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陪莪失眠

香烟几时有,弹之问青天。不知你我他她,口袋是何烟。我欲乘烟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点不燃。
正文

小时候真好

(2008-12-20 17:28:01) 下一个
小时候真好 

记得小时候的北京是很少能见到南方的水果的,像龙眼荔枝简直就是奢望中的奢望。和我同龄的孩子们也很少是独生子女的,所以当时我这个独生女好像就比别人显得要幸福不少。那时买东西的地方肯定也就是家附近的副食店,记得晚上经常是爸妈带着我去,因为当时家家的经济条件都有限,所以每次都是买一个水果。好像一个苹果或是一个鸭梨,也就是几分钱。最贵的大概要算是进口的巴拿马香蕉了,一根香蕉好像是一毛二分钱。即使是每次只是买一个水果,售货员都会很热情的。

   小时候记忆中的幼儿园每天中午在孩子们睡醒后也会给发“午点”的,要是那个小朋友平时的表现好,就可以有幸成为值日生,可以帮助老师给班上的小朋友来发午点。午点又得时候是个水果,有时是2块糖;当然在夏季也会有冰棍儿的,那时候是红果的冰棍儿3分一根,小豆和巧克力的5分一根儿。到了冬天会有应季的“京糕”(就是山楂糕,北京人习惯称之为京糕)。记得凡是到了夏天有冰棍儿做午点的时候,小朋友们尤其是女孩子们都会进行一种“比赛”----就是看谁的冰棍儿吃的时间最长,谁是最后一个才把自己的冰棍儿吃完的。为了在所有小朋友都吃完了以后自己还能有没吃完的冰棍儿,好多人都是小心翼翼的,特别不舍得一口一口的咬着吃,都是一点儿一点儿的用小舌头去舔着吃,因为这样可以吃的时间长久些.......。而我虽然也是女孩子却从没有拿过这个“第一”,因为我到现在也是觉得还是一口一口咬着吃的痛快和解气,所以我也就总是跟男孩子们一样,以很快的时间就把属于自己的午点给报销了,呵呵。不过要是午点是发的可以带回家的东西,比如糖块,水果和京糕这类的吧,我都会留下一半儿的,用一块干净的手绢包好,装进兜里,给老妈带回家的。

   小时候记忆中的北京是四季分明的,最起码是夏季和冬季都热、冷分明的。不像现在夏天还是热,而冬天好像不是像以前那么冷了。一直到现在我都特别怀念那时的夏天和冬天:夏天的中午火热的太阳在天空中使劲的晒着,树上的知了更是用劲儿的叫啊叫啊的。街道里静静的,很少有人,偶尔也会在树荫下看见有一两位老者或是坐个藤制的躺椅或是坐个小板凳,手里摇着个大蒲扇,面前摆这个小桌,上面放着沏好的茶,再配上火热的日头和知了的叫声,让人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惬意。这个时候往往各家各户的水池或是盆里都会有个用凉水“镇”着的西瓜,为的是等下班回来吃的时候能凉快些。到了冬天的时候呢,北京是冷得厉害。那时候每个院子基本就有一个公用的水龙头,全院人用水都用这个。为了怕天冷把水龙头里的水冻住,一到冬天,全院会轮流值班的。到了谁家值班,谁家就负责每晚临睡前把水的总截门给关住,第二天早上再给打开。即使是这样,有时候还是不行的,所以早上有时候还是要用开水浇的。

   那时候的冬天北京有几样季节性很强的食品哦:像京糕、糖葫芦、冻柿子、涮羊肉、糖炒栗子等等。只要是在街上一能闻到甜甜的栗子香,看到街上夏天卖冰棍儿的小推车上改卖各样的糖葫芦和京糕了,再有就是各家各户的窗台上一个挨一个的码上了橙红色的柿子,那就一定是冬天到了。那时候卖的冰糖葫芦好像基本就是山楂、山药和荸荠这几种,偶尔也会有山药豆和黑枣的。京糕嘛都是成块的,是扁的长方形的,用一种好像是一面带蜡的白纸包着。各家窗台上码的柿子是为了用阳光把柿子本身的涩味儿晒掉,因为那时买回来的柿子大多都是没有“揽过”的,是涩的。还有就是等天冷了,柿子的涩味没了,也随着天越来越冷就成了“冻柿子”,吃的时候把表面清洗干净后,用个小碗儿盛着,把柿子外面薄薄的皮拨开,用小勺一勺一勺的吃。经常是一个柿子吃完了,把人冷得直打哆嗦。每到春节时是一年当中最冷的时候,老人们总是说:“是啊,要不怎么旧社会每到这时就会在街上多好“倒卧儿”呢!”

