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著名交响曲:西贝柳斯的《C大调第七交响曲》(1924)

(2020-04-30 18:56:13) 下一个

著名芬兰作曲家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一生创作了七部交响曲。其中《C大调第七交响曲》(以下简称“西贝柳斯第七”)被认为是最杰出的,在BBC音乐杂志2016年评选出的“最伟大的”二十首交响曲中榜上有名。作品于1924年完成,并于同年在斯德哥尔摩首演。

“西贝柳斯第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只有一个乐章,是一部很少见的单乐章交响曲。就这一点来说,作品像是一部交响诗(symphonic poem),因为交响诗通常都是单乐章的。然而这又不是交响诗,因为交响诗是一种“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都是有文学性标题的,而“西贝柳斯第七”没有标题,属“非标题音乐”(non-program music),所以还是交响曲。全曲用时约二十分钟左右。

“西贝柳斯第七”的乐队包括长笛两支(都兼短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各两支,圆号四支,小号,长号各三支,加定音鼓和通常的弓弦乐。这个乐队编制虽然不大,但作品的配器却细致而丰满,充分发挥了每种乐器,每个声部的作用。

“西贝柳斯第七”的结构具有独创性。自海顿创立传统的交响曲,每个乐章通常是保持一种速度(不包括引子),而以不同调性上的数个不同主题表现乐章内部的变化。而单乐章的“西贝柳斯第七”改变了这种模式,她以调性(C大调为主,c小调为辅)统一全乐章,而以多种速度,包括广板,快板,急板,以及变换的织体,配器等表现乐章内的多样性。从这个角度说,作品虽然是单乐章,却保留了传统的多乐章交响曲的某种特征(即每个乐章的速度不同使全曲包含多种速度)。

“西贝柳斯第七”被公认为是作曲家最杰出的成就之一。一个有趣的问题是,西贝柳斯通常被认为是芬兰民族乐派的代表,那“西贝柳斯第七”中有哪些民族乐派的因素呢?对这个问题,现有文献似乎少有涉及,我也没有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但感觉这部作品可能表现了芬兰美丽的自然景色以及民族气质的某些方面,比如作品中的一些旋律可能与芬兰的民族音乐有某些相似的地方;作品的整体气质似乎比较冷峻而庄严,这可能和北欧,包括芬兰的气候比较寒冷有关。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主观感觉与遐想,仅供参考吧。总之,“西贝柳斯第七”的音乐表达十分丰富,也很美,加上单乐章的独特结构,使其成为交响曲历史上的一支奇葩。

下面是“西贝柳斯第七” 的一个音像,由芬兰著名指挥家埃萨-佩卡·萨洛宁(Esa-Pekka Salonen)指挥瑞典广播交响乐团(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于2000年演奏:

Sibelius: Symphony No.7 / Salonen Swed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2000 Movi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osNEpQij0&ab_channel=192bpsSound

 

下面是“西贝柳斯第七”的另一个音像:由伯恩斯坦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年代不详:

Sibelius, Symphonie Nr 7 C Dur op 105 Leonard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fwLm1rW14Q&ab_channel=someoane

 

还有多种版本的西贝柳斯七部交响曲全集的唱片或录像。下面是著名芬兰指挥家帕沃·贝尔格伦德(Paavo Berglund)指挥(英国)伯恩茅斯交响乐团(The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演奏西贝柳斯响曲全集的音频,年代不详:

Jean Sibelius Megamix: Symphonies 1 to 7 / Paavo Berglund / Bournemouth S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LNqoSwQO4&ab_channel=Itapirkanmaa2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概况,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7_(Sibelius)

中文见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C%E5%A4%A7%E8%B0%83%E7%AC%AC%E4%B8%83%E4%BA%A4%E5%93%8D%E6%9B%B2/3077?fromtitle=%E8%A5%BF%E8%B4%9D%E6%9F%B3%E6%96%AF%E7%AC%AC%E4%B8%83%E4%BA%A4%E5%93%8D%E6%9B%B2&fromid=1122314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Chang_Le' 的评论 :明白了,我以为是后人给归类呢。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谢谢分享你听这首乐曲的感受!我个人想像作品有表现“对芬兰古往今来的赞颂”,可能也有对芬兰大自然的赞美。至于交响曲,交响诗,以及其它管弦乐曲怎么区分,我想是作曲家给作品定成什么就是什么,是作曲家本人定的,听众和研究者可以研究为什么,却极少“不同意”作曲家给作品的定性。这部作品定为交响曲而不是一般单乐章的管弦乐曲,是因为一般单乐章的管弦乐曲也几乎都是有标题的(如门德尔松的音乐会序曲《芬格尔岩洞序曲》),而这部作品无标题。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世上万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革新永远是人们期盼的内容。但革新又非常困难,难于被人们接受,因为革新既要有改变,但又不能太标新立异。既要基于传统规范,但又要高于传统的标准。所以说革新的东西往往要有新颖的表象,又要有深沉坚实的内在。这首交响乐大概就是达到并超过了这两点,所以才被业界人士接纳并给予高度肯定。之前的那些作曲家我虽不熟悉,但都听说过,西贝柳斯真是完全不知道,又长知识了。我听这首交响乐总体感觉就是非常的充实,声音的充实,好像整个演奏过程中哪种乐器都没怎么闲着,乐曲一直是在全方位的表现,虽然我不确定作曲家要表现的是什么。也许是对芬兰古往今来全面的赞颂?总之这首交响乐听着不累。不过我有个疑问,交响乐,交响诗,配器管弦乐都怎么区分?像这首乐曲,它没有标题,不是交响诗,但它也没有交响乐的标准格式,为什么还被归类为交响乐,而不是配器乐曲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