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典范 为人楷模
——钟宜淳新书《一路笑着走来》读后
彭复光
半年前,我就非常幸运的读了她写出的初稿,很受感动。而今,再读她精心修改、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成书,更觉振奋不已,她的为人、她的从艺,给后来者很深的启迪。
几十年来,
艺术家的艺术成就,无一不是长期的磨砺、勤学苦练的结果。
派的花鼓戏名老艺人,她几乎一个也没有“漏掉”,请教的内容细化到扮演老旦、嫂子、姑娘等各类人物不同的坐姿、站姿、走姿。如饥似渴地求知,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向生活学习,成了她多年自觉的习惯,书中有两则小故事发人深省。有一次,她在一口鱼塘旁,看到一位农民撒网,姿态刚柔并济,既有力度,又不失美感。她即刻描摹于心。后来,她把这一动作移植在“柳叶嫂”的表演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还有一次在军山体验生活,户主吴大嫂搅潲喂猪的过程和动作,使她顿生兴趣,便把它一一学会,孰料,日后派上了大用场。经过提炼美化,她运用到刘大娘的表演中。细腻的感情刻画,加上这一套既生活又具有舞蹈化的赶猪、数猪、捉猪身段,成了《补锅》中耀眼的亮点,连许多演艺界的大家名流都赞叹不已。
随时留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贮存下来,以丰富自己的艺术营养,足见
书中她向老艺人蔡教章请教的章节,又体现了她顽强进取的一面。欢乐的西湖调能否唱出悲凉的感情?带着这一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她
就是这样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耕耘,苦苦琢磨,成就了
在描写重大艺术活动和事件时,
作为后辈的我,有幸与她在《补锅》和其它剧目中同台搭档,受益匪浅。我曾亲眼看到这位资深艺术家认认真真地在传统中跑龙套,目睹她高高兴兴、忙忙碌碌地在后台为其它演员整理服装,看到她爬在剧场的顶楼为《沙家滨》打追光,她演了许多配角,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为年青演员搭桥铺路。书中记载了中年名演员刘赵黔赴京夺梅花奖,
十年浩劫,
我记得京剧名丑萧长华先生在危难时说过的一句话:“咱们唱戏的都是喜神。”用“喜神”来比喻逆境中的钟老师,再恰当不过了。钟老师现在虽上了年纪,可她的心灵不衰老,她热情洋溢地出现在嘉年华戏曲晚会上,演唱《补锅》中的拿手段子;她专情专注地出现在公共大戏台的评委席上,为戏迷们点评技艺。她不遗余力地为振兴花鼓戏鼓呼。在书中,有这么一幅剧照,年逾七十的钟老师头上扎着一根滑稽的竖辫子,喜笑颜开地与五岁的小戏迷配演《小姑贤》那种神态,真是妙趣横生,叫人看了忍俊不禁。
谢谢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本好书。
我深信,一路笑着走来的
附注:彭复光为《补锅》里“李小聪”的扮演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