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的能力

(2011-03-02 03:46:11) 下一个

爱 各种形式的爱 母爱 手足之爱 友爱 性爱   只要是爱 就必须包括几种基本的要素  关心 责任 尊重 理解 宽容 虽然人们天生地需要爱 但绝不是天生就懂得爱 正如弗洛姆所说 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 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 一种把他和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是进化了的人的一种能力 是一种需要后天训练和熏陶的能力

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完成的 人生活在人群中 每日每时都会对他人做出情感反应 新生的婴儿对爱一无所知 他有的只是一种求助的依赖性 一种求生需要的依恋 狼崽儿对母狼同样有着这种依恋 他最亲近的人对他这种需求的依恋做出怎样的情感反应 这于他是有很重要的作用的 假如人被当作野兽一样豢养着长大 他就会像野兽一样行事 教育家巴斯克里教授说 事实证明我们在发展和别人之间感情关系的能力方面 在学习信赖及接受爱与被爱的能力方面 是和我们儿童时期所受抚爱 亲吻和拥抱的经历有着直接关系的 一个得不到抚摸和搂抱的孩子 将不会和身边出现的任何东西形成一种密切联合的关系 即使是玩具和代理母亲的猿猴 这当然是造成一个人缺乏爱的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若是自幼缺少被爱 他就因冷漠而缺乏足够的自爱能力 由此他又会造成新的冷漠 即不知道如何能使自己值得爱 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主动的爱的能力 有些人永远地停留在婴儿期的情感反应阶段 需求的依恋或者说依赖被无限制地扩大了 成为一种贯穿终生的畸形发育的情感 这种情感发育不全的的人格是一种索债型的人格 永远是利己的 贪得无厌的索取 而根本不知道爱为何物 即使有时支付一点 也是为了相应的或变本加厉的回报 这种索取型的依恋同样可以是很强烈的情感反应 然而它并无多少积极意义 索取而不能充分满足时 就会导向怨恨甚至仇恨 由爱而滋生仇恨的演变基因 正是这种发育不全的人格

从动物界中脱胎出来 成为更高级的物种 实在不易 爱这个词虽然很早很早就被发明出来了 但对太多太多的人来说 它从来就是一团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的东西 它从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 倒是误解和曲解的衍生 这说明有太多太多的人渴望爱 却又太多太多的人缺少爱的体验 渴望的过于强烈和体验的过于缺乏 造成一种错位 爱在这种普遍的错位之中 成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 需求的依恋 安全感或被保护感 性吸引 占有欲 迎合或者委身 浪漫 相互愉悦 等等 于是产生了许多生了病的爱 如父母对子女支配性的爱 恋人与配偶之间独占性的爱 血亲之间依恋性的爱 友人之间索取性的爱 如此等等 认真地说 这种种将情感导入消极 导入对立的爱 都是由一些发育不良的人格断面中长出来的 什么样的土壤条件 就决定了长什么样的株植 在一片过分贫瘠 过多病灶的土壤之上 多少优良的情感种子播下去 都难以长出一株不生病的芽来 

人生的许多危机都来自通往爱的情感通道中不能克服的障碍 爱是人生更新和再生的重要条件 许多人总在寻求爱 然而总是不可得 这除了一些特别的原因以外 多半应该俯首向心 审视一下自己这片土壤 尽管发现和承认自己人格深处的病态 总是一件十分令人难堪的事 生命的空间常有水晶的颗粒飘过 对于拥有爱的能力的心灵 它或许就是饱满的情感种子 而对缺乏这种能力的人 它就是一个骗人的幻影 甚至连幻影都不是 

许多人总是觉得自己在奉献 在牺牲 并且怨恨自己总是一无所获 得不到应有的回应 他们也许多半应该俯首自问 究竟自己的奉献 是不是对方需要并愿意去接受的 更应该明白的是 这种每每滋生怨恨的奉献感和牺牲感 其实是一种以受难的姿态向对方的人格施行的压迫 企图在这种压迫之上建造爱是荒谬的 倒是停止这种受难似的压迫 会使对方如释负重 

