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车水是新加坡的唐人街,是华人移民最早的聚居地。为什么叫牛车水?其实,牛车水的命名是有其典故的。话说,在一个世纪以前,河水暴涨,淹没了这邻近的大街 小巷, 居民们盘了水以牛车载走,所以就有人称这牛车水。还有一个说法是:当年这一带的居民曾经以牛车载来水清洗街道,因此就将这地方称为牛车水。关于牛车水这名 字的由来还有另一个说法是,当年的新加坡马来人常以牛车水将来自安祥山的井水载来, 故称牛车水。其实,牛车水区的形成与莱佛士的城市计划有很大的关系。
1819 年莱佛士登陆后,从中国南来的华人也日益增多,大部分居住在牛车水区,1828 年莱佛士便将牛车水划为华人居住区。其中,居住牛车水的华人,大部份是广东人。 在城市计划后,牛车水逐渐成为一个热闹的娱乐中心,除了各式各样的商店,街边也有许多摊位在摆卖,百多年来盛极一时。 当时的牛车水更有“不夜天的牛车水”之称,时时刻刻都是一片繁华的街景。
不过,从80 年代至 90 年代中期,在历史巨轮的转动下,牛车水的街边小贩、各传统行业档口,如:木屐匠、薄饼皮制造者、神像雕刻师、写信佬等等都迁走了,留下的牛车水旧建筑,经过翻新后,以崭新的面貌面向世界。
百余年来,牛车水一直在这里默默的陪着新加坡河它走了一段很长的岁月,见证了新加坡的成长。这一段路走得不是很容易但是的的确确曾经走来一场繁华。
牛车水:那些街道和故人
牛 车水的范围,除了水车路,也包括了桥南路、新桥路、珍珠街上段(俗称豆腐街)、摩士街(它是取名于街上的一座回教堂)、邓波街(俗称戏院后街)、丁加奴街 (俗称戏院横街)、史密斯街(俗称戏院街)、硕莪街(俗称庙仔街)、宝塔街(俗称广合源街)和硕莪巷(俗称死人巷)等。 “硕莪巷”也曾被称为“死亡巷”,收留的是将病死或即将步入死亡的人,其中包括了许多早期前来南洋谋生的“苦力”(猪仔)、妈姐和红头巾。
猪仔与广合源街
所 谓“猪仔”就是奴隶。当时英国官方的文件称这些“猪仔”为“契约劳工”。从 17 世纪至 19 世纪,东南亚各地先后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西方统治者为了榨取殖民地的财富,迫切需要大批廉价劳工来开发丰富的天然资源。于是,他们从中国南部地区拐骗 劳工,把他们当作牲畜贩卖到世界各地。被运到新加坡和马来半岛的劳工通常会被押送到宝塔街的“猪仔馆”,再转运到马来半岛去从事拓荒、开矿或种植的工作。 “猪仔”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他没有人身自由,工资也少得可怜。新加坡开埠初期,就有好多这样的“猪仔”。当年,宝塔街最大的一家“猪仔馆”就叫“广合 源”,所以,人们习惯上把这条街叫做广合源街。
红头巾和豆腐街
红 头巾,是早年新加坡对在当地做建筑粗工的三水县籍华侨妇女的一种称谓。三水红头巾妇女在新加坡 30 年代至 70 年代的建筑业扮演重要的角色。早年她们从唐山带过来一个陶瓷枕头,一张自己缝的被,身着自己缝的蓝碎花衣、黑裤,脚穿用旧轮胎作底的凉鞋--红头巾生命中 最亲密的物件,构成她们晚年鲜明的形象。
这种头巾很特别,它是用一块浆硬了的红布折成的方帽,因而具有遮阳挡雨和防止粉尘玷污发髻的实用功能。同在工地的珠江三角洲的华侨妇女也有戴头巾的习惯。头巾颜色实为籍贯的标志,也有蓝色或其他颜色的。据说三水妇女则偏爱象征吉祥的红色。
在 新加坡,三水妇女多聚居在牛车水区的豆腐街。走进这条街,就像到了广东省的三水县一样,街头巷尾,听到的或看到的,都是三水话或三水人。当时在新加坡的三 水人,男的不是做建筑便是搞机器,女的大部分是红头巾女工。大多数的三水人,都是因为在家乡太穷,日子熬不下去,才飘洋过海,搭船到南洋来谋生。
