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荡舟

人生如舟,时而一帆风顺,时而逆水激流。智者犹勇敢的水手,披风斩浪,浪遏飞舟。
正文

斯人风范长存我心系列篇. 一. 忆与陈立夫先生一段书画缘 吕孟申 吕涓漪

(2009-02-25 19:56:28) 下一个

斯人风范长存我心系列篇.

一.
忆与陈立夫先生一段书画缘

吕孟申 吕涓漪

1999 年上半年的一天,我在一次与老兄郝寿岳等人参加的书画家笔会中,郝兄对我说,据朋友讲,今年七月份是陈立夫先生百年寿诞,全球华人,海峡两岸的书画家都准备为陈老先生贺寿,无论是字还是画都行,你参加否?我问可信吗?郝兄答:百分之一百可信,只要你参加,我就把寄信的地址给你。当时我就记下地址和邮编。

回到家中我就琢磨起来,根据我的特长,送一首自作诗,或自撰一副对联都行,经过再三斟酌,我觉得还是送寿联最气魄,最简洁。作嵌名联是我的拿手好戏,自 80 年代以来,我自撰并书写送给各界的嵌名联已达数千副之多上至中央 下至百姓, 赞誉声不绝于耳。我为别人撰联,必须要清楚他们的职业、年龄、兴趣、爱好、脾气特征,以及气质风度,社会影响和个人名声等,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撰出的联要大气,要有气势,不能小里小气,对于文艺界的,要突出他们的情操和精神层面,对于经商做生意的要贯穿诚信义;对于一般老百姓图个吉利,讨个喜气,福寿康乐,家和万事兴等等。

在为陈立夫先生撰联前,我认真查阅有关他个人的详情资料,以及来自官方或民间的评价论断,我觉得陈立夫先生是中国 20 世纪的见证人,也是一代颇有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的前半生追随蒋介石为国民党,蒋家王朝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同时也为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数以万计具有国际水准的科学技术人才,譬如李政道、杨振宁等人,都是他当教育部长七年中亲手创建的西南联大,以奖学金为资助送到美国留学,从而晋身于诺贝尔物理奖而誉满全球的顶尖人才。

作为蒋宋孔陈四大家族核心人物之一的陈立夫,在他后半生五十年的岁月里,潜心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对于孔孟儒学,对于《易经》,对于中国中医理论,对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对于保健养生,他都有独到的研究,其造诣之深,受到国内外权威专家的震惊和赞叹。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立夫先生晚年的奔走呼号,联名 34 名国民党立委上书国民党最高当局,要求摒弃前嫌,尽早实现两岸统一大业。首先他身体力行,筹建两个基金会,一是教育,二是中医,他不遗余力为两个基金会多方募捐,接受国内外热心人士的捐助,并将募捐到的钱,连同自己写字画画,著书的稿酬,系数捐赠大陆有关部门接收,其情亦真,其意亦切,着实难得。

这位整整走过一世纪慈祥的老人,撇去政治信仰各为其主而言,那是历史造成的,作为独立健全人格的陈立夫一生廉洁奉公,坚守清贫,疾恶贪污腐败的操守,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

我为陈立夫先生殷殷深情所打动,挥笔撰了一副嵌字联:

立国有干城领一代天骄

夫子无量寿树百年风范

随后就铺开我保存最好的六尺红星牌宣纸,凝神聚气,饱蘸浓墨,一气呵成,用朴实凝重的汉隶书体写成此联,短短二十个字,凝结我对世纪老人的纯纯真情,万语千言都蕴其中。

写好此联后,将我的一张名片,还有我写给先生的短信,连同散发着墨香的对联,装在一个大信封中,写好收信人地址,为台北士林官邸陈宅。我来到邮局,将大信封交与邮局工作人员,她一看是台北陈立夫先生收,很是惊讶,说是不是蒋、宋、孔、陈、四大家族那个陈立夫,我说是,他还活着?我说还活着。由于此信超重,我总共花将近七元钱才把此信寄走。

