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唐德刚:历史的倾听者

(2009-02-23 12:22:33) 下一个
ZT
                                 
    今年9月15日,纽约大学教授唐德刚先生在由复旦大学等主办的“顾维钧与中国
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上,作了题为“编撰顾维钧回忆录与民国外交史杂记”的发
言。
    唐德刚与顾维钧的初识,是5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某次庆典上,那时候,唐
还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顾维钧,是他的校友和学长。
    唐德刚在1948年考取官费留学,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求学,一直念到获得博
士学位。然后,便留在哥伦比亚大学教书,还担任过中文图书馆馆长。
    50年代末,哥伦比亚大学著名的中国近代史专家韦慕庭开始主持一项中国口述
历史计划,请在美国的昔日民国显要作口述史,最早受访的有五位:孔祥熙、陈立
夫、胡适、李宗仁和顾维钧。前四位当时早已退休,定居在纽约当寓公,而顾维钧
先生正在海牙国际法庭当法官,每年只回纽约度假3个月。
    唐德刚知道,以“由自己决定公开发表时机”为条件接受母校口述历史计划的
顾维钧把回忆录看得很认真,要求颇严。每次访谈前,唐德刚都要检索有关文献档
案,包括顾维钧分储于37个大木箱之内的各种文件。顾维钧亦如此,每次口述之前,
他先查阅有关部分的文件资料,思考再三形成腹稿后才开始口述,用一口流利的、
甚至连英美人都赞叹的标准英语。
    三四十年后,唐德刚有如此感觉:顾维钧先生才是口述史的专家,我在这行,
才是个小学生呢。
    但这个“小学生”也绝非等闲之辈——一次,顾维钧口述时把一件事张冠李戴
了,进行访谈的唐德刚更正了他的错误,顾维钧不服,表示“事如昨日”,不会有
误。而唐德刚则拿出顾维钧当年自己签署的有关文件,足以证明孰是孰非,顾维钧
不得不服输。
    顾维钧欣赏这样的合作者,两人交往的数十年间,他一直称唐德刚为“Dr.T
ong”?唐博士?,他还特地给哥伦比亚大学去信,希望由唐德刚单独进行对他
的访谈,不需要由其他人轮替——这是唐德刚数十年之后在哥伦比亚的档案中发现
的。
    顾维钧1919年在巴黎和会期间拒签和约的举动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划时代的里
程碑,他一生为废除不平等条约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作出重要的贡献,见证了20
世纪上半叶中国外交的沧桑变迁。对顾进行访谈,于研究历史的唐德刚而言,“完
全是上了瘾”——要知道,在顾维钧当上“驻美公使”后的数十年职业外交生涯中,
他曾与3500余位西方政要和外交人士接触过。
    顾维钧与唐德刚的工作合作,止于顾维钧口述至1931年以前的那段历史。之后,
唐德刚由哥伦比亚大学履新纽约大学任教授,后来还在该校担任了12年的东亚系主
任。但唐一直关注着由克雷斯托·舍德曼夫人所继续的访谈工作。1976年,顾维钧
口述回忆录完成,录音时间总计500小时,英文稿1.1万页。后来,这部回忆录被译
成13卷本的中文版在祖国出版。
    同许多人一样,唐德刚敬佩顾维钧在美国生活数十年却未加入美国籍,保持着
“一生都是中国人”,亦惋惜他最终未能回到祖国看一眼故乡。唐德刚至今记得,
1972年冬天,他得以回中国探亲,顾维钧让他“得空去看看铁狮子胡同,现在是什
么样子”——那里,顾维钧在北京时曾经住过;唐德刚更不会忘记,去世前不久,
顾维钧曾画了一张故乡——嘉定县城的草图,图中央赫然耸立着城中的古塔,他写
下了表达浓浓思乡情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诗句。
    年轻的晚辈提到了大学时代读过的《胡适杂忆》,也提到了近版的《李宗仁回
忆录》等。这些,亦是唐德刚教授当年参与口述历史计划的心血结晶,然而不是每
个接受访谈者的个人文件保存得都像顾维钧那样“完整和有条理”,李宗仁是“片
纸毫无”,胡适则“杂乱无章”。
    多年来,唐德刚总觉得应该好好写一些史料书籍,因为“作为一个流落海外的
华裔史学工作者,眼底手头所见,全是一些琳琅满目的中华无价之宝,眼睁睁地看
其逐渐流失,内心所发生的沉重的使命感和遗恨、惋惜之情交织,而又无能为力。
心理上的孤单之感,真非亲历者所能体察于万一也”。
    所以,当这次复旦大学金光耀教授向唐德刚先生发出邀请时,唐德刚欣然前来,
虽然“八十老头,在海外乡居,除草种菜,散步读书,本无意越洋旅行”。并且此
次行程还不止与会的三天,“顾维钧与中国外交”国际学术讨论会结束后,他会留
在上海与出版社商讨作品再版事宜,还要北上南京、合肥,一直到9月底才返美。
    那天早上,我站在上海嘉定南大街那石块铺成的弹格路上等候唐德刚先生一行。
身旁便是又名“金沙塔”的“法华塔”——这便是永远留在顾维钧记忆中的家乡的
古塔。这座四面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的古塔始建于南宋开禧年间,以后又进行过
数度重修和重建,曾有“金沙夕照”的胜景之称。而“法华”之意,为“开启智慧”
——充盈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家乡给了顾维钧聪颖和睿智。塔院内的一座建筑,
1999年1月29日,在顾维钧先生111岁诞辰之际被辟为“顾维钧陈列室”,顾维钧的
亲友们捐赠了大量实物和照片。
    唐德刚先生是第一次来这里,在陈列室里,他时而驻足细看,时而凝神思考,
时而与同行的顾维钧先生的长女顾菊珍等低语几句……
    唐德刚先生停下了脚步,他告诉一旁的嘉定博物馆馆长,这次来沪,本来想把
顾维钧的一个钢盔带上赠予陈列室——那是顾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英国伦敦时备
用的。那年唐德刚帮顾维钧搬家,顾维钧问在一旁玩耍的唐的儿子想要什么,年幼
的孩子答曰最想得到的是“救火队的帽子”,顾维钧便笑着把钢盔给了他。80岁的
唐德刚先生说下次他一定会把钢盔带来。
    ?摘自10月6日《联合时报》顾晓红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