   小时候要是想在“东来顺”吃上顿涮羊肉可不是简单的事,要天没亮就去排队拿号,中午才能吃得上。那时候的东来顺都是一水的紫铜火锅,开的滚滚滚的给端上来,锅子的下面会垫好一个盛着些水的铁盘子。各种佐料分别用一个一个的小碗盛着,放在一个白色的搪瓷大盘里,有芝麻酱、酱豆腐、韭菜花、虾油、麻油等等,足有十几种,再加上碎香菜和碎葱末,依个人的口味自己来调。配的有粉丝、白菜、白豆腐和冻豆腐。等吃得差不多时把芝麻烧饼放在火锅的上面用炭火一需,嘿,那叫一个香!最后再来点涮肉后的汤,得,齐活儿了。

   现在可是不同了,幼儿园的孩子们想来再也不会在乎午点了,不论什么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也不新奇了!夏天的中午也再很少能看见树荫下摇着着蒲扇荷着茶的景儿了,大家都愿意躲在空调房里不出来了。不用等到冬天就能吃到糖葫芦和糖炒栗子和涮肉了,也很少很少能看见谁家的窗台上还有柿子了,大概也没什么人还能想起冻柿子和京糕儿了。各家也都有了自家的水龙头,不用再轮流值班去关水截门了;

   过去街上总是能见到推着辆自行车,后架左右两边各挂着一个坛子,一边是酱豆腐--3分钱一块;一边是臭豆腐---2分钱一块。听见吆喝声,就有孩子们端着碗拿着几分钱来买。现如今估计得在老电影里去找了。那时候的早点铺儿卖的油饼和豆浆真的是香,白豆浆2分一碗,糖浆3分,交了钱,售货员用一个铝的大水舀子一舀,倒进一种碗口带个蓝边的白碗里......;记得小时候去东风市场(就是老年间和现在的东安市场,东风市场据说是文革后改的名字),一进北门,就能闻见小吃部里传出的奶油炸糕的香味哦,还有就是北门东边五芳斋的大包子也是当时有名的。进了商场我最爱拉着老爸去守着北门西边的柜台,因为那里有好多好吃的卖:8分钱一袋的“耗子屎”(其实学名叫“金橘丸”,呵呵)、1毛2一袋的杏话梅、1毛8一盒的八珍梅,以及论斤卖的“奢侈品”----化皮橄榄.........。这些东西现在的孩子估计都是不屑一顾了,而那时对我们来说却有着说不出的诱惑。记得东安市场重新开业后,我陪老爸和老妈又去过一次东来顺,可是当年的紫铜火锅改成了一人一个的小酒精炉,大搪瓷盘里十几种的小料也换成了调好的整碗上了,可涮的种类也多了,也有了各种时蔬和海鲜等等。不能说是味道不好,但真的是再也没有小时候吃的东来顺的涮羊肉香了!

   小时候的吉祥戏院、长安戏院都是听戏的好地方。记得每次爸妈带我去听戏都是前5排,入场后1毛钱买份节目单。每月都能去几次,一有新戏更是场场不落。那时候的戏票也便宜,不像现在,要是想听出有“角儿”的戏,动辄上百,要是想前5排的就得千八百的,贵得让人“望戏兴叹”啊!

   过去每到晚上,在胡同里不算很亮的路灯下,你可以经常看到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孩子们在嬉戏。女孩子们都是跳皮筋、玩拐儿和跳房子。男孩子们会热衷于玩打仗和拍烟画儿。当然了,那时的孩子们在学习上也没这么大的压力,家长们也没有现在这么高的期望值。孩子们只要是完成了当日的作业和第二天的预习就可以了,可以尽情的去“疯玩儿”,不用为什么特长班啊、英语班、心算班而埋头苦学!

   真的好怀念那个时候,虽然大家的生活质量跟现在比不了;虽然用现在的眼光看那时候的生活太简单甚至有些心酸和狼狈,但是不知为什么真的是喜欢那时候的生活。因为好像小时候的一切都是那么好,即使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冻柿子”,都是那么香甜,远远胜过现在31种冰淇淋的诱惑。真的怀念小时候和胡同里小伙伴一起跳皮筋的时候,一起边跳边唱:“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闲人Filiz 回复 悄悄话 很好,就是字体有点儿小。
京城的燕子 回复 悄悄话 问候老乡好!

你的文章透着那么股子乡情,真亲切!

谢谢分享!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