万,64岁以上的约1000万。地理分布上,独居人口集中分布于美国各大城市之中,纽约为100万,而曼哈顿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选择独居,堪称全美单身社会的“首都”。
如何解析这么高比例的独居现象呢?克里南伯格认为,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所造成的个人自由主义兴盛,是导致单身独居社会现象的主要根源。正如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早就指出的那样,“当人们变得功利和实际,并拒绝接受社会环境为他们作出的传统安排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时,当他们学会了在自己的个人利益及其他行动可能造成的不利之间权衡得失时,当人们认识到家庭尤其是亲子关系所带来的巨大个人牺牲时,资产阶级家庭的解体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因为独立思考的男女们必将选择另外一种更舒适、更自由、更能实现自我价值的生活方式。”
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里具体地分析了个人自由主义是怎样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理念。首先,大规模的城市化容纳了丰富多样的价值观,让那些某个方面的自我在村落社会中受到监控、压抑的人,重新实现这方面的自我。而城市多元化的布局与设施,从健身房、咖啡馆,到酒吧、餐馆、俱乐部等等,也为持不同价值观的独居人士找到团队和集体,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
第二方面,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更方便地与社会保持联络,并且以更经济节省的方式(而非家庭协作方式)进行社交、工作和获得生存所需的资源。城市化和通讯技术的变革有力地支撑了独居生活的现实可能,独居并非注定要“与世隔绝”。年轻人通过手机与朋友、同事和客户保持互动,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获取信息、扩大交际圈和参与公共活动,老年人则可以在家人无法24小时照料的情况下,借助手机和互联网排遣寂寞和得到帮助。
第三方面,自本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女权运动,大大提升了女性的社会地位。职业女性的经济独立意识增强,使她们不再愿意仅仅依附于丈夫或家庭,也不愿意将本可以获得劳动报酬的精力,耗费在无偿且不被尊重的家务劳动上。这一波女权运动直接推动了晚婚晚育,成年过渡期的延长,以及分居离婚率的上升。这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重新反思,婚姻和家庭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定位。
综合上述,由于未来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生活理念的深刻变革,使我们不得不相信,美国人未来的生活模式的确是会与今天有所不同的。至于会有多大程度的不同,那只有让明天来说话了。
写于2015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