由 于她们来自农村,没有文化,所以除部分到胶厂当杂工外,大多戴上红头巾到建筑工地,做些和洋灰、挑砖块、搬木料的粗活。每天早出晚归,工作在 10 小时以上,日工资少的时候仅五六角钱,多的时候也只有十一二元左右。红头巾过去流传着一首《叹命歌》,其中便有“十个过洋,九个苦命”,“到了南洋六个 月,不思茶饭半年长”的句子。这便是她们当时在异国他乡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外 出打工的红头巾,不仅用自己的血汗钱养活了家乡的老小,而且默默地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如果说新加坡是个国际大舞台,无数精英在上面演出了一 幕幕令世人惊叹的话剧,那么像红头巾这样的劳动阶级,就是这个舞台的基础了,因为新加坡高楼大厦的一砖一瓦,都渗透着她们的汗水。
妈姐
妈 姐也写作“马姐”,是指扎起马尾长辫、身穿白衣黑裤来自广东顺德的佣人。1930 年代,顺的丝绸业式微,当地一些本来以缫丝为业的自梳女为了维持生计,就到南洋(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等当女佣。马姐们数人集结为社,也成姑婆屋,新加 入的,都要在神明的见证下,通过自梳仪式,扎起一条马尾长辫,立下终身不嫁的承诺。她们另有一个别称叫“土鲮鱼”,这个别称沿于:土鲮鱼不会大肚,因为马 姐终身不嫁; 土鲮鱼一条身(独身) 。
她 们之所以选择 “梳起不嫁”,完全是基于对中国老家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因为她们害怕嫁作人妇后,有了家庭的负担,便无法再寄钱回乡下给亲人,她们还担心丈夫会对自己不 好。 她们替人打家庭工,赚取的微薄收入,大部分寄返家乡供养家人,自己却把青春埋葬在悠悠岁月里。 有些妈姐晚年靠售卖旧纸皮、旧瓶子、旧报纸、旧杂志来维持生计。她们吃的都是隔夜的饭菜和捡来的烂菜。她们劳碌的一生,换来的往往是孤苦、寂寞、悲凉的晚 年。
红头巾女工和妈姐,是集中居住在牛车水的特殊行业人物。她们,是老一代妇女任劳任怨、克勤克俭的典型形象,在我们的建国道路上留下一行行的足迹。
牛车水的著名建筑物
牛车水并不是青一色华人居住的地方。因此除了原貌馆、天福宫、佛牙寺龙华院外,您还将惊喜地看到印度庙宇和回教堂的身影,与四周的中式建筑相映成趣——直落亚逸街旁的阿布拉回教堂、桥南路的詹美回教堂和马里安曼庙,见证了新加坡多元种族和睦相处的一面。
原貌馆
原貌馆是一个以再现早期牛车水居民生活面貌为主题的展览馆。它就设在宝塔街 46 号、48 号和 50 号三间经过翻新的店屋里。一楼展览厅中一件件的展品,似乎诉说了先辈们飘洋过海南来的辛酸,也反映了牛车水近两个世纪的风雨沧桑。
二楼所展示的则是介绍当时南来的新客所从事的工作,如木工、砌砖、裁缝等等,有些移民更被骗沦为“猪仔”、妓女等。由于生活困苦,精神空虚,许多新客受不了诱惑,有的是赌如命,有的染上毒瘾,有的流连在花街柳巷,有的甚至参加私会党活动,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
天福宫
天 福宫坐落在直落亚逸街,建于 1839 年,已有 170 年的历史。它是福建会馆的前身,兴建时候本是临海的,路名“直落亚逸”马来文的意思就是“海湾”。虽然兴建于 1839 至 1842 年,然而,据说早在 1810 年,就有人在原址设坛奉祀了,1821年时,发展成一间小土庙。 天福宫供奉的是护航之神“天后娘娘”(即妈祖、天妃),因是福建帮人士建造经营的,所以也叫“妈祖宫”。新加坡开埠时期,南来北归的华人,因所乘帆船就泊 在宫前不远处,所以都会到宫内拜祀,南来者感谢妈祖保佑,北归者祈求海不扬波。
