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犇的博客

音乐欣赏, 往事回顾
个人资料
正文

著名交响曲:海顿的《D大调第一百零四交响曲》(1795)

(2019-02-14 06:03:07) 下一个

今天我们欣赏海顿的另一部著名的交响曲 -《D大调第一百零四交响曲》。这是作曲家12部“伦敦交响曲”中的最后一部,是1795年创作并首演的。

这里先说几句关于交响曲的命名。交响曲通常有“XX调第X交响曲”的曲名,这应该是出自作曲家本人之手。前面的“XX调”表明作品的主要调性(tonality),包括主音的音高(key,又叫调高)和调式(mode)。例如“D大调”中的“D”表示主音的音高是D;“大调”则表示调式是大-小调体系中的大调式。所谓“作品的主要调性”,如果是多乐章的作品,通常是指第一乐章的调性,由此也可见第一乐章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曲名中随后的“第X”表明作曲家所作这种体裁作品的编号。

欧洲音乐在文艺复兴(约1400-1600)及更早的时期,主要运用教会调式体系(包括八个调式,详见英文维基百科:Gregorian mode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gorian_mode );而在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大-小调体系逐步取代了教会调式体系,并开始在创作音乐中占主要地位(详见英文维基百科:Mode (music)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de_(music )。在古典主义(约1750-1827)和浪漫主义(约1827-1900)时期,大-小调体系一直占主导地位。所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器乐曲的命名,通常包括作品的调性。

古典主义时期的交响曲多属于后世所说的“非标题音乐”(non-program music,又称“无标题音乐”),也就是说,乐曲只有曲名(如“XX调第X交响曲”),没有文学性标题。少数作品虽有后人加的名字,如“惊愕”,“朱彼得”等,但这样的作品仍属于“非标题音乐”。

有观点认为,非标题音乐除了有结构的声音,什么也不表达。对此我历来不能同意,因为音乐毕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产物,总是由人创造,供人享用的。音乐作品除了表现声音与结构的美,其创造者的情绪,感受等往往也会有意或无意地,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作品中,尽管作曲者本人没有明说。

欧洲音乐从浪漫主义时期开始出现了标题音乐(program music),即作品有作曲家本人给取的文学性标题,以及乐曲表达方面的说明 ,例如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交响曲“田园”》。这些我们以后会欣赏到。

今天欣赏的海顿的《D大调第一百零四交响曲》(以下简称“第一百零四”) 遵循作曲家本人确立的交响曲的标准结构,由以下四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柔板-快板(Adagio--Allegro),d小调—D大调;

第二乐章:行板(Andante),G大调;

第三乐章:含中段的小步舞曲:快板(Menuetto and trio:Allegro),D大调;

第四乐章:终曲:有精神的(Finale:Spiritoso),D大调。

全曲用时约26-28分钟左右。

“第一百零四”的乐队包括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圆号,小号各两支,加上定音鼓和弦乐。与上次欣赏的“第九十四”的乐队相比,加了两支单簧管。单簧管正是在那些年逐渐加入的交响乐队中的

在“第一百零四”第一乐章的快板之前,有一个柔板(Adagio)的引子,这和“第九十四”的开头在结构上相似,但这两个引子有明显不同:“第九十四”的引子是大调的,情绪明朗而乐观,和随后的快板在情绪上是一脉相承的;而“第一百零四”的引子是小调的,情绪庄重而肃穆,和随后大调的,欢快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当然这个引子与随后的快板也有联系,那就是从 d小调到D大调,是同主音大小调的关系。总之我觉得,在这部整体欢快乐观的交响曲开头,出现这样在情绪和调性上都有一定对比的引子,是很有特点的,在当时可能也是比较新颖的。聆听全曲,明朗,乐观仍是其基调,我认为,这应该与海顿访问英国期间的总体感受是一致的。

海顿两度访问英国,在那里杰作频出,颇受欢迎,并得到很高荣誉。他回到奥地利后,虽不断有新的杰作问世(如我们欣赏过的清唱剧《创世纪》(1797),《危难时代弥撒》(1798),作为国歌的《上帝保佑弗朗茨皇帝》(1797)等等),但他没再写交响曲。所以“第一百零四”是海顿最后一部交响曲,也是他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下面是“第一百零四”全曲的音像,由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于2012年演出,海丁克(Bernard Haitink)指挥。海丁克是当代著名荷兰指挥家(1929 - ),曾和很多世界著名交响乐团合作。在以下网页上,各乐章都有链接,便于分乐章欣赏。

Haydn - Symphony No. 104 - London (Proms 20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itPLIowJ70&ab_channel=Mandetriens

 

下面是全曲音频的一个版本,由维也纳爱乐乐团于1983年录制,卡拉扬指挥。

Haydn: Symphony No. 104 -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Karajan (198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GWpIT_eci0&t=420s&ab_channel=%E5%A4%A9%E7%9A%87%E9%99%9B%E4%B8%8B%E4%B8%87%E6%AD%B3

 

更多的版本见上次介绍的海顿12部“伦敦交响曲”以及海顿交响曲全集的录音。

关于这部交响曲的更多介绍,英文见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ymphony_No._104_(Haydn)

中文见维基百科中文版: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104%E8%99%9F%E4%BA%A4%E9%9F%BF%E6%9B%B2_(%E6%B5%B7%E9%A0%93)

 

[ 打印 ]
阅读 ()评论 (3)
评论
Chang_Le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淡淡的日子' 的评论 : 没错,我们欣赏什么样的文艺作品都要牢记,这是人创造出来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我同意您关于非标题音乐也表达作者情绪感觉的观点,无论是艺术作品,还是文学作品,只要是出自有血有肉的人的手,就一定是带有感情变化的。
淡淡的日子 回复 悄悄话 哈哈,您在这里解释交响乐的命名方式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