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然的博客

发表一点心得看法,转贴一些好文章,自利利他。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根本佛法相关名词的提示和解释 之一

(2011-09-14 13:03:11) 下一个
根本佛法相关名词的提示和解释佛:觉悟的圣人(无上正等正觉,觉行圆满)。不是指神。法:觉悟的方法(四真谛,三十七道品法)修四念处,行灭苦道,解脱生死证涅磐。 三宝:佛 法 僧。僧:灭苦解脱梵行僧。 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欲界:有饮食、睡眠、情爱(淫欲),这三种欲望。欲界的众生皆具有此三种欲望,然而人类除了这三种欲望外,还加上爱财,爱名,称为五欲。色界:此界的众生都是依据禅定进入色界,没有欲界众生的欲望,唯有清净微妙的色身。无色界:无色界的众生不但没有欲望;而且也没有身形的器界;他们没有身体,也没有外在物质的世间;只有五蕴中的“受”、“想”、“行”、 “识”等的心和心所在活动。三受:苦受,乐受,舍受(不苦不乐受)。苦受:领受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乐受:领受顺境,就是一般所喜爱的境,身心处在愉快中。不苦不乐受(舍受):领受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中。受的来源:凡夫的感受与所知道的一切都是从六根而来的。三毒:贪,嗔,痴。 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四圣谛:苦(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圣谛、集圣谛(原因)、灭圣谛、道圣谛。 四圣谛:苦、集、灭、道。轮回:通常指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道)。四念处: 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苦 --受念处--观受是苦--乐:执著世间有快乐。无常--心念处--观心无常--常:执著世间有一个永恒的我。无我--法念处--观法无我--我:执著有一个我。八圣道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勤)、正念、正定!〔戒:正语、正业、正命三无漏学-〔定:正勤、正念、正定〔慧:正见、正思维八正道有时又被解释为两种:一者、世间之八正道,既是正确生活之标准。二者、出世间之八正道,既是修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之生活标准。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之生活方式,唯有八正道才能净化众生的身心。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实相的途径。四食:段食,触食,念食,识食。五盖:贪欲,嗔恚,睡眠,掉举,疑。邪见: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包括:对因果起不正确的知见,拨无因果:认为没有过去世,没有将来世,都是邪见。见取见:执著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凡夫有一个很深的执著,认为自己的见解才是对的,别人的见解都是错的,这叫做见取见。戒禁取见:执著不正确的戒律,称为戒禁取见。比如有人放生,说放鸡以后不能吃鸡,放乌龟就后不能再吃乌龟,这其中没有因果关系,根本无此事,佛陀是根据因果道理来制定戒律,所以这是戒禁取见。甚至有人认为一定要吃素才能解脱,所以他吃素,这也是戒禁取见。菩萨道行者,为了避免因他吃肉而要杀害众生,所以吃素,这是一种慈悲心的表现,并非是为了要解脱而吃素,如果吃素能解脱,牛羊早都解脱了。更有些人持牛、羊、猪、狗戒,他们学习牛羊猪狗所做的一些行为;还有些不吃这些众生的肉,有些教徒认为牛是神圣的,就不吃牛肉;某些教徒却认为猪是神圣的,就不吃猪肉等,这些都是戒禁取见。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双八辈:须陀洹向,须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三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五下分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贪欲结,嗔恚结。涅磐:非缘起,无造作的无为之境;是诸苦的熄灭。生死已尽:在明觉中彻底断除生死的五取蕴。梵行已立:时刻处于念住处之中。所作已办:所有的修行已经完结。不受后有、知如真:断除十二因缘法则,如实了知四谛。回向辞:愿将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一、处观法(六入处法)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心)。六尘境:色(物) 声 香 味 触 法(方法、经验)。六识: 眼识 耳识 鼻识 舌识 身识 意识。六根=六入=内色 六尘=六境=外色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 根+境+识=触。内色     外色     产生的知觉  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  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  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  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  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佛陀说:我一向宣说“识”由于因缘而生起;必须具备特定的因缘,“识”才能生起;若赖以生起的因缘消灭了,“识”也会随之灭去。佛陀说:“识”依因缘而生起,也依因缘而得名。眼根对境接物(眼触),生起了视觉,就称为“眼识”。耳根接纳声音(耳触),生起了听觉,就称为“耳识”。鼻根闻到各种气味(鼻触),生起了嗅觉,就称为“鼻识”;舌根尝到酸、甜、苦、辣、咸等各种味道(舌触),生起了味觉,就称为“舌识”。身根内外因碰触外境或生理变化(身触)而生起感觉,就称为“身识”。意根对於各种概念、经验、印象...(意触)生起思考、推理、回忆...等功用,就称为“意识”。这就好比火焰,随不同的因缘而生起,即依生起的因缘而得名;燃烧木柴而生起的火,称为木柴火;燃烧干草而生起的火,称为干草火。就像这样,意随不同的因缘而生起,也依不同的因缘而得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接触,各有不同的“识”生起,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六根所生受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  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就受不了为苦受;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舍受)的状态。  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受不了就是苦受,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  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  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  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心念。我们的心里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我们的意识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  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受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也是烦恼。于六根不调伏、不关闭、不守护、不执持、不修习,于未来世必受苦报。于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二、蕴观法(五蕴观法)五蕴:色(物质肉体)、受(情绪)、想(认识)、行(造作)、识(觉知)。心:受、想、行、识,也称为心法,还称为名法。六根、六尘(境)统称为色法 六根+六尘(六境)=色法人=肉体(色)+心(受、想、行、识)=五蕴=六根  〔色--色法------物质的活动         〔受 〕---感受 〕    五蕴:-〔想 〕--心所法 〕    〔行 〕---造作 〕-精神的活动      〔识-----意识 〕  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五根)与外色(五境)。内色(五根):眼、耳、鼻、舌、身: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五境):色、声、香、味、触: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五蕴之中。受蕴:领取纳受(感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想蕴:心对于所知道的境执取形象。就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面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个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种类:一种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就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种为意(一种心念),每时每刻思量我(末那识),一直执著有一个“我”,称为意。三种为识,既是了解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  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受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甚至在睡梦中也是如此。因为凡夫对这个受的作用不知不觉,而佛陀觉悟到这个受的作用力非常强大,没有一刻停止过,只要你一知道有事情发生,心念在动,就有受在作用,这个感受很重要,故被列入五蕴之中,占着重要的位置。  受蕴是无量无数相续不断的受心所集为一聚。这个受心所是无量无数刹那生灭的苦、乐、舍三种感受,它们生生灭灭不已,称为受心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