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30)
2024 (4)
2025 (9)
相传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做,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点品种。经过反复琢磨,他请铁匠打了个窝形铁勺,撒上黑芝麻,再浇用大米、黄豆混合磨成的米浆,放到油锅里炸,很快就作出一个个四周厚中间空、色黄脆香的圆形米饼。集家嘴为商品集散之地,车贩走卒,而面窝价廉物美(记得出国前,面窝4分钱一个,油饼5分钱一个,面窝比油饼便宜20%),于是迅速普及开来。
炸面窝两面黄,外面酥,里面软,中间脆,几种不同的质感集于面窝之中,那真是味美。武汉人早晨上班时买几个面窝,用竹签或筷子穿着,拿在手上,边走边吃,一顿早餐就解决了。 如果配上豆浆,豆腐脑或米酒,味道更妙。
武汉面窝种类很多,如果仅用米豆浆液炸成的叫“米面窝”,如果在米豆浆中添加红薯丁叫“苕面窝”(注:武汉人称红薯或地瓜为苕。 “苕”在武汉话中还有另一个意思是傻,说一个人不聪明,有点傻, 就说这个人有点苕,武汉话傻瓜就是苕货),加萝卜丝,豌豆,小虾,小鱼,则分别叫“萝卜丝面窝”,“豌豆面窝”“虾子面窝”和“鱼面窝”,(说实话,我只吃过米面窝和苕面窝,我最喜欢米面窝)且风味各异。但最流行的还是米面窝。
谈到面窝,使我想起个真实的笑话,我上中学时,教我们的历史老师是个中年男的,他中等发福的身材,园园的脑袋,头发谢顶,课教得实在是不咋地,历史课本来是可以讲得很有趣的, 可是被他讲得平淡无味,他爱摇头晃脑照本宣科,写黑板,他每天把他那几根发梳得是“地方支援中央”,他一转身写黑板,同学们看见他那“聪明绝顶”的脑袋,就私底下叫他“面窝脑壳”(蛮形象的)。
上个周末,我突然想吃面窝,于是就按丁班的方子炸了些面窝。书上的方子量太大,(制100个,大米4600克,盐100克,黄豆400克,姜末100克,芝麻50克,葱花500克油,5000克)),程序复杂, 我喜欢用简单的方子。
材料:新鲜豆渣,5.5杯,粘米粉5.5杯,盐1茶匙(喜欢咸点,可多放些),泡打粉1茶匙(可省)葱姜切细,芝麻(黑白都行)
做法:黄豆2杯(做面包用的量杯,不是豆浆机里的小量杯)泡一晚,黄豆泡发后,准备一个大锅和一个容器,还有一个纱布,一杯泡好的黄豆(注意是泡发的黄豆)加两杯水用搅拌机打碎,豆渣倒入纱布内,将豆渣的浆挤到锅里,豆渣倒进容器。最后将新鲜豆渣,粘米粉,水按1:1:1的比例混合,调成稀糊,再加入葱姜盐和泡打粉搅匀。
油烧到220度,在面窝勺里撒些芝麻,然后舀一勺米浆,把上面抹平,伸到油锅里炸。不一会儿,米浆就渐渐鼓胀起来,脱离模子,浮在油面。与此同时,面窝的颜色也由乳白到浅黄,再到金黄色, 我家夏天喜欢到后院煎炸烤,瞧,这些面窝多么像会哭泣的中国donuts
这些只是部分成品,我花了两小时,炸的面窝够吃一阵子。瞧,面窝两面金黄,吃起来外圈厚处松软可口,中间薄处酥脆香浓。虽是油炸的,吃起来一点也不油腻。因为有肥厚的圈圈,还有大米和黄豆的清清淡淡的香味。再配上一杯鲜豆浆,有甜有咸,有干有稀……唉,真是美味早餐!
这是我几年前回国在宜昌过早时,拍的摊主炸的面窝,油饼,糍粑,鸡冠饺
我的面窝勺集体亮相
左边的面窝勺在汉正街买的,7¥,右边的是老公08年自己做的,当时无意中看到丁班的博客里有面窝的方子,勾起了馋虫,没有面窝勺,就让老公把家里的汤勺砸成面窝勺,平时觉得中国制造质量不行,可是砸这个勺费了不少功夫。
都是汉正街买的,左边的13¥,后来又看见右边的,觉得样子好看,才8¥,便宜,但中看不中用,便宜无好货,不好脱模。
诀窍:1,葱不能少,芝麻要先撒入勺底。
2,炸面窝需要旺火,热油,油温不宜低, 火不宜小。
谢谢点看!
我在岳阳吃过。
你很懂得美食。我妈妈家住汉口。
忘不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