桑塔耶纳说得对 爱情的十分之九是由爱人自己造成的 十分之一才靠那被爱的对象

性欲绝不等同于性爱 即使是性爱 也仅仅是爱之中的一种 弗洛姆说 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 性欲与爱的观念并行不悖 他们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他们在肉体上互相需要时便是相爱 此时 性吸引产生了结合的幻想 然而没有爱 这种结合 留给这些陌生人的是如同先前的一样远离对方 有时是他们互感羞臊 或者互相憎恨 因为幻觉消失后 他们甚至比以前更强烈地意识到他们的疏远 现代西方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病症 由孤独而寻求性的满足 又因性的满足而陷入更深刻的孤独 其病因就在这里 那种认为把爱与性截然分开 让爱留在婚姻内作夫妻的情感纽带 而让性在婚外得到多样化的满足的观点 事实上对于个人人格健康并没有积极的意义 人们应该学会认清性欲与性爱的区别 学会爱 学会用爱这种美好的 融合的 高尚的情感牵引性 使人类的性行为成为充分人化的东西 

性行为可以使人堕落 也可以使人高尚 性行为本身不含价值判断 问题是你给它注入的精神因素是什么 不是性行为能够扩大和深化人际关系 而是爱才能够 不是性行为能够免除孤独和冷漠 而是爱才能够 不是性行为能够使人热爱生活 再造生活 使生命成为一种值得动情的追忆 值得再重新开始一次的人的生命 还是只有爱才能够

人在伟大的境遇中 才会变得高尚 人在爱的境遇中 潜藏的爱才会觉醒 巴斯克里说 单单一次爱就具有改变整个人生的潜力 但愿这是真的 当然这爱抚必须是一次足够真诚的爱抚 而且它的承受者本身 也必须拥有一片质量不至太糟的人格土壤 对于置身于相反的境遇中的人 鲁迅先生有过一段绝妙的描述 至于因为不得已而过着独身生活者 则无论男女 精神上常不免发生变化 有着执拗猜疑阴险的性质者居多 欧洲中世纪的教士 日本维新前的御殿女中女内侍 中国历史的宦官 那冷酷险狠 都很超出常人许多倍 别的独身者也一样 生活既不会自然 心状也就大变 觉得世事都无味 人物都可憎 看见有些天真快乐的人 便生恨恶 尤其是压抑性欲之故 所以与别人的性的事件就敏感 多疑 欣羡 因为嫉妒 无爱的境遇 是会使人朝嫉妒残忍的方向堕落的 

爱是一种融合的情感 而不是对立的情感 具有爱的能力的人 同样也应该是有博爱能力的人 假如一个没有博爱能力的心灵 却有着强烈的对专有对象的爱 那么人们迟早会发现 那专有的爱是狭隘的 它必然与独占欲之类的恶感情连接在一起  

爱是人的精神生命得以发展的一条最重要的线索 具有独立 自主性格的人 有着较大较深刻的融合能力和包容能力的人 自尊 自爱 同时能够体察别人 倾听别人的人 才是具有爱的能力的人 也只有具有爱的能力的人 才是能够被爱的人 

一个火把点燃另一个火把 自己仍然燃烧 爱不是索取 也不是给予 更不是牺牲 爱是一种生命本体的需要 如同劳动是生命本体的需要一样 是一种非如此而人生毫无美感 生命毫无趣味的需要 那种每次在劳动中都体验不到劳动的愉悦 而只体验到一种牺牲的心灵 是只会索取回报或者只会生长怨恨的心灵 

无爱的境遇 造就缺乏爱的能力的人 这种人所到之处 又制造出更多无爱的境遇 这是一种恶循环 

爱的境遇 造就值得爱的人 造就有爱的能力的人 这种人由自身的辐射 又扩展了更多爱的境遇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从恶性循环中挣脱出来 加入良性循循环中去这很难 兽类固然做不到 但人类通过自身的力量 却是能做到的 问题在于你是主动的去做 还是只知怨天尤人 等待别人来拯救你 

毕竟 爱的匮乏会使人生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即便是巨大的创造性成功也会瞬息暗淡 爱的匮乏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zydoris 回复 悄悄话 爱是彼此欣赏,
爱是包容,
爱是双份的鲜花怒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