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怡然博客

观潮起潮落洒脱,看云卷云舒怡然
个人资料
舒怡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赵老师”到“赵处”

(2009-09-14 12:42:58) 下一个

说到赵老师,您会不会马上想到赵忠祥?如果是,那我这个标题就没起错。回想九十年代初,杨澜在《正大综艺》节目里那一声声“赵老师”长,“赵老师”短,叫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于是,不知从哪天开始,人们对“老师”这一称呼似乎有了新的认识。

如果有人问“你该称谁为老师呢?”这听上去好象傻瓜都能回答的问题。“当然是称那些曾经教过自己,或者正在教着自己的人为老师。”韩愈在《师说》篇里早就给老师下了定义,“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应该说是对“老师”的传统定义,如今肯定有点过时了。君不见随着国人眼界的日渐开阔,老师这支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学者及社会名流无处不被尊称作“老师”,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即便人家与你无一日师徒关系,请你也不必过于狭隘。凡是名流总会有一技所长,别人可称其为师,你再叫声“老师”又有何妨。杨澜称赵忠祥“老师”当属此种。在杨澜看来,赵忠祥身为央视名主持人,“德高望重”,喊声“老师”也不为过。

如果老师的外延到此打住,也未尝不可。可是,这事情确是愈演愈烈。后来发展到连好些领导同志,甚至是歌星影星,不知怎么搞的,一夜之间也都摇身一变跨入老师的行列。曾亲见某位专题节目主持人,把他的特约嘉宾------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两栖明星(歌星加影星)尊称为“老师”,叫得那份亲切自然,真让人听着肉麻。

这种阵势使我想起了刚刚工作那会儿。一帮刚从大学研究所毕业的研究生或大学生,到了个新单位,面对一帮老同志,大家就跟商量好了似的,齐称他们“老师”。除了这个称呼,还能想出别的吗?好像没有。叫人家“老赵”,“老李”,“老王”,显然不合适。你年纪轻轻的,牛什么呀?这“老X”之类的也是你该叫的?如果直呼人家大名,那就更不像话了,咱中国人也没有那个传统啊!所以,只有“老师”这个尊称才比较和正体。这么一叫就是好几年。有一天大家聚在一起,不知怎么就聊起了这事儿,有人就说,“你们发现没有,这老师称的有点过了,有人居然管办公室主任----就是管几个打字员的那位,也叫老师”,另一位接着说:“嗨,你没看到,那几位高中生打字员也成了老师了。而且,你只要叫她们一声“老师”,你送去的文件准能先打好,不信你就试试。”真有点意思,想不到“老师”还有“忽悠剂”的作用。难怪有位以前的同事和我抱怨说,她每次去那些机关办事,都要称那些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几岁的小孩儿为“老师”,不这样不行啊,不跌小办不了大事儿啊。如此滥用老师这一称呼,真不知道是在抬举老师,还是在贬低老师。

不过,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成不变的,滥叫老师之现象总算有了转机。据说现在国内叫个有头有脸的人物,便被称作“赵总”,“李总”,“王总”,再不济,也会被喊作“赵处”,“李处”,“王处”。听得出来,这些个称呼背后,告诉你的是人家的社会地位, 要么有钱,要么有权。既有钱又有权,那自然是要受人尊重的了。这比起滥呼老师的时代,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如果说人们以被称为老师为荣,尚且说明社会上仍然尊重知识的话;那么人们以直呼官位权位为耀,说明的又是什么呢?金钱至上还是官本位?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如何互相称谓,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做到称人者感觉自然舒服,被称呼者欣然受用接纳,二者配合默契,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从“赵老师”到“赵处”的转型背后,是不是也预示着当今国内某种社会价值观的悄然转变呢?

设想一下,如果今天央视再推出什么综艺节目,由张澜或李澜小姑娘与赵忠祥搭档主持,赵忠祥还会不会被称作“赵老师”,或者说他还愿不愿意人家叫他“赵老师”,还真得打个问号呢。

(标题的“赵处”可不是指赵忠祥,泛指而已)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