信发出去后, 我就松了一口气,了却一番心愿,能有机会为这样一位百岁老人祝寿,也算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吧,殊不知 大约过了十几天后我突然收到来自台北陈宅的回信,内容是打印好的正文,抬头姓名处是另写的,落款处是 陈立夫 先生的手书体。信的大意是:适逢百岁寿诞之日,收到隆礼书法大作,不胜感激之至,顺祝安康。随信寄来一副陈立夫先生的亲笔手书书法作品,上写:天道惟公,孟申先生属,落款陈立夫,一颗鲜红的阳文篆刻章:立夫百岁,铃首印是鸭蛋行,仔细辨认得知是“弘毅斋”三字,另外就是年份了。

接到此信不久 先后又收到台北陈宅寄来的两封信,一封是陈立夫先生所著的《孟子之伦理道德思想》,另一封是陈立夫先生所写的《我怎样会活到一百岁》的文章连同登出的照片。

在 24 天内一连收到三封回信,从陈立夫先生身上我看到一位世纪老人那宽厚淡泊的情怀,百岁老人阅尽人间沧桑无数,一生经历从繁华显赫,到三次直面死亡,都是擦肩而过,陪伴性格乖戾无常的蒋介石身边 25 年,不卑不亢、不阿腴逢迎、全身而进、全身而退、宠辱不惊,古今中外似此君者能有几人?

从大红大紫,权倾朝野,家资富可敌国,到亲自养鸡养鸭,种菜,自食其力,甚而节衣缩食,心系苍生的疾苦哀乐,这需何等襟怀,何等超脱?

从中年身患多种疾病,到坚持养生之道,不急不燥不温不火,慨然生死名利置之度外,虽百岁之躯,耳不聋,眼不花,齿不落,走路不用拐杖,不用人搀扶,何等修行,何等造化,谁人能评说?

百岁之华诞,举世共仰慕,能够亲笔回赠素不相识晚辈之墨宝,三次回信,其心之诚,其信之守,其义之贯,其情之真,试问当今在位高官名流大家,若立夫翁者能几何?

斯人骑鹤去,风范垂人间。

陈立夫 先生 2001 年 2 月 8 日 驾鹤西去,我感慨唏嘘万千思绪涌上心头,竟不知向谁诉说?我把先生回赠的:“天下惟公”的条幅挂在我的书房,视为座右铭,他时时激励鞭策我,“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而听,择善行而从”。

七尺身躯何足珍,一腔碧血润山河。

遥寄立夫翁在极乐的世界尽享太平安乐!

附:陈立夫生平简介

陈立夫的叔父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暗杀。受其叔父的影响, 1925 年陈立夫从美国匹兹堡大学煤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加入国民党,和其兄陈果夫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组织大权,建立了 CC 系,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1926 年初任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蒋介石左右。历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教育部长、立法院副院长等职。他与其兄陈果夫一道,组织“中央俱乐部”,在国民党内形成一个很有权势的 CC 系集团,竭力控制国民党党部,维护蒋介石统治。他任调查科主任为时不长,但此后调查科一直在其控制之下,并于 1938 年 8 月改组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深为蒋介石信赖。

1949 年去台湾。 1951 年去美国定居。 1969 年回台湾,历任“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学院董事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

1988 年 7 月,与中央评议会 34 名委员向台湾当局提出提案,主张以台湾的资金科技和大陆的人力资源合为互惠基础,建设中华。多次公开主张一个中国。到了台湾后,陈立夫兄弟二人被蒋介石排挤,他去了美国。在美国,陈立夫一边养鸡,一边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大力宣传中医,被誉为中医“守护神”。

旅居美国 19 年, 1969 年返台,专事文化工作,任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兼孔孟学会理事长。此外又主张改良中国医药,曾任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撰有《我的信仰和希望》、《中医科学理论基础之发现,及中医合作之必然性》与《中华医药专辑》等书

陈立夫一生经历了 3 个世纪,堪称奇迹。他早年致力于宣传国民党的意识形态,晚年研究孔孟之道,其长寿和养生之道也带着哲学的思辨性。

1969 年返回台湾定居,历任总统府资政、中央评议会主席团主席、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副会长、中国医药学院董事长、孔孟学会理事长等职。

