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荡舟

人生如舟,时而一帆风顺,时而逆水激流。智者犹勇敢的水手,披风斩浪,浪遏飞舟。
正文

旅加散记 (十四)圣约瑟夫大教堂巡礼

(2008-12-14 18:00:21) 下一个

旅加散记

吕孟申  吕涓漪

(十四)圣约瑟夫大教堂巡礼

在法语中,蒙特的意思是山,利尔的意思是皇家,是建在皇家山上的一座城市。皇家山顶是浏览蒙市全城的极佳去处,秋高气爽放眼望去,圣劳伦斯河温暖的缓缓流淌,金色的哥特式青铜教堂尖塔耸入兰天,湖光山色、绿树碧草、一片静谧中略带些陈旧气息,不由得让人生出些许沧桑感。

蒙特利尔是加拿大第二城市。与多伦多、温哥华相比,这个城市显得更加欧洲化。这里百分之七十的居民讲法语,他们也认为自己是法兰西民族的后裔。同时,这座城市除了充满法国风情的建筑和街道,每个街角都有一个教堂,据说,这是因为当时的法国国王只批准虔诚的天主教徒移民到这片新大陆,所以,这里的居民笃信天主教,曾经有百分之八十的居民每个星期都到教堂去做礼拜。在以前,星期天这里的商业活动几乎全部停止。

这座老城到处都可见到不同建筑风格、不同年代的教堂但是没有任何一座可以和圣约瑟夫大教堂相比,它建在城北的皇家山上。这座世界第二大、北美第一大圆顶教堂,可以说是完全由一个人的力量完成的,他就是安德鲁修道士。

 安德鲁,1845年生于蒙特利尔东南部一个小镇上,是家中十二个孩子里的第八个,父亲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木匠。在他九岁时,父亲去世,三年后,母亲也撒手人寰。贫穷多病,和少得可怜的学校教育,迫使这位年少的孤儿,在邻村找工作谋生,先后做过白铁匠、铁匠、皮匠、农夫,后来去了新格兰地区的纺织工场工作。1867年他回到加拿大,三年后加入天主教圣十字会,取名

安德鲁修道士。安德鲁一生都对耶稣的在世父,同是木匠出身的圣约瑟夫情有独钟,并立下誓言,

要为圣约瑟夫盖一所教堂。

     他一生省吃俭用,直到年近80岁时,才终于用这些积蓄盖起一所小小的教堂,他自己就居住在教堂二楼10平方米的一间小屋里,在那里安德鲁开办诊所用敬奉圣约瑟夫的灯油及祈祷替人治病。许多年老多病的人,本是拄着拐杖来到这里朝拜的,而离开时,已不再需要拐杖,有的甚至还健步如飞。于是,他们的拐杖就被留在教堂里,作为见证。现在教堂墙壁上陈列着数以千计的拐杖,有记录可考的仅1916年就有400多件。

安德鲁在世时,以其热心和诚意作为原动力,人们感其心诚动天,前来朝拜和就医的人摩肩接

踵,教堂名声大噪,而有此神迹,安德鲁筹集资金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很快他又盖起第二座中型

教堂。19371691岁高龄的安德鲁告别人间。上百万的民众排着队,默默的从他灵柩旁走过哀悼这位奇人。他早立下遗嘱与教堂共生息,把自己的遗体安葬在大教堂,将心脏挖出来,

供奉在圣约瑟夫大教堂里,据传说,这颗心脏一直还在跳动。

安德鲁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但他献身社会、献身宗教的忘我精神却感召千百万人,人们为纪念安德鲁修道士,从1924年开始,对圣约瑟夫大教堂投入新的建设,大教堂1965年完工,目前圣约瑟夫大教堂已成为每年探访200万人次的世界最大规模的巡礼地。

     圣约瑟夫大教堂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它很快成为蒙城的地标,市政府规定,全市所有建筑物都不可高过它,在山脚下仰望圣约瑟夫大教堂淡绿色的穹顶,不得不感叹圣殿的雄伟,这座高124406英尺)的殿堂比伦敦的圣保罗教堂高出41英尺,巴黎圣母院以其90的高度略逊一筹。连纽约的圣帕特里克大教堂也因为24的高度稍逊风骚。从停车的山脚下,走到礼拜堂,要攀越283级阶梯,阶梯分为三排,中间一段,是木质阶梯,供那些祈祷者和朝圣者,凭着虔诚地心,用双膝从山脚下跪拜到教堂底部。我们亲眼目睹这些朝圣者那份虔诚和执着,这些人不分种族、不分年龄、无论年幼和男女,都是怀着庄严神圣的心,一跪一拜走完这段艰难陡峭的阶梯。登上两翼环形的台阶,来到主廊宽阔的三层瞭望台,站在这里,凭栏远眺,整个蒙特利尔城区莽莽苍苍呈现在眼前,各式各样的建筑群静静的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下,不时看到淡绿色尖尖的铜屋顶点缀其中,郁郁葱葱的绿树,瓦蓝的天空,飘扬着大片大片如雪似絮的白云,或远或近的海鸥,自由自在的翻飞,给静谧的苍穹增添几分生气,穿梭来往的汽车,如流淌的小河在涌动…….

