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韩国观察] 韩国亟待改善现行汉字教育政策ZT

(2009-01-08 14:56:49) 下一个
[韩国观察] 韩国亟待改善现行汉字教育政策


韩国是汉字圈的主要国家之一。每逢岁末年初,社会各界人士都喜欢挖掘具有代表性的汉字成语来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2008年12月30日,韩国总统府宣布用“扶危定倾”(《周书》:“太祖,扶危定倾,威权震主。”)来概括韩国在新的一年里的发展方向。李明博2007年末当选总统时曾用“时和年丰”寄语新年,只可惜现实与期待正好相反。现任大国家党主席朴熺太在日前的新年献词中用“多难兴邦”来描述当前的危机局面,同时用“石田耕牛”来展望乙丑新年,而民主党主席则选了个“上苍难欺”来批评和讽刺当前的政局。韩国金融监督院长则用“解弦更张”来告诫国民要用新的态度看待新年的经济。

韩国学界主办的《教授新闻》选择了“和而不同”作为他们对2009年的期盼,而该报此前还用“讳疾忌医”作为对2008年的韩国社会的总结。三星证券公司1月7日则用“卷土重来”、“转祸为福”、“千军万马”、“乘胜长驱”和“毛遂自荐”等成语来分类预测2009年各大主题股票的走势。上班族们选择了“隐忍自重”,求职者选择了“难中之难”来表达承受金融危机的痛苦。

除此以外,龙虎相搏、卧薪尝胆、粉身碎骨、虎视眈眈、女必从夫、好事多磨、与时俱进、磨斧为针、风云之会等成语也都是年末、年初的韩国媒体上常见的词汇。

尽管各界人士喜欢使用言简意赅的汉字成语来显示学问,但是,如果不附加韩语释义,韩国普通百姓,甚至大学生们也不太清楚它们的准确含义。一些成语如果不用汉字书写,看起来很令人费解。如果用汉字书写,很多人又压根不认识。因为这些汉字成语本身在韩国的日常生活中很少用,而且汉字又正在远离韩国人的日常生活。比如,笔者每个新学期都会让选修汉语的韩国大学生们写出自己的汉字姓名,但写对的人总是很少,而绝大部分人的身份证上都清清楚楚地写着汉字姓名。对这些学生来说,每个汉字似乎都是一幅难以理解的图画。

写到这里,笔者想起电影《我的老婆是大佬3》中的一个镜头。香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阿玲(舒淇饰)和韩国黑社会组织成员基哲的父亲见面后语言不通,但是他们却可以用树枝在地上写汉字来沟通感情。在历史上,中韩两国人民在交流过程中经常使用类似电影中的“笔谈”方式进行交流。然而,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一位教授感叹说,如今能用汉字进行“笔谈”人已经越来越少了。

汉字在韩国遭遇如此尴尬,纯属误导性的教育政策所致。朝鲜半岛长期以来并无自己的文字,直至世宗(1446年)国王才创造了供普通百姓易学的韩文。即使这样,韩文也未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广泛普及,宫廷和贵族都使用汉字作为书写工具,韩国几位前总统也都写得一手很好的汉字书法。

不过,朝鲜半岛摆脱日本统治的1945年,一个由80余人组成的朝鲜教育审议会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通过了在中小学教科书中全部使用韩文,必要时在括号中加注汉字的决议。前总统朴正熙则于1970年下令全面实行韩文专用,禁止在小学进行汉字教育,仅允许在初、高中教授900字左右的基础汉字。现行教育政策规定,汉字在初中也仅仅是选修科目,所以用心学习汉字的人很少。

实际上,汉字教育和韩文教育并无根本冲突。因为在51万多个韩文单词中,70%都是汉字词,所以学习汉字更有利于精准地掌握韩文。相反,如果缺乏对汉字的准确理解,反而有可能无法吃透韩国自己的民族语言,看历史典籍更会如同看天书。由于不懂汉字,不仅在路标和媒体上经常发现错别汉字,而且在电视剧中也经常碰见汉字笑话。在韩国历史剧《渊盖苏文》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隋炀帝杨广(569—618年)坐在龙椅上,但他身后的屏风上写的诗词却是毛泽东主席于1936年发表,后来亲笔题写的《沁园春8226;雪》。

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汉语的人气越来越旺,作为汉语载体的汉字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东北亚,汉字的地位更加突出,因为汉字是联系中、日、韩三国的文化纽带之一。如果三国都使用共同的文字,将大大有助于促进三国间的各种交流,助推东北亚的一体化进程。不过,以韩国目前的汉字教育水准,这一目的将很难达到。

韩国目前也有很多人主张强化汉字教育,一些企业在招聘的时候也将汉字水平作为一个标准,但是韩文派对此强烈抵制,造成汉字教育成为韩国社会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实际上,作为一个汉字文化圈的国民,不懂汉字应该说不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因此,韩国政府应该重新认识汉字的重要性,尽快改善目前的汉字教育政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