2000 年 10 月因为肺炎住进医院、并发心肌梗塞。

2001 年 2 月 8 日 晚近九时在台中市“中国医药学院”附设医院病逝,享年 103 岁。

蒋、陈两家的渊源,始于陈其美与蒋介石的关系。蒋介石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认识了比他大 9 岁的陈其美,两人结拜为兄弟。 1916 年,陈其美被袁世凯派人暗杀,当时没人敢去处理,只有蒋介石来为他收尸,在祭词里自称“盟弟”,由此可见两人交情匪浅。陈家的下一辈也习惯称蒋介石为“蒋三叔”(当年陈其美与蒋介石、黄郛结拜,陈其美为老大,黄郛为老二,蒋介石为老三)。

陈立夫知道先生的脾气,他在蒋公馆工作时常见蒋介石骂人。所以在接这个职务前,他就对先生说:我没有别的要求,就是不能骂我。“校长如果对我发大脾气,第二天我便辞职不干。”在他为蒋介石服务的 25 年里,蒋介石也果然没有骂过他。

获得美国硕士学位的陈立夫,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可谓是奇货可居,从知识结构与对学术的修养来说,陈立夫无疑在当时的中国政界也是凤毛麟角。也可能是这种特殊的才能,抗战爆发后,陈立夫被蒋介石相中做了七年的教育部长。

抗战时期,正是中国社会步入最艰难的时期,而陈立夫确实竭尽所能,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了不少事。短短七年时间,陈立夫为中国的教育事业,

首先,适应抗战的需要,建立了一套有利于战时教育的制度与纲领。

贷金制度主要用以对青年的救济和训练,陈立夫用这个办法来资助那些来自战区的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据统计,战时由中学至大学毕业,全部靠贷金或公费完成学业的,大约有 l2 万多人,包括像李政道、杨振宁这些后来的知名学者,顺利地念完西南联大,皆得益于贷金制度,这项制度,为中国培养出大批的优秀高级人才起了很大的作用。

远在 1973 年,陈立夫便满怀热情地在香港《中华月刊》上发表文章呼吁祖国统一。文中说:“中国统一的真正实现,使世界知道,中国人是不可欺的。”并尖锐地指出:“没有一个帝国主义者愿中国统一,要统一只能靠中国人自己的觉悟。在双方分裂对峙中,靠帝国主义在后撑腰,这些撑腰是为中国吗?不,是为他们自己,这是很清楚的。中国人无论在大陆或在台湾以及海外各地,势必额手称颂化干戈为玉帛。”

为了推动祖国统一,陈立夫先生不断地探求沟通的途径。他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合作成功的先例。第一次合作,促成北伐;第二次合作,赢得了抗战最后胜利。特别是第二次合作,国共两党能从民族利益出发,顾全大局,捐弃十年内战的深仇,重握合作之手,那么,时至海峡两岸如今隔绝几十年以后,为了祖国的统一,国共两党应能实行第三次合作。 1975 年春节后,蒋介石秘密找来已经从美国回台湾担任“总统府资政”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让他通过在香港的秘密渠道,向中共方面表示:可以请毛泽东来台湾访问。陈立夫和谈心切,在没有得到回音的情况下,就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一篇题为《假如我是毛泽东》的文章。陈立夫在文中欢迎毛泽东或者周恩来到台湾访问,与蒋介石重开谈判之路,以造福国家和人民。陈立夫特别呼吁毛泽东能“以大事小”,不计前嫌,效仿北伐和抗日国共两度合作的先例,开创再次合作的新局面。时值大陆正处于“文革”

动乱年月,自然不可能有结果。

然而,尽管他发出的信息,如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但陈立夫并不悲观,仍在坚持探索祖国统一的途径。这时, 1976 年 10 月,恰逢中国大陆粉碎了“四人帮”,接着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全会公报中,陈立夫先生注意到第一次没有用“解放”台湾一词,而代之以“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二十多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胡耀邦、廖承志、江泽民都先后用不同的声音,呼吁国民党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共同振兴中华之大业。

这一切陈立夫先生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对中国大陆对统一祖国做出的不懈努力,很受感动。他觉得仿佛看到了两岸言和的曙光。于是他在 1988 年 7 月国民党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央评议委员会”上,联合 34 名“评议委员”,提出了两岸“和平统一案”。提案明确指出“中国之统一为台湾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之共同愿望”,提出了“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提案在台湾引起震动,不少民众和爱国人士纷纷响应。然而台湾当局却无动于衷。 《人民日报》为此发表社论,认为该提案是“顺应两岸人民强烈要求和平统一,振兴中华历史潮流的……这种谋求祖国统一的积极态度令人感佩。”

国民党“十三大”后不久,在一次会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陈立夫慷慨陈词,他认为,海峡两岸若通过合作而达到中国统一,中国必将壮大起来,在世界上发挥无比的影响力。这位 89 岁高龄的老人感慨万千,他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统一。 ?