    再往上走,从山脚下开始数的283级台阶,终于走完,来到教堂入口处的门廊,那里矗立着四根按古希腊克林斯风格建造的巨大石柱,高18,托着上方雕刻的图案同样巨大的石头,用法语篆刻的礼拜堂的全称。建造礼拜堂门廊的这些尺寸巨大的花岗岩石材,全部产于魁北克省东南部山区。站在巨大的圆柱之间凝神上望,直觉得大教堂仿佛具有威严的灵性,作为个体的人是那样的脆弱与渺小,此刻,每一个人的灵魂似乎一下子被净化了。大气儿也不敢出,那种神圣而又威严的氛围中会令人不由自主冒出自省的冲动。

一走进教堂,挑高60的穹顶,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拥有2200个座位和10000个站席的空间,敞亮大气。教堂的四壁是混凝土和花岗岩的结构,中间是彩色的玻璃窗,以红色为基调,描述着一个个圣约瑟夫庇护下,发生在加拿大的奇迹。教堂的地板,选用石英岩材质,整体的设计,和门廊相呼应,正对着圣坛,虽不及圣母堂的璀璨华丽,但简约的风格还是让人耳目一新。圣堂上方的穹顶,用得是彩绘玻璃,玻璃的穹顶丛中心圆点向四个方向各拉出两条长长的红色布幔,整整齐齐的沿穹顶的形态下垂,勾起,又顺着墙壁垂下来,给原来冰冷苍白的花岗岩内壁装饰风格中,平添几分神圣和庄严。圣坛上的耶稣受难像和十二门徒像维妙维俏。

二层礼拜堂圣坛后面风管琴,有人说是世界最大的风管琴,共计有5811支管子的风管琴由52座钟组成重量超过一万公斤。据说,这组风管琴原来要用来放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上,因技术问题而放弃,后来就将它送给圣约瑟夫大教堂。也有人说这组风管琴花两年时间才设计造好,在此组装七个月,才达到奏出美妙乐章的最佳效果。如果说教堂是人们借以亲近上帝的所在,那么几乎每座教堂都有的管风琴,是否代表着人们与上帝之间沟通的乐器?每当圣歌唱响,那美妙的旋律,仿佛天籁之音,蓦地触动在场信徒们软化的神经,当台上台下的信徒同唱“在耶稣里我们是一家人”时,难怪他们眼里噙满泪花,从心灵到肉体都接受一场脱胎换骨的洗礼。当人们进入教堂,浮躁的心不由自主地静下来,这就是“信仰”的魔力所在,相信科学,一切遵循客观规律是信仰;烟火氤氲,叩首朝拜是信仰;洁净自己的内心,把善良、宽容,感恩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求与愿望装在里面祈求上帝的庇护,也是信仰。时代在发展,我们已不止习惯于从音乐、影视、书籍里寻找内心的感动,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寻找到信仰之门。也许,在寻找的过程中,会触碰到我们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那仅仅是一次偶遇,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一件看似平凡的小事,都会使我们大彻大悟……

教堂的第一层、第二层都是礼拜厅,计有大大小小礼拜厅七个之多,供人们祈祷朝拜,这里的蜡烛堂,也是世界上最有名最灵验的圣地之一。每天24小时不熄灭的蜡烛堂,足有上千盏点燃的烛光,凡来之祈祷的人们,随心所愿捐出至少两加元,就可以亲自点燃起一盏蜡烛献到高高的圣像面前,,并默默的祷告心中所愿,祈祷上帝保佑你愿望得以实现。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徒们,都怀着一颗虔诚的心点燃烛火捐一份善款,了却一桩心愿。每个摇曳的烛光中都蕴藏着无限的希望与梦想。

大教堂的第三层是礼品店,第四层是博物馆。从一层到四层的走道上,陈列着许许多多精美的石雕全系有关圣经故事题材,来此朝拜也好,参观也好,原则上是免费的,但是大多来此的人们出于对圣约瑟夫的敬畏,对安德鲁的崇拜,大多愿意捐出数额不等的善款,以求心灵的慰籍,这就是宗教的力量所在。

大教堂的左侧是安德鲁在世时修建的教堂,现在一直保持原先的陈设。右侧是浓荫蔽日遮天

的大花园,沿平缓的山体逶迤而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处花岗岩雕像,内容全是有关宗教方面的。

圣约瑟夫大教堂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更为蒙特利尔增添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只要来此旅游的人没到此就感到是一种缺憾,它的影响和价值已经超出安德鲁修道士当初的想象。

1982年由教皇保罗二世赐予安德鲁“上帝的圣徒”封号,把他正式列入圣班,安德鲁在天之灵该感到满足了吧。

     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同时,宗教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人类的各种思想文化,与政治、哲学、法律等,密不可分。他不断汲取包括文学、诗歌、建筑、艺术、绘画、雕塑、音乐、道德等意识形式,相互渗透,相互包容,成为世界丰富的文化成分。

无论是基督教,还是天主教的核心是爱,原则是爱神与爱人的统一。行出公义、诚实、良善、仁爱,在黑暗的世上发光,在冷漠的人间散发温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