佛牙寺龙华院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and Museum)
新 加坡佛牙寺龙华院 (Buddha Tooth Relic Temple & Museum) 位于牛车水中心地区,是一座焕发生机的文物古迹,展现新加坡宗教艺术与文化,寺中供奉了佛教徒的圣物——佛牙舍利,置于由信徒捐资打造的重达 320 千克的金制舍利塔之中。
该 寺由著名禅师——释法照法师设计,在海内外的顾问团队的帮助下得以修建。寺庙采纳了唐代的建筑风格与元素,结合了佛教曼荼罗(坛场)的设计风格,恢弘之 气,一望即出。因此,探访寺中,众多的文物与古意将让您领悟颇多。寺庙设计之初,就针对其造型与纪念古迹的方案进行了大量调查,确保其与真实历史精准相 合。寺中的其它重要景点还包括:佛教文化馆、戒光堂——诸山长老德像纪念馆、以及定期举办相关表演、讲座和展览的展厅。
马里安曼兴都庙 (Sri Mariamman Temple)
作 为新加坡最古老的兴都庙,马里安曼兴都庙 (Sri Mariamman Temple) 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827 年。这座庙位于牛车水,当时也被称为 Mariamman Kovil 或 Kling Street Temple,是由来自印度南部纳加帕蒂南(Nagapatnam)与古德洛尔(Cuddalore)地区的移民修建而成。
这座兴都庙供奉着马里安曼女神,其治愈疾病的能力被人们所熟知。当您到达庙前,宏伟的门塔将让您惊叹不已,上面装饰着各种神祗与神兽雕像,对于世代印度教徒与新加坡人来说,都是一个醒目的地标。
在殖民时期,兴都庙曾作为一个重要的社区活动中心;此外,在仅有兴都庙的祭司可以认定兴都教徒婚姻的时代,这里还是兴都教徒的婚姻登记处。蹈火节(Theemithi)是兴都庙的重要节庆之一,每年 10 月至 11 月期间举行。
詹美回教堂(Jamae Mosque)
建 于 1826 年的詹美回教堂是 Chulias 人在牛车水最早建造的三座回教堂之一。 Chulias 人是来自南印度科罗曼代尔海岸 (Coromandel Coast) 的泰米尔回教徒 (Tamil Muslims) 。与毗邻的马里安曼兴都庙 (Sri Mariamman Temple) 一样,回教堂是这一华人地区醒目的风景线。
如 果您想要体验一点别样风情,这里绝对值得您探访一番。这座回教堂的建筑风格奇特,正面好似精细复杂的宫殿,上面开有小门和十字形的窗户。入口是典型的南印 度风格,而两个祈祷大厅以及神殿却是以殖民时代建筑大师 George Coleman 为代表的新古典 (Neo-Classical) 风格。这种独特的外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们。
阿尔阿布拉回教堂 Al-Abrar Mosque
邻 近著天福宫的是阿尔阿布拉回教堂 Al-Abrar Mosque,这座回教堂是是新加坡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由来自南印度的穆斯林移民所兴建,採用红砖屋瓦,搭配白色与绿色的外观,造型简朴,几乎没有什麼 装饰。1974年11月29日,阿尔阿布拉回教堂列为新加坡国家古迹。
(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梁文福散文集《最后的牛车水》,由新加坡眼整理发布)