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菜名:没有性生活的鸡

(2009-02-27 06:30:12) 下一个
        我去饭馆吃饭,最头疼的就是点菜。有时候拿不准饭馆的厨子到底是什么风格,比如都叫鱼香肉丝,但是炒出来的味道可能不一样,这一点就不像麦当劳,你到哪里吃巨无霸都差不多。中国饮食的博大精深就像方舟子批判的中医一样,全是凭经验,不讲科学。我点菜头晕的另一个原因是,菜名让我一头雾水。比如去"日昌"吃饭,看着菜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菜谱上的字虽然都是汉字,但就是不认识,你说中文菜谱跟日文有啥区别?我只能跟服务员咨询。有些菜,服务员一解释,立刻就明白了,不就是鸡蛋炒辣椒嘛。有些菜,服务员也不明白。这时候你会责怪服务员没有经过好好培训就上岗了,其实也未必,而是服务员都讲不清楚这菜是怎么做的。

  把菜名弄得特有意境,这大概也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说明白了,也没意思了,也不容易让人有食欲,所以,怎么晕就怎么来。比如,我去一家书店的餐吧吃饭,所有饮料名、菜名都是用书名命名的,我拿着菜谱对服务员说:"先来一份《傲慢与偏见》,再来一份《三国演义》,对,还要一份《呼啸山庄》。"您瞧,点菜都透着学问。

 

  以前听相声,有个段子叫《报菜名》,逗哏的一口气能说出好几百个菜名,听着就流口水,因为都能听明白。如果菜名全变成书名或歌名,大概该反胃了。但是咱们饮食文化有个毛病,喜欢过度阐释,饮食和男女创造了中国文化,有饮食的地方必有文化,一来二去就把饮食文化给扭曲得不成样子,菜名就是这样给搞得面目皆非。拿起菜单,你真的从脖子后面都感觉发凉--我他妈怎么这么没文化呢?还好意思大快朵颐?可你仔细一想,这确实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

  菜谱的名字充分体现了汉字结构中的深远意境,一个糖拌西红柿能起出五六种名字,同样一道菜,在中国的东西南北称呼可能都不一样。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基本上都能适应,因为这就是中国餐饮文化的特点,她的文化总是那么富有诗意。不然,这么乱起名字大家早就不答应了。你不答应,他们就卖不出去,就都叫"糖拌西红柿"了。所以说,每次去饭馆吃饭跟服务员打哑谜,不一定都是在国外的餐馆,这反过来也说明,不管老外还是中国人,点菜的时候都晕头转向。在中国,有些事能让你看到不公平和不民主,可惟独在点菜这个环节上,它让你中国人和外国人有文化和没文化权力大和权力小级别高和级别低挣钱多和挣钱少穿得多和穿得少穿得差和穿得好精英和平民小姐和淑女大奶和二奶全都站在一条水平线上。

  后来,为了方便外国友人,很多饭馆开始把中文菜名翻译成英文,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我估计也就是傅雷、王佐良这个级别的人才能把菜单翻译得信达雅。有些人干脆用诗歌软件金山词霸翻译,结果,金山词霸翻译出来菜名没了诗意,倒是多了几分"湿意"。以后扫黄打非,查抄菜单绝对不过分。当然,老外看着菜单,绝对"性"致盎然,原来中国人基本上都把伟哥当饭吃了。这就像当年他们看到"复兴饭店"的英文名字一样兴奋。

 

  奥运会马上就开了,到时候会有各路老外汇集到首都北京,会品尝各式中国风味的美食,如果他看到"童子鸡"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没有性生活的鸡],老外还没吃菜就先晕菜。鸡没有性生活,那还叫鸡么?好面子的中国人肯定想到这一点了,北京市外办专门组织专家把常见的中国菜统一翻译成了英文,叫《北京市餐饮业菜单英文译法》,然后推广到各家饭馆,这样,老外2008年来中国,就看不到"没有性生活的鸡"了。多好啊。

  可我觉得挺扯淡。中国菜名翻译过去,就没那个意境了。你说,"驴打滚"怎么才能把它翻译得形神兼备呢?肯定很难。而且,老外点中国菜这么省事,他就没心思去了解中国的餐饮文化了,很多妙不可言的东西只有在他们掌握中文之后才能体会到。你不是天天嚷嚷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吗?这回人家到家门口了,你怎么就投降了呢? 我们都希望外国人能了解中国,不仅希望能了解中国的传统,也希望能了解中国的现代,不希望外国人妖魔化中国,可怎么让人家了解?他要不会点中文,能了解么?凭什么就把菜单翻译成英文?就让你看中文,看不明白你就吃麦当劳去,甭废话。我觉得,你越是这样,他们才觉得你越中国,然后就越对中国文化感兴趣。中国人应该拿出点法国人的劲头,大街上的地名就不标注英文,你想找对地方,先学会法文再说。

  你肯定会跟我抬杠,你不把菜名翻译过去,人家凭什么感兴趣?我是说,如果你这家饭馆开在伦敦或纽约,你一定要翻译成英文,这叫入乡随俗。他们来中国,入乡就得随俗,所以不用翻译,我们不能这么伺候你"到家",中国文化也是有尊严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盈袖2006 回复 悄悄话 cutie:)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