深谙养生之道

陈立夫一生历经风风雨雨,却身体安康长寿,享年 101 岁,其中确实有些养生之道。

1990 年 8 月 27 日 晚,陈氏家族在美国纽约举行了一个盛大宴会,庆祝陈立夫和夫人孙禄卿 90 大寿。为了感谢前来祝寿的亲朋好友、校友门生、国民党元老,陈立夫以介绍他的养生之道作为答谢致辞。

陈立夫说,他的长寿之道分为四个“老”,共 32 字:“老健:养身在动,养心在静;老伴:爱其所同,敬其所异;老友:以诚相见,以礼相待;老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在宴会上,陈立夫的致辞如下:

人生活到 90 岁是一件不简单的事,尤其夫妇二人都到 90 。我今天答谢诸位第一句话就是“祝诸位全体健康和长寿。”同时要乘此机会报告大家,老年人之四大需要,以及达到四大条件之要点如下:

1 、老健。老而不健康,是不幸福的,所以要保持健康为最重要。让我奉赠你们八个字:“养身在动,养心在静。”

陈立夫题词

古人云:“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因为它常动之故。人体亦然,多动使其血液流通,增进健康,其理易明。人都了解自己身体方面的缺点何在,就得在这方面多做运动。我每天清早 5 时半一起身,就要淋浴,淋浴时当水冲到哪里,就按摩到哪里,从头顶到脚心,每处用两手按摩 100 下,一共需要 40 分钟,连洗脸拭牙等约需 1 小时。早饭后,再散步 1000 步。如此做来,已有 28 年,决没有一天间断。持之以恒为最重要,此之所谓“养身在动”。

养心在静。首在不发脾气,不寻烦恼,知足常乐。我随蒋公服务 25 年,从未向他做任何要求,故心常快乐。他要我做这事做那事,我尽心竭力去做,做不好,是非所学(我是学采矿工程的),非我之罪也。故心常安,所以睡眠甚佳,不厌不游,此之谓“养心在静”。

2 、老伴。中国人的夫妇观念与现代美国不同,是要“白头偕老”的。所以要慎择于始而和顺至终,惟如何能达到“和顺”二字,必须做到下列八字:“爱其所同,敬其所异”。

须知天地间没有两个全同的人,就是亲兄弟姊妹,都是个个不同的,强人同我,就是自私,自私是争吵之主因,为“老伴”之大敌。所以只要大体相同,不必求对方一定要同我,则得之矣。大同世界,如何达致,亦就靠上述之八个字,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相处的原理是一样的。我与内人结婚已 63 年,从未吵过架,就是靠上面的八个字。夫妇和顺,对于下一代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儿孙,似乎亦没有听到有任何问题。这八个字是我创造的,谨供大家参考。

3 、老友。人不能孤陋寡闻,友直、友谅、友多闻,是人人应交的益友。昔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友不是酒肉之交,而是道义之交,以文会友,交友辅仁为目的也。为欲维持长久友谊,亦有八个字,供大家作参考:“以诚相见,以礼相待。”

4 、老本。老本者,指老而有储蓄也,亦即经济方面有独立能力,而无须求于人(包括儿女在内)也。于此我亦有八字奉献如下:“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据采访过陈立夫的美国《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的描述,陈立夫“身体虚弱,面色清秀”。

百岁寿诞时,陈立夫写过一篇《我怎么会活到 100 岁》的长文,文章开卷语写道:“长命百岁,是人人所期望的,但是非人人所能达到的。其原因甚多:有属于先天所禀赋、有属于后天的保养、有灾难而能逃过、有俗务而能减少。”

在《我怎么会活到 100 岁》的长文中,他谈了自己独到的体会:

先天的禀赋,人人不同,而最可贵者,则具有四种

一、能熟睡。

二、不发脾气。

三、记忆力强。

四、有恒心。

陈立夫 - 长寿关键在于后天的保养

有七点为要:

一、养身在动,养心在静。在上海进入中学受学时,各种球类运动均好参与。其他如赛跑、游泳、滑冰、打拳等等,亦莫不参与。年岁越老越不中断。 养心在静,要淡泊明志。余诚无志于仕途,对于勾心斗角之争,决不愿见其出现。

二、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他的家既非富有亦非贫乏。因其二叔辛亥革命起义上海,事成而家亦不复穷困。但不久反袁称帝,又遭迫害,复归于贫困。故饮食终归贫乏之,其能维持学业不辍,则全赖其三叔在银行服务以协助有以成之也,故饮食有节、起居有时二者勉强做到。

三、多食果菜,少食肉类。家贫其能不断餐者,因上一代兄弟友善从不分家,故能免于三餐不断。祖母茹素,固然两素两荤,家里女人吃素的多,自然适合,其实正合乎养生之道。

四、物熟始食,水沸始饮。吃生牛肉、海鲜等已成为人类之普通习惯,认为好吃不问其他。他则认为癌症日见其多,其原因可能在此。故终守“物熟始食,水沸始饮”,从不破例。

五、头部宜凉,足部宜热。有一美国老年人活至 120 岁,究其长寿原因在于:“保持头部冷,保持足部暖。”此正与中国老年人睡眠前以热水洗脚,非至极寒冷之日,不戴帽子同一理由。

六、知足常乐,无求乃安。昔人云:“登天难,求人更难。”故常以自立自强,好学博学诲人。“无求于人品自高。”求人常使其心不安,而受制于人,不可称为自主,欲求心之安乐必从知足无求做起。

七、减少俗务,寻求安宁。陈于 80 岁生日之起,自限“不为”之事如下:不剪彩;不证婚;参加婚礼及寿宴不发言;不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如此做法减少年高时之麻烦。

陈坦言,他的身体并不特别强壮,自 58 岁起,即患糖尿病,亦曾因胆结石及膀胱结石,动过外科手术,其他的病亦曾生过,今居然能活到 100 岁,不亦乐乎。后天的保养是长寿的关键。

1949 年冬,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为保住政权 , 先拿陈立夫开刀。陈立夫的原则是“不生气”。他去了美国,隐居在新泽西州湖林镇,埋头研究起《易经》来。

为了维持生计,他找孔祥熙等故人借了近 2 万美金,买了一个养鸡场。没有帮手,他就自己动手,喂食、捡蛋、买饲料、卖鸡蛋、清理鸡粪,肩挑背扛。他自学养殖专业知识,很快就学会了给鸡喂药、打针。

养鸡不仅让陈立夫摆脱了经济上的困窘,还让他的精神得到了振奋。更令他高兴的是,他因多年伏案工作,背部肌肉劳损,常年背部疼痛,从事体力劳动竟然治好了这个病。陈立夫还在家中制作皮蛋、咸蛋、豆腐乳、粽子,为唐人街的中餐馆供货。

闲下来的时间,陈立夫夫人读书、写字、绘画,还担任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客座教授,隔几天就去大学讲课,进入了无忧、无辱、常乐的人生境界。

陈立夫是 20 世纪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在 100 年的漫长生涯中,以 20 世纪 50 年代成为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替罪羊为界,正好分前后两个 50 年。前 50 年,他是政治人物;后 50 年,他潜心于研究中国文化,著述甚丰,著作等身,再度引起华人学术界重视。但他对中华文化的挚爱以及期盼中华文化复兴的殷切情怀,却是当今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声。

有评论认为:“陈立夫众多著述留给人类最有价值的东西,也许是他对西方文明负面的严厉批判。他在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美国前后生活了 20 年,他对这个金元帝国可谓知根知底,他认为所谓美国模式决不可以成为世界的样板。他对资本和商人统治这个世界感到忧心如焚。在追求最大利润的驱使下,资本和商人是绝对不会考虑我们这个小小地球的承受能力的,无限的发展,为发展而发展,将把人类带向灾难的深渊。陈立夫呼吁人类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生存智慧,回归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仅体现在陈立夫的学术思想中,而且在他对人生、对健康养生的态度上,也无不闪现着崇仰自然、顺应命运的智慧之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